王老师微信:18610206462
#室内建构区
2022年6月29日上午8:00-11:00,建构游戏项目组成员在领衔人江晨园长的带领下,相聚在如皋市如城健康幼儿园,进行了如皋市“雅云工作室”建构游戏项目组第四次研讨活动,工作室领衔人、如皋市教师发展中心幼教教研员、江苏省特级教师姚亚云参加了本次活动。
活动围绕幼儿园建构游戏区域中“辅助材料投放对幼儿游戏的影响”“游戏过程中教师站位对幼儿游戏的影响”两个点展开研讨,对“案例”的研究性和成果性两方面形成新的认知。
一、前期回顾
?
江晨园长对建构项目组已经开展过的活动、达成的共识再次进行全面梳理,在与项目组成员的对话中达成对“案例”全新的认识,并提出相关建议:
1.关注幼儿发展的多元价值:在观察孩子的游戏过程中,可以从某一个角度出发重点关注,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案例,折射出多个角度的价值。
2.对应项目研究目标需补充以下认识:
(1)以“建构游戏”为切入点,关注幼儿深度学习;
(2)以观察为方法,研究建构游戏(室内)基础清水积木的环境设置、材料准备、幼儿游戏活动组织、教师指导等方面的问题,形成各园不同年龄班、不同教室类型下的“建构游戏的组织”清单;
(3)研究过程中,园长、教师可用检核表、布局图、叙事观察等观察方法了解幼儿的游戏状态和教师的指导状态;
(4)项目组成员在暑期可阅读有关“建构游戏”和“幼儿认知发展”的理论书籍,并进行分享。
(5)基于对班级区域设置、辅助游戏材料分类等已达成共识,进一步研究,进一步补充完善。
3.对“案例”的认识:
(1)案例是一个例子,一个场景,描述一个事件、记录一个事件、说明一个问题的真实过程;具有独特性、多样性、典型性、个体性,具有推广价值。案例中形成新的认知,进而支持对其他案例的分析,它们之间是不断交错辩证的关系。
(2)“好”的案例是幼儿游戏水平的真实反映,能够反映出教师对观察目标的思考,说明实践中的问题,体现教师的教育思想。
二、分组研讨
1
第一组:
建构辅材……
围绕项目组成员提供的四个代表性案例,针对预设的五个问题,第一组成员在主持人徐娟的组织和领衔人江晨的支持下展开了有序的讨论。
1.幼儿常用的辅材有哪些?他们为什么会选择这些辅材?
头脑风暴后,大家依据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对材料的应用,将列举出的辅助材料分成四类:提高建构稳定性的辅材、当清水积木数量不够时用于替代的材料、平面性材料、符合审美和情境需要的材料。
2. 幼儿在使用辅材的过程中有哪些收获?
可增强幼儿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拓展逻辑思维,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支持幼儿的学习能力、游戏水平从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提升。
3. 对幼儿园选择、添置、购买清水积木有什么启发?
可根据幼儿选择积木的次数及数量补充常用的积木;同时根据年龄段需要增加一些立方体、三角体、锥体等积木块和板子。
4. 回过头来看已形成的游戏案例,在撰写的时候应该怎么样体现侧重点?
一要体现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幼儿和教师的交流、教师的支持策略要详细;
二要有客观的分析,去除教师的主观臆断;
三要多关注幼儿游戏的细节,辅材用在什么地方描述要清楚,及时记录幼儿商讨的过程;
四是教师介入时机要适宜、提问要具有开放性,描述要有具体的呈现。
2
第二组:
教师站位……
主持人陈津妍在教研员姚亚云的支持下,组织项目组成员借助案例,围绕以下问题展开研讨:
1. 在案例中,你发现在幼儿建构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有哪些站位?
2. 对每一种站位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进行分析,并举例说明。
3. 教师站位、态度及行为与幼儿主动性有怎样的关系?
在研讨中,第二组成员达成了以下共识:
1.根据站位远近,分为近距离观察(1米之内)和远距离观察(超过1米距离)。
2.两种观察都有相对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远距离观察中,教师能关注到活动室内整体情况,让幼儿游戏自由自主、不受干扰,而且还能看到各区域间幼儿的联动;但教师无法听到幼儿具体的交流,关注不到幼儿动作、游戏情节变化等游戏细节。
近距离观察时,教师可以了解到幼儿游戏中的问题、观察到幼儿动作等细节,能够及时介入;同时,教师可能会干扰幼儿游戏,幼儿在游戏中的的思考和交流可能会受限,自由自主性可能不足。
总体来说,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的站位应根据幼儿游戏情况、教师观察目标等进行及时的调整。
3.教师的站位根据观察目标,建构游戏现场幼儿的具体情况而定;教师要积极回应幼儿的提问、反馈幼儿的问题;师幼互动形式包含语言类、肢体类、表情类;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追问要少一点,更多要客观的观察。
三、集中汇报
?
两组主持人分别代表自己所在的小组进行汇报发言。
姚亚云老师提出:关于教师站位,“不干扰幼儿的游戏”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近位观察以不干扰幼儿为前提,在走动中观察游戏细节。提倡要稍微远一点,要有一个辩证的思维来想问题。除了教师现场观察外,可以通过录像,手机支架进行现场实录,或游戏后一对一地交谈,了解到儿童的想法,这些都是对现场观察的补充。
她建议:结合所设计的观察表,我们除了对站位进行分析,还要对相对应的幼儿游戏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具体儿童的行为所适合的站位;观察记录的形式可以是拍照,视频,而观察的具体形式可以是扫描观察,亦可定点观察、追踪观察。
江晨园长指出:在思考观察站位之间的辩证关系时,还可以用一些方法让教师“隐身”,解决近距离时可能会有干扰、远距离时可能会注意不到的问题。如:“顾左右而言他”“手机支架记录”等,让幼儿放松对教师的警惕;另外,平时在观察与评价幼儿游戏时,少一点教师主观臆断和干预,形成开放的、包容的班级游戏状态,让幼儿投入自然、放松的游戏中,这种是更加高级的“隐身”。
聚焦辅材的研讨,聚焦的点是幼儿对材料的选择和使用,观察时一定要保持客观性,对教师的介入,特别需要详实描述,以反思教师行为;要凸显个体儿童,避免将儿童“概念化”,使观察案例具有典型性和客观性。
?
?
四、下阶段工作安排
?
项目组领衔人江晨园长建议下学期对室内清水积木建构进行持续研究,同时把视野扩大至室外,并围绕以下重点问题进行探究:建构游戏材料类型、建构游戏材料收纳、建构游戏中的经验、建构游戏的阅读、建构计划或记录、建构游戏中的同伴关系、建构游戏中的数学认知、建构游戏中的教师角色等等。同时加强游戏现场的观察和研讨:一是室内游戏环境,进一步合理化、科学化;二是游戏材料的补充,不断丰富和拓展;三是对幼儿游戏的持续观察,生态的游戏环境下,增强观察专业性。
最后,针对七月研究重点——收纳,提出工作思路:
1.收纳的形式、工具(图),为什么这样收纳?
2.收纳的过程,幼儿的行为,有何个体特点?
3.收纳的规则,从何而来,有何作用?
4.在“收纳”方面有些什么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