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微信:18610206462
#室内场馆
为了帮助项目组成员立足儿童立场,回归课程视角,思辨环境创设之空间布局,创设能够有效支持儿童学习探索的环境,5月30日上午,如皋市“雅云工作室”场馆综合项目组全体成员在领衔人刘勇慧园长、主持人左婧的带领下相约云端,通过腾讯会议进行了环境创设之空间布局的线上研讨活动。工作室领衔人、如皋市教师发展中心幼教教研员、江苏省特级教师姚亚云和如皋市教师发展中心幼教教研员熊凌燕参加了活动。
一、场馆微项目分享
北开实验幼儿园左婧园长从我们的场馆、我们的游戏、儿童视角下的空间改造三个方面对场馆空间布局的创设进行了汇报。她从介绍场馆的环境概况开始,通过视频走进幼儿场馆游戏的现场,倾听幼儿的想法,邀请幼儿参与讨论,共同设计规划场馆空间区域,在调整操作中刺激他们在环境里主动感知、积极操作与多元体验。
二、室内区域微项目分享
城东实验幼儿园秦爱静老师介绍了该园在室内区域之空间布局推进中的思考和行动,厘清了区域游戏空间布局“让、通、活”三原则。从初始墙面环境创设时的定位误区,到从孩子的设想开始的重新思考,呈现出作品与精彩瞬间的展示墙、游戏计划与游戏故事墙、灵活机动的游戏墙等等,最终真正实现墙面也是幼儿可以自主选择的游戏空间。
三、话题研讨
01 场馆
在交流与分享中,北开园提出了自己在实践中的困惑,项目组成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想法:
材料的投放便于幼儿取放的问题,可以跟幼儿共同讨论,方法可以有:卷起来竖在纸筒里、纸类的材料架、安装有轮子的木箱、小推车等。对于幼儿的作品展示,可以投放梯子、钩子、升降衣架、百页绳等,支持幼儿想要将作品展示到空中的想法,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能习得科学的知识。
木偶馆如何能让人感受到非遗的物质文化特质?如何既能体现场馆特殊的价值,又能和美工馆相融?可以考虑将两馆打通,真正实现空间的相融,幼儿游戏时就能实现资源的共通。
02 室内
大家对城东园的分享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与疑问,在交流中对室内布局创设形成了共识。
共识一:基础性围合+自主围合。例如阅读区、美工区、建构区等基础性的区域可以有相对固定的围合,避免幼儿再次搬动;而幼儿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创设的游戏区域由幼儿自主围合。
共识二:材料的就近原则。成品材料、半成品材料、基础性的工具材料等,可以采用游戏包的形式,便于幼儿取放;幼儿游戏的区域地点需要靠近材料点;材料可以用小推车拿取;基础性的工具可投放于空间的中间位置。
共识三:墙面也可以变成幼儿的游戏空间。幼儿自由、自主选择游戏区域进行游戏,实现“我的环境我做主,我的环境我创设”。
研讨后,成员们表示:各环境的创设不能有脚本思维,要根据园所实际和幼儿本身深入研究,提出有效的方式方法,不管是场馆或室内区域,它们的理念都是相通的。
03 姚老师划重点
1.基于儿童视角下的场馆建设,让儿童参与建设过程就是儿童发展的过程,环境的创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实践中不断调整的。
2.回归项目价值的梳理,木偶场馆的发展,目标为幼儿获得非遗文化的传承、艺术与表现表达等,是作为班级补充而设置的场馆,不追求专门做场馆,避免奢侈浪费。但要考虑此场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与班级的区别,多变性、融通性是大方向。
3.放手让孩子自主游戏,需“节能减耗”。在自主的情况下,可以给一定的围合、相对规律性和稳定的区域,经常用到的材料区域可有相对固定的摆放,同时幼儿就近玩游戏,这样耗时最少;距离要最短,材料和游戏的地方空间要短,尽可能游戏阶段幼儿少走动,拿取的东西要少等等,这些都需要在平时与孩子讨论、评价过程中实现。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如皋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