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汇是儿童语言学习的内容,也是儿童语言表达的材料。儿童文学作品的词汇是儿童文学语汇核心经验点上的重要学习内容。儿童文学词汇学习经验的获得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支架支持。本文探讨的就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巧妙搭建“情境支架”――“游戏情境、问题情境”、“图谱支架”――“图片式图谱、文字式图谱”;“经验支架”――“生活经验、动作符号经验”等策略,帮助幼儿感知、理解和运用文学词汇,以促进幼儿文学词汇学习经验的形成。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 词汇学习 促进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语言发展直接取决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影响,因此同一年龄的幼儿词汇量上的个别差异是很大的。中班幼儿掌握的词汇仍然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占多数,整个幼儿期对词义的理解也是由实体到抽象逐步加深的。儿童词汇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文学作品感知和理解,文学作品的学习活动是一个欣赏作品、理解作品以及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想象的多层次活动。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时,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和散文,幼儿却常常游离在课堂之外;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往往更多的是站在成人的视角,目标定位为“我们想要教给孩子什么”,而不是“孩子在这个阶段应该学习什么”。
儿童文学词汇学习经验的获得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鹰架支持,教师应该借助多种方法和策略帮助幼儿去感知、理解和运用这一经验,以此来促进儿童文学词汇学习经验的形成。因此,在幼儿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支架式教学策略来促进幼儿的语言学习与发展,从而实现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二、概念界定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一种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中的支架是依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的建立,用来支持孩子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系统,它能非常敏感地估计并满足孩子的学习需要,是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和身心特点而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系统。
三、支架式教学策略在文学语汇中的实施
(一)搭建情境支架,激发幼儿文学语汇学习兴趣
1.游戏情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中班幼儿无意注意占主导,有意注意刚开始发展,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创设生动、形象的游戏情境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可以使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可以使幼儿对游戏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兴趣又是游戏、学习的维系纽带。
案例:中班诗歌《我的家》,老师一开始就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理情境,开着火车去旅行,一路遇见了骆驼、海豚等动物,骆驼它生活在沙漠中,那里有金灿灿的沙子。旅行完毕,我们回到了自己的家千岛湖,原来我们的家也很美丽,那里有白茫茫的雾水,蓝盈盈的天空,绿油油的小岛,金灿灿的油菜花。幼儿心理上很快融入画面中,自然而然地学念诗歌。孩子们结合诗歌中的内容,学说诗歌中的句式(骆驼说,我的家在沙漠,那里有金灿灿的沙子)。通过游戏情境表演,孩子们不仅了解了诗歌情节,掌握了诗歌的句式,还在表演过程中体验到―种集体合作的乐趣。借助游戏,寓教于乐,使活动生动活泼,富有成效。
2.利用问题情境创设教学悬念
创设问题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良策,教师在活动中巧妙设计悬念式情境,在新颖的问题情境中,引发幼儿思考,给幼儿留下质疑空间。教师应经常创设各种悬念式情境,如在辩论过程中,让幼儿的思维活跃起来,问题情境必须创设在生活与教材的连接处,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行想象和推理,效果很好。创设问题情境可以灵活地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在活动过程中,我向幼儿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预期和假设,幼儿在活动中尽情想象、表达他们仿编的故事。
案例:中班语言活动《一片红树叶》中,教师首先提问“刚才在我们播放的课件里面都出现了什么?小朋友们看了以后有什么感受呢?”在教师完整朗读诗歌之后,继续提问幼儿“刚才的诗歌,你们喜欢吗?这首诗歌叫做什么名字呢?听完这个诗歌,你们想到了什么画面?”层层深入,提问幼儿,让幼儿描述诗歌在脑海中产生的画面,加深对诗歌的理解。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教学调动幼儿主动、合作、探索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情境的创设在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设计时充分考虑到教材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最为适宜的情境,从而发展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 、有机会说”语言特点。
(二)搭建图谱支架,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幼儿的任何学习活动都需要中介因素,需要通过符号来帮助他们提升和巩固学习经验,在幼儿理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图谱这种符号起到了支架的作用。其一,生动形象的小图片内容展现了文学作品的句子或词的内容,按照图谱的顺序,幼儿容易有序地记住了作品。其二,幼儿阅读图谱时,视觉活动与听觉活动同步,口语表达与对图谱的感悟同时产生,促使幼儿产生了口语与图形的联系――口语与已有经验的联系――口语与文字实际意义的联系。
1.利用图片式图谱,帮助幼儿记忆诗歌内容
幼儿学习语言是一个储蓄以及运用信息的过程,将图片按诗歌内容排列起来,幼儿能从图片呈现的形式中了解诗歌的内容,有助于幼儿了解诗歌的句式,结构,有效的表达作品。如大班童谣《跳竹马》,教师利用一张张图片帮助幼儿理解童谣,加深了幼儿对童谣的记忆。
2.利用文字性图谱,帮助幼儿感知ABB式形容词
中班语言(文学语汇)活动《我的家》,其目标是:第一,学习并理解诗歌中表示颜色ABB的形容词:白茫茫、金灿灿、蓝盈盈、绿油油;第二,能借助图谱大胆学念诗歌。第三,尝试按诗歌结构替换单个元素进行仿编。我们在图谱的设计中,将颜色卡与字卡相对应相结合,利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突出重点,引导幼儿通过关注颜色字卡,从而理解词汇意思与ABB词汇结构的特点,突破诗歌中的重难点。
(三)搭建经验支架,尝试文学作品的创编
1.生活经验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语言发展与运用的关键时期。幼儿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技能,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素养,才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生活性是幼儿园课程及教育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的特性。因此,以幼儿生活为基础,从幼儿的生活需要出发,开展语言活动,是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策略。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即尊重幼儿生命发展的规律,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幼儿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幼儿的生活经验应当包括:
(1)幼儿亲身体验的生活。如,在诗歌《我的家》――我的家在千岛湖,那里有白茫茫的雾水,蓝盈盈的天空,绿油油的小岛,金灿灿的油菜花,就是幼儿亲身体验的生活。
(2)幼儿能够理解的生活。幼儿除了亲身体验的生活,还有通过成人、图画书、影视媒体等获得的对事物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想象和创造。例如诗歌《我的家》,骆驼的家在沙漠,海豚的家在大海,企鹅的家在南极,熊大的家在森林都是幼儿能够理解的生活。
2.动作符号
动作符号是儿童常用的表达符号之一,在儿童学习文学作品语汇的同时,借助动作,通过玩玩做做的方式,不仅可以加深儿童对文学作品语汇的理解,同时还可以让儿童表达自己的理解。例如,小班语言《找星星》,通过捉迷藏的游戏,学说故事中简单的对话,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四、我们的思考
教师的这种支架式教学策略为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支持和帮助,将幼儿的发展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在运用的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师教学策略提供的支架要以幼儿原有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但不能仅仅停留在幼儿原有的发展水平上进行机械的操练,而必须走在幼儿发展的前面;
二是教师教学语言提供的支架要随着幼儿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出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和要求。
参考文献:
[1]董杰.论情境的教学价值[J].当代教育论坛,2013,(2).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边霞.促进儿童审美能力发展的支架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9,(7).
[4]《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周兢,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15
[5]《浅谈如何更好的促进幼儿语言领域能力的发展》烘烘老师, 2007-8-19
[6]《基于幼儿生活经验的幼儿园语言活动策略研究》赵月华,2013
【巧搭支架促中班幼儿文学词汇学习核心经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