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
春风和煦,微风拂面。
这个月,老胡又和她的小伙伴们相聚在一起,继续探析幼儿学习方式更迭的反思性评价。
本期导师
胡建珍老师
郑秀凤老师
这次工作室还邀请了留下幼儿园的郑秀凤园长。干货满满,让我们一起看下去吧!
2022/ 胡建珍项目制名师工作室
相
聚
古荡幼儿园
2022年5月18日
本期学习/ 内容
分享童年时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一次“学习”
郑老师分享留下幼儿园的课程故事《寻找幼儿园里的“野生”动物》、《羽毛》
共同学习黄小莲老师的《儿童经验的课程之维》
忆童年时光 寻学习踪迹
讨论话题:“童年时,令你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什么?这件事中是否有‘学习’发生?当时你是如何学习的?拓展了什么经验?”
黄俊
我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第一次用煤饼炉烧饭,跟小伙伴试错后点起了火。吃到自己亲手烧的饭菜的成就感,是非常难忘的。学习便是反复探究点火的方法、清洗整理菜肴,伙伴间还有自然而然分工合作。我们亲手感知、沉浸体验并收获“劳作”的成就感。
王昌玲
小时候参加数学考试,我不理解数运算中“等号”后面要写的内容,答案总是不对,成绩不太理想。但是回家了,爷爷对我很包容,不急于帮我纠错答案,或者告知我某一些数学知识或者概念。而是等待着我,给予我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自己去理解、消化这些数学认知,并主动建构数概念,后来我慢慢地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了“曾经不懂的数学符号”。
张叶珠
我小时候特别快乐!犹记得,自己很喜欢“拍片儿”。然而,游戏一开始我并不会。所谓,“热爱可抵千难万阻”,后来我跟着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自己也尝试,就慢慢地学会找角度了。最后我经验不断增加,就创造了很多独树一帜的属于自己的方法!
郑若岚
童年的美好记忆,许多都与小时候到外婆家有关,最喜欢在户外玩田野间的自发游戏:过家家、挖泥巴、自己找材料、自行设计玩法,再跑到海边用小木块生火烤好吃的,竟然还真烤出来了!
陈堃
小时候我舞蹈跳得不好,上舞蹈课的时候总在小角落看别人跳。但老师会换各种方式引导、鼓励、支持我去大胆表现自己。久而久之,我变得自信了,社会经验也提升了。
舒沁
印象最深的是全家一起练琴,外公会想方设法陪着我练,我从模仿着练、重复练到逐渐自己能听懂,偶尔还创作一两段。就这样,练扬琴慢慢成为了我的一种浸润于日常的习惯。
在追寻童年的快乐学习时,
我们发现,学习是充满生活情趣的,
是有自我决策感的、游戏化的,
是带有沉浸体验感的,
并有一种自我强有力的学习驱动。
它伴随着身边人的陪伴与等待,
更伴随着自身的试错与重复,
觉察与领悟……
课 程 分 享
紧接着,在郑老师的带领下,大家共同了解、学习了两篇来自留下幼儿园的课程故事。
《寻找幼儿园里的“野生”动物》
讨论话题:“故事中,你最心动的片段是什么?为什么?其背后有哪些学习方式的更迭引发了思考?”
故事中等松鼠的小朋友
王昌玲老师:
这个故事中孩子有不断地试错,例如:松鼠一直没来,于是教师分享了“动物学家的等待可能更长”的观点,这拓展了幼儿已有的认知经验,以及看待事物的哲思角度,孩子们对事物的理解,是在亲历具体真实的“冲突矛盾事件中”体验获得的,从而更为坦然接受“松鼠没有来”的现实!
张叶珠老师:
我感动于教师背后的支持,当第一次观察失败时,教师慢下脚步,遵从幼儿的年龄特点,提醒他们修改、调整、迭代自己的观察计划,转换角度来进行“观察”。
陈堃老师:
从“学习知识”到“增长观察的经验”,正是因为整个活动目标定位为——观察,而非仅仅研究动物本身,幼儿就有了更多的亲身探究、实地观察、记录比较、分享思辨等学习发生,这一点让我很心动。
黄俊老师:
我印象最深的是大家第一次对动物进行分类后,教师因为小朋友们对分类维度没有概念,而提供的“以寻找共同特征”为主要内容的表格支架,支持大班幼儿通过个体的“循证”,用自己的方式,有理有据地划分类型。
郑若岚老师:
孩子始终十分专注于乐此不疲进行“研究动物”的观察学习,同样都是由“动物”引发的活动,因为教师对内容择选视角的不同,幼儿的学习方式就有了更多种选择性。同时,课程生发的视角就变得独特。教师支持幼儿学习的组织方式“自主中有支架”,支持背后有赋权,令人敬佩!
舒沁老师:
整个课程活动的逻辑是由幼儿与教师一同来建构的,最后的网式提纲呈现的是孩子观察、探究、思考的逻辑而非严格意义上的“纯科学逻辑”。这个很有意思。
郑老师小结
《寻找幼儿园里的“野生”动物》是留下幼儿园比较有转折性的一个课程。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它不是学业取向而是过程取向的。我们认为幼儿园的课程是一个具有历程性的过程,它可能没有一个学业上的结果,或者说没有一个所谓圆满的结果,但是在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了。
《羽毛》
《羽毛》这个课程则是从孩子们发现的一根羽毛开始,记录了大家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过程:
从“灰色的羽毛是脏了还是本来就是灰色的?”、“这是谁的羽毛?小鸟为什么会掉毛?”、“羽毛的作用是什么?”、“还有什么样子的羽毛?”、“羽毛可以用来做什么?”,一直到最后的“如何减少羽毛制品”以及宣传输出,这个过程让老师看到了孩子是如何探寻答案的。
幼儿在课程中发生的无意学习和有意学习
故事分享后,郑老师向我们深刻解析了课程发展和推进过程中老师的思考,并分析了课程中教师的经验积累。
01不要忽略孩子的“天真理论”
02选好“小题” 深耕“细做”
关于什么样的“小题”值得“细做”郑老师为大家分享了一个检核表,教师在使用这一检核表的过程中能发现该项目是否有值得做下去的意义。
关于“小题”如何“细做”,郑老师建议教师从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让孩子在实践中充分感知体验,让孩子体验解决问题的多种方式。另外郑老师也提醒大家要注意鉴别什么样的“小题”不能“细做”。
认真学习中……
老
胡
这样说
听了郑老师对课程前后的故事介绍后,我们更能理解当时作为一线老师,在课程实践中追寻儿童的学习发生发展的心路历程与专业成长,以及其身后让幼儿学习方式更迭的教研组的群策、厘清、支持,还有幼儿园层面的课程领导力。
在两个案例中我看到了老师和幼儿双向交互的过程。郑老师分享了很多有用工具,比如:“网式提纲”,它给予的结构性思考是幼儿园老师比较缺乏的;还有“检核表”,当我们在思考“在这个课程中,我前面做的有没有意义?我们来时的路是怎么样的?未来的路应该是怎么样?”时,“检核表”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网式提纲&检核表
好 文 共 读
共读《儿童经验的课程之维》
最后,郑老师向大家分享了一篇由黄小莲等老师撰写的《儿童经验的课程之维》。
《儿童经验的课程之维》帮助大家从认识论视角需要追问:儿童成长需要怎样的经验?核心经验还是日常经验?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儿童本位的经验还是成人立场的经验?
同时,该文章还在方法论上探求:课程如何助力儿童经验的发展?并认为联结性、反思性和生长性作为有价值的经验的参照,通过综合性、体验性、迭代性课程助推儿童获得成长需要的经验,促进儿童经验的不断发展。
继续认真学习中……
老
胡
这样说:
当我们要去发现、理解、反思、评价幼儿的学习方式时,要回归到对“幼儿学习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上,学习本身应该是主动的愉悦的,所有学习本质上是内驱使然的主动性学习。其实,幼儿天生就带着强大的学习内驱力,他们由此而表现出在探究、建构、表征、动作表达等多方面的学习动机。
因此,在课程改革的当下,在活动性、迭代性课程中,回到教育更加宏观的角度看孩子跟人、事、物发生联系的过程,才能看到过程之中孩子存在的已然发生的学习。学习结果并不是那么重要,关键在于学习过程中,通过个体具身参与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而获得生活经验、游戏经验、学习经验的生长。
本次的春日学习到此结束
但我们的探索之路未完待续
让我们共同期待胡建珍工作室的下一次活动吧~
ヽ(??▽?)ノ猜猜我是谁
版权说明
本文系杭州市西湖区胡建珍项目制名师工作室原创作品,版权归工作室和《西湖儿童研究》公众号所有,转载需授权,如有抄袭、照搬等侵权行为,我们将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
往期链接
XIHUERTONG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一个爱分享有态度的公众号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西湖儿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