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区课程园本化实施一直拥有独特的智慧!
小编听说,浙江省军区机关汪庄幼儿园作为咱们西湖区的代表在11月29日—30日杭州市幼儿园“夯实课程实施 支持深度学习”研修展评月主会场活动中进行了课程“园本化”实施团队研修呢。小编表示干货十足,收获满满,赶紧一起去看看汪庄幼儿园带来的精彩展示吧!
金红芳老师以《幼儿园游戏?发展?成长课程》小班上学期主题《喜欢你》为例,分享了《基于儿童视角的点?线?面主题前审议策略》。
小编
金老师,你们做课程园本化有法宝吗?
法宝是没有的!我们只有自己用了很多年的,不断改进的小策略啦!
金老师
小编
哇,快让我们一起来接收来自西湖区汪庄幼儿园的干货策略吧!
一
三点解读,走近儿童,挖掘价值
从学习序列、幼儿学情、主题目标三方面入手开展团队讨论,来明确课程的联系点、幼儿的发展点、主题的价值点,从而架构起教材价值与儿童经验之间的桥梁,明晰主题活动开展的必要性、可行性与方向性。
(一)解读序列明确课程的联系点
《喜欢你》在幼儿三年的幼儿园学习中处于什么位置?和其他主题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横向看,《喜欢你》是第一个涉及“我与他人”的主题,通过人际互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纵向看,幼儿通过第一个主题《魔法幼儿园》,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开始有了和他人交往的心理需求。《喜欢你》这一主题既契合当下幼儿的需要,也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解读学情来理解幼儿的成长点
幼儿会带着怎样的原有经验进入主题,会对什么比较感兴趣,又会从主题中获得哪些新的成长?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幼儿学情的解读。
(三)解读目标,挖掘主题的价值点
课程预设的主题目标是否适宜,需要做出理性的分析,通过以下路径对《喜欢你》的原主题目标进行解读:
此主题的核心价值在于愿意交往的情感态度、大胆交往的能力发展。原目标在关照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有提升,满足幼儿的兴趣有情趣。但感觉三条目标是概括的社会领域发展目标,不是具体的社会性主题目标。因此,进行目标微调整。
二
三线审议,理清脉络,重构框架
教材为我们提供编制好的课程实施网络,课程为什么要这样编制?是否适合本园幼儿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从儿童视角出发进行三线审议,来理清主题脉络,理解课程编制的“为什么”,分析课程编制的适宜性,调适主题实施框架。
(一)主题板块的发展线
板块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是否按照儿童的经验推进?通过以下路径对主题板块的发展线进行审议。
《喜欢你》分成三大板块,主题说明中阐述了各板块的核心目标。从目标中看,交友人数由少至多,交友对象由近及远,呈现出“亲近朋友—体验快乐—拓展交往”这样的发展线索。分析板块的教学活动,第二板块更多指向对朋友的理解,因此第二板块的核心目标与发展线做了调整,体验入手、感知深化,由近及远拓展人际交往范围的发展线索符合儿童的学习规律。在调整核心目标与板块发展线的基础上,从情感态度、认知、能力三个维度整合思考,对各板块进行目标的架构。
(二)学习活动的推进线
活动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是否符合孩子经验发展的逻辑顺序?
通过以下路径对《喜欢你》的学习活动进行推进线的分析:梳理原有活动推进线-推进线的分析与调整-基于推进线微调活动-确定本板块实施要点
以第一板块“遇到你真开心”的学习活动为例。
根据本班幼儿的现实水平与心理需求,对活动进行重组、润色等优化处理,让教学活动成为幼儿积累主题经验的有效载体。
(三)学习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延展线
一日生活的安排有益于幼儿主题经验的获得吗?可提供哪些支持性环境?
分析活动设计的准备和延伸,明确教学之前需做什么,教学之后可做什么,并整合环境、游戏、家长、社区等资源,供孩子多途径丰富主题经验,以第二板块的延展线为例。
三
双面交织—满足需求,突显园本
(一)交织幼儿的需求,
预设与调整交相辉映
审议的课程实施方案只是一个预设,各班在主题大方向不变的基础上,要根据孩子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二)交织园本的资源,
主题与特色齐头并进
汪幼以运动为主线,构建了“走进阳光做运动”的领域加强课程,结合园本课程每周开展一次体育教学活动的需要,把其中两个活动进行了领域的调整,通过改编既关照主题目标的达成,也提高幼儿的运动能力。
小结时间
点线面审议作为一个研修支架,让教师明确主题前审议要始于对教材的尊重、基于对儿童的理解、根据实际情况适度调适。
周怡老师以《幼儿园游戏?发展?成长课程》小班上学期主题《喜欢你》的第一个开启活动《嗨,你好》为例,分享了尊重原教材、基于儿童视角的教学活动优化展示。
小编
周老师,看了你的现场教学,我觉得这实在是太有魔力了!
魔语:“你好,我们是**班的小朋友”
魔眼:笑眯眯、甜蜜蜜
魔力:主动、礼貌的小三班宝宝
你是怎么做到的呀?
听我慢慢说来……
周老师
《嗨,你好》取材于《幼儿园游戏? 发展? 成长课程》小班上册主题《喜欢你》。作为整个主题的开篇活动,幼儿在打招呼情境中发起交往,为主题活动奠定基础。
在尊重原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了逐步优化:
一
基于核心经验,目标重情致
绘本情节简单,内容不难理解,作为社会性主题的开启活动,我们觉得宜以绘本为载体,侧重于社会性目标的发展,渗透打招呼的礼仪,并关照日常交往的习惯。
二
基于语用习惯,互动重情意
原活动预设的问好句式为“你好,我是**,你呢?”基于日常交往的习惯,去掉了“你呢”的疑问。考虑到集体教学活动无法完全关注和指导到每个幼儿的自我介绍,再加上在上一个主题中幼儿已有了班级的经验,为进一步激发幼儿感知“集体”的概念,将“我是**”更改为“我们是**班的小朋友”。
三
基于幼儿兴趣,材料显情趣
从小班幼儿的审美情趣出发,进行了绘本替换;基于小班幼儿求新求变的需要,对绘本画面进行了动画处理;根据学习目标,对绘本画面进行重组,选取关键画面,采用多样呈现方式,让幼儿在观察中发现打招呼的礼仪:要笑眯眯看着对方问好。
四
基于感知特点,过程织情境
根据幼儿“知情合一”的社会性学习特点,由绘本导入,在故事情境中,幼儿知道打招呼的基本礼仪。而后幼儿在与小动物打招呼的游戏情境中,尝试笑眯眯看着对方问好。最后,在生活情境中,尝试与不同职业身份的成人打招呼并简单交流。(在幼儿园,主要找厨师、护卫岗的解放军叔叔);
在会场现场展示时,因地制宜地藏动物,随机找到音控师叔叔、下沙教研员傅纯玲老师进行互动,整体过程呈现“初识礼仪——情境运用——经验迁移”的清晰脉络。
孩子们和现场的导播叔叔、老师们打招呼呢!
西湖区所有幼儿园在指导中心网格化的管理下,进行了深入的卷入式研修,各园在扎实实践的课程中不断明晰园本课程的实践方法。在实践中明确:儿童视角是幼儿园的课程能更适宜更灵动开展的基准线,审定教材是幼儿园课程开展的拐杖和资源库,深度学习是促进教师实研修、幼儿真发展的幸福体验方法。
杭州市的研修展评活动在11月的最后一天完美收官,活动最后杭州市基础教研室汪劲秋特级教师引领大家:
课程实施“真问题”引发“真研究”,“真研究”促成“真成长”。
相信我们的大西湖将继续秉承开放、接纳、真实、朴素、扎实的课程研修,做到“真问题”、“真研究”和“真成长”!
我是儿童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