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面,关于中国故事可不少,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哪些有趣又印象深刻的历史人物故事呢?下面幼师课件网小编整理中国历史人物故事内容,欢迎大家收藏阅读!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1】
说到纸,人们就会想到造纸术,它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而今天我们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妇孺皆知的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这位伟大的发明家,是来自东汉时期的桂阳郡耒阳县,也就是我们湖南的衡阳市。
蔡伦出生于贫寒的农民家庭,从小就跟随父辈在田间劳作。他聪明伶俐,非常讨人喜欢。在劳作时,他跟随父兄辛勤耕耘,积累了零散的生产生活经验,学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在农闲之余,他仔细观察自然中万物的运行规律,开动脑筋思考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蔡伦在十五岁时被选入宫中成为了洛阳宫中的一位宦官,在宫中有机会接触到更多书本,在与各型各色的人相处时学到知识,他的才华通过他自己的努力而不断显现出来。接着,蔡伦得到了皇帝的赏识,被安排到职掌宫中器用的重要职位上,正是如此,蔡伦才有机会开展多次的实践,研究造纸术。造纸术的发明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蔡伦不知道在发明造纸术上遇到了多少挫折,但这些挫折仍然没有使他放弃,反而更加鼓舞了他的斗志,继续大胆地尝试将其他的原料加入研发造纸术的实践中。最终,他成功了!
如果蔡伦没有坚持尝试和创新,而是死守着原来粗劣的造纸术,没有对造纸的原料进行尝试和改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也许就要被改写成三大发明了。
蔡伦虽然没有后代,但他留给后人的宝藏却是无穷无尽的。他发明的造纸术,使纸本书籍成为了传播文化最有力的工具。而他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对生活细微之处的观察思考,对研究发明的热情和尝试,对挫折的坚忍和不屈,这些都是发明家必备的品质,使他在人类发明史的长河中如同一颗明星,熠熠生辉。
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我们在科技更新换代越来越迅速的今天,也要学习蔡伦热爱观察生活、勇于创新的精神,努力成为新世纪的主人,担起为国家、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责任!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2】
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段时间的处境非常悲惨。
有一次,孔子师徒被人困在陈国境内的荒野里,粮食吃光了,连续七天没吃上饭,以至于孔子饿得昏昏沉沉地睡在车上。
孔子的弟子颜回为了救师傅,不惜拉下脸皮求乞于人,四处奔波,找来一点粮米,便赶紧拾柴燃火,烧起饭来。在饭快要煮熟时,锅里飘出的香味使孔子来了精神,不禁抬头观看,正巧,他看见颜回正在用手抓出一把米饭填入口中。
过了不久,饭熟了,颜回首先盛来一碗,恭恭敬敬地捧给孔子。
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偷食之事,坐起来说:“刚才睡梦中见到我的父亲,这饭若是干净的话,我想先用来祭奠一下他老人家。”
颜回闻言忙说:“不行,不行,这饭不干净。刚才烧饭时,有些烟尘落入锅中,弃掉沾上烟尘的米太可惜,我便抓出来吃掉了。”
孔子闻言大吃一惊,深为自己错怪了颜回而内疚不已,这才知道“颜回偷吃”的真相,十分感慨。
孔子当即把弟子们召到跟前,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从此,孔子更加信任颜回。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3】
传说,毛笔是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时期由蒙恬发明的。
公元前223年,蒙恬领兵与楚国交战。为了让秦王及时了解战场上的情况,蒙恬定期写战况递给秦王。
在蒙恬那个时候,纸还 没有发明,笔也没有完全成形。人们用竹签蘸了墨将字写在丝做的绢布上,这种“笔”称作“聿”。“聿”硬硬的很不方便。蒙恬以前就萌生过改造“聿”的念头,现在,这个愿望就越来越强烈了。
战斗的间隙中,蒙恬喜欢到野外去打猎。有一天,他打了几只野兔子回营,由于打的兔子多,拎在手里沉沉的,一只兔子的尾巴拖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弯弯扭扭的痕迹。蒙恬见了,心中不由一动:“如果用兔尾代替聿写字,不是更好吗?”
回到营房后,他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在绢布上写出来的字断断续续,不像样子。蒙恬又试了几次,还 是不行,好端端的一块绢也浪费了。他一气之下,把那支“兔毛聿”扔进了门前的一个山石坑里。
这一天,他走出营房,想透透新鲜空气。无意之中,他发现了山石坑里那支被自己扔掉的“兔毛聿”。蒙恬将它捡了起来,用手指捏了捏,发现兔毛湿漉漉的,毛色变得更白了。他心中一动,马上跑回营房,将它往墨汁里一蘸,兔尾这时竟变得非常“听话”,吸足了墨汁,写起定来非常流畅,字体也显得圆润起来。原来,山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变得柔顺起来。
由于这支聿是由竹管和兔毛做成的,蒙恬就在“聿”字上加了个“竹”字头,把它叫做“笔”。
想一想:发明来源于创意和灵感,只要你不断的观察思考和想像,你就会有所收获的。只要你坚持着这个好习惯,什么都有可能。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4】
庄子行走在山林间,看见一棵大树,枝叶茂盛,但一些伐木工人却坐在树下休息,并不砍那棵树;庄子就问:“眼前就有—棵大树,你们为什么不砍呢?”
“大是大,却一点用也没有。”伐木工人说,“它长得弯弯曲曲的,做栋梁不合适,做家具也不合适。”
庄子感叹道:“这棵树因为形态不好,才得以享尽天年呀!”
下了山,庄子去拜访住在山脚下的一位朋友。朋友见了庄子十分高兴,便叫童仆杀只鹅来款待庄子。童仆问道:“两只鹅,一只会叫,一只不会叫,杀哪只?”
主人说:“会叫的留着看家,不会叫的没什么用,就杀它好了。”
过了一天,庄子的学生就这两件事很疑惑地问庄子说:“昨天在山林中看到的大树,因为形态不好才得以享尽天年,现在,主人的鹅却因为不会叫而被宰杀,在有用与无用这两者间,老师您要选择哪一个?”
庄子笑着说:“我将处在有用与无用之间。有用与无用之间,看起来好像近似于道,其实不然,所以还是难免有牵累。如果真能顺乎自然而遨游于世事之外,就不会这样了。
不受称誉也没有非议,应世时或显现如龙或屈曲如蛇,跟着时势变化,不愿为了特定的目的而受限;处世时或进或退,与自然相和顺,自在地遨游在万物的根源;主宰万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这样哪会有什么牵累呢!这是神农、黄帝治世的法则呀!
“至于万物的私情,人类的习惯对此就不是这样了。有聚合就有分离,有成功就有毁损,有锐利就有挫伤,有尊贵的就有被排挤的,有有作为的就有有欠缺的,贤能的人会遭到算计,不肖的人也会被欺侮,所以怎能偏执于任一方呢?悲哀呀!学子们要谨记,只有顺乎自然才是理想的境界呀!”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5】
纵观中国历史,不惮于死的文人自古有之,然为了理想而忍受尘世摧残的英雄却少有。
司马迁是疏星中最耀眼的一颗。他以肉身的残缺修得了精神与著作的双重圆满,他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凭着一个文人的良心写下一部伟大的书,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包罗历史的傲慢与偏见、光荣和梦想,并从此领跑着中国文化。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着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着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6】
滚滚乌江东逝,汇成一段历史。公元前202年,一头雄狮在这里倒下,汉王朝从此抬起骄傲的脚步,一路奔跑。
人杰鬼雄,英名千秋难慰一腔热血;拔山盖世,壮歌一曲尽抒万丈悲情。昔日霸王,英雄气未敛,本该东山再起,何言无面?
项羽力拔山、气盖世、古今未有,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伟大的功绩,这样一个英雄豪杰在政治上却极为幼稚,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烧杀破坏,以至丧失民心,终军败身亡。
在刘邦和项羽的形象对比之下,我们可以看出,项羽从小就有雄心大志,而刘邦年轻时是好吃懒做的酒色之徒;起义以后,项羽英勇善战,身先士卒,对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更有破釜沉舟的勇气,而刘邦表现为一个胆小鬼,极端个人主义者,为自己逃生,六亲不认,把子女三次推堕车下。霸王项羽确实让人怀念。他英雄一世,敢作敢为,这是真正的男子汉,铮铮铁骨,豪气冲天。“力拔山兮气盖世”,这是何等的豪迈!真乃盖世英雄,震古烁今,光照日月。英雄末路,他没有选择逃生,而是从容自刎。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7】
范仲淹的母亲谢氏,身世坎坷,吃尽许多苦头,饱尝过多酸辛,因此把太多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谢氏以孟母自励,悉心教子;范仲淹以颜回自律,发愤成才。举凡古代刻苦攻读学有所成的故事,母亲和继父都对范仲淹一一讲过。
范仲淹心里明白:要想干一番大事业,就得自律严刻,自觉吃苦,自强不息。
在醴泉寺读书期间,继父的家境已经比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每次离家去寺院,母亲总劝他多带些粮米,一来担心儿子吃不饱累坏身体,二来怕给寺院的师父增加负担。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带,而且带的数量,出人意料的少。母亲絮叨规劝,仲淹总是胸有成竹地说:“我有数,不少。”kejian.youshijiaoyan.com
初到寺院时,粮米交给厨房,代为制作,随寺院的钟声与和尚们一道用饭。可范仲淹,从早到晚一个心思地读书思考,经常充耳不闻钟声,忘记了吃饭,再去打饭时,又过了时辰。好心的厨僧或小和尚眼看着范仲淹如此废寝忘食地读书,便主动给他送饭来,仲淹很过意不去,给别人添了麻烦。
为了读书方便,他自己备了小锅小灶,自炊起来。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里点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一边读书,一边续柴煮粥。一锅米粥煮好了,时间也已过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第二天清早起来,锅里的米粥凉透了,已经凝固成圆圆的一整个。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块上面,划上一个十字,完整的一锅粥分成了四块。早晨吃两块,傍晚吃两块,一日两餐,这便是“划粥”。用什么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围的大山之中。坡坡岭岭,沟沟坎坎,自然生长着野韭菜、野葱、野蒜、野山芹,还有苋菜、苦菜、荠荠菜、蒲公英、王不留、茵陈等十几种可食的野菜。白天去山洞读书时,顺便拔几种野菜回来。吃饭时,把十几根野韭菜,或野葱、或野蒜,切成细碎末,加入一点盐拌和拌和,一顿佐餐的菜便成了。
这就是“断齑”,齑ji,切成碎末的韭菜、葱蒜等。划粥断齑,既简约又清淡,省时、省力、省钱,可谓范仲淹的创造!醴泉寺读书三年,范仲淹基本过着“划粥断齑”这种清苦自律的生活。随着范仲淹在北宋历史舞台上光辉业绩的展现,“划粥断齑”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专用成语。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8】
1746年,郑板桥上任山东潍县知县。这天,他正端坐公堂批阅公文,有人击鼓鸣冤。郑板桥吩咐衙役将击鼓之人带上堂来。击鼓之人是一个哑巴,跪在地上呈上状子。
郑板桥细看之下,明白了案情。哑巴原来会说话,5岁时生了一场病才失声不能说活,但耳朵却好使。哑巴有一个同胞哥哥,父母相继去世后,留下一大笔财产,其哥哥想独吞家财,便狠心地将哑巴赶出了家门。前任县令因哑巴的哥哥拒不承认哑巴是他的胞弟,又苦于没有证据,对哑巴的告状不予理睬,哑巴每次去衙门告状,都被杖责赶出。
郑板桥受理了此案,当即传哑巴的哥哥到堂。哑巴的哥哥还是像以前一样说哑巴不是父母的亲生骨肉,是父母从外面捡回来的野孩子。哑巴父母已经去世,无人作证。郑板桥知道如果没有充足的证据,哑巴的哥哥是不会认账的,只好宣布退堂,择日再审。
郑板桥略一思索,便有了办法。待哑巴的哥哥离开后,他叫住哑巴,对他说:“你从今天开始,守在你哥哥门前,一见他出门,就上去狠狠地扭打他。”
哑巴眨着眼睛,疑惑地看着郑板桥,摇摇头,意思是不敢这样做。
郑板桥说:“你不要有任何顾虑,尽管照我的话去做,出了问题有本官为你作主。”哑巴这才点头离去。
哑巴果真按郑板桥教的方法去做了。他守在哥哥门前,看到哥哥出来,就拿着一个木棒冲上去把他打得头破血流。随后几天又再次殴打哥哥。旧伤未好又添新伤,哑巴的哥哥被追打得没法,不敢出门,只好到县衙来告状:“哑弟不尊礼法,多次殴打亲兄。”
郑板桥传哑巴到堂后,开始审理此案。郑板桥问哑巴的哥哥:“哑巴出手伤人,其罪不小,本官一定为你主持公道,还你安宁。但依照我大清律条,殴打你之人如果是外人,只作一般斗殴论处:如果是亲兄弟则须严加惩处。请问,哑巴是你的亲兄弟吗?”
哑巴的哥哥不知是计,只想赶快严惩哑巴,免受其继续殴打,他盯了哑巴一眼后说:“他是我同胞兄弟。”
哑巴的哥哥说完望着郑板桥,等着他的宣判。没想到郑板桥厉声喝道:“既是你亲兄弟,为何不将父母留下的家财分一半给他?分明是存心独占!”
“这……这……”哑巴的哥哥一下傻了眼,方才明白落入了县令设置的圈套中。郑板桥当即差人押着他俩回家,清点家财,对半平分。哑巴终于得到了他应得的那一半。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9】
选贤任能一定要坚持正直原则。
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改变了齐国的落后面貌,富国强兵,齐国一举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由此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不过对于怎样选拔人才,齐桓公并没有不十分明确标准。
一天,齐桓公在管仲的陪同下,来到马棚视察养马的情况。他一见养马人就关心地询问:“你觉得哪一件事最难?”养马人一时难以回答。其实,养马人心里是十分清楚的:一年365天,打草备料,饮马溜马,调鞍理辔,接驹钉掌,除粪清栏,哪一件事都不是轻松!管仲在一旁见养马人尚在犹豫,便代养马人回答说:“以前我也养过马,依我看,编排用于拴马的栅栏这件事最难。为什么呢?因为在编栅栏时备用的木料往往有弯的也有直的。如果想让所选的木料用起来顺手,使编排的栅栏整齐美观,结实耐用,开始的选料就显得很重要,下第一根桩的时候尤其要慎重。如果在下第一根桩时用了弯曲的木料,随后你就得顺势将弯曲的木料用到底,像这样弯曲的木料之后紧接着使用弯曲的木料,那些笔直的木料就难以派上用场。相反,如果一开始就选用笔直的木料,继之必然是直木接直木,曲木也就派不上用场了。其实,选拔人才同编栅栏选料的道理是一样的,国家在起初选拔肩负重任的人才时,必须慎重行事,从一开始就把握正直的标准,以便今后按这样的标准选贤任能。”
听了管仲的这一番高论,齐桓公深为佩服,确定了以正直作为国家选拔贤才的标准,世代相传。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10】
有一次朋友请王安石吃饭,佳肴满桌,但王安石独对那盘鹿肉感兴趣,频频伸箸,几乎是一个人把它消灭干净了。朋友后来到王安石家做客,与王安石夫人聊起,说王公太偏食,只喜欢吃鹿肉。王夫人问:这盘鹿肉摆在哪一边?那朋友说摆在王公那头,王夫人说:那就是了,下次,你请客,你把一盘芥菜放他面前,看他吃什么。
王安石其实没任何偏食,只不过是哪一盘菜靠他最近,他就向这一盘菜伸筷子。如果以一次偏食,去判断王安石之爱好,准吗?宋仁宗也曾经这么判断过王安石,也错了。
一天,宋仁宗突然说要请大家去钓鱼,满朝文武自然展颜开怀。
王安石也随大流,跟大家来到现场,只是他似乎对宋仁宗特地安排的这次娱乐活动没一点兴趣,独自闷坐在那里,敛眉默神。
王安石可能有嗑瓜子的习惯吧,他一手支颐,一手抓碟,把摆在碟子里的皇家玉豆一颗接一颗地往口里送,送豆进一颗,嘣脆咬一颗,心不在焉,把满碟豆子吃完了。远处,有一双眼睛在瞄着,那是宋仁宗。群臣都夸王安石是能臣,宋仁宗听多了,他想起用王安石,于是将王安石从地方调来中央,安排在自己身边,察其言,观其行。也许在宋仁宗看来,工作时间往往难以看出大臣的性情,而在活动中看人,比在工作中看人更靠谱,所以他组织了这次垂钓活动。
而这次,宋仁宗没有看上王安石。不是因为王安石好沉思不合群,而是那碟子里的豆子蒙住了宋仁宗的眼睛。宋仁宗看着王安石吃完这一碟豆子后,作出了一个几乎可以断绝其前程的判断:王安石是百分百的奸臣。
碟子里的豆子,其实只是鱼饵。宋仁宗觉得,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心事里,误吃一粒,可以理解;错嚼两粒三粒,也情有可原,但这么一碟鱼饵都被吃完了,这不是作秀吗?这不是故意装深沉吗?这次垂钓活动之后,宋仁宗把王安石晾起来了。王安石从地方带来的万言改革书,被宋仁宗高高挂起。
宋仁宗看人的方式不对吗?我们都是这么看人的,三岁看老,一钱落职,相人一面定人生死,从一滴水里看太阳光辉……我们都自诩是识人大师,可以从一个细节识别他人之好坏、之忠奸。然则,世界上最复杂的,可能就是人了。指望一眼把人看准,哪那么容易?多半会把人的品质看扁了,把人的性情看反了。人生到了盖棺都难以论定,哪能一时可以论定?
youshijiaoyan.com小编推荐
[热门]历史人物故事简短700字
办公过程中我们经常和文字接触,在开始写作之前,通常会收集相关的范文。范文的整体框架展示了重要内容的构成,你想到应该如何写范文了吗?为满足你的需求,栏目小编特地编辑了“历史人物故事简短”,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历史人物故事简短 篇1
凡是度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心中都会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薄云天的关云长,武艺超群的吕奉先,或是智勇双全的赵子龙……然而,我最喜欢的莫过于一代枭雄,魏武大帝—曹操了。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都无一不把曹操看作一个坏人,一个粉脸的奸臣来对待。《三国演义》的中心是“尊刘、反曹、贬孙”因此曹操的一世英名在《三国演义》里不是只字不提,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很多人认定他必定奸诈无比。这句话反倒能说明曹操的军事能力。孙子曰,兵者。正因为曹操熟读兵书“会使用计谋,他才被称为奸雄呀。曹操身经百战”用兵如神,无数英雄豪杰都曾败在他手下,其后许多大将又为他所用!他淮南困袁绍,下邳擒吕布,以绝对兵力劣势却能大破青州百万黄巾,又曾行刺董卓。其它战绩也数不胜数,再看刘备,一点军事才能都没有,最后还是败于军事上,被东吴陆逊火烧连营。曹操在文学方面也是卓有建树,他写出的《观苍海》、《龟虽寿》等名诗,可以说曹操是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和诗人,曹操胸襟广阔,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赤壁之战。曹操败于周瑜之手,以周瑜比曹操如何,周瑜爱才的方式就是。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真是眼光短浅,量窄易怒“非英雄也”而曹操豁达大度,不杀攻击自己的陈琳,反而自嘲说陈琳檄文可治头风痛等等,大家都说曹操。
历史人物故事简短 篇2
齐宣王喜爱射箭,在他王宫的墙壁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雕弓。
每次他射箭的时候,虽然总使出吃奶的气力,也只能拉动三石的软弓,可是他最爱听别人赞美他臂力过人,能用硬弓。而且大臣们也都是献谗之辈,每天都围在宣王身边不是说“大王神射”就是“便是后羿再生,也不可与大王媲美”之类的话。而宣王每次听到这些赞美的话,都会给说这些话的人赏赐。
每逢酒宴之后,宣王就取出那张雕花角弓,大喝一声,拉成满月,顿时,文武百官都高声喝彩,山呼:“大王神力!”
宣王得意地把角弓传给左右大臣,让他们分别试一试。大臣们握着弓,呲牙咧嘴地拉开一半,就装得无论如何也拉不动的样子,都纷纷嚷着“腰酸”,有的喊“臂麻”,然后一齐啧啧惊叹道:“这张弓不下九石,除了大王,我等凡夫俗子怎么能拉得动?”
宣王听到这些赞美的话以后,更显得高兴了,于是抚着髯须,哈哈大笑。
虽然宣王只能拉得动3石的弓,可是他却永远认为自己能够拉动9石的弓。
【感悟】
违反客观事实,用假象欺骗自己,往往就是错误和失败的开端
历史人物故事简短 篇3
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也。本姓夏侯氏,为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冒名姓曹。操幼时,多机变。以上为《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介绍。后人给与他的评价是,东汉诗人,军事家。我不禁联想起另外的一位人物,军事的风流人物。只要看过《三国演义》的人,曹操奸雄也。而另一位三国人物,刘备世之枭雄也。为还曹操一个清白,曹操有着”我想先正其名。观当时之事,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先者董卓尽起西凉之兵,得诏入京,平定十常侍之乱,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优势。彼时之董卓,权倾朝野,然终死于三姓家奴之手。本以吕布之勇,兵戈之利,却终中王允之美女连环计,然为一貂禅而身首两异,再看曹公,下邳城下擒吕布,白门楼吕布殒命。而当时献计杀吕布者,刘备也。吕布贪财好色,毫无信义可言,但辕门射戟解其兵血之灾亦有恩于其。而刘备反制其于死地,可能与吕布夺徐州有密切关系,当时曹操很想留吕布之性命,正如后来留关云长,由此观之,曹操很惜才。正如当时曹操不杀张辽,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之谏相吻合。曹操为何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骂名,实与中国的儒家文化不谋而合的。在中国的民众心灵的深处总是存有正统的观念。汉高祖斩蛇起义,灭秦而立西汉,造反“对于愚昧的平民百姓是不会去想的。都是有道灭无道,这是颠仆不破的历史规律。我现在的观点是现代人的观点,古人是有时代局限性的,罗贯中当然也摆脱不了,生于现代的人们就不能人云亦云了。每当我听到现在的人们在谈论曹操时总是将罗贯中的观点直接搬用过来,真是可悲。能够有自己的为人处世的准则,能够明辨是非,曹操移驾幸许都之时,虽位居诸侯之列,但并没有取得霸主之地位,当时的局势,西凉仍有董卓的余党郭汜,河北有袁氏兄弟,江东有孙策,荆州有刘表,西蜀有刘漳,汉中有张鲁。充其量曹操只是一个小小的军阀。但是他能先灭吕布,再灭袁氏兄弟,定辽东,一举平定北方,建立一统天下的基础。此为曹操能扑捉机会,相时而动也。深明乱世造英雄之理也。再看刘备,虽被汉献帝尊称为皇叔,实为贩履织席之村夫,虽有刘氏之血统却无韬略,曹有上将千员,其虽有关张赵马诸猛将,然较之于曹公实在太少,究其原因个人之魅力所致也。刘备虽有三顾茅庐之故事,曹公却有跣足迎许攸之美谈。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只有胸怀坦荡。立志高远之人方能明白其中之道理”曹操能以七万之兵破袁绍之七十万之众,足以显示其军事才能。同时也强烈的对比了袁绍和曹操的人格魅力,袁绍,刚愎自用,不能接受许攸等人的建议,终致身首两异,曹操,劫乌巢坚决而果断,善与把握时机,有当世之名士郭嘉等鼎力相助,官渡之战,虽为军阀之间的混战。但曹公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实为有运筹帷幄之能也,本初虽世列三公,谋略不足,魅力有限而灭族,曹操可以称为三国时与诸葛亮并驾齐驱的战略家和军事家。再说赤壁之战,曹操虽然80万大军葬身鱼腹。然此为当时错综复杂的行使所逼也,既有隆冬之际之东南风,又有长江之天险。更有周瑜打黄盖,人无完人,曹操虽有经天纬地之才也难于胜也。然很多民众认为当时之东南风为诸葛亮所借,一个罗贯中,使《三国演义》蒙上神话色彩,尽管它不是历史书,但很多民众《三国志》,《三国演义》不分,以至将诸葛亮神化,导致蜀国后期的将领总是活在诸葛亮的阴影之下,而坐失诸多良机,我并不否认诸葛亮之能。隆中定三分,做为一个战略家是很优秀的,但作为一个军事家就不怎么样了,虽有七擒孟获之美名。行》为千古之绝唱!今天我们读之犹能看到一个高大的英雄形象。诸葛亮怎么那么多的锦囊妙计,刘备怎么有那么多的眼泪。我看刘备是“这时有人可能认为刘备生性善良,他深明什么时候该哭,什么时候哭能够得到最大的回报。第一次哭泣是在桃园结义之时,由此他得了两员愿意替其出生入死的兄弟。第二次哭泣是在张飞失徐州之时,一为失去了徐州就失去了立足之地;二为他明白失了徐州现在已无法挽回,还不如趁机再拉近和关张之间的关系。第三次哭泣是在关云长斩颜良文丑袁绍欲迁怒于其,最后就是在白帝城,其道出了当今最经典的遗嘱之一。当时情景如下孔明等泣拜于地曰:愿陛下将息龙体“臣等尽效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也,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朕今死矣,孔明曰“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节选〈三国演义〉)由该节可以看出,刘备此次哭泣,是为给诸葛亮加上金箍圈也。名为诸葛亮可以自立为主,实为令其不能簪越;
历史人物故事简短 篇4
翻开《三国演义》,你的成就又一次次展现在我的眼前。你聪明机智,你协助刘备为统一三国不懈努力,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你依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还记得你在赤壁之战之前,周瑜想方设法地害你,让你7天造十万支箭,而你却倔强地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完成任务,前两天你让鲁肃准备草船,几个水手和几百个草人,而你却优哉游哉。第三天你和鲁肃趁着大雾,乘船下水在曹营前敲锣,惊得曹操立马派几千名射手齐发箭。却在船上悠闲地喝酒。还不忘记把船的另一边转过来,让曹操的射手把箭射满。事成之后,你还彬彬有礼地让几十位水手大喊:“谢丞相之箭。”气得曹操在府中大发肝火。你回到江边把箭全部拔下,第四天周瑜派人数箭,你不仅收获了十万支箭,还超额了,这可坏了周瑜的大忌。在此我也是非常地敬佩,你临危不惧,并不因为周瑜的任务太过分而火急火燎。你的镇定自若让我很是佩服。
你聪明过人,可星落五大原,你知道吗你“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你忍受着关羽、张飞、刘备、赵云的一一离去,最后只余你一人,你辉煌了蜀国,也成就了蜀国。诸葛亮,你让我永不能忘怀!
历史人物故事简短 篇5
师经弹琴,魏文侯随着乐曲跳起了舞,并且高声说道:“我的话别人不能违背。”
师经拿起琴去打魏文侯,没有打中,却把帽子上甲穗子撞断了,文侯大惊,气愤地问道:“寡人有何过失,你打寡人?”
师经没有回答问题,在一旁默默不语。
文侯接着问手下的人说:
“身为臣下却打他的国君,应该处以什么样的刑罚呢?”堂下的台阶上等候。
“应该处以死刑。”左右答道。
师经说:“我想在死之前说一句话,可以吗?”
文侯说:“可以。”
师经说:“以前尧舜做国君时,只怕他讲的话没有人反对;桀纣做国君时,只怕他讲的话遭到别人的反对。我打的是桀纣,不是打我的国君。”
文侯说:“放了他吧!是我的过错,把琴挂在城门上,用它作我的符信;不要修补帽子上的穗子,用它来时常告诫我自己。”
【感悟】
必须善于倾听逆耳之言,不要怕别人反对你,因为这才是对你的另一种关心与爱护,深刻的道理往往就存在于这些逆耳之言中。
历史人物故事简短 篇6
光阴倒转,恍惚之间我来到了那一天。莽莽乌江因着如血的残阳,如同你身上底下的铮铮铁水,哪里拔山河的气魄随激流滚滚而去。
你是一个令我心痛的悲剧,虽然不似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却是独具一格的悲壮,天与山之间的好不苍凉,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骚客为你谱下诗篇,如果你肯听到那一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那么你会惭愧吗?
你是一代英才,但却不愿从头再来,你以为大丈夫就要无敌于天下,永立于不败之地,你以为东山再起会让你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乡亲,你错了,错的很离谱,离谱到根本不配做一个统领大半江山的霸王,只能永远成为一个后人留下遐想的神话,你再也不能像雄鹰一样遨视天下了。
你不知道卧薪尝胆后的甜美,结局是你注定成为一个为后人“景仰”的懦夫,荣辱成败,不在一念之间,若当年的一切可以重来,我相信你能够力挽狂澜,其实并不是天要败你,是你败了你自己,或许这也是你最好的结局,历史终究是历史,你已成为了过去,成为了不可改变的神话。
你的爱与恨都随着江水奔腾远了,如果你的灵魂真的还会有来世,我愿化作你乘骑的骏马,随你杀敌而去,可历史谁又能改……
悲——哉,项羽!
项羽,悲——哉!
历史人物故事简短 篇7
于谦,明朝洪武三十一年生人,官至太子太保,同时身兼我的偶像。
于谦的仕途是一帆风顺,四十余岁就已经是三品的兵部侍郎了,如果他安心过日子,可能能混个尚书退休。可是天不如人愿,很快,异族骑兵重振雄风,蒙古铁骑冲进了关内,围困了都城北京。这时,大部分官员主张学着宋朝,退到了南都南京,守住半壁江山,于谦却坚持要守住北京,受到了皇帝的赞赏,被任命为北京最高军事统帅。在于谦的率领下,蒙古铁骑又被击退,被迫回到漠北荒原。
后来,于谦被小人陷害,在刑场被处死。在牢里,他的附属们都惊慌失措,有的出钱买通权臣,有的那声喊叫,请求面见皇上,有的跌坐在地上,失魂一般一动不动……可他却是稳如泰山,不但不向小人屈服,还写下了千古名篇《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最后,英勇就义。
于谦不但文武兼备,不屈不挠,而且还是个大清官。他死后有官员去他家抄家,却只见满屋破布,于谦的妻子儿女,仆人随从全是布衣平民的样子,身上破烂不堪。官员们不信于谦这样的大人竟一贫如洗,便探头探脑地四处张望,最后真让他们找到了屋后有一个封得严实的木屋。官员们大喜过望,打开门后,里面竟是皇帝赏给于谦的华丽服装,尚方宝剑和一些皇族送的古玩器物。官员们不禁惭愧不已,各自离开。
我心目中的于谦就是这样一个人:智勇双全,有胆有识,不畏权暴,清廉公正。你喜欢他吗?
历史人物故事简短 篇8
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名士叫祁黄羊。他是一个很正直的人,在晋国有着很大的影响。有一次,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县缺个县令,你看朝中谁适合去担任这个职务?”
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大王可以派解狐去,他足可以胜任县令之职。”
晋平公惊奇地问:“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
祁黄羊回答:“大王是问我谁可以胜任县令职务,并没有问谁是我的仇人。”
于是,晋平公就委任解狐做南阳县令。
果然,解狐励精图治,一扫弊政,一年之内就将南阳县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对他也是赞不绝口。晋平公大喜,认为祁黄羊是一个善于挖掘人才的人,于是,凡在举贤纳士上面有什么问题便经常询问祁黄羊。
后来,又有一次,晋平公问祁黄羊:“现在朝廷缺少一个正直的法官,你看,谁可以去担任?”
祁黄羊回答:“祁午可以胜任。”
晋平公又奇怪地问:“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推荐他,不怕别人说闲话?”
祁黄羊答道:“大王问我谁可以胜任法官,并没有问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
祁午当了法官,执法如山,除害兴利,举国一片赞扬。
孔子听说,高兴地赞道:“好,祁黄羊推荐人才,外举不避私人仇隙;内举不避亲子之嫌,真是大公无私啊!”
【感悟】
祁黄羊做事如此高调,除却心胸宽广外还有他的大公无私,当然更重要的是一颗亮堂堂的心。在使用人才、推荐人才上,能够做到外举不避私人仇隙,可谓心胸宽广;而能够做到内举不避亲子之嫌,才是真正的大公无私。
历史人物故事简短 篇9
颜渊、子路侍奉在孔子身边。孔子对他们说:“何不各自说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希望可以把车马衣服皮袍等都和朋友一起分享共用,就算这些东西都破旧了也没有什么遗憾。”颜渊说:“希望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对孔子说:“愿意听您的志向。”孔子说:“能让老人过得安适,能让所有朋友的信任,能让年轻的人怀念。”
原文:
颜渊、季路伺。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历史人物故事简短 篇10
赵广就是合肥人,本来就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擅长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让他画掳来的妇人。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赵广其实就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就是赵广的手笔。
原文: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历史人物故事简短 篇11
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三国演义》中的重点篇章,小说写赤壁战前,诸葛亮算定曹操必败走华容。曹操不当身亡,考虑到曹操与关羽有恩,于是派关云长把守华容道,留个人情与关羽做,小说又写曹操果然由乌林向华容道败退,并在途中三次大笑诸葛亮、周瑜智谋不足。未在险要处暗设伏兵,一笑笑出赵子龙。多亏徐晃、张郃二人双敌赵云,才使曹操得以逃脱,二笑笑出张翼德,又是张辽、徐晃二将抵挡张飞;使曹操再次脱险,笑出了关云长;且又在有一夫当关之险的华容狭路上,加之曹军几经打击,曹操只得亲自哀求关羽放行,关羽念旧日恩情,义释曹操,使曹操得以回到江陵,《三国演义》的上述描写,曹操从赤壁败退,走的确实是华容道。但并没有关羽,曹操在途中确曾大笑,曹操笑的也不是诸葛亮与周瑜智谋不足,而是笑刘备虽有计谋却迟缓;曹操笑后确也出现了敌情,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在赤壁中了周瑜的火攻之计。索性又一把火烧掉所剩战船,率军经华容向江陵一路败退,孙刘联军则水陆并进,尾随曹军。当时曹操虽然战败。因为在赤壁交锋之前,是曹操强大。孙刘弱小,孙权和刘备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挫败曹操的强大攻势,使曹操不得渡过长江,或保证自己不被曹操消灭掉,他们没有也无力抽出部分兵力去在曹操可能败退的路线上去设伏,曹操在败退的路上。虽后有追兵,在通向华容的道路上。《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山阳公载记》说,曹操战船被烧。率军从华容道步行而归:华容道上一片泥泞,于是曹操下令,命羸弱之兵割草垫路。大军才得以通过,而羸兵被人马践踏,眼看大军就要全部通过华容道,曹操不由哈哈大笑。诸将本已狼狈不堪,问曹操为何发笑,曹操说道,刘备的才智与我不相上下。假使他早派快马至华容道放火“我等必全军覆没了,曹操话音刚落;接探马报刘备追兵在后面开始顺风点火,但曹操大军已通过华容道。奔江陵而去”《三国演义》写曹操三次大笑,是为了表现曹操虽奸诈,但不如诸葛亮神机妙算。写关羽在华容道义释曹操,是为了表现关羽知恩图报、义重如山的人格,均系作者欲神化诸葛亮与关羽二人的演义之笔,曹操在夺取荆州后,率领二十多万 水陆大军顺江东下,计划一举消灭刘备和孙权。结果被孙刘联军火烧赤壁,仓惶溃逃,败走华容道,仅以《三国演义》论)什么叫华容道据《资治通鉴》注释中的说法,从此道可至华容也。当然是指华容县城,华容道也就是赤壁战争中曹军逃入华容县界后向华容县城逃跑的路线“古华容县城在现监利县城以北约60里的周老咀附近”如果从曹操屯兵的地方乌林到曹操逃跑的目的地南郡划一条直线。曹要逃回江陵。走华容县城是最捷径的路线。而且当时华容县城附近有曹军的粮草仓库。便于撤退中的将士补充草,由于这一带有古代的沼泽湖泊阻隔。从乌林到华容城没有直路可走,曹军只能沿江向西溃逃。进入华容县境之后。州、江南诸郡。〈三国志 卷一 魏书一 武帝纪第一 〉 从先主就刘表。曹公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曹公追至当阳长阪,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军退归。先主收江南诸郡,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羽闻马超来降,羽书与诸葛亮,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
讲历史人物故事8篇
信息爆炸时代,将会对文档的写作有要求,范文就可以让我们的写作更有方向感。学习范文写作方式,可以让我们提升写作效率,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些范文。为此,栏目小编花时间整理了讲历史人物故事,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讲历史人物故事(篇1)
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孔明云遮暗月,星星依旧,仰望夜空,穿越千年的历史苍桑,遂想起那一段驰骋在人间大地的凛然正气,看到先生那手持羽毛扇时的焦思忧虑。而立未至才锋露,抚琴弄瑟闲唱吟东汉末年,军阀争锋,实力消退,唯剩曹操与孙策之两大势力。后曹操攻打刘备,刘备因徐庶相助才得以取胜,但徐庶终被曹操诱骗。
临走前曾推举先生:“诸葛先生,乃潜於地下之卧龙,如能请到,就可平定天下!”彼时,先生虽隐于山林,然其心中已有恢复汉室之志。其后刘备三顾茅庐,终感动先生,使之放弃了“俭以养德,静以修身”的宁静生活,提三分天下之计,侃鼎立天下之势,手握羽扇,高谈阔论:“人和者,得天下也。”三顾茅庐的佳话造就了蜀国日后的辉煌。赤壁决策震孙曹,华容道上放曹操话说曹操率兵百余万,蜀吴两国仅万余人,孔明火烧曹营,向天借东风,终有历有名的“赤壁之战”。
此外,先生调兵遣将,知人善用。此战役中,亦派关羽扼守其道,可关羽念旧恩,放行曹操。想必这也是预料之中,若曹亡,孙权势必崛起,此之劲敌,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蜀必难与之抗衡。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蜀可趁此机会在夹缝中求生存,固粮仓,保留实力,方可破敌。而云长经此一战,必更忠心效蜀,实属一举两得!由此可见,放走曹操并非偶然,实是情势所迫。世事洞明,先生令后生感叹不已!
鞠躬尽瘁传千古,功绩显赫铸汗青杜甫有诗:“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先生之忠贞感天动地。刘备为报弟之冤仇,断然出兵,先生虽一再跪求,请其以国家为重,也于事无补。刘备战败,退至白帝城,临终时,曾谓先生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看当时,蜀之威望唯先生一人,完全可以遵照先帝遗诏取而代之,但为报先帝知遇之恩,完先帝之遗愿,以自己的残生出师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留两篇凄凄出师表,字如血泪,顶天立地。
试问,如此赤诚之士有几人?先生“山河分划布八阵,羽扇摇曳点万兵”的神机妙算;“滚滚长江东逝水,是非成败转头空”的大义正气;“白发渔樵江诸上,一壶浊酒谈笑中”的悠闲自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淡泊之志;“鞠躬尽瘁雕枯朽,志决身歼军务劳”的忠贞之誓都吹散在历史的神话之中,幻化、定格,感染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中华儿女!我低下头望水中暗月,寂静的月色下却只剩我一人,我不禁发笑。
论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
历史人物故事四年级作文三
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多少英魂,而《三国》中的诸葛亮便是其中之一,同时也是最让我感动的历史人物。
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郡一个官吏之家,自小和兄诸葛瑾投奔叔父诸葛玄,后居隆中,人称“卧龙先生”。他的一生,可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来概括。诸葛亮26岁那年,刘备“三顾茅庐”恳切拜请诸葛亮帮助他兴复汉室,完成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每每看三国给我感触尤深的就是:一位隐居山林的青年有着惊天动地之才,他满腹经纶,能言善辩,自比管仲;不求文达诸侯;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他未出茅庐已三分天下,为求明主,设下“三顾茅庐”以试探刘备。说他淡泊名利,他可是比谁都想做官,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学富五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才华能够得到展示。也就是这位青年,他左右了天下,他造就了三国,他使那原不成气候的刘皇叔坐镇荆州,正因为有了他,天下格局随之而变;正因为有了他,从而奠定了“三分天下”。
可以说诸葛亮的一生是潇潇洒洒,他把自己毕生所学发挥的是淋漓致尽,青史留名;他又善于计谋,把曹军挫杀的是死伤无数,让周公瑾口喷鲜血而亡。自从有了他,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历史画面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从草船借箭到巧借东风,表现了他通晓天文,神机妙算;从隆中对到舌战群儒,充分展现了他运筹帷幄,才华出众;接着攻取益州到设八卦阵围困陆逊;六出祁山到挥泪斩马谡;空城计到智斗司马,最后病亡五丈原,葬于汉中。他的一生是如此辉煌,正真是“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啊!
最让人感动的是蜀国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在汉中前线向全体将士公布檄文,公开表示希望大家今后能勤于指出诸葛亮的缺点,才算是忠于国家之人。他曾听从谋士杨洪的建议,急速派兵支援在江中和曹操陷入苦战的刘备,以稳定北方防务;他征求过邓芝的策略,遵从过马谡”攻心为上”的策略,南征蛮夷。或或许这些也是他心中早作的决定,但他绝不居功,让优秀的部署不要让自己的光芒所掩盖,使每个人都能乐于发挥自己的智慧,用心于公事。三国鼎立中,蜀汉的力量最小,但人才最多,所以才有力量,屡次向曹魏攻击。这些优秀的人才,的确都是因诸葛亮“不居功”、“不恃才”、“虚心纳谏”作风,才能获得。
诸葛亮早期造就了三国,虽晚期一统中原未果,但诸葛孔明那身披八卦衣,手摇鹅毛扇,焚香抚琴的形象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
讲历史人物故事(篇2)
于谦,明朝洪武三十一年生人,官至太子太保,同时身兼我的偶像。
于谦的仕途是一帆风顺,四十余岁就已经是三品的兵部侍郎了,如果他安心过日子,可能能混个尚书退休。可是天不如人愿,很快,异族骑兵重振雄风,蒙古铁骑冲进了关内,围困了都城北京。这时,大部分官员主张学着宋朝,退到了南都南京,守住半壁江山,于谦却坚持要守住北京,受到了皇帝的赞赏,被任命为北京最高军事统帅。在于谦的率领下,蒙古铁骑又被击退,被迫回到漠北荒原。
后来,于谦被小人陷害,在刑场被处死。在牢里,他的附属们都惊慌失措,有的出钱买通权臣,有的那声喊叫,请求面见皇上,有的跌坐在地上,失魂一般一动不动……可他却是稳如泰山,不但不向小人屈服,还写下了千古名篇《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最后,英勇就义。
于谦不但文武兼备,不屈不挠,而且还是个大清官。他死后有官员去他家抄家,却只见满屋破布,于谦的妻子儿女,仆人随从全是布衣平民的样子,身上破烂不堪。官员们不信于谦这样的大人竟一贫如洗,便探头探脑地四处张望,最后真让他们找到了屋后有一个封得严实的木屋。官员们大喜过望,打开门后,里面竟是皇帝赏给于谦的华丽服装,尚方宝剑和一些皇族送的古玩器物。官员们不禁惭愧不已,各自离开。
我心目中的于谦就是这样一个人:智勇双全,有胆有识,不畏权暴,清廉公正。你喜欢他吗?
讲历史人物故事(篇3)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健独占八斗,我占一斗,天下共分一斗。”以此来称赞他才高八斗。
如果你只是一位诗人,是否会像李白那般拥有狂放不羁的个性,拥有和李白一般潇潇洒洒的人生?李白喜酒,你亦是如此。酒伴身旁,月绕耳边。杯起杯落间,喝个酩酊大醉,遂对明月,涌出一句句千古佳赋。若你也同在这盛唐之世,是否会与他相识成知音,遂流连于世事之中,山水之间,只为谱一首好诗?与他亭下赏月,花间酌酒呢?
如果你只是一位诗人,不理政事,不问国事,不为社稷江山而操劳,不为国家兴衰而费心,只是闲度一生,铺纸蘸墨,记下有感而发的那一瞬。独坐亭中,自居一室,为文而生,与墨相伴。
如果你只是一位诗人,眉目间定会少些许英气,些许狂放,些许惆怅,些许忧伤。多一份洒脱,多一番姿色,多一些才情。不为国事愁白青丝,不为江山愁去年华。只为写一首好诗而纵情山水,谱一首好词而流连人间。那样,才高八斗的.你,或许就不会只留40余首诗词在这文化盛坛了。那样,定会有更多的诗词来让我们去了解才气横秋的你了。
可惜,你不是。你不仅仅只是一位诗人,你的眼里,心中更不仅仅只是诗词。你还是一位将军,一位诸侯,怀有大国江山,平民百姓。你不能只是一位诗人,历史的潮流在你生来便注定了你功成名就却抑郁而终的命运。你不能纵情山水,月下独酌,它注定了你成于文学败于仕途。
讲历史人物故事(篇4)
齐宣王喜爱射箭,在他王宫的墙壁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雕弓。
每次他射箭的时候,虽然总使出吃奶的气力,也只能拉动三石的软弓,可是他最爱听别人赞美他臂力过人,能用硬弓。而且大臣们也都是献谗之辈,每天都围在宣王身边不是说“大王神射”就是“便是后羿再生,也不可与大王媲美”之类的话。而宣王每次听到这些赞美的话,都会给说这些话的人赏赐。
每逢酒宴之后,宣王就取出那张雕花角弓,大喝一声,拉成满月,顿时,文武百官都高声喝彩,山呼:“大王神力!”
宣王得意地把角弓传给左右大臣,让他们分别试一试。大臣们握着弓,呲牙咧嘴地拉开一半,就装得无论如何也拉不动的样子,都纷纷嚷着“腰酸”,有的喊“臂麻”,然后一齐啧啧惊叹道:“这张弓不下九石,除了大王,我等凡夫俗子怎么能拉得动?”
宣王听到这些赞美的话以后,更显得高兴了,于是抚着髯须,哈哈大笑。
虽然宣王只能拉得动3石的弓,可是他却永远认为自己能够拉动9石的弓。
【感悟】
违反客观事实,用假象欺骗自己,往往就是错误和失败的开端
讲历史人物故事(篇5)
晏殊,被称为“神童”。他十四岁就中了进士,这是其他人不敢想象的。虽然也曾被宰相寇准针对,但他轻而易举的说一句:“张九龄也是外地人。”就让寇准说不出话了。
你顺利地参加了考试,当你拿到试卷后,忽然对考官说:“这题我做过,你再改一个吧。”你这话,像把一块大石扔入浅浅的池塘里,顿时周围响起一阵议论声,惊讶、不解的目光纷纷向你看来,于是你又说了一遍,“这题我做过,再给我一张新的卷子吧。”那愣住的考官才后知后觉地告诉了皇帝。皇帝也惊讶于你的诚实,他对你留下了好的印象。
你顺利地当了官,但你和别人不同,当别人在游山玩水、喝酒享乐时,你却勤勤恳恳地认真工作。皇帝见了也问你:“为什么不去玩呢?”你认真的回答说:“因为没有钱,想玩也玩不了。”皇帝再一次为你的诚实而惊讶,你的诚实也渐渐地传开了。
你后来也喜欢叫几个朋友去玩,当一天你们在赏雪景的时候,吟着和雪有关的诗,但欧阳修一首诗便使你脸色大变,非常不满。从此,你和欧阳修就疏远了。
你也不喜欢柳永的那些句子,你认为太轻浮。你还是在自己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句子里巡游。
讲历史人物故事(篇6)
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多少英魂,而《三国》中的诸葛亮便是其中之一,同时也是最让我感动的历史人物。
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郡一个官吏之家,自小和兄诸葛瑾投奔叔父诸葛玄,后居隆中,人称“卧龙先生”。他的一生,可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来概括。诸葛亮26岁那年,刘备“三顾茅庐”恳切拜请诸葛亮帮助他兴复汉室,完成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每每看三国给我感触尤深的就是:一位隐居山林的青年有着惊天动地之才,他满腹经纶,能言善辩,自比管仲;不求文达诸侯;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他未出茅庐已三分天下,为求明主,设下“三顾茅庐”以试探刘备。说他淡泊名利,他可是比谁都想做官,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学富五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才华能够得到展示。也就是这位青年,他左右了天下,他造就了三国,他使那原不成气候的刘皇叔坐镇荆州,正因为有了他,天下格局随之而变;正因为有了他,从而奠定了“三分天下”。
可以说诸葛亮的一生是潇潇洒洒,他把自己毕生所学发挥的是淋漓致尽,青史留名;他又善于计谋,把曹军挫杀的是死伤无数,让周公瑾口喷鲜血而亡。自从有了他,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历史画面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从草船借箭到巧借东风,表现了他通晓天文,神机妙算;从隆中对到舌战群儒,充分展现了他运筹帷幄,才华出众;接着攻取益州到设八卦阵围困陆逊;六出祁山到挥泪斩马谡;空城计到智斗司马,最后病亡五丈原,葬于汉中。他的一生是如此辉煌,正真是“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啊!
最让人感动的是蜀国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在汉中前线向全体将士公布檄文,公开表示希望大家今后能勤于指出诸葛亮的缺点,才算是忠于国家之人。他曾听从谋士杨洪的建议,急速派兵支援在江中和曹操陷入苦战的刘备,以稳定北方防务;他征求过邓芝的策略,遵从过马谡”攻心为上”的策略,南征蛮夷。或或许这些也是他心中早作的决定,但他绝不居功,让优秀的部署不要让自己的光芒所掩盖,使每个人都能乐于发挥自己的智慧,用心于公事。三国鼎立中,蜀汉的力量最小,但人才最多,所以才有力量,屡次向曹魏攻击。这些优秀的人才,的确都是因诸葛亮“不居功”、“不恃才”、“虚心纳谏”作风,才能获得。
诸葛亮早期造就了三国,虽晚期一统中原未果,但诸葛孔明那身披八卦衣,手摇鹅毛扇,焚香抚琴的形象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
讲历史人物故事(篇7)
陈胜年轻时,曾经被雇佣给人耕田种地,有一次,耕作中他忽然停下手来,走到田垄上,烦恼忿恨了许久,对伙伴们说:“要就是谁将来富贵了,彼此都不要忘掉。”伙伴们笑着应声问道:“你就是被雇佣来耕田的,哪里来的富贵呢?”陈胜叹息道:”唉,燕雀怎能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原文: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讲历史人物故事(篇8)
凡就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马、骡子载着书跟随自己。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处的详细情况,有时发现所到之处的情况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开书本核对校正它。有时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来考察,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诵读各种古代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尔有什么遗忘了,就到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复习。
原文: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关于中国历史故事1000字
我们在很早甚至是学生的的时候就开始接触文档,很多时候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会接触到范文。经常仔细研读范文,我们的写作能力会有质的提高,对于写范文是不是有点毫无头绪呢?栏目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关于中国历史故事”,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关于中国历史故事 篇1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李清照少女填词》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朱元璋放牛读书》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王十朋苦学书法》
王十朋从小聪颖过人,文思敏捷,可是书法却不如人意。于是,他痛下决心,一定要练好书法。终于,宝印叔叔的指点下,他终于悟到了书法真谛,成为一名大书法家和文学家。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天都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关于中国历史故事 篇2
岳飞
岳飞他是抗金名将,他的文治武功举世无双,绝对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岳飞作战绝大多数是以少击多,每战必胜。生平大小130余战无一败绩。南熏门之战等战役甚至以八百壮士击溃50万敌军,可称为战神!
岳飞个人魅力相当之大,心胸开阔基本不计前嫌。以至于岳飞的不少敌人都成为了他的部下和战友。岳家军也是这样成长而来的,如岳家军第一猛将杨再兴、太行山梁兴、江西曹成等人。岳飞和他指挥的岳家军不但在抗击金兵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保护了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免于遭受金兵的蹂躏,而且军纪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得人民的爱戴。岳飞是一位真正民族英雄。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关于中国历史故事 篇3
关羽:骁勇赤胆的忠义巨人
在天下大乱之时,你奋勇而起,追随刘备,为兴复汉室,贡献一生。关云长,你是中华民族的铁血男儿!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水淹七军……武艺吓破曹军胆,忠义敢为万夫雄。你的勇敢热血,是中华民族赤胆忠心的魂,永远不屈屹立!你的执着信念,是天地间的浩然正气,将不灭永生!
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关羽从不忘记自己的道义,对兄弟不弃不离。中平元年,刘备组织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关羽就在其中。他们桃园结义,情同兄弟,常一起同床而睡。一生追随刘备,不辞辛苦,随身守护。关羽智勇双全。与刘备下邳失散,关羽陷身曹营,刘备去投袁绍。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单人匹马,保护二家皇嫂千里寻兄。为护得皇嫂周全,关羽被逼无奈,过五关斩六将,最终在古城兄弟君臣夫妻相会。2xx,刘备称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同年关羽进攻荆州北部樊城,曹操派大将于禁救援。当时大雨令汉水暴涨,于禁所率领的七军都被大水淹没,将士纷纷往高处避水。而关羽则乘势坐大船进行攻击,大破敌军,威震华夏。他忠义两全,为报曹操恩义,放他败走华容道。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刘备的天下大业,用自己的一生在历史的长河中叙写了一个大大的“忠”字。真是可歌可泣!
关于中国历史故事 篇4
周朝王室发生了内乱,周天子襄王逃到郑国,派人给齐、宋、陈、卫等国送去了消息,说京都被狄人占了。各国诸侯收到消息便各自派人去郑国慰问天子,可是却没有人提出替他打回洛阳。
这时,有人向天子提建议说:秦晋两国国力强盛,而且两国国君都想成为霸主。秦国有蹇叔、百里奚、公子絷,晋国有赵衰、狐偃、胥臣,他们都有着号召大小诸侯、扶助天子的能力。不妨派他们去收回京都。于是周天子便派使者分别去了秦晋两国。
晋文公听说天子逃难了,马上想要带领军队打到洛阳去。可是当他的兵马刚要动身的时候,秦国的军队已经到了黄河边了。晋文公立刻派人去见秦穆公,向其表明晋国已经派兵出发了,不必劳烦秦国了。于是秦穆公便撤回了兵马。
这时,蹇叔、百里奚说:晋国不愿意我们发兵,恐怕是担心我们抢了他的功劳吧!不如我们也一起去看看。
秦穆公说道:这个我知道,只不过重耳刚刚做了国君,一点功劳都没有,这次就把护送天子的机会让给他吧!于是秦穆公派人去慰问了天子,自己带着兵回到了秦国。
晋国的兵马打了胜仗,将周天子顺利送回了京都。周襄王大摆筵席犒劳晋文公,并将京都附近的四个城池送给了他作为礼物。从此,晋国在京城也有土地了。
晋文公刚从洛阳回来,宋国便来请求救兵。宋成公让公孙固来见晋文公,原来楚国派成得臣为大将,率领着陈、蔡、郑、许四国的诸侯来攻打宋国。
晋文公马上召集大臣商议,将军先轸说:楚国是南方蛮族,经常仗着自己的国力欺负别国。您要想成为中原的霸主,这可是个很好的机会。
狐偃说:曾国和卫国本来跟我们就不友好,最近又归附了楚国。我们不如先攻下这两国,那时楚国一定会派兵营救,这样便能解了宋国的危机。于是晋文公便答应了公孙固的请求,让他先回到了晋国。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攻下了曹国和卫国,楚成王得到了这个消息,马上下令让成得臣回去。成得臣觉得很快就能攻破宋国,因此十分不愿意退兵,于是他向楚成王报告说:请再等几天,打了胜仗便回去。
楚成王见成得臣不听命令,心里非常不高兴。有个大臣说:晋国国力强盛,晋文公有着成为霸主的野心。我们最好还是让成得臣当心点,不要和晋国发生冲突,如果能够讲和,最后说不定还能得到一个平分南北的局面。
楚成王于是再派人去通知成得臣。
成得臣见楚成王一直催促自己,而且宋国又死守着城门,于是他下令停止攻击,可是又不好意思马上退兵。他派人去和晋文公说:如果您能够恢复曹国和卫国,我就不再攻打宋国,咱们握手言和。
狐偃听完就骂道:他还没有攻破宋国呢,竟然先来让我们恢复已经灭亡的国家,真是异想天开。于是他把成得臣的使臣扣押,只将手下的人放了回去回话。
为了打击楚国,晋文公一方面派人去联络秦国和齐国,请他们来帮忙一起抵御楚国,另一方面通知卫国和曹国的国君,让他们和楚国断绝来往,许诺将来一定恢复他们的王位。于是,这两位亡国的君王便写信给成得臣,自己甘愿归附晋国。成得臣见了信非常生气,他索性不打宋国,直接领兵奔着晋国来。
晋国大将先轸一瞧楚国人过来,就打算立刻开战。狐偃拦住他说:当初主公在楚王面前曾经说过,一旦两国开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所以今天不能失信。将士们都反对。
狐偃接着说:我们不能忘了当初楚王的好意。退避三舍是向楚王表示好意,并不是害怕成得臣。如果他们就此退兵或者不再追上来的话,我们两国就很容易讲和了。如果他们仍然穷追猛打,那么理就在我们这边了,将士们打起仗来也更有力气,这样对我们来说不是更有利吗?
大家认为狐偃的话很对。晋文公吩咐军队向后撤退,一口气就退了三十里。可是楚军依然在向前行进,于是晋军再向后退了三十里,离楚军已经很远了。可是晋文公接到消息,楚军又跟上来了。这样晋军又向后退了三十里,总共后退了九十里,实现了当初退避三舍的诺言。晋军到了城濮驻扎下来,不再往后退了。这时秦国、齐国和宋国的军队也陆续到了。
关于中国历史故事 篇5
北宋大才子苏东坡
苏东坡和佛教的渊源非常深厚,他和方外朋友过往也非常亲密。在居士分灯录里,记载东坡前生为五祖戒和尚的典故。苏轼的母亲刚刚怀孕他的时候,梦见一位身躯瘠瘦、眼睛眇细的出家人,后来就生下了苏轼。事隔数年,苏轼的弟弟苏辙在高安为官的时候,和真净、文圣、寿聪等三位法师时常在一起参禅论道。有一天,这三位出家人同时梦见迎接五祖戒禅师,三人正在交谈时,苏轼刚巧来寺拜访。三人于是把梦境告诉苏轼,苏轼就回答自己七、八岁的时候,曾梦见自己身为僧侣,往来行化于陕右一带。真净法师听了,赶忙接口说:
“五祖山的戒禅师也是陕右人,晚年来游高安,五十年前圆寂于大愚。”细问之下,苏轼当年刚好四十九岁,大家终于了悟五祖戒和尚原来就是苏轼的前身。
圆泽禅师
中国有句成语,“缘订三世”,表示彼此之间缘份的深远,其实这是一则哀怨动人的轮回故事。
据苏东坡的《僧圆泽传》记载:唐僧圆泽和李源相约前往峨嵋山一游,圆泽禅师主张取道长安陆路,李源坚持行走荆州水路。圆泽禅师无奈,怃然叹息说:“一切是因缘,由不得人也。”二人一路游来,途经南浦的时候,看到一位大腹便便的妇女拿着瓦瓮在河边汲水,圆泽禅师看后,脸色苍白,长叹一声说:
“我主张走陆路的原因,正是为了怕见到她呀!这位妇人姓王,我本当投胎为她的儿子,三年来我到处躲着她,使她怀胎三年总是无法生产。想不到你我今日因缘已尽。三天后,请你到王家来看我,我以微笑与你为证。十三年后,在杭州的天竺寺外,我们再见一面。”
当天晚上,圆泽禅师就无疾而终。李源依约,三天后到王家去祝贺,襁褓中的婴儿看到李源,竟然露出天真无邪的笑容。
十三年后,李源到了杭州天竺寺,看到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然鸣笛而歌道: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李源听了,高声呼叫说:“圆泽禅师您还健朗吗?”
牧童挥手回答说:“李公果然是个守信用的人。”然后又引吭高歌: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在呜呜的笛声中,牵着牛冉冉而逝,留给李源无限的怅然与嗟叹!
明儒王阳明先生
有一次王阳明到金山寺去朝拜,觉得寺中的景物非常熟悉,一草一木似曾相识。信步浏览,走到一间关房之前,只见房门口贴了一张封条,左右观看,好像曾经住过。王阳明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请知客师父打开关房瞧个究竟,知客师父连忙道歉说:
‘对不起!这间关房是我们一位老祖师五十年前圆寂的地方,里面供奉着他的全身舍利,他老人家遗嘱交待不可以开启,请您原谅,千万开不得。’
‘既然房子设有门窗,那里有永远不能打开的道理?今天无论如何请您慈悲开下来看看!’
由于王阳明一再请求,知客师父碍于情面无法违抗,只好万分为难地打开房门,让王阳明进去。昏黄的夕照里,只见一位圆寂的老和尚亘古如昔地端坐在蒲团上,王阳明一看,咦!怎么和自己的容貌如此的相像?举头看去,墙上还有一首诗,写道:
五十年后王阳明,开门犹是闭门人;
精灵闭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
原来王阳明的前生就是这位坐化的老和尚,昔日自闭门扉,今日还来自启,为后世子孙留下一点证明。王阳明为了纪念这件事,曾经在金山寺留下诗句: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阳水底天;
闲依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文学家黄山谷
在江西修水县的县志里,记载安徽芜湖县的女子转世为江西修水县的黄山谷的一段故事。
有名的大文学家黄山谷二十六岁出任芜湖知州,有一天,梦见自己走到一个地方,看到一个白发斑斑的老婆婆,在门外设香案祭拜,香案上面供有一碗芹菜面,黄山谷一闻面,端起来就吃,梦醒口齿还留有芹菜余香。黄山谷以为是自己公务忙碌成梦,心中不太在意。第二天午睡,却再度梦见昨日的情境,醒来觉得异常纳闷,于是循着梦境,不知不觉走到一个村落,果然看到梦中的老婆婆,手中拿着袅袅的三支香,喃喃地对天祷告,奇异的是香案上正摆了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芹菜面,黄山谷趋前问道:
‘老婆婆!你在做什么呀?’
‘昨日是我死去二十六年的女儿的忌辰,我在祭拜她呀!’
黄山谷一听非常惊诧,怎么正好和自己的年龄相彷,急忙再追问:
‘你女儿平日喜欢做些什么事呢?’
‘她在世的时候,喜好茹素奉佛,喜欢阅读诗书佛经,矢志不嫁,尤其喜欢吃芹菜面,因此我今天特别为她准备一碗。’
‘我能参观她的闺房吗?’
老婆婆于是带领黄山谷进入房门,只见书架上摆满了许多自己曾经读过的经书古籍,墙角并放置有一口大柜子,黄山谷好奇地问:
‘那里面都放些什么东西呢?能打开来看看吗?’
老婆婆也不知道里面究竟放些什么东西,更不知道钥匙摆在何处?黄山谷沈思了一下,彷佛忆起了什么,很快就找到钥匙,打开柜子一看,惊得说不出话来,原来里面放满了自己每次参加科试的文章。黄山谷终于明白眼前这位孤苦无依的老妪,竟然是自己前生的母亲,双脚一跪,诚恳地说:
‘老人家!我是你过去世的女儿,请你回去接受我的奉养。’
黄山谷将母亲迎奉回家孝养,并且还特地自题诗偈说:
似僧有发,似俗脱尘;
作梦中梦,悟身外身。
意思是说自己虽然是个带发的在家人,却是心向往道的法同沙门;虽然生活在五欲六尘之中,却不为俗尘所染污。叹人生似梦,身外还有拘累之身,真是“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禅宗第五祖弘忍
禅宗第五祖弘忍也有一段脍炙人口的转世因缘,弘忍前生是破头山下的栽松老者,仰慕四祖道信,请求披剃出家,道信嫌他年纪老大,不能广化十方,只好安慰他说:
‘如果你去投胎再来,我或许可以住世等你几年。’
老人拜别四祖,走到溪边,看到一位浣妙的姑娘,就请求说:
‘姑娘!我能不能借你家一住?’
‘我上有父兄,不能作主,你可以去请求他们。’
‘必需你承诺答应,我才敢前去。’
这位姑娘一看暮色苍茫,一位老人求宿,于是点头答应。说也奇怪,这位没有出嫁的姑娘回了家,竟然怀孕起来,父母认为败坏门楣,就把她赶出了家门,作佣里中。后来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婴,这位不幸的母亲想把这个不祥的孩子丢弃河中,小孩子竟然逆流而上,只好一面求乞抚养他成人。由于不知父亲来历,因此里中的人都叫他做“无姓儿”。无姓儿六、七岁的时候,长得聪明伶俐,活泼可爱。有一天道信禅师弘化到此地,无姓儿看到道信禅,亲热地拉住禅师法衣不放,要求道信度他出家;禅师一看,一个稚龄的小孩,就摸摸他的头说:
‘你年纪太小了,怎么能出家呢?’
‘师父!过去你嫌我太老,现在又嫌我太小,究竟何时才肯度我出家?’无姓儿宛如大人口气地质问禅师。
道信一听,忽有感悟,赶忙问他:
‘小孩童,你姓什么,叫什么?家住那里?’
‘我叫无姓儿,家住十里巷。’
‘人人都有姓氏,你怎么打妄语说自己无姓呢?你究竟姓什么?
‘我以佛性为姓,所以无姓。’
道信听了非常欢喜,小小年纪,口气如此之大,实为三宝龙象,佛门法器,后来把衣钵传授给他,成为禅宗的第五祖,门下弟子辈出,为中国禅宗大开灿烂的花朵。
关于中国历史故事 篇6
这个暑假,我看了著名作家林汉达所编撰的《中国历史故事集》,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和自己的心得。
1,它读起来很顺口,就和听普通的故事一样,读起来很流畅,不像其他的历史读物,读起来稍有些拗口。所以,说它是一本历史读物,还不如说它是一本故事书。
2,它的故事情节比一般历史读物生动。前前后后几个故事,都彼此串联起来,让我读了一篇,还想读一篇。有一次,我连续读了一个多小时。从春秋时期一直写到三国时期,都是这样。往往前一篇篇末说到的一个人名,后一篇,就与故事内容息息相关。
3,所撰写的历史详细并取材于正史。书中记述了从春秋到三国一千多年的几乎所有重要事件。而且都是在正史上有记录的事件,像原来《三国演义》中记述的桃园结义草船借箭在书中都没有出现。
4,插图精美。往往我们在读历史读物时看到的几乎都是满篇的文字,没什么插图,让人觉得枯燥无味。而这本书,不仅附带了三四十幅插图,而且在每一章的最后,都有该时期的一幅地图。如:在《战国故事》一章的末尾,附有一张战国地图。
以上就是我认为这本书的精彩之处。
读了这本书,我也许才真正的理解这一千多年的历史。才真正理解了这一千多年灿烂辉煌的文化。
关于中国历史故事 篇7
《中国历史故事》是描写古代人战斗时英勇无惧,聪明可靠的故事。
里面的历史故事有黄帝联合炎帝发展农业,大禹治水,赵氏孤儿,商鞅变法,秦国吞并六国并统一中国这些故事看完后,有的让我感到无比自豪,有的让我深恶痛绝,有的却让我泪流满面。比如秦王连续打败了六国并一统天下,读到这里时让我为他的举动感到自豪,而商纣王昏庸不管国家大事,因他的行为我深恶痛觉,有些战士牺牲让我泪流满面。
《中国历史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个道理:只要你这件事情努力了,那就一定会有好结果的。每当我们遇到难事不要慌张,要用智慧解决困难。我们要学习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是《中国历史故事》让我知道了中国历史文化,让我懂得了古代人的聪明智慧,让我懂得了古代的知识道理,我爱读《中国历史故事》。
关于中国历史故事 篇8
战国时代的纵横家苏秦,曾以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挂六国相印。他在年轻时就已经是一个雄辩之士,并经常周游列国求仕,但却一直不为人所赏识。
在贫困潦倒之际,他无奈只好返回家乡。他的嫂嫂见到他一副神色枯槁的样子,便对他说:“做普通百姓或去经商,都可以赚到钱来糊口,可你呢?终日游荡,无所事事,难怪落到今天这般地步。”
一顿奚落之后,他嫂嫂也不下厨给他做饭吃。
苏秦受到自家嫂嫂的如此冷眼相看,更加发奋学习,后来终于出人头地,衣锦还乡。
哲理点拨:人不能安于现状,满足于现状,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时运和命运只能困住凡夫俗子,却困不住适时而变、积极进取的人。
关于中国历史故事 篇9
钱学森也激动地望着紧握自己双手的毛主席,说:“我也早想来拜会主席了,怕你太忙,不敢来打扰。”毛主席一听,立马诚挚地说:“你说反。是我考虑到你才回国,要处理的事太多,不敢过早相约。”“听说美国人把你当5个师呢!”,主席边说变伸出5个手指头来比划,“我看呀,对我们说来,你比5个师的力量大多啦!我现在正在研究你的工程控制论,用来指导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呢!”主席的平易近人,使得原本有些紧张和拘谨的钱学森慢慢放松了下来。
有很多人不解,为什么钱学森会放弃在美国的优待,哪怕历尽千辛万苦也要回国呢?对此,钱学森老先生用了8个字来回应:“苟利国家,不求富贵。”这8个字虽然简短,但是却极其准确地表达了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一想到钱学森几经辗转回国,在国内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奋斗,毛主席便忍不住伤心落泪,觉得祖国有愧于他们。毛主席曾满含热泪地说道:“科学家有祖国,学森的回国至少能够让中国的导弹原子弹至少推进了二十年。”
虽然毛主席和钱学森老先生的分工不同,但是他们的心中却有着共同的愿景:盼望祖国能够更加繁荣,发展得更好。“苟利国家,不求富贵”,钱学森老先生是这么做的,毛主席是这么做的,无数为国家和人民奉献自己一生的前辈们也都是这么做的。他们都是一代人杰,值得我们的尊敬!
有关中国历史故事11篇
幼师课件网精选专题推荐:“中国历史故事”。
有关中国历史故事【篇1】
关羽:骁勇赤胆的忠义巨人
在天下大乱之时,你奋勇而起,追随刘备,为兴复汉室,贡献一生。关云长,你是中华民族的铁血男儿!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水淹七军……武艺吓破曹军胆,忠义敢为万夫雄。你的勇敢热血,是中华民族赤胆忠心的魂,永远不屈屹立!你的执着信念,是天地间的浩然正气,将不灭永生!
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关羽从不忘记自己的道义,对兄弟不弃不离。中平元年,刘备组织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关羽就在其中。他们桃园结义,情同兄弟,常一起同床而睡。一生追随刘备,不辞辛苦,随身守护。关羽智勇双全。与刘备下邳失散,关羽陷身曹营,刘备去投袁绍。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单人匹马,保护二家皇嫂千里寻兄。为护得皇嫂周全,关羽被逼无奈,过五关斩六将,最终在古城兄弟君臣夫妻相会。2xx,刘备称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同年关羽进攻荆州北部樊城,曹操派大将于禁救援。当时大雨令汉水暴涨,于禁所率领的七军都被大水淹没,将士纷纷往高处避水。而关羽则乘势坐大船进行攻击,大破敌军,威震华夏。他忠义两全,为报曹操恩义,放他败走华容道。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刘备的天下大业,用自己的一生在历史的长河中叙写了一个大大的“忠”字。真是可歌可泣!
有关中国历史故事【篇2】
xx年11月17日星期2天下小
今天下午,我读了《吴讲历史》。里面讲的是五六十万年前的上就有了原始人类的出现,科学家了解最多的是北京猿人。北京猿人又称为“中国猿人”简称为“北京人”。北京人的个子不高,男性大约身高一百五十六厘米左右,女性大约身高一百四十四厘米左右。一九三零年,科学家发现了一个洞穴,里面的骨骼和器物大约是两万年前的人类,这一批发掘出来的人类是“山顶洞人”。“山顶洞人”一直到爱美,也比北京人聪明。“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在中国的土地上活动,所以,我们可以把“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当作中国人的开始。
有关中国历史故事【篇3】
王昭君:中原最美的和平使者
为了民族,为了国家,她甘愿牺牲自我,舍小家为大家,她的出塞换来了六十余载的和平。昭君让人们铭记的不仅是她的如花美貌,更是她的无畏付出。长安花红,雁门沙黄,只有那南归的雁群知道昭君是怎样放弃一生荣华换来大汉半世和平,只有那朔北的长风知道悠悠羌笛背后是昭君怎样绵长的相思和无悔的抉择。
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公元三十六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昭君为南郡首选,抵达京城却无缘面君。公元前三十三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她肩负着汉匈和亲的重任,别长安,出潼关,度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抵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盛大欢迎。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昭君慢慢地把中原文化传给匈奴,使匈奴和汉和睦六十多年。“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历史记载了那一段时期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昭君死后,葬在大青山,匈奴人民为她修墓并奉为神仙。她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
有关中国历史故事【篇4】
李时珍:用坚持谱写中华传奇
穿上草鞋,背起药筐,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你就是以这样谦逊的姿态和辉煌的成就为中华历史写下一部传奇!一介农夫,怀揣执着上路,走进大山,风雨兼程,亲尝百种药草,挥就一部影响世界的不朽医典,而他的名字也同《本草纲目》一起刻入历史的记忆。
李家世代业医,但由于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不屑于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打算放弃科举做官之路,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最终同意了儿子的要求。李时珍认为,“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李时珍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表现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求教,其中不乏农民和渔夫。李时珍为了了解药物,并不满足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罗列诸品,反复谛视”。例如他在写到白花蛇时为了真实细致地了解这种剧毒蛇而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终于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目睹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李时珍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并编著了中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本草纲目》。
有关中国历史故事【篇5】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李清照少女填词》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朱元璋放牛读书》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王十朋苦学书法》
王十朋从小聪颖过人,文思敏捷,可是书法却不如人意。于是,他痛下决心,一定要练好书法。终于,宝印叔叔的指点下,他终于悟到了书法真谛,成为一名大书法家和文学家。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天都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有关中国历史故事【篇6】
聂海胜的故事
“不行,不能去。”1998年,中国第一个航天员大队在北京航天城宣告成立。
顺利通过选拔的聂海胜,最终在部队家访时,被蒙在鼓里的妻子聂捷琳发觉。
想想1986年的“挑战者”号,升空70多秒便发生爆炸的航天事故,妻子聂捷琳如何也不肯接受丈夫去挑战未知的危险。
工作人员望着始终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夫妻二人,“可以再给你们一些考虑时间,想通了就给部队回电话。”家访人员只好起身道别。
妻子聂捷琳送走工作人员,一改和悦之气,对着聂海胜一通怒怼,“我坚决不同意你去北京,更不准你当宇航员。”
向来温文尔雅的聂海胜,这次却不依不饶,为坚持圆自己的航天梦:“你可以不去北京,但我要去。”
眼见争执无果的妻子聂捷琳,最终下了最后通谍:“如果你执意要去北京做宇航员,那咱们就离婚”。
本想压压妻子心头怒火的聂海胜,猛然被妻子冷不定甩出的“离婚”这出“杀手锏”给弄得措手不及,只得用耍赖的语言搪塞“我坚决不离婚,我也一定要去北京当宇航员。”
聂海胜对妻子暂收锋芒避而不谈宇航员话题,展开温情攻势,同妻子散心聊天,陪下馆子……不动声色中的妥协。
二目相对,笑意盈盈,妻子全然无戒备之心时,聂海胜不失时机,重提旧事:“老婆,我自小的飞天梦,现在终有上天探索宇宙的机会,来之不易,机遇难求,再说,如今的科技发达,太空也是有安全保障的……”
温情的感化,丈夫对航天事业的执着,趁妻子聂捷琳瞬间点头应允之时,聂海胜第一时间拨通了部队的电话,表明了自己的心愿。
看着丈夫喜不自胜的表情,妻子聂捷琳打趣自己难抵丈夫的“糖衣炮弹的诱惑”!
如愿步入宇航员之列的聂海胜,妻子成了自己最忠实的大后方,妻子勇挑照顾家里老小的重任,丈夫聂海胜除电话一诉相思之外,还特邀妻子观摩航天员训练(专为航天员家属开放)。
面对如此难得与丈夫航天事业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心有不忍的妻子聂捷琳却退却了,显示屏上:高速运转的离心机,丈夫脸部肌肉被甩的严重扭曲变形……
妻子聂捷琳心疼的眼泪再也难抑……训练结束时的轻轻拥抱,却是丈夫聂海胜最大的心理安慰。
为了不拖丈夫的后腿,做好丈夫的坚强的后盾,妻子聂捷琳恶补航天医学知识,尽管内心百般挂牵,在神六起飞之际,妻子聂捷琳对丈夫的叮嘱化作简单的“万事小心”,让丈夫轻装上阵……
“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再去。”飞天梦对宇航员来说,也许平生只有一次,但丈夫聂海胜从不放弃自己再次冲天的梦想。
为了不影响丈夫的航天员选拔,一家人为共同配合聂海胜克服体重超标,双休归家的聚餐桌上,特意撤掉了高脂肪食品,豆制品、牛肉成了家人的主餐。“为了爸爸减重,全家运动员上阵”女儿毫无怨言地自嘲打趣!
xx年,聂海胜入选天宫一号,会同张晓光、王亚平合力执行神舟十号载人飞行和天宫一号交会对接的任务。
xx年6月16日,聂海胜再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务组,并且委以指令长重任,已是三冲太空。
有关中国历史故事【篇7】
历史故事:冯道:中国历史上的的"政治完人"
冯道(882954),自号长乐老,赢州景城(今河北沧州)人。他先后辅佐了5个朝代(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契丹)的11位君主,而且朝朝公卿,最后全身而退,这不得不说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个奇迹。冯道是如何在乱世政坛中得以长乐的呢?
善变而不失职守
长期以来,许多史学家因为冯道没有在王朝交替的时候杀身成仁而对他多加指责。司马光对他的评价是滑稽多智,浮沉取容。不过,我们不应该拘于这种传统的愚忠思想。作为一名职业官僚,冯道虽然多次随着朝代的更替改变效忠对象,但他却对每一任皇帝都尽到了人臣的责任。
正所谓武死战、文死谏,对于身为文官的冯道来说,既然进入官场,自然而然就要博取名声,这需要敢于说真话。敢说真话是有风险的,但后面的利益也大,关键在于怎么操作。面对那些尚武的马上天子,冯道不但了解其脾气秉性,而且洞悉每件事情的要害,谋而后动,取得了很好的劝谏效果。
比如在后梁时期,冯道在晋王李存勖手下效力。晋王亲率大军攻打梁朝,与梁军隔黄河对峙。晋王帐下大将郭崇韬有一次惹恼晋王,晋王生气地说:让三军另选统帅吧,我让贤回太原!随即命当时负责文字工作的冯道起草文件公布于众。冯道拿起笔却迟迟不动。晋王不断地催促,冯道心平气和地对他说:起草文件是我的工作,你叫我做,我还能不做吗?但是,如今大王屡建大功,正待平定南方敌寇,崇韬所谏并不过分,顶多您不听他的就是了,何必大动肝火?若让敌人知道了,以为我们君臣不和,于我们不利。李存勖听后醒悟过来。一会儿,郭崇韬也来向李存勖谢罪。一场内部矛盾就此平息,冯道也因此受到了普遍尊重。试想冯道劝谏时不是以情理动人,并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案,而是像别人那样斤斤于道德说教,甩大帽子压人,其结果只能是火上浇油,搞不好还自身难保。
再比如后唐天成、长兴年间,连年丰收,中原比较安定。冯道却进谏明宗说:我以前追随先帝(李存勖)的时候曾出使中山,在经过井陉天险时,怕马有个闪失,小心翼翼地紧握着缰绳,但到了平地就认为没有什么值得顾虑了,结果突然给从马上跌下受伤。在危险的地方因考虑周到而获得安全,处于太平的环境却因放松警惕而产生祸患,这是人之常情。他向明宗推荐聂夷中的《伤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明宗听后很受启发,让人将其诗抄下来时常吟诵。冯道正是以这种灵活的方式奉劝皇帝不要陶醉于眼下太平无事,而要居安思危,以百姓生计为念。
虽然圆滑,但同其他许多清流一样,冯道的政治生涯也是断送在诤谏之上。当时,后周世宗要御驾亲征北汉刘崇。冯道劝阻说人心未稳,不易轻动。周世宗自比唐太宗,认为后周击败北汉就像大山压卵。冯道竟然出言讥讽他比喻得不恰当。周世宗一怒之下罢了他的相位,只命他负责修陵。陵修好不久,冯道就去世了,终年73岁。
可见,冯道已经尽到了一个臣子应尽的进谏义务,只不过他更注重技巧。在冯道看来,进言直谏是风险投资,所以他致力于将风险降到最小,把收益增到最大,身家性命、身后名节和不朽功业,哪个都不能少,那种以死犯谏的傻事,他是绝对不会做的。
位高而不失清廉
冯道的仕途可谓是一帆风顺,后唐庄宗时任户部尚书、翰林学士,明宗时出任宰相。后晋高祖、出帝时均连任宰相,契丹灭晋后,被任为太傅,后汉代晋后任太师,后周代汉后依然任太师。不过,纵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冯道依然不失清廉的本色。
冯道年少时家境贫寒,深知百姓艰辛,发达后依然非常俭朴。外出打仗的时候,冯道就在军中搭一茅庵,铺草而眠,所得俸禄与左右下属同享。有的士兵将掠来的美女送给冯道,他将其安置好,等找到她家人后再送回。
冯道的父亲去世了,已经官至户部侍郎、翰林学士的他立刻解职回乡守孝,仅住在一间茅草屋里,过着清苦的生活,自己种地,自己砍柴,还经常悄悄地为劳动力不足的人家耕地;所得朝廷俸禄尚有剩余,全部拿来救济受灾的乡邻;当地官员知道他回来了,要馈赠给他礼物,他一律婉言谢绝。有一次,皇帝想送他一份生日钱财,冯道也以父母早死,不记生日,坚让不受。
所以,晚年冯道曾于心无愧地宣称:在孝于家,在忠于国,日无小道之言,门无小义之货。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以三不欺为素。他希望死后选择一块无用之地埋葬即可,不像别人那样嘴里含珠玉下葬,也不穿豪华的寿衣,用普通的粗席子安葬就行。即便是对他持否定态度的正史也承认他居官能自刻苦为俭约《新五代史冯道传》)。在相位二十余年,未尝以片简扰于诸侯(《旧五代史冯道传》)。仅这一点,就足以让那些十万雪花银的清知府们无地自容。
冯道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为官之道首要在于正,只有廉洁自律,冯道才能获得那么多帝王的信赖和同僚的尊重,才能在官场中游刃有余。正如他晚年所做的一首表明自己做官诀窍的诗中所说: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小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文弱而不失胆略
冯道乃一介书生,虽然文弱,但颇有胆略。后汉皇帝刘知远为了收集牛皮,制作胄甲,曾颁布了一道牛皮法。规定民间如果死了牛,牛皮必须交公。有一次,上党地区有20多人违犯了牛皮法,当地的判官认为这项法令不合理,反对执行死刑,还大胆地上书给刘知远。刘知远大怒,下令将犯人和判官一块处死。
冯道却据理力争,刘知远最终释放了与该案件有所牵连的所有人。
除了在内政上敢逆龙鳞,在外交上冯道也显示出过人的胆识。后晋时,契丹皇帝得知冯道的名望,指名要求冯道出使,想把他留在契丹。面对有去无回的形势,所有的人都主张冯道不要出使,但冯道为了国家的安宁,坦然出使契丹。到契丹后,契丹皇帝多次用放他走来试探他,冯道却摆出一副长期停留的架势。他先将契丹皇帝赐给他的全部钱财,换成过冬取暖用的柴炭,当契丹皇帝准许他回归时,他又上表三次恳请留下,被拒后还滞留了一月余才上路。
一路上,冯道走走停停,磨磨蹭蹭,折腾了两个月才走出契丹边境。身边的人问他:出使契丹仍能活着回来,犹如漏网之鱼,要是别人,只恨没长两只翅膀,走得越快越好。你怎么却这样慢慢腾腾的呢?冯道解释说:你走得再快,他们若真要将你追回去,你终归是逃脱不掉的。还不如走得慢点,他们反而不会来追了。
尽管正史对冯道多有微词,但以我们今天的价值标准来判断,冯道可以说是一个完人。他对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不跟着别人一条道走到黑;他忠于职守,办事情既有原则也讲究技巧;他清正廉洁,一心为民;他有胆有识,谋略过人。置于五代十国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时空下,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保持人格的独立、为民请命后还能全身而退。对于投身于职场的现代人来说,冯道身上有着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有关中国历史故事【篇8】
暑假里,爸爸向我推荐了一本名叫《中国历史故事集》的书,这本书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少儿读物作家和语言教育家林汉达先生。我看着看着就入了迷,渐渐地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了。
这本书里集中地介绍了春秋、战国、西汉、东汉和三国等五个时期的故事。我用半个月的时间看完了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故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在我看来像在放电影,令人爱不释手。其中《商鞅变法》这个故事让我获益匪浅。当时的秦国虽然比其他国家都强,但如果其他六国联手,秦国就打不过了。自从来了个卫鞅之后,秦国想统一中原的梦想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卫鞅来秦国不久,就制订了一系列的新法令。他担心老百姓不相信他,就想了一个建立诚信的法子。第二天,他命人在南门上写了一个告示: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就赏他十两金子。看了这个告示,大家纷纷议论起来,有些人背地里说:这肯定是卫鞅成心跟咱们开玩笑吧。后来,卫鞅见无人去扛,就把赏金加了五倍,不久,真有一个人扛了木头到北门,还真拿到了五十两金子。从此,卫鞅就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人们也自觉遵守,都相信卫鞅是个说到做到的人。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知道做人要讲诚信,不然的话就得不到别人的信任,也就不会有人拥护和爱戴。这本书里还有许多故事,都是历史上发生过的。读这本书仿佛让人回到了过去,历史的经验我们要学习,历史的教训我们要铭记。
有关中国历史故事【篇9】
孟子有一次和弟子们一起讨论怎样才能在战争中获胜的问题。
有一个弟子说:“我认为,要想打胜仗,必须要顺应天时,即抓住有利的季节和天气不可。”
另一个弟子马上反驳说:“我认为天时并不重要,地利才是最重要的。有了高墙深池,并凭借山川险阻,这样才会攻必克守必固。”
说完,他看着孟子,认为孟子一定会称赞他的看法。
孟子听了他们的话,用手敲着大腿,慢慢说道:“你们俩说的都是次要的因素,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没有抓住。从战争全局来看,抓住天时不如占据有利地形,地形有利不如全军将士上下同心。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
“比如有一座地形有利的城池,在围攻过程中,一定会出现许多合适的战机,但终于没能攻克,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还有一座城池,地理形势险要,城墙高且坚固,粮草充足,但军心涣散,一听到敌人来进攻,都弃城不战而逃,这就是地利不如人和。
“历史上这样的战例是很多的。这个道理同样可以用来治国,为什么这样说呢?保卫国家不必靠山川险阻,威行天下不必靠强兵利器。实行仁政的人,老百姓就会支持他。不实行仁政的人,就不会有百姓支持他,最后连亲戚朋友都要背叛他,那他的江山也就完了。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听了孟子的话,学生们都佩服不已。
哲理点拨:“天时”在今天看来应当是历史潮流或机遇,“地利”指的是地理优势,“人和”指的是人际关系融洽和谐。要想成就一番事业,这三者缺一不可。
有关中国历史故事【篇10】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十七岁之前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xx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可谓知言。
有关中国历史故事【篇11】
《中国历史故事》是描写古代人战斗时英勇无惧,聪明可靠的故事。
里面的历史故事有黄帝联合炎帝发展农业,大禹治水,赵氏孤儿,商鞅变法,秦国吞并六国并统一中国这些故事看完后,有的让我感到无比自豪,有的让我深恶痛绝,有的却让我泪流满面。比如秦王连续打败了六国并一统天下,读到这里时让我为他的举动感到自豪,而商纣王昏庸不管国家大事,因他的行为我深恶痛觉,有些战士牺牲让我泪流满面。
《中国历史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个道理:只要你这件事情努力了,那就一定会有好结果的。每当我们遇到难事不要慌张,要用智慧解决困难。我们要学习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是《中国历史故事》让我知道了中国历史文化,让我懂得了古代人的聪明智慧,让我懂得了古代的知识道理,我爱读《中国历史故事》。
最新中国历史故事10篇
工作中我们都会接触到写作不同的文章,在不知道如何写文章的时候,还是去看范文为妙,范文的模板,实际就是一个写作的大体框架。怎么整理一篇优秀的范文呢?或许”最新中国历史故事”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最新中国历史故事 篇1
屈原:赤子之心的汨罗英魂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在有些人看来,处世不必过于认真,世道清明,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浮沉。然而你宁可投江而死,也不愿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尘埃。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你本可以出走他国,却最终因爱恋国土,于悲愤交加中自沉于汨罗江,殉了自己的理想。怎能不让人叹惋?
战国时楚国人。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他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合齐国,抗击强秦。在同反动派斗争中受诬陷而丢官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但因此却更加接近人民的生活,对黑暗现实十分不满。后因楚国的日益腐败,首都郢亦被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的著作有《离骚》《九章》等,这些著作文字华美,体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政治追求。他看清了贵族的虚伪、昏庸与腐朽,看清了奸臣排斥贤才的行为,看清了社会的种种不仁……他的主张,体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以及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精神。屈原的死是对当时黑暗势力的一种嘲讽和揭露,是一种无言的反抗与斗争,同时也是向后世发出的一个警告——要小心黑暗的势力!他的作品语言生动而富有活力,有着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新中国历史故事 篇2
周朝王室发生了内乱,周天子襄王逃到郑国,派人给齐、宋、陈、卫等国送去了消息,说京都被狄人占了。各国诸侯收到消息便各自派人去郑国慰问天子,可是却没有人提出替他打回洛阳。
这时,有人向天子提建议说:秦晋两国国力强盛,而且两国国君都想成为霸主。秦国有蹇叔、百里奚、公子絷,晋国有赵衰、狐偃、胥臣,他们都有着号召大小诸侯、扶助天子的能力。不妨派他们去收回京都。于是周天子便派使者分别去了秦晋两国。
晋文公听说天子逃难了,马上想要带领军队打到洛阳去。可是当他的兵马刚要动身的时候,秦国的军队已经到了黄河边了。晋文公立刻派人去见秦穆公,向其表明晋国已经派兵出发了,不必劳烦秦国了。于是秦穆公便撤回了兵马。
这时,蹇叔、百里奚说:晋国不愿意我们发兵,恐怕是担心我们抢了他的功劳吧!不如我们也一起去看看。
秦穆公说道:这个我知道,只不过重耳刚刚做了国君,一点功劳都没有,这次就把护送天子的机会让给他吧!于是秦穆公派人去慰问了天子,自己带着兵回到了秦国。
晋国的兵马打了胜仗,将周天子顺利送回了京都。周襄王大摆筵席犒劳晋文公,并将京都附近的四个城池送给了他作为礼物。从此,晋国在京城也有土地了。
晋文公刚从洛阳回来,宋国便来请求救兵。宋成公让公孙固来见晋文公,原来楚国派成得臣为大将,率领着陈、蔡、郑、许四国的诸侯来攻打宋国。
晋文公马上召集大臣商议,将军先轸说:楚国是南方蛮族,经常仗着自己的国力欺负别国。您要想成为中原的霸主,这可是个很好的机会。
狐偃说:曾国和卫国本来跟我们就不友好,最近又归附了楚国。我们不如先攻下这两国,那时楚国一定会派兵营救,这样便能解了宋国的危机。于是晋文公便答应了公孙固的请求,让他先回到了晋国。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攻下了曹国和卫国,楚成王得到了这个消息,马上下令让成得臣回去。成得臣觉得很快就能攻破宋国,因此十分不愿意退兵,于是他向楚成王报告说:请再等几天,打了胜仗便回去。
楚成王见成得臣不听命令,心里非常不高兴。有个大臣说:晋国国力强盛,晋文公有着成为霸主的野心。我们最好还是让成得臣当心点,不要和晋国发生冲突,如果能够讲和,最后说不定还能得到一个平分南北的局面。
楚成王于是再派人去通知成得臣。
成得臣见楚成王一直催促自己,而且宋国又死守着城门,于是他下令停止攻击,可是又不好意思马上退兵。他派人去和晋文公说:如果您能够恢复曹国和卫国,我就不再攻打宋国,咱们握手言和。
狐偃听完就骂道:他还没有攻破宋国呢,竟然先来让我们恢复已经灭亡的国家,真是异想天开。于是他把成得臣的使臣扣押,只将手下的人放了回去回话。
为了打击楚国,晋文公一方面派人去联络秦国和齐国,请他们来帮忙一起抵御楚国,另一方面通知卫国和曹国的国君,让他们和楚国断绝来往,许诺将来一定恢复他们的王位。于是,这两位亡国的君王便写信给成得臣,自己甘愿归附晋国。成得臣见了信非常生气,他索性不打宋国,直接领兵奔着晋国来。
晋国大将先轸一瞧楚国人过来,就打算立刻开战。狐偃拦住他说:当初主公在楚王面前曾经说过,一旦两国开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所以今天不能失信。将士们都反对。
狐偃接着说:我们不能忘了当初楚王的好意。退避三舍是向楚王表示好意,并不是害怕成得臣。如果他们就此退兵或者不再追上来的话,我们两国就很容易讲和了。如果他们仍然穷追猛打,那么理就在我们这边了,将士们打起仗来也更有力气,这样对我们来说不是更有利吗?
大家认为狐偃的话很对。晋文公吩咐军队向后撤退,一口气就退了三十里。可是楚军依然在向前行进,于是晋军再向后退了三十里,离楚军已经很远了。可是晋文公接到消息,楚军又跟上来了。这样晋军又向后退了三十里,总共后退了九十里,实现了当初退避三舍的诺言。晋军到了城濮驻扎下来,不再往后退了。这时秦国、齐国和宋国的军队也陆续到了。
最新中国历史故事 篇3
20xx年11月17日 星期2天 下小雨
今天下午,我读了《吴姐姐讲历史故事》。里面讲的是五六十万年前的世界上就有了原始人类的出现,科学家了解最多的是北京猿人。北京猿人又称为“中国猿人”简称为“北京人”。北京人的个子不高,男性大约身高一百五十六厘米左右,女性大约身高一百四十四厘米左右。一九三零年,科学家发现了一个洞穴,里面的骨骼和器物大约是两万年前的人类,这一批发掘出来的人类是“山顶洞人”。“山顶洞人”一直到爱美,也比北京人聪明。“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在中国的土地上活动,所以,我们可以把“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当作中国人故事的开始。
最新中国历史故事 篇4
李时珍:用坚持谱写中华传奇
穿上草鞋,背起药筐,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你就是以这样谦逊的姿态和辉煌的成就为中华历史写下一部传奇!一介农夫,怀揣执着上路,走进大山,风雨兼程,亲尝百种药草,挥就一部影响世界的不朽医典,而他的名字也同《本草纲目》一起刻入历史的记忆。
李家世代业医,但由于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不屑于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打算放弃科举做官之路,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最终同意了儿子的要求。李时珍认为,“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李时珍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表现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求教,其中不乏农民和渔夫。李时珍为了了解药物,并不满足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罗列诸品,反复谛视”。例如他在写到白花蛇时为了真实细致地了解这种剧毒蛇而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终于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目睹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李时珍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并编著了中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本草纲目》。
最新中国历史故事 篇5
周瑜:历史长河中的不灭星光
谈笑间,羽扇轻摇,破敌百万;沙场上,征袍染红,血战南郡。他用短暂的一生,诠释忠诚与智慧的真正含义。国家危难,他力排众议,强据曹魏,尽显名士风采;赤壁阵前,他泰然自若,拔剑相迎,破百万曹军。他短暂的一生确如高山般让人仰止!
周瑜出身士族,早年与孙策是挚友。他尽心辅佐孙策,为孙策东渡江东立下汗马功劳。孙策死后,周瑜又效力孙权。建安七年,曹操下书责令孙权送其子为人质,众大臣犹豫再三不能决断。周瑜力挽狂澜,分析利弊,最终说服群臣。周瑜对孙氏忠贞不二。他拒绝了曹操派人的游说,态度坚决。建安十三年,曹操挥军三十万会猎江东。周瑜英勇不惧,说服众人,与曹决一死战。面对三十万曹军,周瑜展现的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拥有的豪迈。一句“操直送死”,一计“火烧曹军”,一场“赤壁之战”,成就了他的辉煌。这场大火使曹元气大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熊熊的火焰是周瑜爱国的心火,是他誓死效忠的赤子之心。赤壁之战后,他为了扩张东吴的势力,主张攻打南郡,在那场战争里他失去了生命,但他在赤壁船头傲立的风姿,依然让人仰望。他将一生都奉献于东吴霸业,直到最后一刻都不曾倒下。
最新中国历史故事 篇6
岳飞
岳飞他是抗金名将,他的文治武功举世无双,绝对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岳飞作战绝大多数是以少击多,每战必胜。生平大小130余战无一败绩。南熏门之战等战役甚至以八百壮士击溃50万敌军,可称为战神!
岳飞个人魅力相当之大,心胸开阔基本不计前嫌。以至于岳飞的不少敌人都成为了他的部下和战友。岳家军也是这样成长而来的,如岳家军第一猛将杨再兴、太行山梁兴、江西曹成等人。岳飞和他指挥的岳家军不但在抗击金兵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保护了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免于遭受金兵的蹂躏,而且军纪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得人民的爱戴。岳飞是一位真正民族英雄。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最新中国历史故事 篇7
王昭君:中原最美的和平使者
为了民族,为了国家,她甘愿牺牲自我,舍小家为大家,她的出塞换来了六十余载的和平。昭君让人们铭记的不仅是她的如花美貌,更是她的无畏付出。长安花红,雁门沙黄,只有那南归的雁群知道昭君是怎样放弃一生荣华换来大汉半世和平,只有那朔北的长风知道悠悠羌笛背后是昭君怎样绵长的相思和无悔的抉择。
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公元三十六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昭君为南郡首选,抵达京城却无缘面君。公元前三十三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她肩负着汉匈和亲的重任,别长安,出潼关,度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抵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盛大欢迎。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昭君慢慢地把中原文化传给匈奴,使匈奴和汉和睦六十多年。“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历史记载了那一段时期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昭君死后,葬在大青山,匈奴人民为她修墓并奉为神仙。她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
最新中国历史故事 篇8
历史故事: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女汉子”
历史上真正的女汉子,在于巾帼不让须眉,在于大事上的敢作敢为、果断豪迈,这种女性汉子般的气概,表现在自身的婚恋上,尤其能彰显其率性大胆。
历史上有这么几位,看看就知道什么才是女汉子。
南北朝时北齐神武皇帝高欢的夫人娄昭君,人长得十分漂亮,出身也很不一般。正史记载她,少明悟,强族多聘之,并不肯行。少女娄昭君聪慧伶俐,许多豪门大户人家都想娶她做儿媳,昭君一个也看不上。
及见神武于城上执役,惊曰:此真吾夫也!一个偶然的机会,美女娄昭君看上了一个正在城墙上服劳役的小伙,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民工,这个民工就是高欢。娄昭君大声对人讲,这就是我要找的丈夫!
乃使婢通意,又数致私财,使以聘己,父母不得已而许焉。娄昭君心动高欢,高欢正灰头土脸地在工地做苦力,既没资格也没胆量与白富美搭讪。娄昭君可谓智慧型女汉子,她搭眼便知自己相中的是一支潜力股。小伙不敢开口,本女子就主动出击。她支使家中婢女私下去向高欢传达了爱意。高欢当然是受宠若惊,可惊喜归惊喜,咱一个穷小子拿啥娶你呢?娄昭君一听这话,多大个事,你没钱本姑娘家有啊,她分好几次托人将钱交给高欢,让高欢来家里提亲。
娄家人多少豪门贵族子弟都看不上眼,哪里会能瞧上高欢,可自家闺女说啥一根筋,我的婚姻我做主,日后吃苦受罪我情愿!父母拗不过,最终答应下这门婚事。
婚后的娄昭君更是为自己的决定手舞足蹈。那高欢,果然是个伟丈夫,胸怀荡平天下之志。没几年的工夫,在媳妇娄昭君的帮扶下,高欢掌握了北魏的实权,赢得天下;儿子高洋索性篡了北周的江山皇权,建立北齐,尊谥父亲高祖神武皇帝,母后娄昭君为神武明皇后。
崔家小妹:为救父难挺身而出
唐高宗时,南宫县有个县丞叫崔敬,因为在任上犯了过失,整天夹着尾巴做人。有一天,冀州长史吉懋找到崔敬,提出要让他的大女儿给自己做儿媳妇,崔敬起初不想答应,无奈自己仕途正处于低谷,吉懋又借势催逼,他担心不应下这门亲事,会给自己带来新的麻烦,硬着头皮同意了。
确定了嫁娶的日子,吉家花轿这天敲锣打鼓地来到崔家门前,惊吓得崔夫人不知出了什么事。原来,大姑娘许配吉家儿子的事,崔敬一直没有告诉夫人。眼见花轿都到了门口,崔夫人郑氏才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一百个不情愿。她抱着女儿大哭,说道:我家门户低,不曾有吉郎!我小门小户家闺女可不敢攀吉家的高枝。对突然而至的个人婚事,大女儿也拒不接受,睡在床上不起身。
夫人和大女儿这态度,弄得崔大人颇为尴尬,进退两难。这时,他的小女儿,崔家的小妹妹挺身而出,勇敢地来到哭鼻子抹泪的母亲面前,气定神闲地说道:父有急难,杀身救解,设令为婢,尚不合辞,姓望之门,何足为耻?姊若不可,儿自当之!
这小妹可够汉子的,见姐姐不嫁,花轿临门,老父为难,她站了出来,说:父亲有急难,做儿女的理当舍身去救,即使到人家去做丫鬟也在所不辞,何况还是官宦之家,姐姐你若决意不去,小妹我愿代姐嫁人,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说罢,小妹稍做妆扮,登上花轿就去了吉家,做了吉顼的媳妇。
要说这世事,可真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后来吉顼当上了宰相,崔小妹做了宰相夫人,荣华无比,姐姐则一辈子受穷,后悔得牙根子疼。
李络秀:嫁土豪就为求富贵
东晋女子李络秀,有一天午后赶上下大雨,父兄们都外出办事去了,家里只留下她和一个女仆。碰巧,安东将军周浚上山打猎,为躲避大雨,一干人来到李家。一群兵痞大男人进家,络秀该是回避才是,可父兄不在,她勇敢担当主人之责,叫上女仆,张罗了一大桌饭菜,热情招待周将军等吃喝。席间,周浚发现李络秀长得很漂亮,心生爱意。
傍晚时分,络秀的父亲和哥哥先后回家,周将军当面提出要纳李络秀为妾。父兄一听,坚决不同意。这时,李络秀自己却站出来说:门户单寒,何惜一女,焉知非福?咱这贫寒的家庭,何必在乎我一个女孩,再者说,给周将军做妾,未必就是坏事。父兄见络秀自己如此豪气,不再言语,婚事达成。
李络秀后来因给周浚生了三个儿子而得宠。得势的络秀却并不满足,直接对周浚提出:我忍受委屈给你做小妾,看上的就是你的将军门第,你要是不让我家富贵发达,我活着也没啥意思!周浚父子慌忙承诺,一定帮李家。随后,在周家的提携帮助下,李家也成了当地的高门大户。
艺祖姊:擀面杖打出一个皇帝
这个女汉子与婚恋无关,但关乎更大的江山社稷。是一则流传民间的故事,不一定真实,姑且听之。
说的是赵匡胤受命即将北征,而这时满京城在传说他将成为天子,沸沸扬扬。赵匡胤一时心神慌张,不知如何是好。他急忙跑回家中,对家人说:外间汹汹如此,将若之何?外面纷纷传言我会篡权当皇帝,到底怎么办才好呢?不等别人发言,正在厨房擀面的大姐,手持擀面杖冲了出来,二话不说,抡起面杖就朝赵匡胤肩背上打,要撵他出去,边打边怒斥道:丈夫临大事,可否当自决于怀,乃来家间恐怖妇女何为耶?你一个大男人,遇事自个儿不拿主意,跑到家里来问女人,你还有没有点男人的血性?
赵匡胤被姐姐赶了出来,羞愧不已,后来,果然改朝换代做了大宋皇帝。(文/四晃)
最新中国历史故事 篇9
战国时代的纵横家苏秦,曾以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挂六国相印。他在年轻时就已经是一个雄辩之士,并经常周游列国求仕,但却一直不为人所赏识。
在贫困潦倒之际,他无奈只好返回家乡。他的嫂嫂见到他一副神色枯槁的样子,便对他说:“做普通百姓或去经商,都可以赚到钱来糊口,可你呢?终日游荡,无所事事,难怪落到今天这般地步。”
一顿奚落之后,他嫂嫂也不下厨给他做饭吃。
苏秦受到自家嫂嫂的如此冷眼相看,更加发奋学习,后来终于出人头地,衣锦还乡。
哲理点拨:人不能安于现状,满足于现状,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时运和命运只能困住凡夫俗子,却困不住适时而变、积极进取的人。
最新中国历史故事 篇10
暑假里,爸爸向我推荐了一本名叫《中国历史故事集》的书,这本书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少儿读物作家和语言教育家林汉达先生。我看着看着就入了迷,渐渐地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了。
这本书里集中地介绍了春秋、战国、西汉、东汉和三国等五个时期的故事。我用半个月的时间看完了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故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在我看来像在放电影,令人爱不释手。其中《商鞅变法》这个故事让我获益匪浅。当时的秦国虽然比其他国家都强,但如果其他六国联手,秦国就打不过了。自从来了个卫鞅之后,秦国想统一中原的梦想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卫鞅来秦国不久,就制订了一系列的新法令。他担心老百姓不相信他,就想了一个建立诚信的法子。第二天,他命人在南门上写了一个告示: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就赏他十两金子。看了这个告示,大家纷纷议论起来,有些人背地里说:这肯定是卫鞅成心跟咱们开玩笑吧。后来,卫鞅见无人去扛,就把赏金加了五倍,不久,真有一个人扛了木头到北门,还真拿到了五十两金子。从此,卫鞅就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人们也自觉遵守,都相信卫鞅是个说到做到的人。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知道做人要讲诚信,不然的话就得不到别人的信任,也就不会有人拥护和爱戴。这本书里还有许多故事,都是历史上发生过的。读这本书仿佛让人回到了过去,历史的经验我们要学习,历史的教训我们要铭记。
有关讲历史人物故事12篇
幼儿故事的讲解需要父母与教师的引导,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父母与老师需要跟孩子做朋友,帮助并引导孩子,因为等到孩子长大了,再想努力还不一定有效果了!那么,家长可以配合教师做哪些工作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讲历史人物故事12篇”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有关讲历史人物故事(篇1)
满腔热忱望成圣,欲与青史共留名。惜其之才漫五车,可叹苍天妒人才。一个本可以成为圣贤的才子王阳明,却因为加入了学派,不被世人承认。
王阳明,明代文学家,思想家后。改名王守仁,原本应是与孔子、孟子齐名的圣人,却因为加入了儒家学派,被世俗拒绝承认。从小,他就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当圣贤。有一次,他问他的老师,人为什么要读书,他的老师回答,读书是为了去做官赚钱。王阳明当场就否决,说读书是为了当圣贤。他的老师听了,吃了一惊,认为他胸怀大志,日后必成大器,并对他说读书可以做任何事,即可做官发财,谋取生计,也可以悟千秋之道,成就圣贤之位,所以事无绝对。而老师的这番话,也影响了王阳明的’这一生。为了成为圣贤,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王守仁,并以此明志,立志成圣。为了悟道成为圣贤,他在新婚那夜跑到了荒郊之外去观竹悟道并且在那里坐了一天一夜,终于成功悟道,一朝悟道。后来,他又加入了儒家学派,并将儒家发扬光大,让其到达了最顶峰的地步。但却因为孔子对后世的影响,和他加入了其学派的缘故,他的成就没有人去承认,最终与圣贤之位擦肩而过。
王阳明是个令人可歌可叹的人物,本可成圣却生不逢时,其成就不被承认,天妒英才啊!
有关讲历史人物故事(篇2)
翻开《三国演义》,你的成就又一次次展现在我的眼前。你聪明机智,你协助刘备为统一三国不懈努力,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你依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还记得你在赤壁之战之前,周瑜想方设法地害你,让你7天造十万支箭,而你却倔强地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完成任务,前两天你让鲁肃准备草船,几个水手和几百个草人,而你却优哉游哉。第三天你和鲁肃趁着大雾,乘船下水在曹营前敲锣,惊得曹操立马派几千名射手齐发箭。却在船上悠闲地喝酒。还不忘记把船的另一边转过来,让曹操的射手把箭射满。事成之后,你还彬彬有礼地让几十位水手大喊:“谢丞相之箭。”气得曹操在府中大发肝火。你回到江边把箭全部拔下,第四天周瑜派人数箭,你不仅收获了十万支箭,还超额了,这可坏了周瑜的大忌。在此我也是非常地敬佩,你临危不惧,并不因为周瑜的任务太过分而火急火燎。你的镇定自若让我很是佩服。
你聪明过人,可星落五大原,你知道吗你“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你忍受着关羽、张飞、刘备、赵云的一一离去,最后只余你一人,你辉煌了蜀国,也成就了蜀国。诸葛亮,你让我永不能忘怀!
有关讲历史人物故事(篇3)
凡就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马、骡子载着书跟随自己。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处的详细情况,有时发现所到之处的情况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开书本核对校正它。有时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来考察,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诵读各种古代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尔有什么遗忘了,就到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复习。
原文: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有关讲历史人物故事(篇4)
光阴倒转,恍惚之间我来到了那一天。莽莽乌江因着如血的残阳,如同你身上底下的铮铮铁水,哪里拔山河的气魄随激流滚滚而去。
你是一个令我心痛的悲剧,虽然不似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却是独具一格的悲壮,天与山之间的好不苍凉,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骚客为你谱下诗篇,如果你肯听到那一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那么你会惭愧吗?
你是一代英才,但却不愿从头再来,你以为大丈夫就要无敌于天下,永立于不败之地,你以为东山再起会让你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乡亲,你错了,错的很离谱,离谱到根本不配做一个统领大半江山的霸王,只能永远成为一个后人留下遐想的神话,你再也不能像雄鹰一样遨视天下了。
你不知道卧薪尝胆后的甜美,结局是你注定成为一个为后人“景仰”的懦夫,荣辱成败,不在一念之间,若当年的一切可以重来,我相信你能够力挽狂澜,其实并不是天要败你,是你败了你自己,或许这也是你最好的结局,历史终究是历史,你已成为了过去,成为了不可改变的神话。
你的爱与恨都随着江水奔腾远了,如果你的灵魂真的还会有来世,我愿化作你乘骑的骏马,随你杀敌而去,可历史谁又能改……
悲——哉,项羽!
项羽,悲——哉!
有关讲历史人物故事(篇5)
颜渊、子路侍奉在孔子身边。孔子对他们说:“何不各自说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希望可以把车马衣服皮袍等都和朋友一起分享共用,就算这些东西都破旧了也没有什么遗憾。”颜渊说:“希望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对孔子说:“愿意听您的志向。”孔子说:“能让老人过得安适,能让所有朋友的信任,能让年轻的人怀念。”
原文:
颜渊、季路伺。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有关讲历史人物故事(篇6)
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也。本姓夏侯氏,为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冒名姓曹。操幼时,多机变。以上为《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介绍。后人给与他的评价是,东汉诗人,军事家。我不禁联想起另外的一位人物,军事的风流人物。只要看过《三国演义》的人,曹操奸雄也。而另一位三国人物,刘备世之枭雄也。为还曹操一个清白,曹操有着”我想先正其名。观当时之事,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先者董卓尽起西凉之兵,得诏入京,平定十常侍之乱,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优势。彼时之董卓,权倾朝野,然终死于三姓家奴之手。本以吕布之勇,兵戈之利,却终中王允之美女连环计,然为一貂禅而身首两异,再看曹公,下邳城下擒吕布,白门楼吕布殒命。而当时献计杀吕布者,刘备也。吕布贪财好色,毫无信义可言,但辕门射戟解其兵血之灾亦有恩于其。而刘备反制其于死地,可能与吕布夺徐州有密切关系,当时曹操很想留吕布之性命,正如后来留关云长,由此观之,曹操很惜才。正如当时曹操不杀张辽,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之谏相吻合。曹操为何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骂名,实与中国的儒家文化不谋而合的。在中国的民众心灵的深处总是存有正统的观念。汉高祖斩蛇起义,灭秦而立西汉,造反“对于愚昧的平民百姓是不会去想的。都是有道灭无道,这是颠仆不破的历史规律。我现在的观点是现代人的观点,古人是有时代局限性的,罗贯中当然也摆脱不了,生于现代的人们就不能人云亦云了。每当我听到现在的人们在谈论曹操时总是将罗贯中的观点直接搬用过来,真是可悲。能够有自己的为人处世的准则,能够明辨是非,曹操移驾幸许都之时,虽位居诸侯之列,但并没有取得霸主之地位,当时的局势,西凉仍有董卓的余党郭汜,河北有袁氏兄弟,江东有孙策,荆州有刘表,西蜀有刘漳,汉中有张鲁。充其量曹操只是一个小小的军阀。但是他能先灭吕布,再灭袁氏兄弟,定辽东,一举平定北方,建立一统天下的基础。此为曹操能扑捉机会,相时而动也。深明乱世造英雄之理也。再看刘备,虽被汉献帝尊称为皇叔,实为贩履织席之村夫,虽有刘氏之血统却无韬略,曹有上将千员,其虽有关张赵马诸猛将,然较之于曹公实在太少,究其原因个人之魅力所致也。刘备虽有三顾茅庐之故事,曹公却有跣足迎许攸之美谈。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只有胸怀坦荡。立志高远之人方能明白其中之道理”曹操能以七万之兵破袁绍之七十万之众,足以显示其军事才能。同时也强烈的对比了袁绍和曹操的人格魅力,袁绍,刚愎自用,不能接受许攸等人的建议,终致身首两异,曹操,劫乌巢坚决而果断,善与把握时机,有当世之名士郭嘉等鼎力相助,官渡之战,虽为军阀之间的混战。但曹公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实为有运筹帷幄之能也,本初虽世列三公,谋略不足,魅力有限而灭族,曹操可以称为三国时与诸葛亮并驾齐驱的战略家和军事家。再说赤壁之战,曹操虽然80万大军葬身鱼腹。然此为当时错综复杂的行使所逼也,既有隆冬之际之东南风,又有长江之天险。更有周瑜打黄盖,人无完人,曹操虽有经天纬地之才也难于胜也。然很多民众认为当时之东南风为诸葛亮所借,一个罗贯中,使《三国演义》蒙上神话色彩,尽管它不是历史书,但很多民众《三国志》,《三国演义》不分,以至将诸葛亮神化,导致蜀国后期的将领总是活在诸葛亮的阴影之下,而坐失诸多良机,我并不否认诸葛亮之能。隆中定三分,做为一个战略家是很优秀的,但作为一个军事家就不怎么样了,虽有七擒孟获之美名。行》为千古之绝唱!今天我们读之犹能看到一个高大的英雄形象。诸葛亮怎么那么多的锦囊妙计,刘备怎么有那么多的眼泪。我看刘备是“这时有人可能认为刘备生性善良,他深明什么时候该哭,什么时候哭能够得到最大的回报。第一次哭泣是在桃园结义之时,由此他得了两员愿意替其出生入死的兄弟。第二次哭泣是在张飞失徐州之时,一为失去了徐州就失去了立足之地;二为他明白失了徐州现在已无法挽回,还不如趁机再拉近和关张之间的关系。第三次哭泣是在关云长斩颜良文丑袁绍欲迁怒于其,最后就是在白帝城,其道出了当今最经典的遗嘱之一。当时情景如下孔明等泣拜于地曰:愿陛下将息龙体“臣等尽效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也,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朕今死矣,孔明曰“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节选〈三国演义〉)由该节可以看出,刘备此次哭泣,是为给诸葛亮加上金箍圈也。名为诸葛亮可以自立为主,实为令其不能簪越;
有关讲历史人物故事(篇7)
赵广就是合肥人,本来就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擅长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让他画掳来的妇人。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赵广其实就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就是赵广的手笔。
原文: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有关讲历史人物故事(篇8)
关羽之女关银屏生平简介 关银屏是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吗?:将相故事
历史上记载,关羽一共有四位子女,三个儿子一个女儿,按照出生的先后顺序分别为关平、关兴、关银屏、关索。其中的关银屏是关羽唯一的女儿,不过各种史书中并没有她的名字,关银屏是民间传说中取的名字,另外还有名字为关凤。
因为关银屏在关羽的子女中排行老三,所以她也被称为关三小姐、关氏三姐或关羽三小姐。传说,关银屏是赵云的徒弟,武功超群,诸葛亮平定南蛮的时候,关银屏就被任命为先锋,可见其武艺出众名不虚传。
《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一段故事,讲的便是关羽在刘备的帮助下得到一妻子,之后生下了一男一女,女儿稍微长大一些便出落得非常美丽,还有一身好本领。孙权见关羽女儿关银屏出众未许人家,就派诸葛瑾替世子孙登向关银屏提亲。诸葛瑾提了一个要求,那就是如果这桩婚事成了,孙权就要答应与蜀国联合攻打曹操;如果没成,那就与曹操合作攻打蜀国。结果咧,关羽二话没说就拒绝了提亲,还说虎女安能配犬子乎,把孙权气得半死。
民间传说中也有孙权向关家求亲的故事,只不过不是关羽不答应,而是关银屏自己不肯答应。关银屏长得极美,十八岁便武艺超群,毕竟是赵云的弟子,岂能只会一些花拳绣腿。荆州失守以后,关羽也被杀害,关银屏对东吴有着深深的仇恨。她一路逃到成都,从此便跟随在刘备左右。
过了几年,南方有动乱,诸葛亮决定南征,启用了俞元李恢。关银屏也在南征之列,并且诸葛亮还替关银屏与李恢的儿子李遗做媒,关银屏想着自己嫁给了李遗,就能更好的联合起来御敌,保家卫国,报仇雪恨,就答应了这门亲事,和李恢父子共赴战场。
南征之战中,诸葛亮把李遗与关索、关银屏命为先锋,他们从建宁打到盘江,并且成功攻下俞元,几个人全部立下大功。
战争结束以后,关银屏与丈夫李遗留在了俞元,还曾亲自教授俞元百姓纺织耕种的方法,教导俞元百姓们认字读书呢!可是久居俞元的关银屏偶尔还是会深深思念故乡,但她不忍离开俞元人民,据传她每天早上起床以后便会登上金,在金上梳妆,然后遥望故乡。俞元百姓们非常爱戴关银屏夫妇二人,在关银屏死后,当地人民就把地名改为了梳妆台,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关银屏后来与李遗合葬于今云南澄江县旧城东山金坡上的关三小姐墓,也就是上面提到的梳妆台附近,每每清明时节,都会有百姓来为关银屏夫妇二人烧纸、烧香祭拜他们呢!
历史上虽然没有关银屏的真实名字,但是她这个人物却是真实存在过的,(人家的坟墓都找到了)她是汉寿亭侯关羽之女,和她的父亲一样,都是英雄!
从现在都有人去墓前祭拜她来看,就可以看出当年的她的风姿,如果她不善良不正直,不勇敢不孝顺,那她又怎会被大家铭记上千年呢?
对于关银屏的长兄关平,在《三国演义》里,关平是关羽收的养子,而在真实的历史中,关平是关羽的亲生儿子。关于关银屏的弟弟关索,他则是传说中的人物,关羽失守荆州,他受了重伤,逃到鲍家庄养病。等到伤势痊愈,他才知道杀父仇人已死的消息,于是就回到朝廷,后来跟随诸葛亮南征。《全像通俗三国志传》中提到过关索这个人物。
有关讲历史人物故事(篇9)
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多少英魂,而《三国》中的诸葛亮便是其中之一,同时也是最让我感动的历史人物。
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郡一个官吏之家,自小和兄诸葛瑾投奔叔父诸葛玄,后居隆中,人称“卧龙先生”。他的一生,可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来概括。诸葛亮26岁那年,刘备“三顾茅庐”恳切拜请诸葛亮帮助他兴复汉室,完成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每每看三国给我感触尤深的就是:一位隐居山林的青年有着惊天动地之才,他满腹经纶,能言善辩,自比管仲;不求文达诸侯;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他未出茅庐已三分天下,为求明主,设下“三顾茅庐”以试探刘备。说他淡泊名利,他可是比谁都想做官,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学富五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才华能够得到展示。也就是这位青年,他左右了天下,他造就了三国,他使那原不成气候的刘皇叔坐镇荆州,正因为有了他,天下格局随之而变;正因为有了他,从而奠定了“三分天下”。
可以说诸葛亮的一生是潇潇洒洒,他把自己毕生所学发挥的是淋漓致尽,青史留名;他又善于计谋,把曹军挫杀的是死伤无数,让周公瑾口喷鲜血而亡。自从有了他,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历史画面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从草船借箭到巧借东风,表现了他通晓天文,神机妙算;从隆中对到舌战群儒,充分展现了他运筹帷幄,才华出众;接着攻取益州到设八卦阵围困陆逊;六出祁山到挥泪斩马谡;空城计到智斗司马,最后病亡五丈原,葬于汉中。他的一生是如此辉煌,正真是“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啊!
最让人感动的是蜀国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在汉中前线向全体将士公布檄文,公开表示希望大家今后能勤于指出诸葛亮的缺点,才算是忠于国家之人。他曾听从谋士杨洪的建议,急速派兵支援在江中和曹操陷入苦战的刘备,以稳定北方防务;他征求过邓芝的策略,遵从过马谡”攻心为上”的策略,南征蛮夷。或或许这些也是他心中早作的决定,但他绝不居功,让优秀的部署不要让自己的光芒所掩盖,使每个人都能乐于发挥自己的智慧,用心于公事。三国鼎立中,蜀汉的力量最小,但人才最多,所以才有力量,屡次向曹魏攻击。这些优秀的人才,的确都是因诸葛亮“不居功”、“不恃才”、“虚心纳谏”作风,才能获得。
诸葛亮早期造就了三国,虽晚期一统中原未果,但诸葛孔明那身披八卦衣,手摇鹅毛扇,焚香抚琴的形象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
有关讲历史人物故事(篇10)
历史人物吴三桂有几个儿子:历史秘闻故事
历史人物吴三桂有几个儿子
历史上对吴三桂的子嗣并无详细记载,有明确资料的只有吴应熊与吴应麒,其余幼子皆未成年,便丧命于政治斗争中,不是为李自成所杀害便是后来三藩之乱平定中丧命。
吴启华墓址
长子吴应熊我们大都熟知,但关于次子吴应麒的资料记载有所出入,原因是吴应麒在吴三桂去世后,隐姓埋名,史料上未有明确的记载。
吴三桂次子吴应麒在隐世前,跟随其父出入战场,转战贵州、广西、湖南一带,立下不少战功,也属明末时期知名人物。但在其侄子吴世璠继承爵位镇守云南之后,《东华录》等史籍上就再也搜寻不到关于吴应麒的相关踪迹,而且清廷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将吴氏家族一脉诛杀,吴应麒如此重要人物竟成为了漏网之鱼,不难推测其隐姓埋名,隐于江湖了。
世人不禁推测,吴应麒是否化名为吴启华,吴启华此人避世来到龙鳌里隐居的时间恰巧与吴应麒失踪的时间吻合,而且吴启华的儿子取名为吴仕杰、吴仕龙,这与吴三桂的孙辈名字“世”字辈同应,中国古代对于香火继承极为看重,即使隐姓埋名也会取音同形似的字来代替,这样看来猜测吴启华就是吴应麒的推测也算在情理之中了。
吴氏一族在三藩之乱后落败,为免遭灭门惨祸,遂独留吴应麒一脉继承香火,吴应麒遂改名吴启华,隐世于龙鳌里,在其墓碑上至今可以考察到相关证据,其碑联上刻有“隐姓于斯上承一代统绪,藏身与此下衍百年箕袭”,这也算是验证吴启华即位吴三桂后代的有力物证了。
明朝人物吴三桂的历史
吴三桂,乃明朝大将,武行出身,其父吴襄在大凌河之战大败获罪前任辽东总兵,吴三桂得势以前跟随明朝名将袁崇焕镇守辽东一带,带领明朝精锐部队关宁铁骑叱咤关内外。
明朝吴三桂
原本吴三桂势头正猛,足以成为明朝末期的又一救国大将,但后来袁崇焕受皇太极设计陷害,另崇祯帝错将明朝顶梁柱袁崇焕打入监牢,此事件令多数明朝将领寒心,其中包括吴三桂,另其对明朝的忠义之心大大减弱,间接导致明末时期出现历史的大转折,另满清族趁虚而入,窃夺明朝政权。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起义进军北京,长驱直入,连破大同、真定,崇祯皇帝恐京师难保,随即加封吴三桂为平西王,令其退兵宁远,班师回京,并启用其父吴襄提督京营。平西王称号地位仅次于皇帝,可见崇祯对吴三桂极为重视,也可以说吴三桂手上的兵力是落败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崇祯帝将生家性命全当赌注压在吴三桂身上。
吴三桂奉旨增援京师,当其经过山海关,抵达河北丰润时,李自成已兵临城下,进攻北京城了,崇祯帝也已自缢于景山,北京城沦陷,大明朝倾覆。
明朝政权覆灭后,吴三桂并未马上为崇祯帝复仇,反而引狼入室,引清兵入关,加入到这场与李自成的混战中,历史也从此开始掀开新的篇章,明王朝成为了难以倒退的旧黄历,而吴三桂也因此背负上了明朝罪臣的恶名。
吴三桂墓地介绍
吴三桂不论是在历史当中还是在小说当中都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大家都记得那个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血气将领,也知道那个三王之乱里的举兵叛清的悍将枭雄。但是这样一个传奇的人物最后的结局如何?死后葬在那里?需要我们用历史还原当年的情景。
吴三桂墓
吴三桂墓地一直以来都笼罩一种神秘的面纱,吴三桂反叛以后,在衡州称帝,做了五月有余同年八月十八便病死了。吴军为了防止军心涣散,一直到十月才公布吴三桂的死讯,遗体秘密运往贵阳。其孙吴世璠在贵阳即位后匆匆携遗体回到昆明。此时由于清军全面反攻,吴世璠不得不秘密安葬吴三桂遗体。清军破入昆明城,却未发现吴三桂的墓地,得到的一盒骨灰也难辨真伪,不知真假。
20xx年6月贵州黔东南马家寨发现陈圆圆墓地,在此对吴家秘传人进行访问得知,陈圆圆墓地旁不远处就是吴三桂的墓地。根据李治亭、王政尧、徐凯等五位专家对墓碑文的考察,碑文内容影射墓主人就是吴三桂无疑,且此碑利于康熙去世半年之后,以求躲避风头。
至于吴三桂墓地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据吴家秘传人讲述:在清军破城之前陈圆圆已带领吴家子孙秘密离开,来到岑巩县马家寨,并在生活避世,为了不让外人发现这里,只有秘传人以口述方式流传,至今已是10代。通过专家考核,秘传人所讲大部分皆为史实,部分无法考证。但碑文中透出吴三桂死期年号等信息皆是吻合,所以吴三桂墓地的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
吴三桂的最终结局
吴三桂一生历经风雨,在乱世之中摇摆于不同的政治立场,犯下了叛国大罪,而在其晚年竟也为过上安逸日子,面临清廷削藩诏令,吴三桂重整军队,宣布反清计划,一场藩王与朝廷的拉锯战正式拉开了帷幕。吴三桂与朝廷的对抗持续了五年之久,兵力与物资都已殆尽,起兵之初,吴三桂正值六十花甲,尚能驰骋疆场,御马射箭,但之后的五年,日复一日的殚精竭虑,这位老人的身体很快就吃不消了。
吴三桂结局
康熙十七年,其余藩王势力接连投降,仅剩下吴三桂割据云南一隅之地,大局已定,吴三桂已无力回天,此时的吴三桂也已年近六十七岁,面对着日益雄厚清老虎,积郁成疾,当时吴三桂的心腹党羽仍为死忠之士,为消减统领心中的落寞,可以隐瞒实际情况,曲意奉承。为圆其统一大业的心愿,遂进谏登基皇位,以安抚军民之心你,鼓舞士气。一开始,吴三桂并无心考虑登基之事,但经不住其左右的反复进谏,又无奈已是暮年,在不称帝,恐怕这五年的混战割据最终化为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同年三月,吴三桂在衡阳继位,头戴珠冠,身着红袍,行至天坛,举行祭天大典,虽然准备仓促,礼制不全,仪仗简陋,再加上天公不作美,典礼最后下了场漂泼大雨,群臣扫兴,典制草草收场。
没过几个月的光景,吴三桂在抑郁中抱病而终,其孙吴世璠继续带领云南驻兵抗衡清廷三年之久,最终全军覆没,三藩之乱正式结束。
吴三桂称帝过程
吴三桂字长伯,是明朝末东北人,江苏高邮人,身材高大威猛,能勇善战,曾任职锦州总兵,勇猛无敌带领二十多个家丁以少胜多打败清军救出父亲。从此名气大震,在京城暂住,认识许多王公贵族,官运开始通达。
吴三桂、陈圆圆画像
1631年8月皇太极对明朝发难破凌河,吴三桂得以重任,带领铁骑反抗。1644年李自成大部队杀到北京,吴三桂在去京城的路上,农民起义军已经到达,崇祯皇帝无奈自杀。李自成劝其归顺于他,吴三桂犹豫不决,因李自成绑其妾陈圆圆,他一怒之下带领清兵入关将李自成打败,被清朝封为平西王,掌握重兵权。顺治十七年,朝廷为削减吴三桂势力,故想把兵权从其手中夺回,以经费不足为由,让吴三桂减兵。吴三桂表面顺从,六万人中减了一大半,但留下来的都是精锐部队。1673年康熙命吴三桂撤藩,吴三桂不服,带领部下反叛,被称为三藩之乱。1678年,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自立王朝,国号为大周。吴三桂称帝没多久,可惜,年事已高,在同一年的秋天病死。后来吴三桂的孙子孙吴世璠继位,远离北京湖南等地,留在云南。
1681年,云南被清军包围,吴世璠自杀,其他人等归顺朝廷。康熙皇帝彻底清除吴三桂的家人,包括刚出生的婴儿,被彻底杀光,不留后患。吴三桂一生波澜起伏,颇受争议,别人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从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到吴三桂称帝背后的心路历程值得耐人寻味。
吴三桂真的投降李自成了吗
吴三桂在历史人物的评定上极为尴尬,因为你摸不清他行为作风的路数,也可以说他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人,他曾经为救父亲吴襄冒死杀入清军敌腹阵营,但当李自成以吴襄性命相威胁时,他却为救红颜置其父生死于不顾;他曾经与满清铁骑作战,奋勇杀敌,关内外皆赞颂其勇猛,当却在明清两国生死攸关之际,不战投降,全身而退。
吴三桂投降李自成
如此摇摆不定之人,遇上了李自成,不知是不是因果报应。李自成数次招降吴三桂,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曾命令各个将领游说吴三桂,花费四万辆白银犒赏吴三桂的军队,并赏赐军队所需一年多的军饷,与此同时令其父亲吴襄撰写书信招降吴三桂。最终吴三桂同意招降,但是仍保持着高姿态,并试探其部下忠心,另其誓死效忠于自己,可见吴三桂投降于李自成仅为权宜之策,并非诚心,而崇祯皇帝被杀害后,吴三桂还命令将士全军缟素为崇祯举哀。
吴三桂反李堪比四月的天,说翻脸就翻脸,议和不久,因陈圆圆被夺一事,吴三桂成了跳脚兔子,翻脸不认人,心中的怒火促成了吴三桂莽撞行事,将清兵引入关内,借其兵力剿灭李自成势力,中国明末的历史大改。
吴三桂因红颜之祸投降满清招致千古骂名,李自成因贪图美色而丢了到嘴边的政权,此二人到底谁输的狼狈,结果一目了然。相比之下,李自成下如此大的血本才拉拢了吴三桂,最后却因意气用事,功亏一篑,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有关讲历史人物故事(篇11)
病号作文
历史人物故事会
讲得好这是哪里这么热闹?原来呀,五十二班举行了一个历史人物故事会,同学们兴奋地准备好了故事,准备分享给大家。
同学们的历史故事丰富多彩,有讲草船借箭的,有讲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有讲火烧赤壁的,还有讲烽火戏诸侯的同学们在台上大显身手,有的激情满满、神采飞扬,有的声情并茂、滔滔不绝教室里气氛热烈而紧张,雷鸣般的掌此起彼伏。
最终到了五号选手上台,我慢步走上讲台,向大家打了招呼之后就一口流利的背出了昨日准备好的词,啊,紧张的时刻终于过去了,我心里的石头落了下来。
这次活动锻炼了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展示出了自己最棒的风采。
改后作文
难忘的历史人物故事会
关羽手提一把青龙偃月刀,大喝一声:来者何人!曹操望着一片火海,只能落荒而逃!讲得好!这是哪里这么热闹?原来,四年级五十二正在举行历史人物故事会,快跟我一起去看看吧!
同学们的历史故事丰富多彩,有讲草船借箭的,有讲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有讲火烧赤壁的,还有讲烽火戏诸侯的同学们在台上大显身手,有的激情满满、神采飞扬,有的声情并茂、滔滔不绝教室里气氛热烈而紧张,雷鸣般的掌此起彼伏。
有的同学非常善用道具,只见讲草船借箭的苏炜航同学,搬了一张板凳坐到讲台上,一手拿着书本假装羽纱在脸前扇来扇去,一手捋着自己并不存在的胡须,一边摇晃着脑袋一边像模像样地讲着,像极了诸葛亮的样子,令同学们忍不住拍手叫好;有的同学则更善于人物表演,只见讲烽火戏诸侯的王亦龙一会儿装周幽王,粗着嗓子问道;美人可还满意?接着又变成了褒姒,翘着兰花指,捏着嗓子说:大人真坏!他那惟妙惟肖的表演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有的眼泪都笑出来了。
但是我可笑不出来,因为马上轮到我五号选手登台了。我紧紧地攥着准备好的故事稿,默默祈祷:千万不要忘词,千万不要忘词我悄悄瞄了一眼同学们,大家似乎都在注视着我,仿佛等着看我笑话一般。空气在那一刻似乎凝固了,我的呼吸好像都不畅了。下面有请朱郑涵为我们带来她的精彩故事。老师的话仿佛一声惊雷,在我耳边炸响。我吓得腾地一下站了起来,险些带翻了板凳。带着三分尴尬、七分紧张,我的脸红一阵白一阵的,最终还是走向了讲台。大家好,我要讲的故事是我突然卡壳了,大脑一片空白,昨天准备好的故事似乎跑到了九霄云外,我尴尬地看了一眼台下的同学,并没有想象中的嘲笑,大家都张大了眼睛期待着我的故事,那真诚的眼神似乎给我注入了力量,我深吸一口气,一口流利地背住了昨天准备好的词儿。啊,紧张的时刻终于过去了,我心里的石头落了下来。
读史明智,鉴往知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希望同学们牢记历史教训,向历史英雄人物学习!老师的话为这次难忘的历史人物故事会划下了圆满的句号,这次活动不仅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历史知识,而且锻炼了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展示出了大家最棒的风采,真好!
有关讲历史人物故事(篇12)
凡是度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心中都会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薄云天的关云长,武艺超群的吕奉先,或是智勇双全的赵子龙……然而,我最喜欢的莫过于一代枭雄,魏武大帝—曹操了。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都无一不把曹操看作一个坏人,一个粉脸的奸臣来对待。《三国演义》的中心是“尊刘、反曹、贬孙”因此曹操的一世英名在《三国演义》里不是只字不提,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很多人认定他必定奸诈无比。这句话反倒能说明曹操的军事能力。孙子曰,兵者。正因为曹操熟读兵书“会使用计谋,他才被称为奸雄呀。曹操身经百战”用兵如神,无数英雄豪杰都曾败在他手下,其后许多大将又为他所用!他淮南困袁绍,下邳擒吕布,以绝对兵力劣势却能大破青州百万黄巾,又曾行刺董卓。其它战绩也数不胜数,再看刘备,一点军事才能都没有,最后还是败于军事上,被东吴陆逊火烧连营。曹操在文学方面也是卓有建树,他写出的《观苍海》、《龟虽寿》等名诗,可以说曹操是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和诗人,曹操胸襟广阔,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赤壁之战。曹操败于周瑜之手,以周瑜比曹操如何,周瑜爱才的方式就是。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真是眼光短浅,量窄易怒“非英雄也”而曹操豁达大度,不杀攻击自己的陈琳,反而自嘲说陈琳檄文可治头风痛等等,大家都说曹操。
喜欢《中国历史人物故事》一文吗?“幼师课件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故事,同时,youshijiaoyan.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历史人物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