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期间,拜年、走亲戚是中国传统习俗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感受到亲人团聚的喜悦,但也不免要迎来亲人不经意间的玩笑或“关爱”。各种“逗娃”招式,有时令孩子和家长陷入窘境。当娃被“逗”,置之不理,会忽视孩子的感受;出面制止,会让现场气氛尴尬,家长该如何做呢?
孩子不爱打招呼
“胆子怎么这么小呀,要胆大一些。”
分析
生活中,能够见面就主动打招呼的孩子并不多。而那些见面不愿意打招呼,会躲在妈妈身后的孩子,也不意味着就是没礼貌。3 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有了羞涩感,对人产生界限感和距离感,是孩子自我意识的正常发展。这种自我觉知会影响孩子早期情绪和社交生活的发展。而有的孩子天生性格内向,在面对陌生人和新环境时比较慢热,需要更多的时间建立内心的安全感。
爸爸妈妈如何做
关键时刻站在孩子一边
碰到热情的亲戚长辈,孩子不愿意打招呼,确实会有些尴尬。这时,很多父母会碍于面子而责怪孩子:胆子怎么这么小,要胆大一点。其实,这是给孩子贴标签,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心理暗示,觉得自己就是这样“胆小”的人,让孩子自尊心受损,处于自我否定中,甚至会对社交活动产生抗拒,从而朝负面标签的方向发展。
正确的做法是,爸爸妈妈可以帮孩子打圆场:他在家里经常说起你,但是孩子性格比较慢热,需要一点时间来适应。
提前帮助孩子进入社交状态
我们要理解,很多成年人在陌生场合也会感到害羞,而孩子并不像成年人,掌握了掩饰害羞的社交技巧。所以,我们可以提前给孩子“做功课”,帮助他们做好心理热身。比如,聚会前,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看看亲戚们的照片,讲一讲自己和他们共同经历过的往事,帮助孩子建立对他们的熟悉感;给孩子描述接下来聚会的有趣场景,让孩子内心产生的期待多于紧张;平常在家可通过阅读绘本、玩游戏,学习与人打招呼,教孩子一些常用的礼貌用语。
看见孩子的努力与进步
当孩子的表现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时,我们要静待花开,可以这样鼓励孩子:我看到今天阿姨来的时候,你很想和她打招呼,妈妈还看到你微笑了,妈妈相信你会做得越来越好。父母对孩子多些耐心和肯定,孩子能感受到尊重和包容,才会更愿意尝试与人打招呼。
孩子间的比较
“来,比比谁长得高,做哥哥的怎么还没弟弟高?”
分析
有些亲戚可能一年才见孩子几次,初心也是爱孩子,不是为了通过比较去打击孩子的自信,比较的背后是希望孩子积极行动。但是为什么“比较”容易让孩子感到自卑?其实是孩子进入了一个系统循环中:因为孩子本身可能缺乏信心,所以外在的比较让孩子充满对抗和焦虑,而这种情绪降低了他们自我欣赏与欣赏他人的能力,导致孩子对待生活的态度趋于消极状态。
事实上,只要人与人交往,就免不了比较。即使父母不作比较,孩子也会和同伴相比。既然“比较”无时无刻存在着,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带领孩子用一种积极正面的心态去面对。
爸爸妈妈如何做
让孩子读懂比较的意义
比较的背后,往往是亲戚对孩子的美好期待,父母可以作为一个中间人去作解释,让孩子明白亲戚是希望他变得更好。比如,亲戚说,你是哥哥,怎么还没弟弟高,你要多吃一些。父母此时可以这样解释补充:你的运动能力很好,很爱打篮球,同时,我们都希望你能多吃些,长得更高,这样能帮助你更好地投篮。
表达对孩子无条件的爱
孩子回家过年,见的人多了,被比较的几率自然也多了。但事实上,孩子最重视的还是父母所表达的爱。所以父母不要忘了常常告诉孩子:无论你在别人眼里是怎样的,有着什么优点和不足,爸爸妈妈永远都爱着你。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才会激发孩子更多的力量。
让孩子看到自身的闪光点
孩子在被比较之后,爸爸妈妈帮助孩子看到自己独一无二的地方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在平时生活中,父母要多给予孩子欣赏的眼光。可通过列“优点清单”的方式,和孩子共同列出他的10个以上的优点,让孩子充分感受到自己的优点,而且这些优点都是与他人不同的。
有时,即使父母不喜欢拿自家孩子与他人作比较,还是避免不了来自亲朋好友的比较。父母可以借助这样的比较,激发孩子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学会欣赏自己和他人的独特性,客观评价每个人的能力。父母可以对孩子说:我们知道你一定感受到了伤害和生气,感受到了压力。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与特长,虽然他有优点,你也有自己的优势。
给孩子之间的关系带来阴影
“爸爸妈妈有了弟弟/妹妹,就不喜欢你了。”
分析
有了二宝,总有人爱逗大宝,用这样戏谑的话吓唬孩子。孩子的心是纯净无瑕的,大人开玩笑的话,孩子会信以为真,从而在孩子心里留下阴影。
为什么会这样逗孩子?我想,还是因为孩子一直被视为“玩具”。而这正源于大人对孩子缺乏最基本的尊重,忽视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该有的思想和情感。
爸爸妈妈如何做
表明养育态度
遇到这样的事情,父母当下的态度非常重要。父母要让孩子在感受到伤害和质疑时坚定地给他依靠,要及时当着孩子和他人的面,表明自己的态度:大人这么开玩笑,你一定很伤心,爸爸妈妈永远都会爱着你。同时,也可以温和而有力地对“疏离人”表明自己的立场:您一定是喜欢我的孩子,想开玩笑逗他玩,但孩子是很单纯的,这样的话会让他信以为真,感到害怕焦虑,下回您千万不要再这样说了。
提前打好预防针
有二宝的家庭,父母要提前预想到会出现这些场景。在生活中,除了表达对大宝的关爱外,还要给大宝做好心理预设:如果有人说爸爸妈妈有了弟弟妹妹就不爱你了,这些话都是吓吓人的,你可以笑一笑就走开。如果你心里有任何的委屈都要告诉爸爸妈妈,因为爸爸妈妈会永远保护你。
生活中的情感表达尤其重要,很多时候,父母和孩子间的误会,都是因为缺乏爱的表达。
强迫表演
“听说你在学××,给大家表演一下吧。”
分析
没有征得孩子的同意,一味强迫孩子表演节目,只是满足父母的面子。孩子到了 3 岁,有了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他们会排斥那种取悦成年人的表演,更厌恶大人把他们的才艺视为面子的比拼和比较。所以,孩子明明是出于热爱而学习的某项技能,却被家人当作炫耀的资本,自然会感受到不被尊重。
因此,性格较为内向的孩子,会在父母的逼迫下愈发紧张和自卑。性格外向的孩子,会在父母炫耀自己的过程中,觉得自己已经很优秀了,容易在日后形成目中无人的性格。
爸爸妈妈如何做
创造内心的仪式感
每个孩子都喜欢表现自我,从而获得认可。即使是内心再胆怯的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鼓励和尊重,也渴望得到他人的表扬和掌声。为孩子创造内心的仪式感,才能适时地激发孩子的表现欲。
在提出让孩子表演前,父母应先征求孩子的意见,真诚地鼓励孩子,认真地欣赏孩子的表演,为他鼓掌。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在家里多和孩子表演节目,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能力。父母应该明白,我们对孩子表演的态度,透露出对孩子的期待。那么,我们是期待通过孩子的成绩,证明自己育儿有方,还是希望孩子在一次次公众场合的历练中培养自信、大方的表达能力?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收获内心的胜任感。
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做不到”
在家庭聚会中,有的孩子因为性格较为腼腆,不愿意当众表演节目,害怕失败,甚至会出现自卑心理,父母要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看到你有些沮丧,妈妈很理解你。妈妈在陌生场合表演节目时也会感到害怕和紧张。如果你愿意表演节目,妈妈会为你鼓掌;如果你不愿意,妈妈依然尊重你的选择,觉得你很棒!
父母的同理心,不仅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心,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足够的安全感。每个孩子只有在安全感的滋养下,才有足够的力量去成长。
图文编辑/曾亚玲
图片/视觉中国
⊙文章原载于《幼儿教育·父母孩子》2021年第1、2合刊;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