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爱民路幼儿园 邱许慧
今年是我工作的第7年。刚工作时,作为回到县里的定向师范生,需要先下乡支教。在我之前的刻板印象中,乡村幼儿园的硬件建设与内涵发展都是较为落后的,城乡教育的差距非常大。但当我来到乡下却发现,这所临近海边的乡村园是县委县政府规划与投资、异地新建的省优质幼儿园,占地面积大,幼儿园硬件设施也基本达标,而且时常会有骨干教师来这里支教。
陈老师是我遇到的一位温柔且经验丰富的支教园长。在一年的时间里,她每天坚持撰写教研笔记并发在教师群里,分享她眼中的幼儿园、老师和孩子。每晚拜读她的教研笔记,都如一股暖流抚慰着心灵,又像前行的灯塔,告诉我该去往何方,怎样去做可以照亮孩子的太阳。她说要做有用的事情,促真实的成长,哪怕一个小小的观察,一个小小的调整,一个小小的转身,都是在为我们的成长蓄力。日积月累,她共计撰写了多少字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在她的笔下,所有老师的努力都被看见了,所有孩子的笑脸都被定格了。当我问及她,为什么要选择支教时,她说:“现在农村幼儿园的硬件设施都有了很大改善,最需要的就是师资队伍建设。我想做一束微光,能给你们年轻人一些帮助,让孩子们眼睛里有光,希望为农村幼儿园的发展尽一点力量。”朴素的话语,却传递着坚定的信念。后来她又去到了更偏远的山区支教,我相信在那里她会点燃更多的人。
张老师是我相处较多的一位当地教师,她年近40,担任着年级组长管理6个班。在与她搭班的日子里,她总喜欢和我聊这些话题:班级区域怎么调整可以变得更好?材料是不是要更新了?孩子们最近感兴趣的事情是什么?你感觉这个适合我们班的孩子吗?说着说着,她就开始去调整、购买、制作,画一画思维导图,列一列待办事项,发现不适合再打破重来,像是一个不知疲倦的陀螺。我总爱戏说她是幼儿园里的劳模,不待扬鞭自奋蹄,也曾好奇地问:“怎么在你的身上,一点都看不到职业倦怠感啊?你就没感觉到累吗?”她总是一边忙着手上的活儿,一边笑着说:“你别笑我了,累是肯定的,但是我们得对孩子负责,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未来,都是我们以后的接班人。”这位眼中总有活儿的张老师身上,也散发着一束尽职尽责的微光,她的责任心带动着我和其他人一起行动,一起思考,一起为年级组和幼儿园的发展献计献策。
陆老师是一名即将退休的保育老师,在每天的工作中却总是干劲儿十足。早上热情地接待孩子,离园前给孩子正一正衣冠;日常打扫、清洁、消毒从不落下一步;自主餐点时走到孩子们中间轻声提醒;冬季午睡前提醒孩子们把衣服翻过来整理好,再挨个亲自检查;总会主动询问我们要不要帮忙准备材料……陆老师对孩子、对工作的爱都藏在了她每天细致的工作里,她像一束善解人意的微光,总是在换位思考,润物无声。
回顾这段支教经历,我获益匪浅,更深切感受到我们正在经历从“幼有所育”迈向“幼有优育”的黄金时期。在支教教师和当地教师身上,我都看到了她们的温暖、务实、上进、负责。她们就像是一束束微光,照亮我原本未知的成长之路,也像是传递的火种,让我学到了日常活动组织的经验,学到了钻研务实的育人精神,学到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乡村教育并非苦寒之地,而是锻炼精神的最佳阵地,是实现理想和人生价值的最美试验田。我曾被点燃和被照亮,我也将继续秉持支教精神,做孩子未来的筑梦人,做后来者的同行人。
原文刊登于《学前教育》幼教版2022年第11期
微信制作:李 杰
微信审核:李 原
—— END ——
版权声明
本文为《学前教育》原创稿件,版权归本刊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微信号联系申请权限,并注明“本文来源《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未经授权转载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我们,扫描二维码
传播教师自己的声音 陪伴教师幸福地成长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