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焦虑读书笔记。
读书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充实丰满,不少人看完作者的作品后都能从中收获很多。这时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表达我们的真实想法,你是否在想如何写出一篇好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幼师课件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身份的焦虑》读书笔记,欢迎本文为大家提供参考!
《身份的焦虑》读书笔记(篇1)
要想做到真正不必艳羡他人的生活,是真的很难。除了要降低自己对于一些外在虚无缥缈的期待值,还要不断的在成长之中重组和糅合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今天是我心目中仰望的一位艺术家,他的冥诞。他离开人世已经十几载,但他生前的处世之道与遵循自我破茧而出的人生状态,实在是无时无刻在感怀着我。
人真的很难避世而活,做一个真正寓意上的“隐士”。对我自身价值过分高估,对现实状况过分乐观恬然,都必将构成我精神上压抑的原始罪恶。至少努力不会无所适从,可怕的是,我对自己过分松懈。
人为什么不能自在的生活着呢?原是我设想的最多的问题。但在阅读完整部书籍之后,我发现给我定设框架,戴上枷锁拖住步伐的源头,永远是我自己。
我不敢正面直视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妄图在摇摆不定的人生状态之中,遵循着“本该”的生活模式。到底哪种观念与行为必定构成生活的“必须”,甚至牵制了我,我现在或许懂了。
其实一本书的伟大之处,他不一定会教你领悟些什么,只是用事例告诫你,你需要重新审视下自己了。
《身份的焦虑》读书笔记(篇2)
这本书读的断断续续,书的前半部分的具体细节已经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只在脑子里留下了整体框架。前半部分主要是写人为什么会产生焦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人类现在是活在一个物欲横流、充满诱惑的社会,包括我们的大众媒体、产品广告都在隐隐约约地向人们传达着你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财务经济状况,获得更优渥的生活这类思想,包括西方宣扬的精英主义。逐渐的,人就被这个社会世俗的观念和舆论定义了你应该怎么活。当你处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你难免会把自己和同阶层的人去比较,想得到的越多,然后发现自己的能力缺与之不匹配的时候,人就会产生焦虑。并且,人们也容易世俗的秉持着“金钱上的匮乏和贫瘠,是不值得尊重不值得被爱”的畸形观念。
后半部分,作者从哲学、历史、宗教、文学、艺术等各方面来讨论,以上几个范畴在历史上就人的身份的问题作出的尝试,文学里有对精英主义的批判、有对资产阶级贪婪、无知、庸俗的嘲讽,宗教里有从灵魂的层面对人的灵魂的等级分类,艺术里对贫穷人的美德的歌颂。但无论哪个范畴都没有彻底否定身份等级,并且尝试创立一些新的身份等级,他们试图重新塑造我们的价值判断标准,而非真正解决和消除焦虑。
最后作者并没有提出一个真正根除焦虑的方法,想通过此书达到消除焦虑的目的的读者们,可能要失望。但是我觉得这并不代表这本书不好,因为这本书本身不是一本方法论的书。阿兰德波顿只是从更广泛的角度给我们的价值观及判断标准提供了更多的路径、方向和思考。书中一再强调的观点是,物质的富裕确实代表着一个人在此方面的成就,但是我们不应该用金钱的多少仅仅一方面来评价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不代表不富裕的人就是不值得被尊重的。
在书的最后结尾部分,其实作者写的也很清楚,人是不可能完全摆脱焦虑的,有焦虑的人说明他还有点追求,焦虑是我们必须要学会与之共处的。我们在充分理解和尊重现代社会的群体价值观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你可以为自己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判断标准,作文减少焦虑的程度。我的理解就是你还是得活的更像自己,你必须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什么需求最能满足你自己的满足感,你就去追求什么,而不是随波逐流后把自己活的更拧巴。
这本书其实我觉得我看晚了,更适合大学刚毕业和初入职场的人,有助于帮助塑造价值观,有助于挖掘自我,认识自我。书中的道理,其实我是在生活和工作中,走了很多弯路磨出来的。如果早三五年来读这本书,也许我会活得更从容,更理智,更遵从自我。
《身份的焦虑》读书笔记(篇3)
这本书写了自我坚持的,如果我们的身份随着世俗价值而摇摆,那么我们一生处于身份焦虑不安的状态中,永远难以获得安宁与踏实。以自己写的一篇读后感作为书评吧。
——————————————————
读《身份的焦虑》
读书能让人明理,思考会让人清醒,古人先哲说“未经省查的人生不值得过”是有一定的道理,我们不知其自身的位置,也不会有人知道我们处在茫茫宇宙中的哪一个时点,但,我们一定知道,我们昙花一现的生命力毕竟会在历史的洪涛下淹没,这就是结局,而在有限的生命里找到自身的位置,这人生是值得过的。
有人说,我拥有了房子,车子就会幸福,有人说,我拥有了漂亮的女人就会幸福,有人说,我当了老板就会幸福……当我们如此思考的时候,多半得到了某一条件,幸福并不会像想象中那样亲睐我们,反而带来的是更多的不确定,身份焦虑感。
对于身份认同,引用作者对于当前社会的洞识:
诚然,现代社会前所未有地提高了我们的收入,至少使我们看起来更为富有。实际上,现代社会给人们真实的感受却是使我们愈来愈感觉到贫穷。现代社会激发了人们无限的期望,在我们想要得到的和能够得到的东西之间、在我们实际的地位和我们理想的地位之间造成了永远无法填补的鸿沟。
这就是身份焦虑,在我们期待的与能力能达到的形成的反差,就会有随意而来的痛苦焦虑挫败感。令我们感到不幸福的原因在于比较,同辈的压力,以及社会的整体价值取向。这本书的作者谈到,人们若与经济地位相等的人在一起则不会有身份焦虑、不幸福、不确定感。刺激人们的在于外界的比较,人们往往觉得他人怎么样,他人拥有了什么,而自身的期望与自身能力不能协调一致,就会出现身份焦虑,不幸福感,若要化解这一种焦虑,或说让其心态能达到平衡,作者分析出现今人们面临的问题,同时也借以历史事例分析,给出了自己的洞见,以下自己结合作者观点来谈谈!
1.与身份地位相差不大的人在一起,如果疏远经济地位悬殊较大的人群,人的幸福感会相对的提升。引用作者的话说:我们未必要争取成为“一条更大的鱼”,相反,我们应该全神贯注,努力使自己周围的“鱼儿”不比我们大,这样,我们自身的大小才永远不可能成为我们的心头之患。
很多人都会怀念童年,那时候的我们心地单纯,不会有太多的欲望,一颗糖,一个玩具可令我们开心一时半会,那时候只要不饿肚子,对于孩童来说就不算痛苦。在他们的世界里,与同龄小孩没有太大的落差,并不会有身份焦虑,有吃的有穿的住的玩的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满足。随着年纪渐大,读书时发觉,成绩的落差成了他们的身份危机,毕业时,工作竞争让其烦恼,成家时,与同辈人的经济地位相比较,悬殊较大则让其感到身份危机。
这例子说明,在孩童时期的人是最容易满足的,外界的世界是与他们关心的问题是构建不了联系,同样,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避世隐居者亦是如此,他们不会对外界的价值影响到自己的身份认同感。
2.在阶级社会里,人们普遍接受了社会的阶层等级之别,大多数人们并不会盼望跨越自身的位置而跻身于上等阶层,比如说,农民阶层不会期盼于皇家贵族的生活,身份在出身已经注定,他们大多更会想着法儿如何改善自身的条件,在其自身地位下活得自在,反之,19世纪初至20世纪思想解放以来,在成功学盛行鸡汤文泛滥的今天,人们有理由相信,鱼跃龙门是可以成真的事实,人人皆可成为人上人,当欲望随着新生的物资供应,变得越来越泛滥,人们不再为充实肚腹而担忧,开始思想如何变得更富有,开始认为车子房子是幸福的条件,然而,拥有了车子房子,好像还不够,怎么才能开更漂亮更大的车子,住更大的房子……我们的时间在这一条道路上消耗殆尽,而幸福却迟迟不来。
似乎幸福是那么的不可及,若我们的焦点错了,那么幸福成了被欲望架空的的幻想,随时都会破灭。因为,欲望就是细娟小流汇入大海,永远填不满,而我们的生命力终将胜不过时间的猛流。
3.身份认同:人们往往缺乏物资需求并不会感受到极大的痛苦,真正让人痛苦莫过于由于缺乏而带来的强烈的身份危机以及自尊感。比如说,军人与探险家在艰苦境地下执行任务,艰苦的环境他并不会感觉到痛苦,反而由于自身的身份感到荣耀,他们清楚知道自己的身份受到他人尊重,反之,低薪阶层的工人农夫,他人的一个眼神,一句傲慢的话语可能刺伤他好几天甚者好几十年。作者认为,如果社会认同农民工薪阶层是一种体面荣誉的工作,那么所谓缺乏并非缺乏了。当然,在古时特定时期,农民的工种会受到诗人的颂赞以及整体社会的认同,这时期的农民并不会有身份危机感,社会需要农民的意识扎根于心,有了被认可被需求的意识,其生存价值大大提升,他并不会觉得缺乏,更会懂得知足。
而在近代,追名逐利成了多数人的人生哲学,毫不避讳地说,低层工人与农民是受到人们心底的厌恶,人人茶前饭后聊天都充斥着浓浓的金钱气息,“成功才是人生赢家,才具有身份地位,才会幸福。”类似的观念已经悄然在人们心中植根,身为底层的人民身份认同感开始动摇。成功学似乎一直都很有市场,他告诉人们,人人都有了平步青云的机会,有一点他欺骗了人们,成功者可谓是人群中的佼佼者,他是踏在千万人的头顶上,一个成功者的背后有千万失败者的垫底,在古时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现在就凭着几句励志名言就让你飞上天吗?答案是否定的,可谎言说得好听了好像真的,人就会信。
“由身份卑微所带来的影响不应该仅在物质层面上进行思考。他们的痛苦也很少,只是一种物质意义上的不如意;相反,只要能够维持生计,他们的痛苦就远远不止物质上的局限,而主要在于他们意识到了自己身份的低下危及自尊感。”
4.信仰。或许信仰能解决于现今社会而带来的身份焦虑感。从新中国建立,共产主义理想者崇尚唯物主义,认定了一切形而上者为迷信,让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以物为中心,这又多得益于达尔文进化论。从而,核心价值观成了口号,国民的精神唯有利可图,心与心的距离越来越远,人民的凝聚力量越来越薄弱,在膨胀的物欲下,人们已忘了如何前行,精神空洞,时间是用来消遣,吃饱喝足后,又追求什么呢?不知道,似乎有人用一根无形的绳索牵引着人们按着他的意思去思考行事。
信仰告知人不应满足于这一个世界,而应该考虑人最终的归途是何处。我们不曾拥有什么,一场灾难疾病,或许毕生的追求终将化为泡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人皆知的道理,似乎我们永远不能够明白。信仰并非告知人们降低其欲望,而是告知人们,人的生命就像一根蜡烛,那么你怎么用这根蜡烛的时间去度过你的一生,你的追求应当摆在什么位置,我想这就是信仰要告知我们的真义。
显然,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不明白,为何富足了幸福感却大打折扣,为何存在的意义越来越淡薄,为何永远在这个世界找不到归属感?这是因为,我们的身份认同建立在大众的价值取向而决定,商家知道利用公众的欲望,而欲望永远不会满足,新的物资供应替换了旧有的物资需求,比如说,在80,90年代,人们并不会觉得人人都必备一台汽车,电脑,手机,冰箱,房子等物资,而现今他们有了集体的意识,一套房子,汽车才是基础物质必备条件。随着科技进步,同时人的欲望日益膨胀,可大胆想象,在未来人们又是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膨胀欲望滋生的未来呢?
若我们能在茫茫人海的价值取向中,保持自身独立的信念,不从众,则可以保持清醒的状态去面对浑浊的世代。而信仰则是世界与自身的分水岭,世俗的价值标准不能影响人的身份,人在信仰中找到了自身价值,那则不需外界价值的认同,信念不会随着世界而摇摆不定。由信仰而得的自由是真的自由,信仰解脱了世界价值的捆绑,释放了根最初的原本的自我。如此,有了真正的身份认同。
人生就像一场嘘叹!我们是如此追名逐利,无非就是渴望身份认同,无非就是希冀受到他人的尊重,许可,赞誉,若我们无法在自身位置上给予自己肯定,若我们永远在物资上寻找满足,那么即使我们拥有富足的物资,我们也找不到自己的身份,也找不到那份永远的幸福与安宁。
后话:1.曾经与朋友一起交流时,他说他小时候很穷,他小时候是穿着哥哥穿不得的衣服,衣服上一个补丁接着另一个补丁,他并不感觉到苦。他说,其实现在网络上人们说凉山多么多么苦,也许他们本身并不觉得苦,而可恨的是那些媒体,把这个“苦”与他们充裕的物资相比较,就有了很大的落差,这个落差放大到凉山群众眼里,自然而然就引起了很大程度的不平衡感。这并非是说他们不苦,不需求帮助,而是我们是否想过,什么样的帮助才是真正的帮助?
2.在现今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历来朝代没有哪一个朝代能像现在生活的充裕,底层的人民拥有的物资条件都比古时人民丰裕的,而我们却越来越缺乏身份认同感,越拥有更多越觉得自己贫穷,这是源于互联网世界,让人人都有了一个比较,电视的广告,明星们高度的炫耀,以及成功励志鸡汤文的盛行,他们给了人们一个虚假的信息,那就是,“你拥有什么,就能幸福”这是一个谎言,他让人人都在这思维的模式下停不下来。
3.国富论的作者认为:人类的整个文明,社会的任何福利都离不了人们的欲望,离不开人们贪求过量财富的能力,同时也需要人们对其财富进行炫耀。这样的论调给了奸诈的商人一个正义的借口,他们在刺激他人消费的同时,又欺瞒了人们买了很多不需要的产品。人们又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赚取金钱去换取更多的物质。他们终其一生都是如此追逐,永远不会厌倦。我们又何曾想过,这是我想要的,还是别人让我如此想要的?
如何前行?我们该以何种的心态去面临这个世界?我们又如何在物欲横形的社会中保持自我的价值?我们的身份在万千价值观念又是如何定义?我们的心又何时得以安息?这似乎是每个人都面临的问题,也是每个人在寻找着这份答案。
《身份的焦虑》读书笔记(篇4)
《身份的焦虑》读后感600字:
当我看完这本书的第一反应,这居然是本书。这明明就是一篇人文方面的论文好不,没有数据分析,但是有大量的文献引用总结和解析。
1、内容:
本文的内容非常易于总结,因为全书是按照论文的逻辑来写得,书籍分文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总结阐述人类关于身份的焦虑的来源是哪里?是文化,是历史,是哪些方面造成人们对于幸福的追求最终变成了无限的焦虑失眠以及祸及性命的疾病。第二部分则是如何解决焦虑的问题,这本书没有说你需要冥想啦、乡间旅游之类的方法,而是从内部告诉世人应该通过哲学性的思考,通过艺术、政治、宗教以及波西米亚文化等等,从历史的角度告知世人,过去的人如何不焦虑,以及对待社会上种种造成焦虑的原因的抵抗。
2、感悟:
这本书算是比较客观中立的一本有关焦虑的探讨的书籍,它从内在,文化,历史讨论焦虑这个问题,但是这些算是战略,而对于焦虑的战术,没有提及。
这本书给了打开的一个巨大思考就是,论文选题选得好,说不定论文默默无闻,但是转个身,将论文的文献综述整体分析以后,可以成为一本当红书籍呀。
关于身份的焦虑这个问题,整体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正是由于社会对于所谓的精英,所谓的身份有偏见,才导致了所有人在利益的驱动下努力工作赚钱,提高社会地位,但是另一方面,对于身份的追求也导致了很多人过于狂热而陷入焦虑与偏执。
关于身份的焦虑其实是一种度的把握,把握得好,鼓励人积极向上,把握得不好可能导致绝对的放弃,或者绝对的偏执。
3、度:
人世间很多事情既然存在即是合理,若不出世,那就遵守规则,若出世,那就接受所谓的指指点点。
愿所有人在守住内心最美好的温暖的同时,在弱肉强食中努力拼杀出自己想要的一切。
《身份的焦虑》读书笔记(篇5)
不管身份的焦虑如何令人不快,但我们还是很难想象一种完全摆脱身份焦虑的美好生活,因为一个人对失败和在他人面前丢脸的恐惧,实际上意味着他抱有一定的追求,期待某些结果的出现,以及对自己以外的其他人心怀尊敬。身份的焦虑是我们承认在成功生活和不成功生活之间存在公共差异的时候,必须付出的代价。
因为寻求社会和伴侣的两种类型的爱与认同,我们想要一种身份。真正有意义的是,在实践中探索出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与社会与伴侣的相处模式,选择一种自己认可的身份体系,不盲目从众,但也不盲目非主流。真正认可自己和那套价值评估体系,真正做到【我心中只在乎自己和必要的一些人】,也许就解决了一半的身份的焦虑:割除掉那些你其实并不认同的身份体系。
但是切记,身份的焦虑将会一直陪伴着你,只要你还在积极向上,不焦虑的唯一办法就是:带着焦虑前行,即使焦虑但依旧有快乐和幸福。
祝你有理想,有信心,有崇拜的人物和事物,有真正的朋友,有彼此互相喜欢且知心的人,然后他们构成你真正的身份体系。
《身份的焦虑》读书笔记(篇6)
这本书是阿兰.德波顿写的,英伦才子,前期读到中途的时候就感触很深,最近读完了想写一下读后感。
作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大家普遍的身份的焦虑进行了讨论,一是焦虑起因、二是解决方法。总体来说:每个人身份的焦虑是对自己一种在社会地位的担忧,害怕我们处在无法与社会设定的成功典范保持一致的危险中,从而被夺去尊严和尊重,或者是担心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过于平庸,或者是滑落至更低的等级。
古代是什么对我们的身份决定很大?是出身,当你出身于权贵,那么你一辈子可能就是权贵,如果你是一位农民,那么在古代除了进行起义或科举,那么你翻身的机会很小很小。所以说在古代在这样小概率事件面前,大家反而对自己的身份这件事觉得心安理得。但是现在发生了改变,从资本主义萌芽到目前的开始的第五次工业革命,每一次的工业革命的推进除了生产力提高,还在悄悄的改变着人们的阶级身份,因此对每个人出现了大概率的身份转变的机会,导致了目前大家普遍对自己身份的焦虑。
从欧洲、美国工业革命进程来看,在经历经济发展停滞或者工业革命加速转变的时候,欧洲人民也经历过巨大的社会焦虑,为什么我们以前没有?因为目前我们的经济发展还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周期,暂时还没机会看到,不过即将到来。
现在我们所运用的制度的本质是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为什么?因为这是一个最高效的制度、同时我们的经济学过分的强调了要做一个理性的经济人这个原则,这样的做的目的本质还是要提高生产效率、加速利润的获取。我们都知道目前大家公认的企业公式为:原材料+劳动力+机器=产品+利润,其实作为一名企业家基本的常识就是降低成本提高收入增加利润,但是人力做为一项成本因素较另外两样有所不同,因为劳动力有感情、能够感受到痛苦、有喜怒哀乐。因此作为一名劳动力会做出的反馈就是:一是经济需求、因为要赚钱;二是人性需求、主要为经济的安全、尊严和职位等等。现在我们的GDP增速在不断的调低、由高速增长变为中速或稳步增长,那么问题来了、本质就是企业的利润及投资要下降,这样会直接影响员工的收益以及职业规划进程,因为企业不会进行规模扩张,导致员工职业晋升的机会减少。进而导致了整个社会的焦虑、对自己身份的焦虑。这个大概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和封建主义制度的一个大不同吧。
其实在目前社会制度下,企业家去追求合法的利润无可厚非,因为每个企业都要活下去,但是我不希望看到的是为了去单纯的追求利润而做出一些伤害感情或违背原则的事情。试着回想一下,我们企业中那些雇佣关系不稳定的情况出现,难道仅仅是因为钱的问题吗?在现在企业中,员工感情的需求有时候是第一位的,然后可能才是工作中的金钱回馈,可是我们往往在企业中看到的是勾心斗角、抱怨运气、处理事情鲁莽等等,这样的工作氛围导致员工无法获得稳定的感情需求。
对于解决焦虑的方法,作者提到了哲学、艺术、宗教、政治、还有波西米亚style的方式来解决,换句话说就是将自己代入一个不需要用金钱或身份决定社会地位的领域,比如哲学中说“觉得我幸福的不是我的社会地位,而是我的判断,只有这些才是我自己的,别人无法从我身边拿走”;艺术家口中常常说的“艺术的批判是为了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宗教体系中“我们都是上帝的子民”,一句话已经抹掉了社会中所有的身份;政治中如政治手段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身份、因为目前的身份大部分都是政治进行创造的、当然也可以抹杀等等,其实每个时代都有不符合上流社会关于身份的定义的观念,其实这群开拓者为大家提供了另一种生活的方式或解药,我们无法否定也无法预测,只能等时间去给我们答案,这也就是大概很多艺术家在去世后,其作品的伟大才慢慢被世人发现的原因吧。
“一个人如果真的能找到他真正想做的事情,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身份的焦虑》读书笔记(篇7)
《身份的焦虑》这本书中分析并审视了人们对身份的焦虑的根源,同时,作者借助哲学、艺术、宗教的力量帮助我们找到克服焦虑的方法。
作者给我们分析我们焦虑的原因,主要有五方面的因素:渴求身份、势力倾向、过度期望、精英崇拜和制约因素。这五个因素中个人觉得对身份的渴求和精英崇拜占大部分原因。
书中给我们提供一系列克服焦虑的方法。
(1)哲学。学习哲学给我们勇气和战胜痛苦的力量。
(2)艺术。艺术有助于引导我们更正确、更审慎、更理智地理解世界。一部艺术作品,应该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欣赏那些在无人凭吊的坟墓中,安息的每一个平凡的人的价值。kejian.youshijiaoyan.com
(3)政治和宗教。通过对死亡的思考会让我们减轻焦虑,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慰藉。
(4)旅行。通过旅行我们在参观历史遗迹和宏大的自然景观让我们减缓焦虑。
(6)学习波西米亚人,寻找有灵魂的自己。
阅读这本书会让我们更近一步了解自己。告诉我们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身份的焦虑,用自己的思考来理解这个世界,理解当下的社会群体,理解我们身边的人和事。
《身份的焦虑》读书笔记(篇8)
《身份的焦虑》这本书中分析并审视了人们对身份的焦虑的根源,同时,作者借助哲学、艺术、宗教的力量帮助我们找到克服焦虑的方法。
作者给我们分析我们焦虑的原因,主要有五方面的因素:渴求身份、势力倾向、过度期望、精英崇拜和制约因素。这五个因素中个人觉得对身份的渴求和精英崇拜占大部分原因。
书中给我们提供一系列克服焦虑的方法。
(1)哲学。学习哲学给我们勇气和战胜痛苦的力量。
(2)艺术。艺术有助于引导我们更正确、更审慎、更理智地理解世界。一部艺术作品,应该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欣赏那些在无人凭吊的坟墓中,安息的每一个平凡的人的价值。
(3)政治和宗教。通过对死亡的思考会让我们减轻焦虑,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慰藉。
(4)旅行。通过旅行我们在参观历史遗迹和宏大的自然景观让我们减缓焦虑。
(6)学习波西米亚人,寻找有灵魂的自己。
阅读这本书会让我们更近一步了解自己。告诉我们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身份的焦虑,用自己的思考来理解这个世界,理解当下的社会群体,理解我们身边的人和事。
作者:阿兰·德波顿,英伦才子型作家。他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居住在伦敦。阿兰·德波顿博学杂收,著作颇丰,有小说《爱情笔记》、《爱上浪漫》以及散文《哲学的慰藉》等。作者:唐飞仔
教育笔记《《身份的焦虑》读书笔记10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师课件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笔记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oushijiaoyan.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身份焦虑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