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是儿童理解世界、感知世界的起点,自然中的一花一树、一草一木皆是儿童探索和学习的资源。当前,越来越多的幼儿园逐渐意识到自然对于儿童的价值,着重开始打造户外环境,希望为儿童提供一个自然、开放的游戏环境,让其实现自然生长。
但在打造户外游戏环境,践行户外自主游戏的过程中,许多幼儿园还处于迷茫的阶段,不知道如何创设适宜的户外自主游戏环境、如何组织儿童开展游戏、如何有效支持儿童游戏……基于这些问题,读懂儿童教育研究院邀请到了井研县幼儿园副书记刘勇以井研县幼儿园为例,为大家分享《自然中撒野——走向户外自主游戏之路》,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一个幼儿园是如何从零开始打造儿童户外游戏的“天堂”,帮助大家汲取相关经验。
刘勇
井研县幼儿园副书记、一级教师
乐山市教育学科带头人
井研县教育名师、教育先锋
井研县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01/
自主游戏探索初期如何进行
在探索自主游戏初期,教师常常会陷入纠结和迷茫,不知道应该从何处着手。应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需要厘清教育认知,通过研究关于游戏的纲领性文件、安排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名园经验、组织教师走进儿童游戏现场,分析儿童游戏样态、研究专家论坛,结合园区具体情况思辨等方式理清关于自主游戏的教育认知。井研县幼儿园在逐渐明晰了教育观念之后,便开始了实践探索之路。
首先,以先行班的方式进行试点。由于一直以来践行的是传统游戏模式,由教师为幼儿创设游戏内容,整个游戏场景和状态都在可控情况下。但自主游戏的开展,需要教师尽可能放手,让幼儿游戏自由发生,教师难以预测和把控现场情况,于是园区决定设立先行班开启自主游戏,到后期由先行班带领园区其他班级共同探索自主游戏之路。
随着游戏的慢慢深入,老师们进行了多次关于创设自主游戏环境的教研,班级主班教师首先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初创,然后组织全园教师进行实例问诊,针对各班的各个区域提出调整的建议,接着班级教师结合园区提供的评估细则以及孩子游戏的实际情况,不断的进行调整和优化。
其次,开始分层培养教师。前期自主游戏环境的打造主要由主班教师统筹进行,到后期随着老师们自主理念的逐渐深入,园区开始召集更多的老师加入到自主游戏模式的建设之中,例如让班级两位教师共同梳理环境创设、材料投放的想法,并组织观摩活动,给到两位教师分享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渐从分班独自进行游戏到实现跨班跨龄混合游戏。通过放手支持儿童的游戏,我们看到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看到了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02/
如何推进自主游戏从室内走向户外
对于儿童而言户外自然资源是他们天然的学习资源,在户外儿童能够尽情的“撒野”,释放“天性”,实现自然生长。基于自然教育的理念,老师们决定合理利用户外空间,针对儿童生活的经验,因地制宜的创设适宜的户外游戏区,弥补班级游戏区不足,把儿童撒野的空间延展到广阔的户外,同时把自主权还给儿童。通过对户外的探索,老师们发现园区有山坡、游泳池、菜地、小木屋、小树林这些天然的资源,于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打造了九大户外自主游戏区。
// 轮班游戏,区内自主 //
在户外自主游戏开展初期,园区以轮班游戏,区内自主的形式开展,即在游戏时间一个班级选择一个区域进行游戏,但是区域内给到孩子最大的自主权。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走进游戏现场,观察孩子初期游戏情况,并每天开展园本教研,就下述内容进行讨论:
? 教师今天的发现,包括收获和问题;
? 在观察过程中发现的游戏故事;
? 管理者巡视过程中与老师的对话。
在持续观察的过程中,教师逐渐发现孩子们有着很强的探索欲望,会自主的到其他区域进行游戏,于是决定顺应孩子的需求,开展跨班跨龄的游戏形式。
// 跨班跨龄自主共享户外游戏区 //
在同一游戏时段,幼儿可以自主选择到任一区域进行游戏,此时教师的观察工作、支持工作也面临着更多的难题。例如:教师应该如何布点站位?如何识别不同班级的孩子?在什么时候开展游戏计划……针对这些问题,老师们反复进行了多次教研,提炼出了相关的解决策略。
? 教师优势互补站位
对于三位教师如何去站位,第一考虑到教师的兴趣和优势。老师们喜欢哪一个区域,或者对于哪一个区域有自己的想法和考量则选择哪一个区域进行观察,帮助老师从优势区域慢慢过渡到其他区域。第二考虑到孩子的心理需求,部分孩子由于喜欢自己班的老师,会更倾向于选择班级老师所在的区域,所以园区将三位老师进行合理分配,每位老师所定点的区域之间有一定距离,将孩子进行分流,给到他们探索更多区域的机会。第三根据教师的情况和园区的统筹安排,部分教师持续在一个区域布点,部分教师尝试阶段性轮换。
? 用“名片夹”识别他班幼儿
由于跨班跨龄进行户外自主游戏,教师所观察的不一定是本班幼儿,于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老师们给每一个孩子都制作了名片夹,上面有孩子的姓名、班级及照片,并且老师们还用不同的颜色区分年级,如黄色是中班、粉色是小班,保证在远处也能区分是哪个年龄段的孩子。这些名片夹,孩子们在游戏时可以夹在胸前的衣服上,避免影响到其游戏发挥。
? 移动晨检卡打卡
为了解更多孩子的游戏计划,园区将计划时间定在晨间时段,此时孩子们陆陆续续到园,第一时间就可以找到老师进行计划,避免一些消极等待。为了方便老师了解哪些孩子已完成计划进行游戏,哪些孩子还未到园,于是便设立了移动晨检卡打卡。孩子到园后自主拿取名片夹,到老师处进行游戏计划,最后通过剩余的名片夹便可以判断孩子的到园情况。
? 制作教师游戏小包
教师既是游戏的观察者也是游戏的参与者。为方便老师们观察孩子的游戏,园区专门为每一个老师制作了游戏小包,里面可以放置观察工具,例如笔记本、笔、手机等,在需要观察游戏的时候拿出使用,需要参与游戏时及时放回。
随着环境的打造与游戏形式的调整,孩子们的游戏逐渐“玩”了起来,但通过观察前期户外自主游戏的开展,老师们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例如,户外游戏材料由于日晒雨淋损耗很大,现有的游戏材料越来越少、现有的户外游戏环境距离我们心中较好的户外游戏样态还较远、现有材料投放环境创设的主体更多的是教师……
于是老师们决定以“发现儿童学习需求,优化材料投放”为教研主题,继续聚焦户外自主游戏,坚守环境创设中的儿童立场,思考可能的材料优化策略,支持儿童游戏向更高水平发展。为此,园区也做了很多的准备。
// 评估环境 //
首先从优师教研重新考虑环境,了解孩子对于环境的感受和想法。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
? 制定调查表
通过制定调查表,让孩子和家长去讨论他们在幼儿园进行户外游戏的内容,例如,最喜欢在幼儿园户外哪些地方玩、和小朋友玩了哪些游戏、在游戏中发现了哪些材料、还希望使用哪些材料……通过这样的形式一方面去了解孩子的游戏愿景,一方面让家长逐渐认识到游戏的价值。
? 幼儿会议
组织孩子召开正式的会议,让孩子讨论他们喜欢玩的区域,具体玩了哪些游戏,用了哪些材料等,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有非常多自己的想法,通过这些想法的分享既能让老师了解到孩子的兴趣,同时也能增加其他孩子关于游戏的经验。
其次,让教师将自己想象成孩子去感受和评估环境。老师们在体验的过程中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例如,在这里有一些材料,我可以用它来表达我所理解或想象的东西、在这里我感觉自己很强大,并且精力充沛、在这里我发现了许多自然界的东西……通过让老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审视环境,会有许多不一样的发现。
最后,将前期收集的资料汇总,老师们发现了一些实际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研讨出许多的优化策略。
◇ 问题一:户外场地大,区域之间距离较远,同类材料集中摆放,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材料长距离互通有困难。
优化策略:增加区域布点,增加区域的层次性,把材料摆放在孩子能看到的地方;增加同一区域内材料的种类,让区域内材料更多元。
◇ 问题二:在宽广且生活化的户外游戏环境里,儿童对真实工具的需求大。
优化策略:增加真实的工具手,如推车、水桶、提兜、竹筢、铲子、扫帚、筛子、托盘、户外颜料桶、管子、数码相机等。
◇ 问题三:在户外环境中,关于声音、光影、气味等探究材料缺失。
优化策略:增加声音、光影、气味探究区域,例如在围栏上,增加了许多锅碗瓢盆等能够发出声音的材料;在玻璃小屋处增加镜子、放大镜、粉笔、胶片等光影探究材料;逐步增种芳香植物,增加酵素制作桶,制作果皮酵素。
◇ 问题四:材料较为常规,缺失能够带来新奇魔法体验的材料。
优化策略: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放置能够吸引孩子注意力的“宝贝”,如雨花石、藏宝箱、仿真鸟蛋、恐龙等。让孩子觉得这是一个充满奇迹的院子。
◇ 问题五:吸引儿童进行符号表征、艺术创作的材料少,且集中在美术区。
优化策略:在各个区域增加书写和绘画的工具,如移动画板、记号笔、水彩笔、条夹、胶布、卡纸、剪刀等。 ……
// 材料优化调整 //
基于在评估环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老师们及时进行了优化和调整,具体如何去调整呢?
? 区域命名,制作路牌
老师组织孩子对户外游戏区域进行命名,将孩子所取的名字呈现在白纸上,通过孩子们的投票确定区域的名称,并及时制作出路牌,进行指引。
? 按图索骥,实现愿景
在与孩子大量的互动中,了解了孩子的游戏愿景,于是通过增减、挪动、更换等方式,优化材料投放,为孩子实现游戏愿景提供可能。例如增加宝藏区,在园区的沙池中有一个蓝色的隔断,靠近水区的一半孩子经常去玩,隔断的另一半鲜少有孩子去玩,基于此老师们进行了分析研讨,决定利用孩子们对于宝藏探索的兴趣,在该区域处埋藏一些宝藏,激发孩子探索的欲望。
// 教师有效干预 //
孩子的游戏离不开教师的支持与引导,针对教师的有效干预策略,老师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 多功能名片夹
名片夹首先可以呈现孩子的基本信息,用于识别孩子;其次还能使用活页便签,将孩子的游戏计划呈现在便签上,同时夹在名片夹后面,方便定点区域的教师在不干扰孩子游戏的情况下,了解孩子的游戏计划;最后可以粘贴全园通识的特殊符号,传达需特别关注的信息,如有的孩子身体较弱,可以贴一个小桃心,以此提醒区域教师;孩子游戏有哇时刻出现时,老师可以贴一个五角星,在回顾时,班级老师可以请孩子进行分享。
? 多策略支持做计划
首先园所在做计划时也经历了让孩子填写计划图表、在游戏小书上进行涂鸦计划的过程,但在实践中发现孩子完整的填写计划会浪费很多的游戏时间,涂鸦在游戏小书上,随身携带会影响孩子的游戏,于是最后决定使用活页便笺小卡,既方便孩子涂鸦计划,同时也方便携带。其次在班级设立计划墙,由于孩子在班级进行计划时,距离游戏环境太远,于是老师们将户外各个区域的环境拍摄下来,设立班级计划墙,帮助孩子清晰的表达计划。
? 多形式回顾
除一般回顾外,针对户外自主游戏,园区提炼了两种特殊的回顾形式。第一现场回顾十分钟,让孩子在游戏区域就近老师处回顾游戏典型事件。第二画说戏语,由于现场回顾时间有限,于是让孩子们回班后,用绘画方式表征游戏过程中最想和大家分享的故事,可通过集体活动形式进行,人人参与。
? 多形式观察记录
通过图片记录、文字简记、视频记录、简拼轶事、学习故事等方式对孩子的游戏进行观察记录,在这过程中老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从单纯游戏组织者到既是组织者又是观察者,能够进行有温度的观察,再到能够开心的融入孩子的游戏,成为孩子的小伙伴。
在践行户外自主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孩子都收获颇丰。对于园区而言,打造了自然艺术混龄共享的区域游戏环境,呈现了一任童真混龄共长的幼儿游戏样态,得到了专家同仁领导家长的高度赞扬,助推了园区的高品质发展。对于教师而言,反复多次探索研究,不断的更新认知,提升教研能力和专业自信,加速的自身专业成长。对于孩子而言,老师们将整个学校当做孩子释放天性、混龄共长的游戏场,通过跨班跨龄自主共享模式,打破班级和年龄界限,游戏的愉悦让孩子在情感态度上突破与不熟悉孩子游戏的陌生感,获得安全感、归属感。而玩伴、场地、环境、材料、玩法全开放,实现真正意义上自主选择,能让孩子体验到自然生长状态的自由,一任童真,肆意撒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