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妈妈洗碗”“扫地、拖地”“还有倒垃圾”“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是孩子们对于劳动的回答。这都是劳动教育的一部分,但劳动教育不是孤立的,也不能只关注劳动技能。任务式、碎片式、打卡式的劳动都会让孩子自主劳动的意识日渐削弱,真正的劳动是要“源于生活”“忠于生活”“深入生活”的。
本期,我们通过蒲江县北街幼儿园一个关于劳动的案例感受一下孩子们劳动的主动性。老师们关注孩子的劳动态度、劳动兴趣,回归孩子的真实生活。孩子在感受和体验作为生活主人的自豪感和满足感的同时,获得多元的发展,如劳动中的合作意识、感恩意识、规则意识、探索意识等。
新学期开学,孩子们的活动和休息场所有了改变,午睡室从隔壁教室搬到了四楼,旁边又入住了小班的弟弟妹妹。这学期要帮助弟弟妹妹们抬床、打扫教室卫生等。于是,关于劳动教育的主题活动就随之开展起来了。第一个月孩子们的积极性都很高,慢慢地他们都失去了兴趣。当孩子们的新鲜感过去时,如何维持孩子们的兴趣呢?
10月中旬,被安排劳动的孩子常常会偷偷在走廊上玩,劳动意愿大不如前。从小班开始就很能干又讲道理的颂恩生病在家呆了两天后,就不愿意上幼儿园了。在幼儿园门口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抱怨自己根本不想当值日生,还说当值日生太累了,想像妹妹一样在家里玩耍。
偷偷在走廊上玩一会儿
看着颂恩在门口的样子,孙老师很惊讶。怎么会这样?两年的劳动培养就这么前功尽弃了吗?老师决定听听孩子们真实的想法。一次餐前活动孙老师装作不经意地询问:“你们每天劳动感觉怎么样呀?”
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马上打开了话匣子,七嘴八舌地说:
“好辛苦哦,每天要做好多事啊!”
“每天中午玩的时间都没有了。”
“带来的玩具都没有时间玩,帮小五班抬完床又要睡觉了。”
可欣站起来指着墙上的时钟说:“你看那个针,我们玩的时候跑得好快,可每次打扫卫生时,它就跑得很慢。”
“还是大人安逸,什么都不用做,只要坚持到长大就可以不用做了!”被“洗脑”成功的颂恩附和说。
保育老师听到后立马说:“长大就不用做了?你来试试呀!”
教师思考
为了激发他们的劳动兴趣,端正他们的劳动态度,孙老师装作很吃惊的样子:“你们会不会当老师?”
“当然会啦!”孩子们信心满满地回答。政霄指着电脑,不屑地说:“好简单嘛,孙老师每天就打打电脑。”“还有到办公室开会嘛!”雨芯也补充道。
小马马上说自己要做赵老师(保育老师),因为自己经常在家里打扫卫生。欣欣也赶紧举手加入,因为保育老师还可以在幼儿园到处走(平时丢垃圾要穿过幼儿园)。小敬最与众不同,申请做罗老师(实习老师),他说当罗老师不需要做事情,每天站在那儿看就可以了。
大多数孩子愿意做保育老师,只有8个孩子愿意和孙老师互换。孙老师正在好奇为什么,就听到榆翔悄悄地给旁边的小朋友说:“你好傻哟,你为什么要选当孙老师?我就选当赵老师(保育老师),端端饭就是了。”
老师们当时并没有否定孩子们的想法,只有他们亲身体验过,才会对每个角色有深刻的认识。
孩子们之所以想做大人,是因为他们主观上认为做大人更自由,想吃什么想玩什么都可以自己决定,看似自在又轻松,但其实这些认识不够客观和真实。
所以,在活动开始前老师们就和孩子们达成了共识:体验老师从早到晚的所有事情。大家一起回忆、梳理、记录了老师们的工作流程。轩轩看到画了满满两页纸的任务时,开始眉头紧锁。孙老师意识到这也许会是孩子们一个重要的转折,便决定告知家长,希望得到家长心理上和行动上的支持,这样就能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让体验活动事半功倍。
保育老师的工作流程
于是老师在家长群里和家长进行沟通后发了《告家长书》,让大家了解活动的意义。很多家长表示自己小时候就最想成为大人,这个活动很有意义,希望孩子们能知道各有各的不易,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
分好组后,第一轮的保育老师体验活动在第二天早上7:40就开始了。两个孩子一大早就在家长的护送下入园,他们很兴奋,系上围裙,去厨房取午饭需要的碗。
教师思考
孙老师庆幸没有帮助他们,而是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后来他们还主动把这个方法很是显摆地分享给了后面体验保育老师工作的小朋友们,真是成就感满满。
接着是打扫教室卫生、公共区卫生;在晨检时,提醒小朋友们解便、洗手,并测量体温;10:00左右做好消毒工作,之后到厨房取间餐,并按量分发间餐;11:30做好桌面消毒,到厨房取饭菜、舀饭等。
几个“小老师”也是提前在家备好课,把上课内容用画画的形式详细地记录了下来。小鱼儿妈妈说:“小鱼儿想教大家折纸,怕自己忘记,在家折了十几遍。”
“小老师”入园后拿出了自己的备课本,开始管理纪律,组织小朋友们上课,照顾小朋友们进餐,解决小朋友之间的矛盾,代替孙老师参加会议并记录,守小朋友们午睡……
午睡情况记录表
中午守午睡时,工作了一上午的“小老师”坐着就忍不住想躺下,但仍然强打起精神给小朋友们盖被子、整理衣服;不会扎头发的“小老师”,回家后要求妈妈教自己扎头发,并用妈妈的头发反复练习;还有的“小老师”怕小朋友们不好好吃饭,端着碗守着他们吃,以至于自己都没吃饱。
不管是哪组进行体验,到了下午,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都是这些:“好累!”“嗓子好痛呀!”“好难站!”“好想坐着呀!”
“保育老师”腿都站酸了
轩轩下午直接就半瘫在地上,头靠着凳子不愿意起来。虽然“小老师”很累很辛苦,但他们仍然坚持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并且完成得很好。
让孩子们全方位体验教师工作的初衷是想让他们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并乐意帮他人分担,认识到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如拖地虽很辛苦,但能换来更舒适的教室环境。
为了避免孩子们对这份“工作”产生负面情绪,孙老师让孩子们对自己一天的工作做了总结,写了“工作日记”,鼓励他们把自己最真实的感受记录下来,不管是辛苦的,还是快乐的。
大家边画边说:“我觉得守午觉的时候最累,因为我很想睡觉,但是帮他们盖被子、陪他们睡觉又很开心。”
“提饭的时候,饭菜太重了,我提不动有点不开心,但是我帮他们舀饭的时候很开心。”
“我做清洁的时候很开心,去倒垃圾也开心,叫他们认真上课我也很开心。”
…………
“小老师”记录下工作时的心情
从孩子们的画里,老师们看到更多的是他们付出后的快乐,这正是一种责任与担当。和孩子们聊天时,他们表示:“就累一小会儿,我还可以再当两天。”
“又累又开心,我下次不当赵老师(保育老师),我要做孙老师。”“又累又开心”这种情绪是很复杂的,孩子们真的能理解吗?
当孙老师问他们:“既然很累,为什么你们还是愿意坚持呢?”他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如果我们不去提饭,小朋友们中午就会饿肚子。”
“累的话就休息一下。我坚持教小朋友们本领,他们就会变得很厉害,我就更厉害了!”
“就像我很早就起床去游乐场玩,我很想睡觉,但是我又很开心。”
“我喜欢给大家舀饭,他们吃完我又帮他们舀。”
“他们吃得越多,我越开心。”
…………
花了三个多星期,每个孩子都获得了一整天的角色体验。通过他们的记录、总结,孙老师发现孩子们更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了,地上有垃圾或者米粒就立即捡起来,还告诫旁边的小朋友:“别踩到了,踩得到处都是,等会儿不好扫。”他们的劳动意识更强,做事情更主动、更认真,更享受劳动带给自己的快乐了。
教师思考
劳动教育并不是什么很高深的话题,而是让孩子能在活动中与生活产生联系。当劳动带来足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时,孩子才能感受到自己作为主体的存在,内部动机才不会轻易地被外界的奖励和表扬所代替。
一次户外活动时,豆豆发现校门口的好人好事榜单上,粘贴着来班上开展过活动的残联夏老师的照片。
豆豆问:“夏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儿呢?”孙老师说是因为夏老师帮助了很多身体不方便的哥哥姐姐,而且坚持了很多年。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开始了关于好人好事话题的讨论。
大家都觉得自己做了好事可以上好人好事榜。那是不是全班都能上榜呢?孩子们立即激动地回答:“当然不是!”
“如果大家都在上面,那不就是我们的签到墙了吗?”
那么到底谁应该上榜呢?孩子们一时语塞。
因为这涉及孩子的价值观,孙老师便决定把这个问题交给家长,让家长配合孩子完成。大家一起梳理了三个问题:首先让家长观察一下家附近的好人好事榜,了解一下都有哪些好人好事;其次说说他们做这些事情辛苦吗,他们为什么会坚持做这些好事;最后说说大一班好人好事评选的具体要求。
两天后,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调查理解,总结出5点评选要求:
第一是别人有需要会主动去帮忙的小朋友。如果是别人叫你,或者是有奖励才去帮助别人,那就不是做好事。
第二是能坚持完成自己的任务,遵守规则的小朋友。孩子们觉得如果自己的事情都没做好,就跑去帮别人,那自己的事情就完不成,所以得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完,再去帮助别人。
第三是不会迟到的小朋友。就像吃饭慢的小朋友,别人把床都抬完了,他还没吃完,所以迟到不行。
第四是一学期得了超过8颗星星的小朋友。星星是小五班的老师为帮助小五班打扫卫生或者抬床积极认真,能主动协调配合的小朋友发的,一学期最多能得到16颗。孩子们取了中间数作为评判标准。
教师思考
可见,爸爸妈妈是认真和孩子们讨论过此事的,这也在无形中帮助孩子建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讲讲自己做了哪些好事
最后根据孩子们总结的5点评选要求,通过自我讲述和同学投票,孩子们推选了11名大一班的“好人”,并且共同制作了讲述好事的海报,在校门口展示,让弟弟妹妹和更多的小朋友学习。
在帮助小五班抬床期间,鼎鼎时常很生气地告状:“小马就在那儿玩,没有人跟他配合,他就在那儿看。”可欣也抱怨:“还有俊宇,他每次都在旁边守着。”豆豆指着俊林说:“他最喜欢去玩小五班的玩具,何老师(小五班的老师)叫他,他也不动。”
孩子们帮忙抬床
教师思考
孩子们各说各的理,从他们的讨论中老师发现每个孩子的优势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臂力小,不能展现自身的优势,也不能及时被同伴和教师肯定,而前期的劳动安排随机性大,没能把每个孩子的优势都展现出来,不利于帮助孩子成长。
作为老师,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更适宜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孩子的优势都得以展示。在和班上老师商量后,孩子们进行了合作伙伴的调整:劳动分组由一开始的以小组为单位变成根据自己的劳动特长自由组合。
孩子们设计了一张《劳动调查表》,把自己的劳动特长记录下来,然后根据表格寻找劳动特长不同的朋友进行搭配,并说出了理由。
把自己的劳动特长记下来
乐乐擅长扫地,还说自己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垃圾,但是自己力气小,所以他想去找个擅长抬床的朋友;童鑫擅长抬床,他说自己力气非常大,一个人就能抬起一张床,他想找擅长擦桌子的朋友,因为每次擦桌子,饭粒都被他擦成饭泥,越擦越脏。
孩子们就这样互相寻找最合适的小朋友做搭档,劳动从组与组之间轮流,到后面强弱配合,强带弱,弱学强。在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优势。这既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自我肯定。
教师思考
老师们之前一直认为生成活动就要来源于孩子们的想法,但在这个活动中老师们发现了孩子们的问题,并及时进行了调整与改进,从发挥一部分孩子的优势到发挥全部孩子的优势,也更加注意孩子们的个体发展,这也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生成活动。不仅孩子们获得了发展,老师也在面对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劳动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劳动启蒙的教育,这是幼儿成长中需要接受的重要教育内容。良好的劳动素养,影响着儿童性格养成、智力发育和社会关系等,可以说劳动贯穿人的一生。
大家说丨侯莉敏/冯晓霞/虞永平/成尚荣:做新时代大先生,勇当幼教筑梦人
大家说丨袁振国:关于教育规律的研究,100多年来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