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茜:湖北省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博雅幼儿园
一、春雷滚滚惊蛰始
早上入园,班里可热闹了。跳跳走到教师身边,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一般,说道:“杨老师,你知道吗?昨天晚上我睡在床上听到打雷了,声音好大呀。”枼枼一听,连忙接话:“是呀,是呀,我也听到打雷声了,但是声音不太大。”听见有人谈论打雷的话题,大家纷纷加入了谈话的队伍。八宝说:“我妈妈说了,这叫春雷。因为春天到了就会打雷,冬天是不打雷的。”佑佑点了点头,说:“嗯嗯,冬天我确实没听到雷声。”
听到幼儿的讨论,教师故作神秘地问:“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气吗?其实打雷和节气有关哦!”教师的提问让幼儿好奇极了,龙龙迫不及待地说:“老师老师,你快给我们讲讲吧!”于是,一场关于“二十四节气——惊蛰”的活动就开始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惊蛰时节田园风景画在幼儿面前徐徐展开……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主张以幼儿为本,强调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从幼儿的谈话过程中可以发现,他们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能够发现生活中的事物变化,喜欢探究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他们通过观察到雷声,逐步感知气候的变化。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幼儿对惊蛰这一节气有了初步的认知。教师结合幼儿的发现,开展“二十四节气之惊蛰”活动,有效激发了幼儿的兴趣,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春意萌动惊蛰来
又到了幼儿喜爱的种植园观察时间了,他们自发带上工具,准备到植物园松松土。经过严冬,植物园的变化真大呀!洋洋指着土地,惊讶地说:“快看,土里有小绿芽冒出来了。”博博连忙回答:“惊蛰以后,草儿就会长出来,桃花也会开了。”同同接着兴奋地说道:“对,我前几天看到桃树发芽了。”伴随着幼儿的足迹,越来越多新鲜事物被他们发现了。
“快看,那是不是桃花的花苞。”洋洋指着一个小花苞喊道。“除了桃花,还有什么花会开呢?”周周的一双大眼睛里充满了疑问。希希也分享着自己的发现:“我上回也发现有一种白花开了。”“那边墙头上有黄色小花,妈妈之前告诉我那是春天最早开的花。”龙龙也迫不及待地说道。
听着幼儿的“十万个为什么”,教师带着他们走遍了幼儿园的各个角落,开启了一场寻找春天的旅程。瞧,那边高高直直的大树上,有着小船一样的叶子的是白玉兰;这边垂在墙头的小小黄花是迎春花,还有玫红的蔷薇、粉红的樱花……幼儿开心地和同伴分享着自己的发现。
活动结束后,教师让幼儿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花,邀请家长带领幼儿一起查找资料,并将自己的发现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让幼儿深刻感受了春天植物的生长与变化。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次的寻找春天之旅中,幼儿发现了从土地里钻了出来的小草,已经绽放枝头的桃花,这让幼儿将眼前的景象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了起来。教师充分利用幼儿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带领着幼儿感知春天的花草树木,并借助家园共育的方式让幼儿了解春天里的万物生长。在幼儿的探索与绘画过程中,他们对于春天大自然的认知经验得到了积累与提升。
三、桃之夭夭惊蛰到
经过在种植园的探索之后,幼儿依然对桃花充满了兴趣。“不知道植物园里的桃花开了吗?”“老师,开了的桃花是什么颜色的?”“我记得我们幼儿园的桃花好像都是粉红色的。老师,所有桃花都是粉红色的吗?”在几名幼儿的问话中,越来越多的幼儿被吸引了过来。“桃花是不是也像我们手工花一样有5片花瓣?”“老师,我发现桃树特别矮,和旁边的桑树比,就像小矮人一样,而且长得也不直。”
带着诸多问题,教师带领幼儿来到了植物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桃树和桃花。原来桃树的叶子是椭圆形的,细细长长的,边缘还有锯齿。桃树的树皮很粗糙,还有许多“疙瘩”。桃花的花瓣有五瓣,和做的手工花瓣一样多……观察结束后,教师带领幼儿来到美工室,请幼儿将自己看到的、观察到的桃花画出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在了解了“惊蛰”节气后,通过观察,发现了植物的变化。其中幼儿对桃花产生了持续的兴趣。教师抓住幼儿这一兴趣点,带领幼儿再次探究植物园的桃树、桃花,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桃花的特点,有效提升了幼儿对桃花的认知。并且教师让幼儿通过绘画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这让幼儿的认知有了具象的表现,提升了幼儿的表征能力。
我们眼中的桃花
四、云间燕雀惊蛰浓
经过一周的观察,幼儿对惊蛰节气有了深刻的认知。现在的他们,每天都有说不完的春天。家长们也看到了幼儿的变化,了解了幼儿园近期开展的活动。于是,作为“养鸟专业户”的岩岩爸爸主动借出两只小鹦鹉放在教室让幼儿观察。幼儿兴奋不已,他们每天都会利用自由活动时间去观察、问候小鹦鹉。
“鹦鹉、鹦鹉,你今天吃饱了没?”“鹦鹉,你怎么不剪指甲呀,我妈妈说指甲不能太长。”“老师,鹦鹉有家,那其他小鸟有家吗?”“老师,我上次看到下雨时,小鸟还在外面飞,它也许没有找到家,好可怜呀?”几名幼儿的提问让大家开始关心小鸟的家。于是,一场关于“小鸟的家”的活动开始了。教师带领幼儿观看了一些关于鸟窝的视频与照片,他们了解到原来小鸟做鸟窝很辛苦。于是借助这个契机,教师与幼儿一起开展了“爱鸟护鸟”的行动。活动中,幼儿纷纷自发邀请家长帮助制作“小鸟的家”,再和教师一起挂在幼儿园的小树上,为小鸟建筑了“爱鸟之家”。在这一群忙碌的“小大人”身后,教师默默成为他们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让幼儿在自由中观察、在观察中发现、在发现中感受、在感受中成长。
爱的教育是一点一滴培养出来了。通过“二十四节气之惊蛰”,幼儿跟随自己的兴趣感受春天的美好。结合前期经验,幼儿开始注重观察身边的事物,当教室出现一只鹦鹉时,他们开始自然而然地关心鸟儿的生活,这是一种爱的表现。对此,教师要善于发现、鼓励、呵护幼儿心中的“爱”,让他们从小学会关爱身边的人和动物,让这种“爱”滋养幼儿的心灵。
五、总结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代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教育,构建可行性、可推广性较强的“二十四节气”课程,通过“做中学”的方式让幼儿了解二十四节气,喜欢二十四节气相关游戏、劳动和活动,有助于幼儿学习并掌握自然节律变化,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下基础。
抓住教育契机,实施“活”的教育。陈鹤琴先生说,从书本上能吸收的知识是死的,是间接的,而从大自然与大社会中获得的知识是活的和直接的。因此,“二十四节气”的课程文化,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本次的“惊蛰”系列活动建立在幼儿一次关于“雷声”的谈话活动中,教师抓住了教育契机,通过课程建构,引导幼儿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找一找、画一画、闻一闻、听一听等一系列体验,感受了“惊蛰节气”气候、植物、动物的变化,真正体现了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
聚焦传统文化,增强幼儿“大爱”情怀。本次“二十四节气之惊蛰”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让幼儿自由感受、自由探索、自由发现,感悟节气中蕴含的民俗知识与古人的劳动智慧,激发了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与认同感,也让幼儿产生了对动植物的爱护之情以及对自然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激发了幼儿爱生活、爱家人、爱同伴的“大爱”情怀。
家园和谐共育,支持幼儿深度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本次“惊蛰”系列活动中,教师充分借助家长力量,引导家长与幼儿一同收集春天植物信息,邀请家长带领幼儿观察鸟类、建造鸟屋。这种家园互助共育的方式,帮助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持续探究的学习空间,有效助推了幼儿的深度学习。
(文中所涉儿童姓名均为化名)
本文系“纪念陈鹤琴诞辰130周年暨第二届‘活教育’杯全国幼儿教师征文大赛”一等奖获奖作品。
点击下方图片征订《新班主任》(当代学前教育)杂志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