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每天游戏、学习不可缺少的活动。但区角如何合理规划,材料如何科学投放,教师如何提供有效的指导……这些一直都是困扰广大一线教师的难题。
在班级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保障每个区域有足够的空间?区域材料越多越好吗?让老师们头疼的区域活动规则问题有哪些?如何对待幼儿“偏区”的现象?看完这篇,相信你会有满满的收获。
1. 在班级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保障每个区域有足够的空间呢?
一般来说,相对安静的阅读区、益智区、美工区等所需要的空间不是很大,幼儿主要坐在桌边进行操作活动,空间面积与人数有直接关系。而角色游戏区、表演游戏区、建构游戏区则需要更大的面积,否则,游戏无法进行。
如果班级面积有限,无法保证每个区域有足够的空间,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动态设置区域,每个区域的空间大小可随需要动态变化。比如,美工区一般只占用两个橱柜和一张桌子的面积,如果选择此区域的人数比较多,可随时往外延伸空间,再增加一张或者两张桌子皆可。每个区域都可以按照这种方法动态延伸区域空间。
2. 如何既兼顾区域之间的互动,又避免相互干扰?
其实,一个班级是无法做到完完全全地把动的区域和静的区域分割开来的。教师应该了解动和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静的区域里永远会有动的幼儿,完全避免幼儿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不可能的,幼儿也需要练习在动的环境中沉浸在自己的活动之中的能力,发展专注力,这是很重要的学习品质。
3. 老师辛苦准备的材料,孩子就是不喜欢,有什么办法可以激发孩子对区域材料的兴趣吗?
让每个幼儿喜欢每个区域的所有材料,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优势领域,每个幼儿的个性、兴趣、学习风格、发展水平都不同,所以在开展区域活动时,教师应该支持幼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及材料,而不必勉强孩子选择不感兴趣的活动,更不必期待幼儿喜欢每种区域材料。
如果大多数孩子都不喜欢某个材料,教师需要去思考原因,是缺乏趣味?还是缺少操作性、可变性?亦或是与幼儿的已有经验、发展水平距离太远?寻找到原因,才能调整得更好。孩子不喜欢的原因,不在专家那里,也不在书本里,而是在孩子本身。观察幼儿的游戏活动,和孩子聊天,一定能找到答案。
4. 区域材料是不是越多越好,以避免幼儿争抢玩具?
区域材料的投放,第一个要求就是丰富。丰富的材料既包括材料的种类多,也包括材料的数量充足。比如仅有十几个布娃娃的娃娃家,仅有几十盒水彩笔和图画纸的美工区,就属于种类单一。区域材料丰富很重要,可以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满足幼儿个性化的选择需要,避免争抢玩具,也可以引发更多样的游戏。但区域材料不是越多越好,太多玩具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占用空间,令幼儿花费很多时间精力进行选择,消耗幼儿生命能量,导致幼儿不专注,减少同伴间的交往合作等。
5. 区域活动时幼儿争抢玩具时有发生,教师要不要管?怎么管?
区域活动中最常见的就是同伴冲突问题。6岁以前的幼儿因为自我中心,也因为自控能力比较弱、喜欢模仿别人,所以就会喜欢别人的东西,即使自己手里有一样玩具,也想要别人手里的东西。有些幼儿会表达,而更多低年龄段的幼儿会直接从别人手里抢,所以,这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有直接的关系,但与幼儿的品德没有关系。在教养孩子的过程,需要家园一致帮助幼儿提升自控能力,学习简单的社会交往技能。
建议:
(1)帮助幼儿明确所有权和边界。
(2)引导幼儿学会用语言表达需求。
(3)帮助幼儿学会接受否定的回应,避免过于情绪化的对抗。
(4)教会幼儿用温和的方式得到需要的东西,学习社交技巧。
6. 我们幼儿园年轻教师比较多,开展区域活动时最怕乱,老师们招架不了,请问区域活动规则有哪些?应该如何制定?
小班初期教师可以分别陪伴幼儿选区、进区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幼儿慢慢理解规则不是来自教师的要求,而是来自活动需要。中大班幼儿可以参与区域规则的制定,教师可以适时把区域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抛出来,让幼儿讨论如何才能避免这些问题。如,吵闹、大声说话是区域活动时很常见的问题,教师可以请幼儿说说吵闹会对每个区域造成什么影响,然后讨论应该制定一条什么规则,以及如何表述这条规则。
7. 制定区域规则时,是否必须规定每个区域能容纳的人数?每个区设置多少人数是适宜的?
很多幼儿园班级的区域规则中都有人数限定,有的4人,有的6人,有的8人,最多的也有每个区域18人的。其实,这里没有对错,只有是否适宜。如果班级空间充足、创设的区域多、玩具材料充足,其实可以不设定每个区域的人数,幼儿可以自由选择任何一个区域玩,即使某些时候一个区域选择的人数比较多,也可以任由幼儿自由调节,即使出现等待、拥挤、抢玩具的现象,教师也不必着急。教师可以就此现象在活动过程中或结束后和幼儿一起讨论应对方法,指导幼儿如何选区,当自己喜欢的区域已经有比较多的人,没有自己活动的空间时可以怎么办。
8. 区域活动规则必须写出来或画出来挂在区域里吗?
不一定。就像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规则,比如“不拿别人家的东西”“公共场合小声说话”“禁止吸烟”等一样,有些场合会有文字、符号提示,有些场合没有,并不需要所有的规则都挂满空间。
如果区域活动规则是幼儿自己讨论出来的,那么请幼儿画下来,挂在区域里,幼儿会有亲切感和遵守的内在动力;如果某些区域的幼儿总是控制不住大声叫嚷,像表演区、建构区等,教师可以有意识设计一个规则提示牌(小声说话)挂在那儿,也许就会有提示幼儿的作用。即使需要规则提示牌,在设计和使用时,也要注意三点:尽可能使用图画和符号,大量文字对幼儿没有实际意义;规则提示尽可能简单、醒目;根据需要悬挂最需要提示幼儿的规则图示,不一定把所有规则都画出来。
9. 班上有一个幼儿比较强势,在区域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支配地位,当有幼儿不配合时,他就会大声指责或威胁别人:我再也不跟你玩了!不要你在这里玩,你走!面对这样的幼儿该如何指导?如何帮助游戏中的弱势幼儿?
强势的幼儿与个性有关,更与养育过程中的娇惯、纵容有关。所以,针对这样的幼儿,忽略和不理会是比较好的办法。比如,如果他在游戏中一味地要求和指责别人,经常威胁别人:我再也不跟你玩了!——只要教师介入时,和弱势的幼儿结成群,“另立山头”,玩出自己的游戏,就会让强势的幼儿慢慢找到自己的位置,寻求与同伴相处的技巧。当然,这个过程也需要教师利用恰当的契机,多与幼儿进行交谈,让强势的幼儿明白如何和同伴说话才能有好的效果。
对于游戏过程中一直弱势的幼儿,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给予支持和帮助:第一,单独的关注和陪伴,在陪伴游戏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学习与同伴游戏的技巧;第二,教师与他成为一组,或让他与关系亲近的幼儿成为一组,让幼儿在游戏中感觉自在和游戏乐趣;第三,在群体中经常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幼儿自信心。
10. 在区域活动时,我班很多女孩只对娃娃家、画画、表演之类的游戏比较感兴趣,而男孩则对拼插、积木之类的游戏感兴趣,这样的情况对他们发展有影响么?教师应该怎样引导?
确实,在幼儿选择区域的偏好方面,会存在性别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是简单地来自基因的影响,很多是来自教养人的观念和教养方式的影响。通常我们反对幼儿园教师对幼儿有任何性别偏见和刻板印象,幼儿园的任何玩具、任何活动设计都是适用于所有幼儿,而不是专为某种性别的幼儿准备的,教师在任何时候的语言都应该注意,比如“你们男孩子就应该……”“女孩子应该淑女一点。”“男孩子怎么能输给女孩子?”……这些语言其实都含有某些成分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刻板印象,教师不应该使用。
教师应接纳这种差异,但不夸大差异;更多地关注幼儿个体之间的差异,而不仅仅是性别上的差异。此外,教师对幼儿适当的引导也尤为重要。特别是像建构游戏、益智游戏这样的游戏活动,具有挑战性,又具有重要的认知价值,对于幼儿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需要所有的幼儿都不断尝试,并在其中体验成就感,以增强自信。
关于区域活动开展的疑问,每个老师内心可能远不止以上这些。教育不是标准化的工厂,很多问题的答案是多变的,它因每所幼儿园的不同、每个班级的不同、每个儿童的不同甚至是每一天的不同而变化着。教师只有成为一位细心的观察者,时刻关注儿童,保持开放心态,在思辨中不断求索,方能更好地支持儿童的成长。
注:本文来源于书籍《幼儿园区域活动68问》
戳我试试
推荐阅读:
应彩云:幼升小,我们该做什么?
叶小红:对幼儿园“课程故事热”的解析与思考
王海英:让儿童成为反思性学习者
董旭花:自主游戏、自主学习与自主生活
虞永平:什么学习内容对幼儿有价值?
张永英:让过渡环节回归“过渡”
胡 华:我们要向儿童学习什么?
|版权说明 优师教研原创文章欢迎经授权后转载。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并保持文章完整性。本公众号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喜欢就点亮“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