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红娟?吴雪飘?赵阳:湖北省天门市实验幼儿园
一、“幼”见棉花
九月开学季,幼儿返回了幼儿园。一天午餐后,大五班的教师带着幼儿在园里散步,路过种植园地时,眼尖的幼儿一下子就发现了正值茂盛期的棉花!“老师老师,你快看!这里有一大片白色的毛球。”小雅指着棉花,惊奇地喊道。一旁的美乐连忙纠正:“这是棉花,我去乡下外婆家的时候见过。”牛牛一脸懵懂,摸着头问:“棉花能吃吗?和棉花糖一样吗?”活泼好动的童童兴奋地跑到种植园的篱笆边,感叹道:“哇,好多棉花呀,像云朵一样,上学期都还没有呢!”
在幼儿的一番讨论后,教师向大家介绍:“这是棉花,它是一种农作物,因为我们天门的气候和土壤非常适合它生长,所以农民伯伯们都会种植棉花,现在是秋天,正是它结果吐絮的时期。”交谈间,教师了解到有些从小生活在市区的幼儿从来没见过棉花,他们被棉花绽开吐出棉絮这一特别的形态深深吸引,于是教师提议进入种植园地观赏棉花。幼儿一窝蜂地跑到和自己一般高的棉苗前,伏着身子,探着小脑袋近距离观察着。看着他们聚精会神的样子,教师趁机提问:“小朋友,你们看到的棉花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有的像吐开了的白色棉球,有的还像‘绿桃子’呢?你们还能发现哪些不一样的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开始更加仔细地观察棉花,他们时而左看看右看看,时而摸一摸白绒绒的棉花,时而与同伴小声探讨。
雪白的棉花在种植园地悄然绽放,大自然的馈赠吸引着幼儿驻足、探秘,这是一场洁白的相约,更是一份纯洁的呵护,幼儿和棉花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教师思考。幼儿教育与大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大自然和生活中真实的事物与现象是幼儿科学探究的生动内容,幼儿喜欢接触大自然,对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感兴趣,天马行空地问各种问题。在幼儿热火朝天的讨论声中,教师善于发现偶发的教育契机,抓住幼儿感兴趣、有意义的问题和情境,因势利导,带领幼儿走近棉花,帮助幼儿以新的方式主动学习,开启探秘之旅。
二、快乐采摘
幼儿发现棉花就像发现了新大陆,十分兴奋,对棉花的探究兴趣十分高涨,纷纷表示想要采些棉花回去,要怎么采棉花呢?回到教室后,教师组织幼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一)采棉花需要哪些工具
彤彤说:“棉花的枝干有点粗,我感觉需要一把剪刀,还要一个篮子用来装。”
欣欣说:“还要围裙,不然会把衣服弄脏的!”
飞飞说:“还需要钳子,这样如果剪刀剪不断,就可以用钳子剪。”
小瑞说:“我看棉花地里的土壤有些裂开了,我还想采摘完了给棉花浇浇水,需要小喷壶。”
在幼儿的热烈讨论中,不少工具被提及,为了帮助幼儿有方向、有计划地准备采摘工具,完成采摘棉花的工作,教师引导幼儿:“那我们一起动手用绘画的形式把所需的工具记录下来,制订我们的采摘计划吧!”
教师重视幼儿通过讲述、绘画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想法,鼓励他们回家后向家人道清原委,根据自己的想法在家里收集所需要的采摘工具。第二天,大家都从家里带来了一些工具,装备准备齐全,出发采棉花啦!
(二)我们一起来采摘
准备好后,幼儿随着教师一路欢呼雀跃地来到种植园地。仅仅一天的时间,又有不少棉桃吐出了白白的棉絮,大家迫不及待地行动起来。
摘棉花的过程也并不简单。默默看了看绿色的棉桃,又看了看白绒绒的棉花,说:“绿绿的、硬硬的小桃子还没有成熟,我们要采摘开了的棉花才行。”旭旭听奶奶说采棉花要用手摘下来,可他却怎么也扯不动。小丽见状递上自己的剪刀,告诉旭旭用小剪刀就很容易摘下来啦。哲哲看着开裂的土地很是心疼,他拿来小喷壶给土地喷了些水,说:“要浇一点水,不然棉花还没来得及采就枯死了。”
采摘过程中,教师一直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棉花”果实不同时期的各种形态,让幼儿判断如何挑选成熟的棉花进行采摘,支持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摘棉花”,获取不同的采摘经验和生活常识。在采摘的过程中,幼儿也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新的疑问。
教师思考。在成人眼里,摘棉花看似是一件很简单平凡的事,幼儿的亲身体验却让这件事显得趣味十足。幼儿积累生活经验并不是由成人主动告知幼儿“正确”的做法,而是需要他们通过自己的五感亲自试错、探索、总结,深度体验后形成自己的经验积累。
三、探知棉秘
(一)棉花是什么样的
采摘完棉花后回到教室,幼儿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索棉花更多的秘密,解开自己心中的谜。婷婷率先提出自己的疑问:“桃子里面怎么会长出棉花呢?太神奇了!”小宁摸了摸白绒绒的棉花,惊讶地说:“棉花里面有好多硬硬的、一颗一颗的东西是什么?”爱思考的楠楠歪着头问:“棉花能用来干吗呢?”面对幼儿应接不暇的问题,教师引导他们先动手把棉絮从棉花壳里剥出来,体验棉花产生过程的同时,通过看、剥、摸、闻等一系列操作,初步了解棉花的形状、色彩和气味等特征。
“棉花好像有青草的味道,淡淡的!”“棉花软软的、暖暖的,好舒服呀。”“棉花里硬硬的、一颗一颗黑色的东西,我要把它剥出来看看是什么?”……剥棉花的过程,幼儿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自己的发现。教师发现,幼儿始终在追问棉花里那些绿色的、硬硬的“小颗粒”是什么。为了帮助幼儿解开这个谜底,教师组织开展了有关棉花的科普知识介绍,原来这些硬硬的、黑色的籽就是棉花的种子,也叫“棉籽”,就像西瓜籽一样。
(二)棉花是怎么生长的
与棉花亲密接触之后,教师抛给幼儿一个发散性的问题:“你们知道棉花是怎么长出来的吗?”教师的提问又一次引发了幼儿的热烈讨论。
妞妞说:“老师,我看棉花是长在土里的!”
珊儿说:“棉花是从棉花树上长出来的,先结一个小桃子,再开花。”
天天说:“棉花从小花变成小果实,慢慢就长成小棉花了!”
然然说:“棉花还有一层厚厚的衣服,它把衣服脱了就露出小棉花了。”
在幼儿的眼里,棉花的生长各不相同。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帮助他们正确了解棉花的生长过程,教师和幼儿一起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绘制思维导图,通过图画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在这样的探究中,幼儿终于知道棉花的生长过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出苗期、幼苗期、花蕾期、结果期和吐絮期。
(三)棉花有什么价值呢
从幼儿高涨的情绪中,教师可以看出大家对于棉花的探秘意犹未尽,于是教师给幼儿布置了一个有趣的任务:周末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我们生活中棉花的影子。在家长的引导下,幼儿通过网络搜索、查阅资料等形式,寻找生活中的“棉花”,探究了解了棉花的作用,并用拍照和图文结合的形式记录了下来,带到班级和同伴分享。
原来,棉花就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它可以被用来制作棉签、棉纱、棉球等医疗护理用品,也可以用来制作衣服、布料、棉被。用棉花制成的衣服和布料具有坚牢耐磨的特点。同时,由于棉花能快速吸湿,穿着后会比较舒服、透气。所以大家都爱穿纯棉的衣服。棉花里面黑黑的棉籽还能生产出棉籽油。棉籽油可用于制作沙拉油和食用油。
教师思考。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幼儿获得经验与发展的重要场所,家园共育是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教师设计了“棉花价值”调查表,把探究“棉花的价值”这一课程内容延伸到家庭中,让幼儿在家长的引导下通过“寻找生活中的棉花”来了解“棉花的价值”,并做好记录。
四、创意制作
棉花的价值有很多,那它在幼儿的小手中又会变成什么呢?教师把采摘回来的棉花投放在美工区,期待幼儿的精彩创意。
在幼儿眼中,一团团洁白的棉花好像天上的云朵,好像天鹅的羽毛,又好像绵羊的羊毛,在几名幼儿的共同合作下棉花还变成了“晴天娃娃”……幼儿将棉花与其他材料组合,制作出了一件件漂亮的美术作品。
教师思考。制作棉花创意作品的过程充满了童真,这是幼儿抽象思维的具体表达,棉花的投入使用给幼儿提供了表达的阶梯。在涂鸦、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幼儿留下了思考的瞬间,也巩固学习了棉花价值的经验,增强了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五、总结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大自然的万事万物既是教育资源,也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好伙伴。小小的棉花看上去普普通通,但在幼儿的眼中,却蕴含着巨大的奥秘。在一次次的探究中,幼儿通过大胆尝试,发现了棉花神奇的奥秘,既满足了自己的兴趣,又增长了知识。在艺术创作中,幼儿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力,尽情地创造表达,每一个创作都是他们对美的诠释和体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主动观察、了解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从中挖掘所蕴含的教育价值,生成课程活动,积极引导,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在本次课程的生成过程中,幼儿从初见棉花时的惊讶,到采摘时的兴奋,再到探秘时的严谨,直至最后制作时的创想,教师都是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一步一步引导,将“棉花”的静态知识还原为动态的探索过程,将“认识棉花”这样的间接经验还原为直接经验,将理性的概念还原为感性的行动。幼儿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成了推动课程发展的主体。
关于棉花的秘密还有很多,幼儿和棉花的故事还在继续,让我们一起期待着更多美好的遇见。
本文来源于《新班主任》(当代学前教育)2023年第5期(2月出版)。
活动推荐
点击下方图片征订《新班主任》(当代学前教育)杂志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