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里,除了IC和Casa班级,还有照顾年龄段更小的Nido班级和小学教育。后两者在国内并没有那么常见,但在大洋彼岸却遍地开花。
那里的Nido班是怎么样的?小学教室又是怎么样的?通过了解0-12岁完整地实践蒙台梭利教育的场所,更能深入明白蒙台梭利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深远影响。本次专门带大家了解对比Nido、IC、Casa教室的不同,看看蒙台梭利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孩子做了哪些准备。
在开始了解Nido、IC、Casa三个教室的环境设置之前,要先知道它们划分的标准:
? Nido班(0-1.5岁),即孩子会走路之前
? IC班(1.5-2.5岁),即孩子能独立上卫生间之前
? Casa班(2.5-6岁)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年龄划分的标准并不是强制的,而是要看孩子能力发展的程度,像Nido班的孩子,即使他不足1.5岁,但如果他的走路动作已经发展良好,并且能够适应IC班的环境,那么老师就会让他升班,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这一切都以孩子的成长为标准,需要老师的动态评估。
那么在了解了这些划分标准之后,可能会出现的很多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
每一个蒙台梭利教室都不是死板的,而是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它根据孩子不同成长阶段所具有的发展特点来设置相应的教具。
所以我们会发现,在Nido教室里,提供给孩子们的教具和用具的高度位置和孩子爬行、坐着的时候的高度差不多,或高出一些,因为这里的孩子还不会走路,它更多的是爬行或是借助外物进行站立,低矮的环境设置便于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探索发现。
Nido教室里还有无处不在的镜子,首先是专门提供给学会站立的孩子使用的观察镜;其次是孩子躺着的时候,也有观察镜来观察自己和周围的环境;在老师给孩子做护理的时候,小床上也贴有一面小镜子,让孩子可以观察自己……因为在这一阶段,孩子开始区辨出自我与环境的差异,渐渐有了“我”的意识。
让我们回到对Nido教室的整体介绍。Nido教室里一般分为四个区域,运动区、身体护理区、睡眠区、喂奶区。后三者顾名思义是满足孩子生理发展需要的区域,最重要的就是舒适温馨。
运动区则帮助孩子发展身体的各项功能,首先是帮助孩子发展大肢体运动的各种教具,有学步梯、观察镜、不同材质的布球等等,有的适用于孩子刚学会爬的时候,吸引他向前够,有的是帮助他学会站稳、站好。其次是针对孩子的感官,重点帮助他发展手眼协调能力,有沙锤等音乐类的教具,也有触感球、视觉追踪球、物体恒存盒之类的感官教具,帮助孩子发展各项感官知觉,并促进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
此外,教室里还有一个存放绘本的角落,在午休时分,老师会给孩子们读绘本;老师的工作台旁也会给孩子们准备一个辅助塔,这样发展较为充分的孩子也能自己来做一些工作。
总的来说,Nido教室的面积并不大,也不像我们传统所认知的蒙台梭利教室那样,具备完备的五大区域,但处处都是细节,都是老师为孩子的成长而考虑的用心。
走进IC班和Casa班的教室,显然会让我们更有熟悉感,出现了我们所熟悉的蒙氏教具和五大区域的分区。
在IC班的教室,日常生活区域的教具悉数完备:像食物制备、照顾自己(各种衣饰框、擦亮镜子等教具),还有一部分感官区域的教具,像视觉追踪球(在Nido教室也出现过)、图形嵌板等,和语言区域的图书角。有一些感官教具和Nido班里的教具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种类更丰富,难度等级也相应得到提高。
但IC班还没有出现数学区的教具,乃至于语言区域的很多教具也没有涉及。因为这一阶段的孩子对日常生活区域最感兴趣,开始模仿大人的举动来学习如何照顾自己。他更关注感官印象带来的刺激,像触摸不同材质的布料、不同种类的扣子,并对经久见惯的家务活很感兴趣,喜欢擦拭物品、使用清洁工具等等,这是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所吸取到的信息,由于成长的愿望,他希望能够获得掌握周围环境的能力,就从扣上一颗扣子开始。
随着孩子在IC班慢慢成长,他逐渐习得照顾自己的能力,并具备了照顾他人的意识。因此如果孩子在2.5岁前后能够独立上卫生间,那么他就能进入Casa班进行学习。这是个人能够独立行动的重要标志。
而Casa的教室就完完整整地具备了五大区域的教具,各区域之间会有较为清晰的分割。Casa教室在国内众多蒙台梭利教室里也最为常见,就不再过多叙述。
孩子不只是在教室里才得到学习的。在日常生活的环境中,由于吸收性心智的存在,他们同样吸收着周围的一切信息。这就意味着,在教室之外,蒙台梭利学校必然会对环境有所关注。
有条件的学校,老师会带领孩子开展户外活动,像是去城市里的森林公园、博物馆,或是园所内部就有面积充足的户外运动场、小花园,从真实而生动的自然中获取生命教育。
而且老师也会带着孩子们辨别、采摘、收集四季不同的叶子、花朵、树枝、石头等等,让孩子们把自然的材料进行分类配对,不仅可以成为工作的材料,也能组成校园环创的一部分。此外,老师也会用绿植布置校园环境。
于是,在孩子们每天前往教室的必经之路上,他们会看到生机勃勃而美丽的盆栽,看到季节特有的自然风物,像冬天会有松果、落叶、缺乏水分的枝条,夏天会有鲜艳的果实和花朵等等,从自然的变化中孩子得以敏锐地感知世界的变化,感官精致化在悄悄地进行,照顾环境的意识也慢慢随之产生。
动物是自然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认识、观察、记录动物也是文化区域里一类工作。因此,除了植物以外,校园环境里也会有动物的存在。老师一般会选取容易观察且性情温和的动物,比如会在每个教室里都养上一条小鱼,以便孩子随时观察。
在教室之外,可能会选择仓鼠、乌龟或是蜥蜴这类动物,都是单独养在笼子里的,孩子不能随意触碰。当孩子想要越过笼子去触碰动物时,也是向孩子传授规则的好时机。
应该说,在孩子0-6岁的阶段,蒙台梭利教育所做的更多的是“把世界带给孩子”,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唤醒孩子对科学、对自然的热爱和兴趣。
Nido、IC、Casa是一个在孩子0-6岁这一阶段中的完整的蒙台梭利教育体系。可以看到,根据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老师会有选择地挑选教具、布置教室。就像Nido班的孩子最大的任务就是学会独立行走,那么教具的很多功能都辅助孩子发展大肢体运动,像在IC班,孩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学会照顾自己,所以日常生活区域的教具最丰富,各种衣饰框都会摆放出来。根据孩子的成长需要来灵活变通,是真正的蒙氏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