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说:”孩子什么样,父母就是什么样。”其实反过来也依然成立,父母是孩子的镜子,而孩子则是父母的影子。
一个人品德、修养、习惯、素质、原则、三观等的形成离不开父母的教育。而最好的家庭教育,莫过于:父亲是榜样,母亲有温度。
1
父亲是榜样,家才有方向
网上有这样一则新闻:一位父亲带着3岁的女儿在广场的台阶上认真地读书。在记者拍摄的画面中,父母俩一大一小的身影显得格外温馨。
当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位父亲说他是一名中学老师,女儿在自己的影响下喜欢上了读书。“她现在能认识500多个字了,对玩手机没什么兴趣,反而更喜欢读书,而且现在是她自己想读书,不是我要求她去读。”
孩子才3岁,就已经养成了自我阅读的好习惯,这位父亲,功不可没。
这条新闻下有这样一句评论:很多父母都要求孩子多读书,可自己却根本做不到放下手机。如果一个家庭没有可以作为榜样的人,那出生在这个家庭里的孩子95%的可能也不会有多优秀。
相比母亲似水般的温柔,父亲如山似的威严更容易让孩子模仿和跟随。
童话大王郑渊洁曾写过一本书,名为《父亲的含义是榜样》,书中提到了他父亲对他的教育方式以及他自己作为父亲对儿子的教育方式。
郑渊洁的父亲名叫郑洪升,在郑洪升看来,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身教。
“关键看父母当着孩子做什么,而不是说什么。对孩子说的再多都不一定有用,有时还会起到反作用。”
一个好父亲胜过一百个好老师。在郑洪升的影响下,郑渊洁对自己儿子郑亚旗的教育,也沿袭了“身教法”。
“我以为,父亲的身教,比要求孩子考一百分管用。”
“为人父这么多年,最深刻的体会就是:闭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给孩子看。”
一位合格的父亲,不一定要多么有钱、多么有本事。而是要和孩子一起成长,当自己成为了孩子眼中憧憬的榜样,又何必担心他会走上人生弯路呢?有父亲以身作则,带头领路,家庭的未来才有方向。
2
妈妈能折射出家庭的温度
如果说父亲在家庭中扮演的是领航人的角色,那么母亲则是一个家庭中情绪的调节阀。
胡适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
“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情感的话。”
小时候,胡适家境颓败,每年除夕总有一大群讨债的来家里,每人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上不肯去。
胡适的大哥见状早已出去了,而母亲不急不躁,既不自怨自怜,也不撒泼怒喝,自顾自的走进走出,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准备压岁钱等事,脸上没有一丝怨气。
到了近半夜,母亲才走后门出去,请一位邻居到家里来,给每一家债户分一点钱,和颜悦色地把一个个讨债的送走。
最后,胡适写道: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和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在一个家庭里,倘若有人发大脾气,就像在平静水面投下石头有时是细细的波纹,慢慢往外边扩散,而有时却能掀起惊涛骇浪。
而母亲,是家庭情绪的核心,母亲的情绪,决定着整个家庭的温度。
一个情绪稳定,不乱发脾气,不满口抱怨的母亲,是孩子内心安全感和温度的来源。
孩子天生就对母亲有说不出的依赖。
谁都希望家里有个慈母:她能原谅小错误,能宽容不完美;她偶尔会软弱,又时常一个人坚强;她特别爱唠叨,但很少乱发脾气。
她普通却又不普通,她伟大却又不伟大。有这样的她,家才不会散。
3
最好的家庭教育
就是父母要做最好的自己
生活中常常听到这样的话:“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
父亲是父亲,不过分夸大自己的优点,也不故意隐藏自己的缺点,而是坦然地用行动给孩子做最好的榜样。我们可以有不足,但绝对不能不进步。
母亲是母亲,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影响自己的情绪,也不会随意就把自己余生的期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无论遇到什么事,尽量心平气和地说话,而不是声嘶力竭地爆发。
教育孩子,就是拼父母,拼的不是金钱和地位,拼的是父母的教育态度,拼的是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和对孩子的要求。
对孩子提要求很简单,只需要出张嘴就行了,但是对自己提要求却很难,需要自律和毅力。
但是往往只会要求孩子,不会要求自己的父母,往往很难养出优秀的孩子。
因为说教一千句,都不如父母的一次以身作则。
父亲要有时间陪伴孩子,对家庭负责,对妻子体贴,对孩子关爱。
先要求自己,再要求孩子,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坦然地用行动给孩子做最好的榜样。
母亲能够有好情绪,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影响自己的情绪,也不要随意就把自己余生的期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
无论遇到什么事,尽量心平气和地说话,而不是声嘶力竭地爆发。
这就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不是给孩子请名师,买学区房,而是有一个能为孩子做好榜样的父亲,还有一个情绪稳定不在孩子面前随便发脾气的母亲。
这样的幸福安全的家庭,才是孕育优秀孩子的温床。
推荐阅读
去“小学化”后,幼儿园到底培养孩子些什么?
【深度好文】教育是什么?
【家园共育】孩子总爱说 “ 我不会 ”,您真的懂什么意思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原作者权益,请联系删除!
编辑制作:张妮
让教育充满智慧和快乐
糖球儿幼教研究中心服务号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
值得我们去尊重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