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幼师 覃秋花
[摘要]情绪行为是一种见常见的存在于幼儿期的行为问题。这往往会导致幼儿哭闹、压抑、攻击他人等情绪行为。这严重影响到了幼儿的日常行为的学习。同时情绪也是幼儿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情绪对幼儿心理健康、个性发展的培养的作用很重要。本文研究情绪行为问题,提出产生情绪行为的原因,并正确认识和处理情绪行为。
[关键词]情绪行为;幼儿;对策
幼儿期是健康情感的奠基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期,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情绪调控能力是幼儿情感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幼儿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情感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情感始于情绪。因此,培养幼儿健康愉快的情感,首先应让幼儿有良好的情绪。 情绪是指个体的天然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从而产生的强烈的,具有情绪性的情感反应。而幼儿行为问题一般是指对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障碍的行为。在情绪方面表现异常的突出,这样就可能导致他们哭叫、跳闹、自我伤害、攻击他人等情绪行为。这些行为严重影响到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弗洛依德的儿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0-6岁的幼儿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如果在个阶段,幼儿身心需要的不到满足,受不到教养者健康的教育和引导,幼儿就会成为人格健全的人。”为此,我么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情绪行为问题。处理好了情绪行为问题是教育好幼儿的基础。
幼儿期情绪的发展主要是幼儿已具备有一定的情绪调空新心理,但是自我调控的能力较弱。其具体表现为情绪易波动,容易因外界影响,也很容易表现在外,在尤其体现在行为上。对于情绪行为问题原因分析是指个体的天然生物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强烈的具有情境性的强烈感反应。同时也因为幼儿所处的环境不同,所表现的不同的情绪行为。
一、内因引发的情绪问题
以下是由内因因引起的其中情绪行为的问题:
(一)幼儿以情绪来引人注意,而达到某种目的
由于有的幼儿的情绪很可能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这就会造成人格内心充满了较强的自卑感。从而无法与人沟通、交流、内心世界也无法向人表达倾诉。当经过一段时间积压后,就很容易引发出许多的情绪行为。他们想借助情绪行为来引起他人的注意、关心,从而抒截了内心压力或者达到了某种目的。在幼儿园的实习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可以论证的例子。如:班上的亮亮,平时的表现都不错,不论是在生活的自理方面还是在教学活动。他都很听老师的安排。老师也经常当着同伴的面表扬他,同伴们都很羡慕他。可是于某一天,老师不再因为他的好表现而表扬他了,他得不到了同伴的羡慕了,他就觉得他被老师和同伴给忽略了。亮亮为了再次得到老师和同伴的关注;他开始不听老师的安排;开始打其他同伴。因为平时老师只关注调皮的孩子。老师批评他的时候他还咯咯的笑。幼儿是很希望得到长辈的关心和关注的,即使是我们平时的对他点点头、微微笑、摸摸他的头。幼儿诱发的情绪行为就会变得少一些。也更利于他门的健康发展。
(二)幼儿因其受到了限制而引发的情绪行为
据了解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幼儿拒绝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接受适应。这多半是因为在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脸孔,而使他们受到了限制。也有可能是因为新事物、新环境改变了他的情绪行为。我曾接触过这样的一个幼儿。他在家里是个“小皇帝”,想做什么都可以。家里的人都可以让他做。他一到幼儿园就大吵大闹,拒绝和同伴玩,甚至打其他的小朋友,也不听老师的安排。回到家里后又开始像个“小皇帝”一样了。陌生的环境可使幼儿产生较强的不安全感,从而情绪易波动会比较大。所以就会产生较强烈的情绪行为。
(三)因为身体的不适而引发的情绪行为问题
有关的资料显示,在幼儿期有相当一部分的幼儿因为身体出现了疾病,如:牙痛、感冒、头痛等。因为一时得不到很快的解决而引发的情绪行为。疾病会诱发幼儿脑神经不稳定,而导致情绪的不稳定;加上身体的不适,幼儿反应的情绪行为就会很强烈,有的幼儿会摔东西,打人,甚至会自我伤害。
二、外因引发的情绪问题
除了由于幼儿的内部原因,外部的原因也容易造成幼儿的不良的情绪行为问题如下几点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一)对问题的逃避
幼儿的思想意识还处于发展的阶段,他们会存在一种意识;不论是在家里,在幼儿园;还是在社会都可以让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事。幼儿还没有较强的自我约束感。俗话说得好“无规不成方圆”。如果可以让幼儿不受约束的做任何事,那么他们中发生的情绪行为问题是很少的。但是幼儿是需要指导者对他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和社会规范进行教育和训练的。也正因为这样就很容易出现情绪行为的问题。当幼儿不想按照成人的安排做事使,受到了成人的阻阻拦时。他们的反应就会很强烈,想借此情绪行为来逃避要求。
(二)因指导方法不当
教育者没有按实际的要求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计划和教育。幼儿因为各方面发育不足,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无法满足教育这者的要求而受挫折引发的情绪行为。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曾看见有一位老师为了上一节生动有趣的公开课,设计的方案不符合幼儿的实际情况,过多的让幼儿进行体力训练。幼儿的反应很强烈,不管老师怎么样的引导,可想老师的这节课是失败的。也让我们深思,在设计的时候要依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来出发,避免这样的情绪行为的发生。
(三)与幼儿个体有关
情绪行为也是和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关的。个性暴躁或性格内向都有。这两种性格的幼儿会有不同的情绪行为的反应。无论是生理的原因还是心理的原因。它都是依据不同的幼儿的性格发展的。对于他们我们既不能因其生理或生理的原因而放弃教育的要求,也不能简单的处理,而应针对幼儿的个体对象去分析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应对幼儿情绪问题的有效对策
情绪行为形成的原因可能还有既有家庭的、社会等方面的因素。但是我们也应该引起对幼儿的关注。尽量的能以《纲要》精神为指导,尽量纠正不良的情绪行为因素造成的影响。设法消除情绪行为的反应。但这也是我们都想达到的目的,同时也是一条比较困难的路。为此我们更应该为幼儿着想,创造条件让他们更好的发展。以下几点是对于情绪行为问题的对策:
(一)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幼儿都具备有获得安全、关爱,自我实现的心理要求。只有这些需要得到了满足时幼儿才会形成良好的心理感受,而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这也是幼儿成功获得情绪调控的基础。所以应该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的、安全的、获得被关爱的环境;使每个孩子都可以享受被关心和被接纳的心理感受。提恭一个机会让孩子获得成功感,持久的愉快情绪体验更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
(二)提高幼儿自身情绪变化能力
一个人只有能分辨自己的情绪,才能了解情绪的来源,才更有可能适宜的策略的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行为的发生。我们可以帮助幼儿察觉在自身情绪变化,从而帮助幼儿消除情绪行为。我们可以用我们熟悉的情绪语言解释面部表情,肢体的动作。比如,让幼儿观察不同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也可以请幼儿讨论说一说怎么样的情况下会出现?并问幼儿会怎么样做?而别人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会怎么样去做?也可以创设一个场景,让幼儿来表演。让他们切身的感受和体验。在幼儿有了一定的认识后,他们遇到了类似的情绪行为也会知道怎么样做了,同时也提高了幼儿自身的情绪变化能力。
(三)正确引导幼儿学会表达和调节情绪
首先,幼儿的情绪反应的强度会因为幼儿所触发情绪反应而受影响。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分析情绪的反应。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
其次,每个孩子都有消极情绪的一面,我们的任务不是要求幼儿一味地压抑或控制,而是帮助他们学习选择对自己和他人无伤害的方式表达情绪和宣泄情绪。想要保持健康,把情绪表达出来是很重要的。应该多创造机会让幼儿诉说自己心中的感受。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尽量避免心中压抑太多的消极情绪。
再次,可以多让幼儿保持积极的情绪,从而在消除方面得以减少,积极情绪就占了比较多的地位,也有利于幼儿情绪的发展。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学习,他们的身心发展就会更加健康。同时也由于幼儿还不具备完善的认识和表达能力,也可以运用转移注意力、绘画或玩游戏等活动对幼儿进行指导。缓解消极情绪是有积极作用的,积极的心态也就会引导幼儿积极看待自己和他人,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做自己做得好的事情,能用积极的方式评价他人,看待所做的事情。如:小明来告状,娃娃打了我。老师一了解,原来妞妞拿着注射器到娃娃家给告状的幼儿“打了一针”老师马上对这件事情做出了积极的反应。“哦,妞妞医生今天上门服务,来为娃娃家的娃娃打预防针。小明气就消了,又和妞妞一起玩游戏了,当幼儿遇到不愉快的事,应善于引导他们发现事情中隐含的积极因素,鼓励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
最后,使幼儿的一日生活丰富,形式多样,幼儿的情绪愉快、舒畅,努力避免由于生活单调而引起的情绪行为。
(四)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
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使幼儿明辨是非,通情达理,并对幼儿提出一定的规则要求,锻炼幼儿的自制力。当幼儿有了一定的是非观念和自制力后,如果碰到引起情绪行为的刺激的事时,也能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于理智。而避免或减少情绪冲动的发生。情绪对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动机非常重要,合理安排好幼儿的日常生活,恰当地指导好情绪行为,对幼儿的积极行为是很有帮助的。
(五)发挥同伴作用
尽量多让幼儿与同伴一起学习和玩耍,发挥同伴学习的作用,鼓励幼儿多交朋友,主动和人交往。有伙伴共同游戏的孩子情绪会很愉快,而且游戏的过程就是让幼儿体验各种情绪和交流的过程。同时,幼儿在同伴身上也可以学到情绪处理的方法,也避免了情绪行为发生的机率。我们应该注意引导幼儿有意识地提醒幼儿哪些方法好,哪些不好,有什么危害。同伴的作用比起我们过多的口头教育更加有效。
(六)适当行为矫正
有的家庭由于忽略了正确的指导方法,幼儿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情绪行为,并且也因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导致幼儿无所适从,而损害幼儿意识行为的统一性,从而产生新的情绪行为问题。我们可用适当的行为矫正方法。对幼儿进行行为干预,目的是在与从根本上消除一些行为问题,再通过情绪问题的心理治疗,最终达到情绪愉快,行为问题减少的目的。
只有我们更加认真,仔细的观察与关注幼儿才可以多了解幼儿更加健康的成长,不让情绪行为影响到幼儿,幼儿的世界应该是充满快乐的。经常让幼儿保持愉快的心境。培养幼儿积极的心态,这一点很重要,也需要我们正确引导。当幼儿能用他们自己特有的方法去面对不愉快的事情,并能乐观的看待时,幼儿的生活就会拥有更多的欢乐。
参考文献;
[1] 莫源秋.幼儿园心理卫生保健工作指导.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 徐学俊,魏礼飞.论教师心理健康与调适.2001(1)
[3] 黄世勋.幼儿健康教育.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