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是指胎儿从母体娩出断脐到满28天的婴儿。新生儿已具备一定的生存能力,能够自主呼吸、心跳、吸吮、吞咽等等,但他毕竟是从充满羊水的温度适宜的吃喝不愁的状态骤然来到人间,巨大的环境改变因素加上各个系统发育未臻完善就造成他以吃和睡为主的生存状态。吃和睡对孩子生存和生长发育同样重要。一般人认为吃很重要,不会科学喂养会引发营养性疾病,比如肥胖或营养不良;而对孩子身体发育大多在睡眠中进行了解甚少。睡眠过程中孩子需氧量最少,能量消耗最少,这有利于恢复疲劳;同时睡眠中内分泌系统释放的生长激素最多,(有报道说可比平时多3倍)这有利于孩子的生长;加上小婴儿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大脑皮层既易兴奋又易疲劳,睡眠差的孩子精神不振、反应差、烦躁、易怒、食欲不振、生长发育迟缓还爱生病。
睡眠对新生儿尤为重要,在一天24小时中要有16~20小时用于睡眠,再用3~4小时哺乳。什么时间用来游戏?早教岂不成了空话了?其实我们强调睡眠的重要就是为了帮助家长选择游戏的时机和教家长如何把游戏融入于日常生活。首先我们来选择可以游戏的时机。心理学家把新生儿的觉醒和睡眠分为6种意识状态,即安静睡眠(深睡)、活动睡眠(浅睡)、安静觉醒、活动觉醒、哭和介乎于睡眠和觉醒之间的瞌睡状态。
安静觉醒状态的孩子眼睛睁得大大的,十分专注地看着你,安安静静的呆着很少活动。这时的新生儿喜欢看东西,听声音,是与他交往,让他学习的最好的时机。这段时间仅占一昼夜的10%,我们要学会识别孩子什么时候处于这一状态,并充分利用这一状态。
活动觉醒状态往往出现在新生儿要吃奶或活动增加时,眼睛、脸、上下肢似乎都在有节律地活动,而这些活动似乎在表达着孩子的意愿。比如要吃奶前手足乱动,一旦看到母亲准备哺乳时会立刻安静下来,甚至张开嘴等待,但你若迟迟不喂他,一会儿就会哭了。这一阶段的活动可以促进父母和新生儿之间的交往和联系,也属于我们可以利用的时机。
哭是新生儿与人交往的手段,它可以表达新生儿多种意愿,细心的家长2周左右就会识别新生儿不同的哭所代表的含义,并能给予恰当的处理。有一种特殊的哭是孩子希望你抱他起来玩一会儿。虽然他也像饿了、尿湿了、不舒服了一样哭得四肢乱动,憋得满脸通红,但只要你把他竖抱起来,让他的头靠在你的肩上,他会立刻停止哭闹,张开眼睛看着四周。原来就是要抱抱。有时哭也是一种释放多余能量的好办法,大可不必一见孩子哭就焦虑,哄他的过程不也是一种沟通吗?
学习识别瞌睡状态是为了别在孩子要睡觉时强行跟他玩,吵了他的觉也会哭闹不止。瞌睡状态一般发生在入睡前和刚睡醒后,孩子眼睛半睁半闭、眼睑出现闪动、眼睛闭上前眼球似乎在向上翻、目光呆滞、反应迟钝、一幅茫然的表情,有时会有微笑、皱眉的表现、甚至伴有轻度的惊跳。这一阶段较短暂,是醒与睡之间的过渡状态。从醒到睡的瞌睡状态应尽量少搬动孩子,只需把孩子放在小床上,将他双臂放在上腹部,用你的大手将他两手轻轻摁住,口中轻轻地说:“宝宝乖,睡觉了。”很快他就可以入睡。但有些性急的父母总是把孩子一把抱起来又摇又晃地“哄”他睡觉,其实这是破坏了瞌睡状态变成了“吵”他睡觉,效果是哭闹不止,无法入睡。
安静睡眠状态时孩子呼吸均匀,全身处在放松的状态下,真正是在休息。活动睡眠状态则不同,眼睛虽然闭着但眼睑有时会颤动,有时还能观察到眼球下眼睑快速地运动。在这种状态下孩子睡得不踏实,呼吸不规则,四肢有时在活动,脸上常做出种种怪相,总之不象安静睡眠状态下那样睡得沉稳、睡得熟。对新生儿而言活动睡眠加上安静睡眠为一个睡眠周期,约0.5~1小时,每天有18~20个周期,这样新生儿醒了吃,吃了睡就不足为怪了。
了解了有关新生儿睡眠的规律,学会选择适宜游戏的时机,下面来看看如何将游戏融于新生儿的日常生活。新生儿的日常生活无外乎吃奶、换尿布、洗澡、排便、睡眠等,说通俗了即离不开吃、喝、拉、撒、睡。
吃奶新生儿每日吃奶达10次以上,一般都在睡醒后的安静觉醒状态或活动觉醒状态,这时正是我们与他沟通的最佳时机。当孩子睡醒了睁大双眼安静地看着周围时,妈妈应及时发现孩子醒了,并及时凑到孩子跟前,让自己的头距离孩子的头20~30厘米,面带微笑,眼睛看着宝宝的眼睛,当二人目光相接时,妈妈可以轻柔地说:“宝宝乖,睡醒了?妈妈抱抱!”之类的话。也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和他玩一会儿,比如看看移动的红球,听听花铃棒或小玩具的声响等等。
日本育儿之神内藤寿七郎博士在与1岁以内孩子沟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