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幼师 杨茜
[摘要]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成为家长们所追求的目标。因此对家长的期望与幼儿的发展进行研究,提出家长过高的期望对幼儿发展造成孩子自私、任性、脾气暴躁、自卑等不良个性,严重的则产生心理问题。反之,适度的期望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进取心。那么,什么样的期望才是适度的期望?家长又该怎么利用适度的期望去发展幼儿?
[关键词] 家长期望;孩子;发展
著名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父母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儿童的“基石”是由父母双手奠定的。从孩子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如何把自己的子女教育成为个有用的人是每个父母应尽的义务。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如何教育孩子成人对父母来说已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把孩子培养“成龙龙凤”。如何把孩子培养成才,如何才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每个家长迫切关注的问题。
期望是一种有信心的等待,家长对孩子予以期望,是对孩子的一种信任,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进取心;期望是一种渴望孩子成材,追求上进的良好愿望,是值得称道的。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家庭的未来,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有出息,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成为有用的人,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今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高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家长们希望孩子上最好的学校,找最好的工作,社会为了适应家长这种“成龙成凤”的心理需求,社会上出现了各种补习班、培训班:英语、奥数、钢琴、画画、舞蹈、等等。压得孩子们喘不过气来。
在我们成人的眼里,孩子是快乐的,他们不用为了工作烦恼,不用为了钱烦恼,从他出生那一刻起,父母就为他们安排好了一切,为他们设计好了未来的蓝图,上什么样的学校?学什么样的专业?找什么样的工作?甚至是他们的结婚伴侣都是父母选定的,父母为了孩子的幸福可谓是费尽心思,呕心沥血,但是有谁想过父母做了那么多,孩子是否真的快乐、幸福吗?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例子:
2002年11月26日《金陵晚报》刊登了一段题目为《严母“害”我不浅》的小短文,供述者是这么说的:“我这一辈子都是我妈妈害的。我父亲是开公司的,妈妈为了我的发展辞职做起了全职家庭主妇,在家里,妈妈包办了一切,什么都是妈妈说了算,她对我有‘三过’,即过高期望,过分保护,过分溺爱。我填大学志愿,去做工作,我不能按自己意思去选择,我虽然1.8米的个,但我个性腼腆、内向,无论事业还是感情都很少自己去争取,反正有母亲会为我铺路。”我一看,孩子对父母的付出回应的是什么?竟然是一个“害”字。这个案例仅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缩影,从中可以看出最根本的问题是家长的高期望心理,家长高期望心理往往导致家长们只从成人的主观意愿出发,试图让孩子按父母设计的成人模式去发展,父母把自己的“野心”或希望投射到孩子身上,却忽视了孩子自己的天赋、性格以及教育条件和社会需要。由此也容易使子女的意志消沉、冷漠,没有活力,生活上缺乏自理能力,最后造成子女自卑或不适应,因此,家长的高期望心理对幼儿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会产生哪些负面影响。
一、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会造成孩子无效学习
幼儿期的孩子正处在“游戏期”,这个时期的教育应以游戏为主,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感官,激发幼儿的心智,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可是家长却认为做游戏是在浪费孩子保贵的学习时间,应抓紧时间教导孩子知识(如读、写、算)或才艺(绘画、弹琴、舞蹈),将所有知识“灌”进孩子的脑袋里,在这种填鸭式的教育下,孩子也许会弹琴或认识一些字,然而孩子却不了解这些字所代表的含义,或并未学习到音乐的节奏感,孩子的脑发育并不成熟,他吸收不了那么多知识,就如我们吃多了不消化一样,孩子吸收到他所能承受的状态,达到了饱和,我们这么硬塞,到最后结果可能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孩子什么也没有学会。
二、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会造成孩子情绪障碍
不少来自幼儿园的调查显示,很多幼儿表现出自私、任性、脾气暴躁、感情脆弱,独力性及社交能力差等不良个性。这些可能成为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家庭是幼儿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太多的压力,太多的要求,而我们的孩子经过努力去又无法满足家长的期望或要求时,他们往往就会开始无比的紧张、担忧,担心父母的责骂或是看到父母失望的眼神,他们会觉得自己没出息,尤其当孩子一旦对学习产生厌倦感时,再进一步学习,就会产生心理障碍,严重的还可能产生“强迫症”。
三、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会损害孩子的人格发展
幼儿期是孩子发展信任、自主、进取、勤奋等人格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催促孩子去做任何超过他们身心发展和能力的事情,会使他们产生过多的不信任感,内疚、自责和无能感,有些家长常常会这样批评自己的孩子:“你看看,别人学得这么好,这么简单你却不会,真是笨死了。”这时,孩子心理不仅觉得自己无能,更会觉得自己是不是真的那么差,会把自己建立起来的自信心和努力全盘摧毁,这样将会导致他们以后做什么事情都畏畏缩缩,没有信心,没有主见。同时,由于我们家长“逼”孩子学的东西太难,需要依赖成人教才会,并且自己往往不如成人做得好,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过份的依赖大人的指导,从而损害孩子正在萌发的自主感。
四、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会损害亲子关系
当父母不断催促、强迫孩子学习,而孩子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时,容易产生冲突。轻则与父母冷战,吵架,重则殴打父母甚至发生惨案。《南方日报》登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16岁的少年,因不能满足母亲对自己期末考试双科达优的成绩遭到母亲打骂而将母亲杀死。”这是血的教训,它是那样的残酷。许多家长都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冷血,不再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可是父母们有找过原因吗?孩子是真的没良心吗?不!有哪个孩子不爱自己的父母呢?可是他们无力再爱,他们在父母的安排下每天像个机器人不停地运转,他们在父母那感
受到的只是压迫,没有爱的体验。试问,这样环境下的孩子该怎么去爱。家是孩子最安全的港湾,孩子们都会认为无论遇到什么事或问题父母一定会帮助自己,孩子是那么的信赖家长,可是家长们给孩子的回应是什么?有些孩子迷 或困惑时找父母说,父母就一句:“想那么多干吗?你作业做好了?舞练了没有?你还有闲工夫来想这些事情。”孩子的心受伤了,他们觉得父母不了解自己,久而久之,父母不再是他们最依赖的人,对父母也不再亲、依赖,家长说孩子不贴心,孩子说父母不是父母,因为在他们眼里父母是爱孩子的。
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动机和措施是两回事,让孩子“成龙成凤”不是只靠目标或下决心就能完成的,孩子任何一方面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孩子心理健康发展为代价。家长的高期望对孩子的发展已经造成一系列的影响,那么,家长应对孩子抱什么样的期望才是适度的呢?
一、家长的期望和要求应当成为孩子可实现的目标
家长要把自己虚幻的、不切实际的的期望降低,让孩子凡事从零做起,把过高的期望转换成为孩子可实现的目标。可实现的目标是适当高于个人能力的目标,既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一挥而就,而是孩子需要不断的努力才能够达到的,正如“跳起来才能摘到的桃子”。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不同的气质和不同阶段的发展状态,认真分析孩子的情况,慎重地向孩子提出自己的期望和要求。
二、家长的期望和要求应当成为孩子自觉努力的目标
家长要善于把自己的期望转化成孩子的努力目标和自觉行动。这就需要家长认真分析判断孩子的成长需求,主动跟孩子商量,主动和老师沟通,让自己和老师的期望和要求与孩子的成长需求达成一致,激发孩子的内在自觉,保持进取状态
三、家长的期望和要求应当成为孩子的美好愿景
家长应用远大的目标去鼓舞孩子,给孩子的心灵以美好的愿景。与此同时,还要孩子明白,期望是一种有信心的等待,不是家长希望孩子发展成什么样子孩子马上就能实现家长的愿望。远大目标的实现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目标对人的行为积极性影响存在着一个“冲刺效应”,即离所要实现的目标越近,人实现目标的积极性越高。家长要学会把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用一个又一个最近可实现的目标鼓励孩子,促进孩子不断进步,快乐成长。
那我们应该怎样用这种适度的期望去促进孩子的发展?
第一、我们必须尊重孩子发展的阶段性,尊重孩子间的差异
孩子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伴随着成长,它是由低到高逐步发展的,低阶段是高阶段的基础,每一个阶段都有其发展的重点。在现实中,我们看到有些年龄的父母育儿心切,往往不按照孩子发展的内在规律去人为的通过训练来加以快速发展孩子,如,孩子一般出生后3个月会俯卧,4-6个月会翻身,7-8个月会坐爬,1岁左右才能独立爬行,心急的父母则通过“学步车”等人为的手段,让孩子越过“爬”的阶段,或者很少让孩子爬就直接学走路。这样训练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因为这种“跨越式的发展”虽然能早早的学会走路,容易把孩子的双腿压弯,同时,这种“跨越式发展”还是造成孩子日后走路步伐不稳、跌跌撞撞的原因。教育也亦如此。
其次,不要拿孩子进行盲目的攀比,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孩子是每个不同的各体,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有些孩子发展比较快,有些孩子可能会稍微慢一些,家长不能凭借孩子发展的快慢去评定孩子是“笨蛋”或者是“神童。”不是每个幼儿都是“神童”,也不是每个孩子都是笨蛋,家长不能拿最高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当看到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差,不能老是批评孩子,讽刺孩子,而是应该多看看孩子的闪光点。孩子这方面不行,也许其他方面会比别的孩子强呢。
第二、尊重孩子的兴趣需要,多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首先,现实中,有许多父母出于为孩子将来“好”的动机,而强迫孩子背古诗,背“九九乘法表”,强迫孩子学琴、学画、学舞、学书法,这种强迫式教育,虽然也能使孩子学到不少的知识技能,但这种教育方式却不利于孩子将来“可持续发展”,这种教育有可能会使孩子对相应的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和厌恶心理。如有些学琴的孩子,一见到琴就哭,一坐在琴凳上就发抖。这种强迫式教育还会带给我们根本无法测到的后果。1998年10月11日《北京青年报》载,湖北省公安县一个叫聂愿愿的“少年儿童”,只接受三年的小学,一年半的中学教育,却在其严父的督导下(主要方法是大量背诵教科书及习题),1998年参加高考后被某所全国重点大学录为本科生,年仅13岁,记者问其是否感谢父亲。他说,我恨他。我想,这孩子考上大学前生活得一定不是很愉快,可是他上了重点大学,他未来就一定幸福吗?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当父母的深思。
其次,孩子在幼儿园里,教师把一日活动安排得满满的,孩子已经够累了,本以为回到家里可以放松放松,和父母聊聊天,或看看电视,可许多孩子又得参加父母为他们安排的各种兴趣班,这样孩子很少有自己独处的时间,很少得到自由活动的机会,一切都是在教师和父母周密的安排下渡过的。长期这样下去,是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和发展的。虽然,教育对孩子的发展很重要,但自由活动对孩子的健康发展也很重要,我们都应该给孩子充足的时间独处,或做他们喜欢的游戏,这样自由活动和自由选择的权利,有利于孩子释放积累起来的负面情绪能量,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给教育意识过强的家长们这么几条忠告:
1、不要认为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完全是你的责任,你不要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去教育他。
2、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享受每一周、每一个月的发展新事实。
3、不要老是想“下一步发展什么?”,而应该让你和孩子一道充分体会每一阶段的乐趣。
家长要注重孩子的今天。孩子的发展是自然、有阶段、有规律的。父母要做的就是遵循这一规律,在从尊重孩子的兴趣、个性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孩子的德、智、体、美等等全面发展,如果我们以牺牲孩子的今天为代价来换取明天,那后果只能像法国教育家卢梭所说的那样:“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腐烂。”因此关爱孩子,并不是给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满意”,也不是用各种所谓的知识、能力训练来压迫孩子,而应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予以科学的指导,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与自由,让孩子在自然成长中享受快乐,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独立的意志品质与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朱自.家庭教育的误区[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杨晓培.孩子沦落到挤时间发展兴趣爱好了吗?[N].2007年12月10日
[3] 莫源秋.幼儿园心理卫生保健工作指导[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版
[4] 高岚.教师期望与幼儿的发展[J].幼儿教育,1999年,2月
★★★★★★★★★★★★★
精彩回放
★★★★★★★★★★★★★★★★
1.莫源秋教授12个完整系列专题讲座视频
2.欢迎关注莫老师180个学前教育专业视频讲座系列(1)
3.欢迎关注莫老师180个学前教育专业视频讲座系列(2)
4.欢迎关注莫老师180个学前教育专业视频讲座系列(3)
5.欢迎关注莫老师180个学前教育专业视频讲座系列(4)
6.欢迎关注莫老师180个学前教育专业视频讲座系列(5)
7.欢迎大家关注我的第一个线上讲座:幼儿园家长工作的两个最重要原则
8.视频 || 做个幸福快乐的幼儿教师
★★★★★★★★★★★★★★★★
莫源秋教授签名8折售书消息
★★★★★★★★★★★★★★★★
8折后各书的价格为:
A《做个幼儿喜爱的魅力教师》[20元/本](2010年出版,已重印8次)
B《做个幸福快乐的幼儿教师》(22元/本)(2012年出版,已重印4次)
C《幼儿教师实用教学技能》(24元/本)(2012年出版,已重印11次)
D《打造幼儿园魅力班级的64策略》[25元/本] (2014年出版,———已重印5次)
E《幼儿常规教育指导手册》[28元/本] (2013年出版,已重印4次)
F《幼儿园教研活动设计与实施》[25元/本] (2014年出版,已重印2次)
G《幼儿教师与幼儿有效互动策略》[28元/本] (2015年出版)
H《幼儿心理行为问题:诊断与教育》[30元/本] (2015年出版)
I《幼儿园家长工作技能与艺术》[36元/本] (2015年出版)
J《幼儿教师须掌握教育技巧》[28元](2016年出版)
K《幼儿教育中的心理效应》[25元/本] (2017年1月出版)
L《幼儿情绪管理的方法与策略:给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建议》[38元/本] (2018年3月出版)
M《幼儿行为管理的方法与策略:给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建议》[38元/本] (2018年3月出版)
N《做个幼儿喜爱的魅力教师(第二版)》[38元/本](2018年出版)
O《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论与实践)》[38元/本](2020年出版)
P《做个机智的幼儿教师:巧答家长168问》[46元/本](2021年出版)
Q《做个高情商的幼儿教师》[42元/本](2021年出版)
8折后17本书的总价格为531元,有我的亲笔签名。
可通过微信moyuanqiu2288转账。转账后请务必写明收书人姓名、联系电话、收货详细地址及所购买的图书书名与册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