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标到内容再到方法上,幼儿园数学教育实际上有别于小学,我们要反对的是形式,而不是数学教育本身。
我们每一个老师都知道,数学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尤其是在写数学教案的时候,肯定要写上一条目标:“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或者是“发展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但往往只要稍微追问一句:“你这个活动里面何以发展孩子的思维?”、“怎么去发展他的思维?”、“孩子的思维发展在你这个活动里在哪里,能不能让我们看得见?”
我们的老师就回答不上来了。
· 如何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的关系?
· 你认为它们是一致的还是对立的?又为什么呢?
· 他们之间是有你没有他,还是有你就有他的关系?
· 或者是另外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这些问题可能值得我们去思考。
如果缺少对数学思维的一个更加具体的和深入的了解,我们也就谈不上在实践当中能够真正的去贯彻发展孩子数学思维的这样一个目标了。
举一个常见的例子:
当孩子开始学习数数的时候,其实都是不理解12345是什么意思的,在背诵1-10的时候,能够记住数的数的顺序,其实也不懂得代表什么意义。
一直等到上幼儿园3岁4岁以后,他慢慢的才理解数的实际意义。这是孩子在数数或者说理解数的实际意义方面,它的这样一个发展的过程。
同理,为什么我们不能够用这样的方法来教孩子去做算术呢?
有很多老师认为,可能一开始关于【1+1=2】是什么意思孩子可能不知道,但是他也可以先记住这些算式,总有一天他也能够理解【1+1=2】是什么意思。
但是并不改变它这本身是一种无意义的记忆的性质。
两三岁的幼儿很可能就将它当成一个儿歌来记住,其实在生活中并没有耗费太多资源,他就很容易记住,但是这个很容易并不代表他真的去理解了,这其实还是一种无意义的学习。
而在我们的价值观当中,我们认为就是这种记忆和理解,如果他们能够很好的去匹配的话,那就可能获得更大的效益。
如果他们是相抵触的话,那么可能就是要消减它的这样一个效益,但是我们也不否认记忆在孩子的数学学习中的这样一个重要性,比如你连数的顺序都记不住的话,你怎么能够去理解数的意义或者进行数量比较,所以在从这里来讲,我觉得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最基本的认同,就是数学它是需要记忆的,数学知识的记忆,这一定是数学教育一个重要的前提。
比如树的名称,这是不是要记的?这孩子发现不了,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知识,它是需要传递给孩子。
而事实上当代很多的研究都告诉我们,这种记忆的熟练的程度,其实是可以节省他大量的这种心理资源的,就是在他在进行运算的时候再进行思考,就是说我们讲叫信息加工的过程当中。
例如大人在学习开车的时候,为什么一开始注意力难以分配?
因为你不熟练,熟练了以后你就很容易去分配,把注意力放在最需要注意的地方了,而不是每一件事情你都要去投入大量的注意力。
其实早期的孩子的数学的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数数在今天很多研究都已经证实了,它是一个非常基本的这样一种数的能力,而且他的跟孩子的数学的概念的发展,跟他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之间是有高度的相关的。
所以在幼儿园确实我们不主张让孩子去背诵,也不主张追求运算的速度,因为在幼儿园阶段,我们认为对加减运算的理解是最重要的,因为当孩子到了小学时就理解了【1+3=4】是个什么意思,那么他就能够在熟练的进行计算的同时,腾出更多的心理空间去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
通过这样一个例子,我们要明白,不要把数学知识的记忆和他的理解或者思维发展对立起来。其实如果很好的配合的话,它应该是一个能够使得我们的孩子的学习的效益可以增加,甚至于翻倍的这样一个过程。
同时我们再来说一说“游戏化”的问题。
当下有很多老师抓到一个游戏化,就是一个救命稻草,好像政治正确了,我数学教育游戏化了,那就不是小学化了。
但是游戏化解决不了幼儿数学学习的所有问题。
例如在某幼儿园的大班活动中,学习加减全都是游戏,什么小袋鼠找妈妈,然后又是什么邮递员送信,反正总之都是加减算式,然后加等于几小朋友就去匹配。
问题在于他要懂得,他要知道3+4=7,他才能帮小袋鼠找到妈妈。
在整个游戏过程中,会的孩子他本来就是会的,他不会的孩子他游戏他还是不会,游戏并不能帮助孩子去理解,它只能帮助去练习,也就是说本来3+4=7,他掰手指知道等于7,他游戏了几回以后他就不用掰手指了。
为什么?
因为在反复的游戏的再加上孩子他又喜欢这种游戏化的情景,他在天天帮小袋鼠找妈妈天天找,他就记住了3+4=7了。
这只不过一种快乐的记忆而已,不是那种痛苦的训练。本质上是一样的,所以大家不要忘了,其实我们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法,它解决的是记忆这一环,它解决的不是理解这一环。
你昨天花了很大的力气记住了【3+4=7】,你今天还得再花同样的力气再记【3+5=8】,但是如果孩子理解了其中的含义,就不用再花费力气去记,而是可以进行推理。
所以说我们为什么同时要发展孩子的思维,同时要让孩子对他所记住的东西能够真正的去理解,反过来讲他也是为了帮助他更好的记住和更快的记住。
而另一方面来讲,只有通过他的理解,儿童他才能够在记住了这些事实之上,他能获得更高位的知识,也就是抽象的数学概念。
如果你没有理解,那么这种抽象的过程就会很慢,就像古人讲要熟读万遍才行,读1万遍才行,如果你理解的话100遍就够了。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数学概念的理解,它也是我们数学教育所要追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概念它是可以举一反三的,它可以用在各种不同的具体的情境中,是可以应用和迁移的。
所以在这里面我们有必要去专门的去谈论数学思维是什么?怎么发展?怎么培养?我们有必要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目标的维度提出来。
我们把数学教育的目标分为数学知识、数学思维,还有学习品质这三个方面。这里的数学知识是广义的知识,是不是只是需要记住的知识?数学概念也是一种数学知识,而它恰恰是需要理解的一种抽象的知识。所以这是第一个维度,数学知识的维度。
第二个维度就是数学思维(过程能力)。在当下,比如像美国的数学标准当中,他是用了数学过程能力这个词,我们也沿用他这样一个提法,因为这样就更加具体,它是在数学学习过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内容,不是笼统的含糊的。但总体上来讲,我们说数学思维是什么?其实就是学会数学的思考。总体上来讲,当我们说数学思维能力就是能够不是在一个具体层面上思考问题,而是在一个抽象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这就是数学思维。
第三个维度就是学习品质。这里讲的学习品质主要是侧重于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与习惯。把它单独作为一个维度提出来,实际上也是考虑到数学教育它这个内容,在入学准备方面的它的这样一个重要性特殊性。
万放数学关注幼儿的认知、能力、学习品质多主线发展:
满足幼儿学习需求:基于数学学科本身的逻辑结构,从更宽泛的范围引导幼儿探索无处不在的数学概念不偏重于某个方面:
(来源:万放数学)
同时,许多数学教育实践中往往将某个概念只限定在某个年龄段进行教授,如计数仅在小班、计算仅在大班,这样很容易导致幼儿数学思维的培养出现断层。
所以在数学概念的学习与教学设计上,我们应该做到各年龄目标连贯且重点突出:
(来源:万放数学)
如幼儿的计数能力发展是连贯的、不断递进的过程,其不仅是小班的内容,对于中大班幼儿来说,不同难度的数数可以帮助其感知数字模式,为准确计算奠定基础。
认知目标与过程性目标相结合,帮助幼儿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发展数学能力;
(来源:万放数学)
例如利用问题情境能够将幼儿与生活、其他学习领域、以及不同的数学内容联结起来。如幼儿经常可能会遇到意见不统一的情况,如选择哪种户外活动,哪本书最受欢迎等,通过班级投票的方式,可以发现不同人的选择,并将这种选择应用于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通过统计的方法,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进行计数、分类、比较,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巩固甚至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与概念。
对于数学学习品质的培养目标主要集中在自主、合作、专注、规则意识及任务意识几个方面。
(来源:万放数学)
且学习品质的培养应贯穿于数学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每一个数学活动中,由浅入深地让幼儿喜欢数学,学会学习,为当前和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学习品质基础。
您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免费体验和了解更多相关的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助力园所课程建设朝着更加专业化方向发展:
以您举手之劳,普及科学保教。
谢谢您的关注。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公众号,请长按上面的二维码添加关注,并请推荐给您的同事同学和朋友们。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普及科学保教的理念与方法。优师教研将为大家持续推送实用的教研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