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摇篮的手,掌握着整个世界的未来。
家庭教育就是如此神圣,如此伟大,而我们,作为父母,是唯一不需要岗前培训就能胜任的重要角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带给孩子什么,往往就决定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记得小时候,父母对我们的教育无非就是纠正我们的不当行为,并教导我们怎样分辨对和错。
当我们也为人父母了,试想一下,我们是怎么教导孩子的呢?
不管你是否承认,我们也在延续上一辈道德说教和口头的训导为主的教育方法,真正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父母却非常少。
现代的父母,在照顾孩子身体健康方面的知识和技巧都很纯熟,他们知道孩子的营养要均衡,知道要让孩子多在户外活动,健康成长。
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起,我们把孩子的身体照顾的很好,但却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孩子再小,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独立的精神。
要真正为孩子着想,那我们就不仅要照顾孩子的身体,更要为孩子的精神发展开辟道路。
那种“我说,你听;我教,你做”的教育模式,显然与当下的教育格格不入。
蒙台梭利博士说,任何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实施之前,都要先观察和了解孩子,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实验才能总结出来哪种教育方式更适合孩子。
因此,我们要为孩子提供一个能够把控的、真实的教育环境,这就是蒙台梭利教育环境。
这个环境里有属于孩子自己的小椅子、小桌子,有能够自己打开的小柜子。
在这里,孩子会自己清洁教具,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自己照顾自己。
孩子会变得有礼貌,变得安静、不哭不闹,也不再顽皮捣蛋,他会成为充满爱且顺从的乖孩子。
可是有的家长发现,孩子在幼儿园都那么乖巧,为何回到家长就像变了一个人儿似的?
接下来,分享三点教育原则,希望父母们在此基础上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教育原则一
尊重孩子正在进行的合理活动
第一,要尊重孩子正在进行的所有合理的活动,并想方设法的了解孩子这样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谈到孩子的活动,我们想到的可能只是孩子被我们观察到的某个活动,我们能观察到的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因为孩子的这一行为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这些行为可能是孩子调皮捣蛋的举动,或者是孩子哭闹、任性的表现。
其实,孩子的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并不那么明显。我们要相信孩子身上存在着善良的本质,我们要给予孩子充满爱的关怀。
举个例子,孩子3个月大的时候一般都会仔细的观察自己的小手,有的孩子会有吃手的行为。
但是,很多家长并不知道孩子口腔敏感期的到来,以及观察小手的行为,担心孩子的指甲会抓伤自己,所以会为孩子带上手套,而这就会阻碍孩子研究自己的小手。
就这样,或许从婴儿期开始,成人就与孩子之间竖起了一道高墙。
使得我们无法真正了解孩子的行为,只能一再误解孩子的行为,孩子与成人之间的拉锯战,就从此开始了。
教育原则二
支持孩子的活动意愿
第二,我们要尽可能地支持孩子的活动意愿,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不让他养成依赖成人的习惯。
孩子在1岁左右的时候,也就是在孩子会说话、会走路之前,孩子内心会有一个声音在指导着他的行为和动作。
这时候,孩子的内心声音会告诉他:“我要自己吃东西,我要自己拿,我要自己去探索。”
孩子第一次自己拿勺子吃东西的时候,很多家长都会既兴奋又担心,担心孩子会把自己弄得脏兮兮,担心他会伤到自己。
于是,很多父母宁愿喂孩子,也不让孩子自己探索,待到孩子3、4岁的时候,又开始抱怨,为何孩子不好好自己吃饭,每次都要大人来喂饭。
教育原则三
思索与孩子的相处之道
第三,我们要时时思索与孩子的相处之道,因为孩子的感情非常细腻、敏感,尤其是面对外来的影响时。
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经验,也缺乏爱心,就难以分辨孩子在生活中流露出的细腻情感。
如果我们不懂得怎样尊重孩子,就只会觉察到孩子那些表现激烈的行为。等到那时,我们再帮助孩子就为时已晚。
比如面对孩子的哭闹,有的父母会坚持自己的想法,他们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认为孩子哭闹一阵子就会安静下来,所有他们不会为孩子的眼泪所动,更没有想到去安慰一下孩子。
这部分父母认为,如果孩子一哭就去安慰他,就会把孩子惯坏,也会让孩子习惯于用眼泪来吸引成人的注意,这样以后还怎么管教孩子?
其实,孩子看似无理取闹的哭泣,实际上在我们对他安慰前就开始了,而他哭泣是内心挣扎、痛苦不安的表现。
孩子会哭闹或有其他激烈的行为,是因为我们忽略了孩子的某些内心需要。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若觉得孩子不快乐、不开心,我们要接受他的感觉,同时告诉他没关系,孩子会因此产生情绪上的共鸣。
这可以鼓励他面对自己的情绪,也可以引导他学会排解自己的情绪。
我们不要否定孩子的感觉,不能忽视孩子的情绪。当然也不能过多地讨论孩子的情绪,过分地夸大他的感觉。
这个时候,给孩子一句轻柔的、关爱的话语就够了。
记住,我们没必要在孩子面前充当完人,我们成人也会犯错,也要时刻审视自己的不足,虚心接受孩子的批评。
你所走过的每一段路,遇见的每一个人,做的每一件事,其实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的命运,进而影响到孩子的未来。
关注每日蒙台梭利微信公众号,分享蒙台梭利教育故事,育儿路上,我们一起成长。
点“在看”给我一个小心心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每日蒙台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