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教育是什么?
有人说蒙台梭利教育,就是不说话的教育,孩子各玩各的,缺乏交流互动,太过安静了。
这样教育下的孩子,社会交往能力会不会落后呢?
其实,秉承这种观点的人大多都是对蒙台梭利教育没有深入研究。
蒙台梭利教育下的孩子,举止优雅、自信大方、乐于助人,这些优良品质不正是社会性行为最好的体现吗?
人的属性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存环境,必将要融入社会大环境中。
孩子总有一天要离开我们,独自去面对社会。
因此,在幼儿阶段就要逐渐培养孩子的社会性行为,让他们学会如何与人相处,怎样看待自己,怎样对待别人。
教育的终极使命,就是培养出真正能适应社会的孩子。
蒙台梭利博士说,“儿童的一切教育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即帮助孩子身心自然的发展。”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蒙台梭利教育是如何促进孩子社会性发展?
有准备的混龄环境
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老师曾说过,“研究孩子”和“懂得孩子”是教育的根本。
抓住了,所有的方法都是对的,抓不住,所有的方法都是错的。
孩子是具有鲜活生命的不同个体,他们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读懂孩子,在有准备的环境中,研究孩子,才能为孩子的成长扫清障碍。
儿童在有趣的环境中学习与生活,就好像被点亮了一盏智慧之灯。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教育的成功与否,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蒙台梭利博士在其著作《童年之秘》写道,“儿童只有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合的环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会自然的发展, 并展现他内心的秘密 ”。
儿童内部潜能的挖掘,及其外部行为的表现,都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也就是说,儿童身心的各种能力的发展,以及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都是受环境的影响。
蒙台梭利教室环境,是依据孩子生理成长发展特点而设置的有准备的环境,是孩子成长最理想的教育环境。
我们都知道不“混”则非“蒙”,蒙台梭利教学最显著的特色就是混龄教学。
混龄编班就好像一个小小社会的缩影,但却胜于现实社会。
在这里,所有成员,无论是老师还是孩子都是观察者、学习者的角色。
在混龄班级里,孩子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他们相互交往,彼此谦让,学会协调自己与他人、集体的关系,逐渐掌握了与人交往的基本技巧。
蒙氏教育的混龄生活,恰恰符合人类社会的自然存在形式。
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年龄较大的儿童自发地去帮助年龄较小的儿童;
而年龄较小的幼儿,则能从较大幼儿的工作中,获得灵感及模仿的榜样。
蒙台梭利教室,是给予孩子一个最具真实场景的社会性生活环境,最能培养孩子的社会性。
自由的“工作”环境
在蒙台梭利教室环境有两个显著的特色:真实自然的环境和自由的选择。
在所有标准的蒙台梭利教室,我们给孩子预备的环境都是优美的、有秩序的,而且都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器具。
比如小桌子、玻璃水杯、剪刀、盘子等,都是依据孩子的使用尺寸而定做的,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中,会加强孩子对事物的认知。
孩子们在教室中,拥有充分的自由,自由的选择工作种类、工作时间、工作地点。
让孩子们在充分的教具操作练习中,帮助孩子进行自我构建和心智的发展。
那么,这种看似“自由”的学习氛围是如何促进孩子社会性发展的呢?
在蒙台梭利教室中,每一件教具都是独一无二的。
如果某件教具已有人使用,另一位幼儿也想使用时,那他必须等待使用者结束操作并物归原位后,他才可以操作。
这就是在教育孩子,学会等待,学会尊重他人。
如果孩子想加入其他孩子的团体工作,他要先征得别人的允许,才能一起工作。
这样的环境,都是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性。
观察中学习,游戏中体验
蒙台梭利教育,最讲究观察。这种观察不仅在于老师观察孩子,还在于孩子亦是在观察同伴,观察他周围的环境。
比如教具操作,孩子们通过初步的感知、操作,熟练之后就会观察、分析,再到延伸的探索等活动。
蒙氏教学特别强调孩子的“学”是自发的,通过教具的重复操作,观察出每件教具所独有的特性,从而掌握教具所赋予孩子培养的能力。
社会性交往能力和社会情感的培养,不是依靠老师直接“教”出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环境的创造,让孩子们“体验”出来的。
混龄教学的模式,无疑是孩子们学会观察现实社会最佳的场所。
如何跟小朋友打交道,产生矛盾如何处理,榜样的示范,最能给予年幼孩子带来启发,让他们学习观察,逐渐学习到这些交往技巧。
唯有自由的学习环境和交往环境,孩子们才能“碰撞”出社会交往的火花。
而这,就需要蒙台梭利教育环境。
今日话题:蒙台梭利教育,曾被误解成什么?
点“在看”给我一个小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