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如果老师的心中有了这种“装傻+追随”的理念,则对幼儿大有帮助。
今天,当孩子们得知被小动物邀请,帮助它们分家时,他们高兴极了,操纵着手中的小动物,根据小动物的特点认真地为它们分家。这时,周寅吉小朋友不满足只为这几个小动物分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老师,我们能不能为其他的动物也分分家呀?”我回应:“可以。”他看我没有接下去交代的意思,便直接问道:“那么,小动物没有怎么办呢?”我故意装傻地说:“我也不知怎么办。”他看我没辄,便转身问其他的小朋友,并一起商量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们起身到区角活动的语言角处,拿出了里面许多的动物头饰,过来自豪地对我说:“老师,我们找到动物了,我们就是可爱的小动物。”说完,他们头戴头饰,用椅子围成两个圈,作为小动物的家。老虎、狮子、狗熊站在一个圈里,小兔、小羊、小鹿站在了另一个圈里,并说:“老虎、狮子和狗熊都是吃肉的猛兽,它们是一类;小兔、小羊和小鹿都是吃草的小动物,它们是一家。”他们的游戏,立即吸引了其他的幼儿,于是,所有的动物头饰都被“抢劫一空”。
记得以前听应彩云老师说过:“老师有时装傻,其实是对幼儿能力的一次锻炼。”从此案例中,充分体会到这一点。不是吗?如果老师在回应幼儿时提供他们动物的话,就不会产生“我们就是小动物”的可爱想法;就不会出现如此众多的“动物”进行现场分家的真实情景;就不会有这么多的小朋友如此积极主动地理解“集合”的含义。怪不得人们常说“苯妈妈逼出巧女儿”。我就愿意做这样的“笨妈妈”,让孩子在没有依赖,完全靠自己的情况下,成为聪明的“女儿”,提高和发展自己的能力。另外,在此案例中,也庆幸自己能够追随幼儿、满足幼儿、支持幼儿,让幼儿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去豪无顾忌地活动,使幼儿真正地自主起来。
我想,如果老师的心中有了这种“装傻+追随”的理念,则对幼儿大有帮助。
【案例:我们都是小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