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大家希望教师们都终生从教,但现在的高级指标基本上被教育局和学校领导占据,普通教师要评上高级非常困难,原因到底在哪里?有能力也不一定能评上。
被占用的指标剥夺了其它教师的评选权力,评选上的高级教师又不从事教学工作,教师都在盼望:普通教师的高级出路在哪里?这种评选方法早已经不适合时代了,谁来挽救中国的教育?
目前的职称评定表面上看是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示,但实质上是教育行政部门把持着评审的全过程,或者说行政权力在起着主导作用。给中小学教师评定职称,也越来越变得弊大于利了。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职称评审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严重问题:
1
评聘结合为“首恶”
评聘合一,即学校按照主管部门分配的指标,确定参评教师名额,再上报符合条件的老师,评下来即可聘用。
这样有什么弊端呢?直接给你限制了名额上限,如果某职称已经满了,那么即使你再优秀,再有能力,业绩再突出也,只要没名额,就都是白搭,那么怎么办呢?等老教师退休,空出缺口,可是一个学校即将退休的老教师有几个?
即使有空缺,那么多老师都排队等着呢,只好轮着来,今年轮不到明年,明年轮不到后年,等到退休都轮不到的何其多也!只好默默产生一丝邪恶的想法:老老师赶紧退休吧,赶紧调走吧,这样我就有名额啦!何其悲哀!
2
比例偏差大
教师的中、高级职称有限额且大都向城市的重点中小学校倾斜。刚开始评定职称时,有的农村中学连一个高级教师名额都没有,有的学校有也仅一、二个而已,所占比例不过百分之二、三罢了,这使农村教师大失所望。
在给教师评定职称以前,原本教师还不那么刻意追求进城,进重点学校。城里的学校和重点中小学教师大量超编,偏远地方,乡镇学校严重缺编,只好请代课教师上课。
结果荒废了农村教育,人为地造成了城乡教育严重不公。
3
评价制度的严重缺陷
目前的职称评定存在重本本、轻实践,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如某中学的一位教师,从未教过一节课,居然也评上了中教高级职称。这滑天下之大稽的事,在中国却比比皆是。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学效果并不与职称成正比,能力低资历浅业绩差而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评上高级职称的并不是个别现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能力资历深业绩突出而没有评上高级职称的也不在少数。
教师职称评定的初衷在于激发教师竞争,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职称评定已经很不适应现阶段教育发展的需要了,严重地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滋养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领导的腐败风气。
在大力倡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它已很不利于学校的和谐发展,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极不和谐的因素,应当坚决予以取消。
4
职称评定带来的病垢
职称评定既扭曲了教师的心灵和人格,也成了有关政府部门敛财和部分基层领导腐败的手段。教师要评上职称,就必须参加各种考试,这些考试的考试报名费加买相关的资料和培训辅导的费用,是教师不小的支出,当然就是政府主管部门的可观收入了,职称考试也就成了有关政府部门创收敛财的渠道。
由于教师中、 高级职称名额有限,每年到了评定职称的时候,各位有条件上的教师,都使尽浑身解数,采取目前我们这个社会能采用的种种手段(这些手段说来也简单,无非吃、喝、送、玩以致献身),争取把职称捞到手。
这些一心想得到职称的教师的竞争手段成就了一些基层领导不大不小的腐败。获得相应职称的教师因被迫不正当付出,也内心不得安宁。因此而扭曲了心灵,玷污了人格。
那还堪为人师表,又怎能理直气壮地教育学生呢?
1、腐败评审之风盛行
评审前给可能参加评审的评委打电话,打招呼,请客吃饭。全国各地都一样,每年评审中高级教师,选出高级教师组成部分的评委团,由组长带队,但抽出去的人中,有些是几年都抽中的,许多教师就拼命地打电话查问哪些人会去评委,哪一个队今年由谁带,很早就打招呼,所以就出现有的老师认识人,一次通过。
不认识的,四五次都不通过,于是死心不评了。更有甚者组长指定哪几个人一定要评上,少数评委也从中指出哪些人条件很好,暗示一些人一定要评上,大家都是当评委,不便说出不愿得罪人,也就只好同意了,无形中让少数人一路绿灯直行,剩下的人选就是硬件的较量了。
于是不少人通过各种关系找人,送礼,请人吃饭,使评审高级的活动成为比拼社会关系的竞赛,有一个教师直言,让我花几千元钱去参加函授学习,提高业务水平,还不如花这些钱去拉关系,疏通评委,早一点评上高级更来得实惠的多。多么世故的现身说法!
2、可恶的论文评选等级
在中学高级教师的评选中,最为苛刻的条件是一定要市级论文一等奖或省级二等奖,多数人还是想到更为现实的市级一等奖,但那也是一道难过的关。
首先,每次评选奖时,只有20%一等奖,40%二等奖,其余的就是三等奖,但由于只有一等奖评选高级时才有用,而且几个评委还有内定的人数,其余的指标就成为评委们捞取金钱的资本了。
某校的一位女教师跟市教育局的比较熟,她的同学要求其帮忙,只打了一个招呼,评了一个三等奖,后来同学过问此事,她再打电话问评委,评委说是忘记了些事,同事无法,只好给同学买了200元的东西,找到评委时,再给评委200元,过了10分钟就给她办好了一等奖。
我的一个同事从网上下载了一篇论文,只修改了作者的名字,其余的什么也没有动,就连字行距还有的密有的疏,就因为跟教育局的人打了一个招呼,只花了几元钱复印,就得了一等奖,让人啼笑皆非,看来这样的论文属于保送之类了。
中小学教师评职称,一直对论文提出了较高要求,其弊端越来越明显地表露出来。一是对教师发展的误导:很多教师认为教学水平和能力并不重要,自己的专业发展就是发表论文,只有发表论文,才是发展的最重要的和最显著的标志。
于是,不少教师把精力用在写论文上,挖空心思发表论文,备课、上课、作业批改一塌糊涂,结果,评职称竟然比那些教学实绩好的教师早。这种误导必然导致教师发展的畸形,不会上课没事,却一定要去搞所谓的教育科研;教学质量差没事,却一定要去写文章发表。
教师越来越不重视日常的课堂教学工作,不重视教育教学的质量,不重视班主任工作,最终受到损害的是学生的发展和国家的教育事业。
3、造假业绩
评中学高级条件是比较苛刻的,除了要有论文省或市级一等奖,还需要学课带头人,骨干老师,市优秀教师荣誉证书,优质课,说课一等奖……,为了达到这些条件,潜心钻研的教师们也真有办法,出高价买通管理证书的教育局工作人员。
4、学校评优的荒唐规则
评审高级教师,如果有市优秀教师,区优秀教师证书也有一定的作用。起初学校许多教师不知道它有作用,有与没有都无所谓,我们学校里就出现了优秀教师专业户,她连续7年都是市优秀教师。
原因是她的亲戚是校长,每一年优秀教师去参加表彰大会时,都有价值不菲的礼品,一年的结束,教师们都忙着回家,谁也不会过问这桩事,有些教师问起,校长也爱理不理的回答:不知道,到时我问一下。后来评职称时才发现她的证书一大堆。
到后来,大家知道优秀证书有用时,连续5年都只供应校领导及其家属,没有一位教师拿过市级优秀教师证书,先进工作者证书,这就是当官的优势吧!再后来,凡是上了35岁以上领导全部是高级教师,用校长的话来说就是领导优先,不服不行。
另一件事就是学校评骨干教师,里面的条件一大堆,但学校领导只重视一条:通过全校教师的民主投票,排名在最前面的优先。结果学校的会计优先其它几位教师,原因是学校教师的工资等其它方面都要找他,而且他平常都是笑嘻嘻的。
骨干教师不是干出来的,而是教师评出来的,看来编写评选骨干教师条件的教育局工作人员特别重视人际关系。我们知道,在知识分子和干部的生活圈子里,派性斗争哪里都存在,许多人当面笑嘻嘻,背后玩死你。
只要是让人参与的活动,都会存在心态矛盾,妒忌心理,不去靠业绩说话,教师的能力说话,这种评选优的方法让实干家们心情冰凉:不同的同事有不同的生活圈,有时再赞美你,也不一定会投你的票。许多学校里面的经费帐本都存在不清楚的地方,意见还提不得,否则一辈子优秀都没有你的份。
我们学校一语文教师写一篇文章,针对的是学校制度:班主任工作有特色,达标了,可以奖励100元,可是学校领导也要奖,该教师要求教师们一起提意见,结果领导没有如愿,几位领导就到校长处告状,最终该教师的中学一级拖了几个月,就是不让聘用,在如今的中国学校,领导说了算,谁跟我作对,就没有好果子吃,评先评优没有指望。
教师们说话做事如履薄冰,有时长了一身的嘴巴也说不清,严重制约着人才的成长和能力的发挥,除非你上面有靠山。
5、职称评定伤害了教师间的感情
平常大家的关系都处理得十分融洽,但是每到职称评定,昔日的融洽变成了争吵、上告,甚至冷嘲热讽,老师温文尔雅的形象变得粗鲁,相互间撕破脸皮。给中小学教师评定职称,还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教师形象。
教师教育学生如何做人,而自己在竞争职称其实就是争取利益的时候,却扭曲了心灵,自贬了人格。
难怪会使人哀叹:世风日下,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原来并不神圣。每一次职称评定几乎都是在争吵中、大闹中、上告中落下帷幕,给许多教师留下了难言的心痛。许多原来要好的教师,因此反目成仇,甚至还动用了黑社会,增添纪委等部门麻烦和工作成本。
经历了教师职称评定的痛归之为“撕下脸皮之痛,折断脊梁之痛,不得不舍得放血之痛”,如此“三痛”,痛彻心肺!在某些地方,职称评定期间,常出现这样的场景:老年教师掉泪,中年教师哽咽,年轻教师无语。
6、职称评定让中国教育大倒退
职称实行以后,中国的教育是否就等于提高了呢?不,恰恰相反,教育水平反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倒退。在一些中学,教师评上高级后,转到其它部门工作,已经不再但任课程了,或者担任一些工作较轻的课程,不再担原来的主课了。
评上职称后,让更多的老师变得懒惰,没有了责任心和同情心。看,这不是一个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中国式的教育制度吗?
粥少僧多,无形中让多少有能力的老师失去了评定的资格,极大地挫伤了他们积极性,评上的老师是这种心态,没有评上去那又怎么样呢?
教师职称的评定,把教师的积极性都评没了,把教师的心评凉了,评痛了,师道,沉伦于职称评定之中,职称,罪魁也,此教育之大不幸也。
5
职称既不体现能力也不反映水平,
更没有突出贡献的大小
现在生活中,多一或二个荣誉就可以带来永久的经济利益,是这种职称评定中常见的现象。
某个老师只因为比别人多一个优秀老师称号或优秀班主任称号,或一个说课比赛一等奖,或一堂优质课,就有可以评上高级老师,评上之后,就可以一直享用永久的加工资的经济利益,以后就可以很得意的躺在这个荣誉书上睡大觉的。
而且以后每次加工资或其它什么津贴,都比别人多出更多的补助或数额,这种一证永逸的效果,让老师们都气愤:不就是多一张证书吗?他比我好到哪里去?能力是什么?水平是什么?
都是云里雾里,而且职称获得以后,有些每年比别人多出几万元的收入,难怪许多老师说,现在比的不是能力和水平,而是关系和钻营,看谁善于变通,弄手段,真才实学,只是书呆子的口头禅!
办好学校,要靠95%以上教师。以教师职称高低定基础工资,不仅不能真正的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因为教师职称基础取酬的收入差距过大,造成的不公平感最为强烈,严重影响工作效率,教师也是人,也存在心理失衡问题。
6
严重干扰教学秩序
评审前教师处心积虑,花大量时间获得证件,无暇顾及教学。评审时要做各种材料,更是无心教学。评后落聘者失意,心灰意冷,没有动力,无心教学。有些被聘者认为从此高忱无忧了,也不用心教学了!
班主任也不当了,课也不好好教了,反正高级也评上了,工作也干到头了。这就是中国教育的职称评定!
为了参聘每年教师都要办理计算机证、继续教育证和其它能够加分的证件,花费很多金钱。为了评审,要定级的教师提前二三年就要准备各种材料,这迫使许多教师加入做假的行列,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从分配指标到评审结束这段时间是对每位参评教师的心理煎熬和精神的摧残,哪里还有心思去教学呀!呜呼哀哉!教师轻松愉快的生活哪里去了呀!
7
全国教师的期待
也许有人说,以上理由其实不是理由,那些现象只是个别现象。其实不然,你只要深入实际,看一看听一听就知道,找点数据分析分析就明白了,职称其实早已失去了应有的光环,若不是为了几个钱,谁还在乎呢?
既然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妨碍了教师积极性的发挥,成了实现教育公平的绊脚石,那就说明这个制度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要么取消职称,要么职称与工资不直接挂钩,我们盼望与现代教育相配套的工资改革方案出台。这是新时期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制度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
延伸阅读(点击可阅读):
1、假如这部教师版《我不是教神》上映……绝对大火!太有才了!
2、教育部长发声:幼师两三千块钱工资,她不可能安心工作!主要指民办园!!要努力提高幼师待遇!!!
3、【观点】幼师薪酬低危害特么多,提高待遇刻不容缓
4、政策 | 新规来了!发改委放开营利性民办学校收费标准等
5、我国教师平均寿命59.3岁!
微者,精妙也;观者,谛视也。以早教微观,可以知上策,明幼规,察园涵,破迷题,解师心,安父母,健童生,谐成长,共发展。
长按二维码,自动识别,添加关注
长按二维码,添加小编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早教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