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实验园展示了“冬天穿什么”(小班)、“比高矮”(中班)、“自然测量”(大班)三个活动。在“比高矮”与“自然测量”两个活动中,幼儿的探索环节与教师的梳理环节略显仓促。在随后的讨论中,编写组成员从“集体活动低结构化”的角度出发,对具体案例进行了分析。
(幼儿按季节属性对衣物进行分类)
在“自然测量”活动中,幼儿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使用了劈叉、跳、侧身滚等多种多样的测量方式。由于测量活动中涉及了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幼儿的兴趣点,对其展开深度探究。
(幼儿测量并记录结果)
那如何展开进一步的探究呢?
教师可先根据幼儿的经验组织几次低结构的探索活动,包括师幼共读一些关于自然测量的绘本,与幼儿一起在生活中寻找适合作为测量工具的材料,通过改变测量工具这个因素,帮助幼儿逐渐感知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幼儿自由测量并记录结果)
在探索前期,当幼儿选择一种材料作为测量工具测量物体时,如:选用多个雪花片去测量椅子长度,教师可鼓励幼儿尝试将结果记录下来。多次记录与比较后,幼儿可以逐渐得出“自然测量时,需选用量距长短相等的材料作为测量工具,这样才能比较不同测量对象的长度”的结果。之后,每次选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单次测量必须使用同一种测量工具)测量同一个对象,通过比较,幼儿逐渐感知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当幼儿具备一定的测量经验后,开展使用身体部位进行测量的低结构活动。教师可以选择拍照或录视频进行记录。待幼儿充分探究后,便可组织集体活动进行经验的梳理、整合和提升。
(在集体面前播放个别幼儿测量的视频)
集体活动时,教师可先挑选个别幼儿操作的视频进行播放,邀请全班幼儿查找有无疏漏之处。如,一名幼儿选择用跳的方式测量墙面,但越到后面,他跳跃的距离越短。以此,通过回顾视频的方式,帮助幼儿互相纠错或自我反思,发现游戏过程中某些会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如:连续跳跃的过程中很难保证每次跳的距离都相等。
接着,再邀请幼儿思考如何解决发现的问题。如,有的幼儿用劈叉的方式进行测量时做不到首尾相接,则有幼儿提议可以在每一次劈叉后在脚的末端放一支铅笔当做标记,作为下一次劈叉的起点。
REC
(幼儿利用铅笔做标记,
使测量时做到首尾相接)
梳理完幼儿的已有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后,便可进行第二次测量,让幼儿在探索中验证自己得出的解决方法,并观察是否会产生新的问题。这样,幼儿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策略——解决问题,就完成对自然测量的深度探究。
(幼儿互相比高矮)
同样的,对于“比高矮”活动,幼儿可在日常生活或活动区活动时完成第二环节——测量身高。教师拍摄幼儿自由探索的过程,待集体活动时选择典型案例进行播放,请幼儿发现问题,并适时帮助幼儿总结归纳。之后,幼儿便可再次进行测量。这时,可将正确测量的结果作为幼儿背对背站立比高矮的一个验证。
低结构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幼儿探索充分,如此,集体活动时能更好地梳理其经验,对其能力发展进行针对性提升。此外,适度将集体活动拆解,把部分内容放置于低结构活动中进行,也能避免现场探索时花费较多的时间。高低结构相配合,问题发现与解决循环推进,幼儿发展之路才会更稳健。
感谢每一位幼教专家、每一位幼儿教育工作者,所付出的努力!
波比幼学苑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