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华老师著有《和书婆婆一起读绘本》,她有几十年的学前教育实践和教研经验,从2013年起开始绘本阅读的行动研究。多年来,王春华老师的团队,走进各地多所幼儿园和孩子们共读。希望王春华老师的儿童观和亲子阅读理念能够对您有所启发,更重要的是,希望您能在亲子共读中尽情体验绘本散发的强大魅力。
本期,让我们一起来共读《看,书中间有堵墙!》
《看,书中间有堵墙!》全书不到200个字,而展现的故事波澜起伏,富有张力,这是一本用图来说话的绘本。顾名思义,这本书的看点就在于书中间的这堵墙,墙左边的小男孩认为只有墙的这边才安全,而墙右边的食人怪太可怕了,但事实上墙左边早已危机四伏——水面上升,鳄鱼出场,鱼群炸锅……他们不断逼近,小男孩快没命了!没想到,最后是墙右边的食人怪把小男孩从大水中解救起来……
连续两次共读后,孩子们对到底墙的哪边更危险争论不下。我建议孩子们把绘本拆成两个故事,即,只看墙的左边和只看墙的右边。孩子们自己开始观察画面,并讲述墙两边的故事。
皓皓讲述墙左边的故事:小骑士爬上梯子,准备补墙。他的身后,水面在慢慢地上升;鳄鱼来吃掉了鸭子,小骑士没有发现;水面还在不断地上升,还有很多小鱼游过来。他修好了墙才发现自己掉到水里了,幸好有食人怪救他。
宁宁讲述墙右边的故事:犀牛到墙边,老虎爬到犀牛的背上,大猩猩也爬上去了。然后小老鼠来说了什么,大家都跑了。食人怪也来了,他耳朵贴在了墙上听声音,然后翻过了墙,把小骑士救了过来。
“墙的左边是危险的”这毋庸置疑,得到了孩子们的一致认同,而宁宁讲完了墙右边的故事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墙的右边不知道危不危险,那些动物也都很害怕,一只小老鼠过来,他们就都跑了。”“他们如果害怕的话,就不会在墙边叠叠高的。”皓皓反驳道。“他们想看看对面有什么。”苹果补充道,“也许那块砖头就是他们弄掉的,他们想从洞往外看。”
顺着孩子们的思考,我说:“哦,原来你们觉得墙右边的动物对墙的左边充满了好奇,也许还有一点害怕,因为不知道墙的另一边有什么。”皓皓接着说:“小朋友拿了架梯子,想去看看墙的对面是谁,看看对面危不危险,他正好看见墙上有个缺口,他要把它补上。”原来小骑士好像也有一颗好奇心呢。
孩子们在不断讨论中拉开了这场墙两边的双向探险的序幕,同时,也可以说是读者和绘本之间的双向探险,尽管书中的画面看起来简单,但是绘本的情节、角色的神态都让人越琢磨越觉得有意思。
在讨论故事中不同角色历险的有趣经历时,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小骑士”“小老鼠”“小鸭子”这三个角色,因此,我们围绕三个角色展开了“历险记”的讨论。
1.小骑士历险记
作为主角,小骑士是受到最多关注的,当小骑士还在笑眯眯补墙的时候,孩子们已经在替他着急了。
“海浪又上来了一点。”
“糟糕,鸭子被吃掉啦!鳄鱼会咬他吗?”
“水马上就要淹到他了。”
“他会不会游泳?”
绘本中文字很少,全部是以小骑士口吻进行的心理独白,因此更能带动孩子们全身心投入,身临其境地阅读绘本,和小骑士直接进行“对话”。尤其看到“所以,我真的很高兴书中间有这堵墙,而且,我就在这边”,而画面中则是水即将没到小骑士,鸭子已经被鳄鱼吃掉的场景,画面和文字的错位式叙述更是将故事中的紧张气氛拉到极致,让孩子们狠狠地替小骑士捏了一把汗。
紧接着,可怕的食人怪把小骑士从水里拉上来。
“他被食人怪抓住了。”
“他想吃掉他!”
“他想救这个小人,因为他好心。小人掉到水里去了,看他嘴巴,都变成哭的了。”
“如果食人怪没有救他,小人会被鱼吃掉。”
“小人会不会被食人怪骗了?”
当看到最后森林游行时,“小骑士被救了,他在犀牛背上坐着,很开心!是笑眯眯的。”糯米和大家一起分享她的发现。至此,孩子们终于松了一口气,小骑士最终获救,原来食人怪一点都不可怕呀!
孩子们的身临其境更是因为他们对小骑士和食人怪动作、神态的深入观察。他们的每一次发言都会自然而然伴随着自己的肢体语言或神情的模仿,惟妙惟肖的表演让孩子们之间的对话更吸引人,也促进了相互理解,达到情感的互通。
2.小老鼠历险记
“这只小老鼠神出鬼没的。”皓皓看到后环衬上再次出现的小老鼠。
孩子们发现,小老鼠一共出现了5次。
“那几个动物叠在一起,有一只小老鼠跑过来了。”
“犀牛、老虎、大猩猩他们好像都吓坏了,都跑走了。”
“小老鼠可能跟他们说食人怪来了,他们就都跑了。”“那小老鼠为什么没有跑?”
“小老鼠一定是食人怪的朋友。”
“这只小老鼠是谁?”“他从哪里来的?”“他到底做了什么?”
“他最后在追什么呢?”在大家争执不下时,轩轩在封底找到了小老鼠,成了我 们故事解读的突破口。
“小老鼠是和小骑士他们一起的。”“小老鼠肯定说‘水要过来了!要把这边都淹掉了!’就把犀牛他们都吓跑了。”
“可能是他请食人怪帮忙救小骑士的,他鞠躬了,是在道谢。”
孩子们对情节进行重新整理,他们的猜测在逐步统一,“原来小老鼠是个关键人物啊!”皓皓说,“是他翻墙让食人怪救人的吧?”可是也发现了新的问题:“小老鼠是怎么从墙的一边跑到另一边的?他跟食人怪说话之后为什么又不见了?”
“水里游过来的。”
“从地底下钻过来的,就跟蒂莉(绘本《蒂莉和高墙》中的一只小老鼠)一样,老鼠都会钻洞的。”
……
虽然绘本的文字很少,但孩子们通过对小老鼠这个线索性的角色反复不断地提出质疑、深挖细节、推敲真相,自行将情节补充完整,并让各个角色的形象都更加丰满了。
3.小鸭子历险记
小鸭子从封面开始就出现在画面中,而让孩子们注意到他的是在他被鳄鱼“吃掉”的那一页,令孩子们啧啧称奇的是最后森林大游行时他的再次出场。那么,他到底有没有被“吃掉”呢?
“来了只鳄鱼,他的眼睛好凶,鸭子要被吃掉了。”
“鸭子飞起来了,他有翅膀。”
“鳄鱼的嘴巴张开了,他会吃掉鸭子的。”
“他逃走了,你看这不是吗?”(指着最后一页中的小鸭子。)
“这是另外一只鸭子,长得有点像。”
“他被吃掉了,他又跑出来了。”
“他是怎么从鳄鱼嘴巴里跑出来的?”
“鸭子没有煮熟呀,就从鳄鱼嘴巴里飞出来了。”
哈哈,煮熟的鸭子都会飞,何况没有煮熟的鸭子呢。在对绘本情节的深入探讨中,孩子富有逻辑性的问答令人眼前一亮,他们是天生的哲学家。
三个角色,三次历险,三次反转,让孩子们对这个故事意犹未尽,激发了他们继续探索的愿望,我认为这也是一本绘本吸引孩子们深度阅读的成功之处。
和孩子们进一步思考“书里面小骑士一开始的想法对不对呢?你觉得哪里有问题?”在共同讨论中,我们总结出来:墙并不能保证安全;食人怪并不可怕;老虎这些大型动物并不一定危险;小鱼并不一定不吃人;墙的另一边并不危险。
可是小骑士一开始为什么会这么想呢?”我抛出了第二个问题。孩子们开始从生活经验中找寻答案:“爸爸妈妈跟他说的。”“听到食人怪的名字就觉得很可怕呀。”“可能他一直就在墙的这边,没有去过,就会害怕。我以前没有坐过摩天 轮就觉得很可怕,坐过之后觉得很好玩!”“可是有一次我坐了碰碰车,撞来撞去我头都晕了,就不坐了。”
对这本书的讨论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常常能听到孩子在聊天、游戏时谈论或者讲述,他们会在阅读角反复品读“这堵墙”,发现更多有意思的情节,比如说“一只小蜗牛”,比如说“食人怪萌萌的表情”……这是一场令人回味无穷的共读,它还在继续地生发。
长按关注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