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儿子5岁了,从他咿呀学语,开始认识周围的世界后,陪伴他阅读成为一件与呼吸、吃饭一样自然而然的事情。随着他慢慢长大,我从亲子共读中获取着越来越多的乐趣,甚至还有对一些问题的新的视角,这些好多是得益于我们之间的漫谈式对话。
我们的对话基本是天马行空式的。首先,我没有将他视为“空的容器”,填塞书里的内容和我的理解。其次,也没有对如何提问做精密的计划,期望用理性的方式,在孩子身上达到有逻辑的理解结果。我将他视为一个有丰富内心世界的,有自己独特的感知和理解方式的小生命体,阅读是我们一起探索新领域的方式。这使得性格内向的他愿意尝试表达,也愈发觉得与我一起的阅读时间是有吸引力的。
虽然是漫谈,但亲子对话的时机和方式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这几年阅读的图书大致可以分为几种类型,相应的对话内容和方式也会有所侧重。
第一类,百科知识读本,游戏式记忆问答。例如:“揭秘系列”(《揭秘农场》《揭秘火车》《恐龙王国大百科》《地球仪及世界知识科普读本》等)。开始读揭秘系列的时候,他识字还不多,这套书的特点是立体插图,孩子对图片里面“藏着什么”非常感兴趣。通常翻开一个动页,里面会有表面图的详解或者进一步的变化。他会非常神秘地问:“田里的小麦成熟了会怎么办?”然后翻开让我读答案:“磨成面粉,做出很多食物,如面包、饼干和蛋糕。”所以相比上了中学才知道麦子和稻子区别的笨妈妈来说,生长在城市的他对农场里的事情了解得很多。孩子的阅读兴趣会有阶段性变化,有一阵子对世界地理产生极大的兴趣,每天抱着地球仪,趴在世界地图上,拿着《科普读本》“钻研”。他喜欢我这样问他:“妈妈很想去法国,你可以带我去吗?”他很欣喜地回答:“好啊!法国在欧洲,欧洲有很多很小的国家。”“但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好像也在欧洲,是不是呀?”“对对对,妈妈你怎么知道,俄罗斯是最大的国家,但是我们中国,还有北美洲的加拿大和美国也很大。”有一次,大家在闲聊非洲最大的国家是哪个,身为地理老师的先生说:“以前是苏丹,南苏丹独立了以后,就不知道了。”儿子悠悠地问一句:“是阿尔及利亚吗?”百度以后,大家都惊叹他的记忆力。四岁开始,他对关于恐龙的知识如痴如醉,《恐龙王国大百科》几乎被翻烂了。因为我对恐龙的知识几乎为零,他想必看了出来,于是很耐心地跟我普及什么时期有什么恐龙、植食与肉食恐龙的区别。我耐心接收他传递来的知识,他会很有成就感,也会跟我玩提问回答的游戏,比如让我拿着书选择某种恐龙,他说出恐龙的发现地、身高、外形等特点。
我逐渐把百科知识类的图书亲子阅读和对话任务交给学理科的爸爸了,这增加了父子之间的沟通。虽然这类图书的亲子对话形式简单,但是对于培养兴趣、获取知识、提升记忆力和观察力,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二类,生活故事类绘本,憧憬式问答。这类绘本通常没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或者道德灌输。例如:“古利和古拉系列”“彼得兔系列”和“狐狸村系列”。绘本画面或唯美或清新,讲述善良的动物如何过着无忧的生活,有浓浓的田园气息,让阅读的大人和孩子都产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感受。这类绘本通常有一个完整的简单故事,但是情节性并不强,依照孩子的反应,问答可以自然地出现在阅读期间。在看《古利和古拉与小堇》的时候,两只可爱的田鼠就如何种南瓜以及将它变为餐桌上的食物与朋友分享而开心地努力着。我问儿子:“如果我们有一块地,你会种什么?”“种咖啡豆。”“为什么呢?你又不喝咖啡。”“但是你爱喝啊。”“咖啡是什么味道?”“很浓郁的味道!”我很惊奇他会这个形容词:“还有什么是浓郁的味道?”“还有巧克力。”……
在他幼小的心灵里,这种一餐一食,一花一草组成的小确幸,慢慢积淀出他温柔阳光的生活态度。记得有次我发荨麻疹,痒到生无可恋。他说:“妈妈,不要难过,只是一只蜥蜴钻到了你的身体里。”然后假装医生给我吃药:“给你心里放一颗很软很软的棉花糖。”我问为什么。他说:“你要享受心灵啊!”
第三类,情绪情感类绘本,引导式问答。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势必会出现一些不得不严格对待的问题,所以,一些绘本的功能性便体现出来了。有段时间,儿子性格很叛逆,难沟通,爱发脾气,有次因为不愿回家还踢了外婆一脚。回来后全家人都很生气,让他罚站。带着内疚和委屈,他大哭不已。等他平静下来,我问:“我们一起看《我好生气》里小兔是怎么解决自己怒气的好不好?”他点了点头。绘本介绍了在什么情况下小兔会生气,并描述生气是一种“强烈的、热血沸腾的感觉”,放任这种感觉会造成对自己和别人的伤害,还提供了很多切实可行的疏解方式。一边读,我一边跟他说:“你看,小兔在扫兴、被误解、努力也做不成功事情的时候也跟你一样,会生气。生气是什么样的感觉?是不是书里说的热血沸腾?”“我不懂,但是感觉有团火在肚子里烧着了,有时候感觉要爆炸了。”“你今天踢了外婆,是不是做错了?”他点点头,很显然后悔了。“书里这几种方法可以变得平静,你选哪一个?”“嗯,我可以跑得远远的。”“好的,但是不能远到妈妈看不到你,不然妈妈会很担心。”他又点点头。我们通过这套书认同孩子害怕、嫉妒、生气等的行为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但是又帮助他们把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感受引导出来,并提供解决的途径。虽然不能百分百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但这种引导是健康而必要的。
第四类,经典绘本、诗歌和文学简本,评论式问答。希尔弗斯坦的《爱心树》是文字和图画都极为唯美的绘本,用拟人的方式描写一棵只懂奉献的大树和一个一味索取的孩子。最后只剩树桩的大树上坐着变成孤独老人的那个孩子。我问儿子:“你觉得大树这个样子还会幸福吗?”“会!”“为什么呢?”“因为那个老人坐在他身上,哪里也去不了了。”这个答案让我有点儿想流眼泪。
儿子无意认识了很多字以后,会选择跟我一人读一页的方式享受阅读时光。而我在读这类偏文学类书籍的时候,一般不主动打断他跟他互动问题。在读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诚实的贼》后,即使是简本,他仍然理解不了其中的内容,但是合上书,他问我:“妈妈,你读完这个故事有什么感觉?”“有点伤感,你呢?”“我觉得很感动。我一感动,从头到尾就像结冰一样的感觉。”也许他还未能分清“感动”与“难过”的区别,但是,可以把自己的感受用这样的比喻说出来,让我很吃惊。有时候晚上睡前我会放着音乐读点诗哄他睡觉:“有人说,听觉是银色的。”我问他:“你觉得听觉是什么颜色的?”他闭上眼睛,听着晚安钢琴曲,说:“是蓝色的。”“为什么呢?”“因为像流水一样。”
到底阅读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我与儿子这种在阅读中彼此享受的对话又能给他的阅读带来什么?可能没有个量杯或者尺子可以给出答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亲子阅读在给孩子带来信心和理解力的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温馨和幸福感。而亲子阅读过程中的漫谈式对话则提升了孩子观察和表达的能力及对生活的感悟力,更重要的是,它让亲子互动丰满而有意义,让亲子关系融洽而甜蜜。
(原文刊载于2018年7-8月《早期教育》家教版),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策划 | 早期教育媒体融合发展部
微信编辑 | 早期教育媒体融合发展部 李 烨
长按关注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