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诺如病毒是如何传播的?
答:诺如病毒是一种常见病毒,它传染性强,以肠道传播为主,可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水、物品等传播,手接触污染的物表目前成为一种常见的传播方式,常在幼儿园、学校这样人群集中的场所引起聚集性发病,所以,正确洗手非常重要。
2、怎么判断儿童是否感染诺如病毒?
答:感染诺如病毒后,主要症状是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通常持续一到三天,儿童患者呕吐普遍,教师这样的成人患者则以腹泻为多。目前,绝大多数医疗机构无法明确诊断诺如病毒感染,就诊的患儿大多被诊断为急性胃肠炎、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在儿研所等部分医院可进行诺如病毒筛查。
3、为什么症状消失后还要居家隔离 3 天?
答:诺如病毒传染性强,病人发病前至康复后 2 周,均可在粪便中检测到诺如病毒,但患病期和康复后三天内是传染性最强的时期。因此,预防指南中规定在诺如病毒高发季节,凡是出现呕吐或者腹泻症状的幼儿和教职工都应该居家隔离休息直到呕吐和腹泻症状消失 3 天后。
4、流感和感冒是一回事吗?
答:感冒,俗称“伤风”。可以由多种病原体引起。通常以打喷嚏、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症状为主,症状较流感轻,少有高热。流感特指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起病急,多以高热为主,伴咳嗽、流涕及咽痛等呼吸道症状,头痛、全身酸痛等症状明显,偶有腹泻和呕吐。
5、流感流行季节,学生已被医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仍然会被检测出流感病毒?
答:病例是否感染了流感病毒,须依靠实验室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判断。绝大部分病例就诊时,医疗机构不作病原检测只根据临床症状作出“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感染”、“扁桃体炎”、“咽炎”等诊断,并没有进行病原学的检测,不能确定病例是否感染了流感病毒。因此,集中发热疫情的报告,是基于对病例的症状监测,只要发热病例达到“2 天 5 例”的标准时就需要报告,而不是以医疗机构的诊断为标准。
6、咽拭子检测流感阴性,可排除流感吗?
答:咽拭子检测流感的结果,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发病到采样的时间间隔过长、患者呕吐反射强烈咽拭子没有采到咽后壁等,就容易导致出现假阴性。如果同一起集中发热疫情中,绝大多数病例都检测出同一型流感病毒,那么,即使是流感病毒咽拭子阴性的病例,也不能排除,需要参照检测阳性病例进行隔离管理。
7、出现流感聚集性疫情时,需要预防性服药吗?
答:目前不推荐在发生流感聚集性疫情时采取预防性服药的措施。建议在流行高发期接种流感疫苗。
8、诊断为“链球菌感染”的幼儿怎么办?
答:链球菌可以引起咽炎、扁桃体炎、猩红热及皮肤脓疱疮,少数情况下也可引起坏死性筋膜炎、败血症、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征 (STSS) 等。目前临床上常会把一部分症状不典型(如不发热、皮疹较少)的猩红热病例诊断为“链球菌感染”。“链球菌感染”病例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检出率与猩红热病例相近。为有效控制链球菌引起的相关传染病,朝阳区统一规定“链球菌感染”参照猩红热进行管理,采取居家休息 7 天的管理方式。
9、孩子得了疱疹性咽峡炎也不能去幼儿园了吗?
答:参照北京市朝阳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下发的朝卫通字(2016)241 号《关于加强学校及托幼机构冬春季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疱疹性咽峡炎严格按照手足口病防控要求隔离管理”,因此您的孩子如果得了疱疹性咽峡炎,需要居家隔离14 天,期间是不能去幼儿园以及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的。
10、疱疹性咽峡炎就是早期的手足口病吗?
答:不是的,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在病原体上具有交叉同源性,传播途径很类似,临床表现中,疱疹性咽峡炎的重症比例远远低于手足口病,但疱疹性咽峡炎多出现高热,吞咽困难,患儿反应比较明显。
11、是否有了手足口病疫苗,多大孩子可以打,收费吗,需要打几次?
答:有的,根据中国 CDC 在《肠道病毒 71 型灭活疫苗使用技术指南》 中建议疫苗接种对象为≥ 6 月龄易感儿童,越早接种越好;鼓励在 12 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以便尽早发挥保护作用。对于 5 岁以上儿童,不推荐接种。此疫苗为自费疫苗,基础免疫需要 2 剂次,间隔 1 个月。
13、我的孩子打了手足口病疫苗,为什么还得了手足口病?
答:手足口病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导致,其中 EV71 病毒是导致手足口病重症的最主要病毒型别。目前使用的肠道病毒 71 型灭活疫苗仅可用于预防EV71 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对预防重症手足口病有很好的保护效果,但对于感染其他型别导致的手足口病没有预防效果。
14、手足口病为什么要居家隔离,对我们自己有什么好处?
答:手足口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传染期内通过肢体接触或接触被污染物品或呼吸道比如咳嗽等都较容易传染,因此患儿需要居家隔离,避免让更多的孩子患病。
15、流行性腮腺炎是什么样的疾病?
答: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属于我国法定的丙类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病,冬春季常见。临床表现为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伴发热和轻度不适,可引起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并发症。目前,高发年龄段集中在 5-9 岁。近几年朝阳区的腮腺炎病例多集中在托幼儿童和小学生这一群体。
16、流行性腮腺炎是如何传播的?
答:腮腺炎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空气飞沫(咳嗽、打喷嚏、说话)、直接接触或通过被污染的物品传播。人是腮腺炎病毒的唯一宿主,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都是传染源,患者腮腺肿大之前7天到肿大后9天,均可从唾液中分离到病毒。
17、水痘是什么样的疾病?
答:水痘是由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首次感染后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为 12-21 天,平均 14 天,多见于儿童,以分批出现的、向心性分布为主的、全身性的丘疹、水疱、结痂为主要临床特征,并发症以皮肤继发细菌感染为主,严重者也可发生肺炎、脑炎等。突破病例(指接种水痘疫苗 42 天后发生的水痘病例)通常症状较轻,皮损表现并不一定典型,易被误诊。水痘传染性强,在小学、幼儿园等集体单位极易出现暴发、突发疫情,严重影响学校、托幼的正常教学秩序,危害学生身体健康。从近几年水痘的发病情况看,水痘高发期为第一学期的 11 月至 1 月,第二学期的 4 月至 6 月。
18、水痘是如何传播的?
答:人是水痘病毒的唯一宿主,水痘病人和带状疱疹病人都是传染源,传染期从患者发病前 1-2 天到皮疹全部结痂。水痘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水痘疱疹液传播,也可通过被污染的用具传播。
19、北京市水痘疫苗的推荐免疫程序是什么?
答:① 1-12 岁:满 18 月龄接种第 1 剂,满 4 岁接种第 2 剂;曾经接种过 1 剂,年龄为 4-12 岁者,应接种第 2 剂,与前剂至少间隔 3 个月;无水痘疫苗免疫史,年龄为 4-12 岁者,接种 2 剂,两剂至少间隔 3 个月;
② 13 岁及以上:接种 2 剂(仅适用提供 13 岁及以上接种程序的疫苗)。
20、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重点是什么?
答:新冠疫苗还未普及,国内外疫情形势依然严峻,要持续做到勤开窗、勤洗手、戴口罩、少扎堆,不聚集,勤锻炼、非必要不出京等措施。如有发热、咳嗽等相关症状,及时就医。(后附北京市朝阳区开设发热门诊的医院名单)
那么,我们需要怎么做呢
幼儿园是人员聚集的场所,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免疫力较低,加之缺乏传染病预防知识,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个人防护意识和能力较差,是传染病的高发人群,为有效防控幼儿园常见传染病,保护幼儿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园所正常的教学秩序,请家长朋友们配合我们做好以下几点:
1、按照国家计划免疫规范,及时带幼儿接种疫苗。
2、传染病高发期间,避免带幼儿到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商城、影院等。节假日不扎堆、少聚集。
3、居室定时通风,湿式清扫,勤晒衣被、玩具彻底清洗。
4、与幼儿园一起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要用卫生纸掩盖、用过的卫生纸不随地乱扔、不随地吐痰;避免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毛巾等物品;养成文明用餐的习惯。
5、与幼儿一起学习并应用科学洗手,洗手是预防疾病最经济、有效、简单!
6、来园离园途中、外出要科学应用、佩戴口罩,并随身携带备用口罩;不要把口罩留在幼儿园内。在人员密集场所要遵守“一米线”原则。
7、在家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力求做到“逢症必休”!如出现发热、咳嗽、流涕、出疹、头痛、乏力、腮腺肿痛、眼结膜充血、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请及时带孩子就诊,并遵医嘱居家休息观察。幼儿如因病缺勤,请家长及时与班级老师联系,如实告知孩子的身体状况,便于幼儿园做好相关工作。
8、如确诊为传染性疾病,请第一时间联系班级老师,以便于园所做好应急排查及终末消毒工作。并遵医嘱严格居家护理,主动隔离。隔离期满后需到太阳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具“复课证明”方可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