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规定每年5月15日国际家庭日所在周为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宋庆龄托育园从婴幼儿教育角度出发,谈一谈如何通过“亲子有效陪伴”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
(一)什么是陪伴
陪伴是两个及以上的人之间建立的一种心与心的沟通、相互依恋的亲密的关系。孩子是通过依靠亲近照顾者的相处与陪伴,建立最初的依恋关系和安全感。有效陪伴则强调陪伴中的互动性,表现为被幼儿需要,获得双方认可,对幼儿有帮助并能够使双方获得愉悦和快乐。幼儿的成长表现为与周围环境产生联系,并以亲近的照顾者为中心。这一点在3岁之前尤为明显。
(二)陪伴的作用
1、影响婴幼儿安全感建立及性格情绪的发展。 幼儿最初的安全感是在与最亲近的照顾者建立起稳定的亲子关系中形成。有研究表明,安全感影响着幼儿情绪情感和性格的发展,因此,稳定而持续的陪伴对于幼儿来说非常重要。
2、影响婴幼儿成长的质量。 除了婴幼儿自然成长外,照顾者进行恰当的环境搭建、引导和干预能够很大程度提高成长质量。通过了解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有设计的亲子互动,能够提高陪伴的有效性,丰富陪伴的内容维度,这对婴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父母陪伴为什么重要
1、与婴幼儿大脑的神经网络搭建有关。0-6岁,特别是0-3岁,是人一生当中大脑发育最快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为婴幼儿搭建重复的,适宜和有益的游戏环境,为其大脑神经元网络形成,对潜能开发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这些大多都是在照顾者的陪伴中实现的。
2、与婴幼儿的学习方式有关。模仿是婴幼儿和周围人的一种关联方式,也是自我世界和外在世界的沟通方式。孩子最初的主要模仿对象往往是稳定的照顾者。这个阶段的孩子处于平行游戏阶段,他们很少从同伴中吸取经验,更多的是从照顾者那里通过模仿进行经验的吸取,因此有效而精心的陪伴特别重要。
父母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不仅拥有义不容辞的陪伴义务,更重要的是在父母陪伴中,母亲能够给予幼儿温暖的呵护和情感的依托,而父亲能够提供强壮的保护和游戏的快乐。父母自有的性别优势能够同时满足婴幼儿社会交往的发展需要,可以说父母陪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四)提高有效亲子陪伴的方法
1.了解成长需求是基础。家长首先要了解婴幼儿成长中的需求和关键期、敏感期,并在陪伴中有效的利用这些知识进行环境搭建和有效沟通。
2.陪伴质量是关键。许多家长每天工作都非常繁忙,可能无法做到长时间陪伴孩子。只要我们每天预留出时间陪伴孩子,哪怕是半个小时,在这期间关掉或放下手机,全身心投入到陪伴孩子的活动中。
3.父母双方参与是重点。父母双方可以轮流抽出时间陪伴孩子,这样陪伴的压力不会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增加了亲子陪伴的时长。
??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提出“生活即教育”。对幼儿来说,探索了解周围生活的基本生存和生长需求就是教育本身。所以他们在尝试独立进餐是“学习”,探索玩具是“学习”,尝试爬行、行走、捏豆子都是“学习”,他们的一切成长首先来源于了解和初步尝试,掌握在周围世界中生存的基本技能。
(一)建立一日生活秩序,为幼儿搭建秩序环境。
2-4岁是幼儿秩序感敏感期,幼儿内因产生对外部环境的秩序要求,那日常生活中什么是秩序?每日设置固定要做的事是秩序;每天习惯走的路是秩序;物品有条理的摆放是秩序……这些固定发生的事情会让幼儿在秩序中成长,当一切成为幼儿的重复性固定行为,良好的习惯就形成了。
(二)引导幼儿观察细节,激发幼儿细小事物敏感期发展。
当2岁的幼儿表现出喜欢观察细小的事物的时候,就是我们培养其精细观察的关键,比如绘本中的非主角动物观察,两只小动物的不同,小纸片的整理等等,我们都可以在生活中完成。
(三)执拗期的疏导,让自我意识平稳发展。
幼儿1岁8个月左右,会出现明显的自我意识萌芽,这是幼儿对自己是独立个体的认证阶段,是幼儿心智成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家长比较头疼的时期。家长只要把握好幼儿要求合理并未触犯原则且无安全隐患的处理原则,就可以认可幼儿作为独立个体对自己行为的判断,同意他们的“主见”。
(四)家长本身就是教育。在成长初期的学习模式已在上面谈到,在此不再赘述。因此,家长需要特别注意个人行为习惯,尽量避免不良行为习惯的发生。
??
作为教育者,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做到因材施教。每一个幼儿都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都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状况。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体差异,从幼儿本身的发展去关注和评价。这里没有别人家的孩子,我们只跟自己的孩子现阶段和过去发展相比,是对每个孩子评价最平等的一种方式。
与幼儿进行交流的方式也不可忽略。我们是严肃控制的高压父母,还是理智民主的睿智父母,对幼儿成长影响深远。当我们与幼儿进行平等交流时,幼儿能够从我们的态度中感受成人对他们的尊重,感受到作为个体他们受到的关注,进而学会尊重他人。平等的交流和尊重,还会给幼儿更多的“试错”机会。幼儿的成长不是一直在做成人觉得对的事,而是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将各种可能进行尝试,找到“最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
供稿 | 幼教中心宋庆龄托育园
拟稿 | 李锦阳
图片 | 卫丽婷
校稿 | 刘蕾
审稿 | 严惜
中国宋庆龄青少年
中心(订阅号)
中国宋庆龄青少
中心(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