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位于南京紫金山的中山陵落成。国民政府决定于6月举行隆重的奉安大典。这时,宋庆龄正为抗议国民党背叛孙中山的政策而流亡海外。
3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宋庆龄为中央执行委员。在介绍宋庆龄的“略历”时,当局不得不半遮半掩地称其:“(民国)十六年秋出国赴欧,考察政治社会状况,现尚未归。”大会还委派宋子安专程赴德国迎接宋庆龄回国参加孙中山的奉安大典。在蒋介石看来,这给了宋庆龄足够的面子,而且展示了自己不计前嫌的宽大胸襟。可是,面对伸过来的“橄榄枝”,宋庆龄却丝毫不准备妥协。
启程回国前,宋庆龄发表了《关于不参与国民党任何工作的声明》:
“我将动身回国,参加孙逸仙博士移葬紫金山的典礼。他生前曾希望安葬在那里。
为了避免任何可能产生的误解,我郑重重申,我将恪守本人1927年7月14日在汉口发表的声明。即鉴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反革命政策和行动,我宣布不再参加国民党的工作。
因此,必须明白无误地说清楚,此行我参加葬礼,绝不意味着,也不能解释为我对以前的决定有任何更改或转变。只要国民党领导层继续与孙博士的基本政策背道而驰,我就绝不直接或间接参加国民党的任何活动。
已故孙逸仙博士的学说的基本原则是:1、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2、与中国唯一真正的革命朋友苏联密切合作。3、实现工农政策。”
她的一位兄弟(一说宋子文,一说宋子良)见到这样强硬的措辞大惊失色,担心会引起政府的恼怒和家庭中的不快。对此,宋庆龄斩钉截铁地说:“是宋家为中国而存,不是中国为宋家而存!”
蒋介石请宋庆龄回国参加奉安大典,其用心是显而易见的。他企图通过这一举动,凸显他与孙中山的亲属关系(因为他娶了孙中山夫人宋庆龄的妹妹宋美龄为妻),从而标榜自己是孙中山的正统继承人,为反动政权的合法性增加筹码。当然,更理想的结果是,能把宋庆龄拉入他的阵营,那将给他的敌人以致命的打击,从而使他在政治上获得全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宋庆龄沿途均受到了隆重的迎接。
然而,当宋庆龄来到北京碧云寺,又一次看到孙中山的遗容时,心中却充满了悲痛和感慨。1925年在这里悼念她的丈夫时,她发誓要捍卫和推进孙中山的事业。当时,宋庆龄同她的家庭、同国民党是一致的。仅仅过了四年的时间,她的家族和国民党中的许多当权者,已被她斥为孙中山的叛徒。她万万没有想到,继承孙中山的事业会是这样步履维艰。现在,她又回来了!面对长眠的孙中山,她咬紧牙关,决心不论多么艰难,也要毫不动摇地沿着这条满布荆棘、血迹斑斑的道路走下去。
宋庆龄率亲属们走在孙中山国葬仪式的迎柩行列中
抵达南京后,宋庆龄参与了对孙中山的家祭,引领孙、宋两家家人行礼;她还作为最重要的角色出席了奉安大典。在这两次仪式中,她都注意“使自己站立的位置离开别人,甚至她的家属”。她称这次奢华的仪式“是为我们的希望和牺牲所行的葬礼”。由此,可以想见她对大革命失败结局的刻骨铭心。
奉安大典举行后,宋庆龄不顾人们的挽留,在6月1 日当晚,便同母亲和两个弟弟一起返回了上海。
为了努力把宋庆龄拉到蒋介石的阵营中去,6月17日,宋美龄专程到上海请她去南京参加国民党三届二中全会。宋庆龄拒绝了这一邀请。就在这次全会上,国民党通过了《人民团体组织法》,禁止一切反对“三民主义”(按照蒋介石一派的解释)的言论及行动,规定所有团体均须服从国民党政府。这实际上是彻底取消了人民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
在整整两个月中,宋庆龄闭门谢客,保持沉默。而此时,“国际反帝大同盟”正准备在德国举行第二次会议。
节选自:《宋庆龄往事》
作者:何大章
编辑:办公室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中国宋庆龄青少年
中心(订阅号)
中国宋庆龄青少
中心(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