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园创设的游戏区域中,户外积木区因其空间的开放性、材料的丰富性、建构过程的自主性、建构主题不受限制等特点深受幼儿喜爱。积木材料成了幼儿表达自我的独特工具,既为幼儿的自主游戏提供了天然土壤,也为幼儿的社会交往提供了更多机会。
提起积木区,我们肯定会想到各种大型、出彩的建构造型。大班幼儿初玩积木时,每天都会创作出各种精彩的造型,如螺母自行车、大型坦克、割草机、城堡……他们呈现出来的创造力、想象力让我们惊叹。
游戏进行两三周后,当我们期待更多惊艳的作品出现时,幼儿的游戏风格陡然发生了转变。他们不再愿意搭建大型作品,而更喜欢玩简单、随意的围合与堆砌游戏。
幼儿在积木区游戏时会自发分组,有的搬运积木,有的搭建,有的讨论……每个人都开心愉悦地沉浸于自己的游戏中。此时的积木材料成了幼儿社会交往的媒介,激发了幼儿的象征思维能力。他们将积木想象成化妆品(如粉饼、粉扑等)、小饼干、碗、盘子,将螺丝想象成花朵、蔬菜、货币。他们自由组合,互动游戏。一组幼儿在积木区搭建了餐厅,另一组幼儿就在餐厅旁边搭建商店,专门售卖餐厅需要的碗和盘子,结账时用螺丝代替货币。
面对幼儿在积木区游戏时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我们很疑惑:是什么改变了幼儿的游戏形式?是因为螺母玩具结构性过高,限制了他们的玩法,还是积木材料带给他们的新鲜感不够、成就感不足?带着这些疑惑,我们尝试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
我们反复观看幼儿游戏时的照片与视频,仔细观察他们游戏时的状态、互动情况以及对游戏材料的运用,深入了解游戏主题、游戏进程、游戏情节的发展。我们发现,刚进积木区时,幼儿拼搭的积木作品看上去水平很高,但在拼搭的过程中,幼儿基本处于平行游戏或联合游戏的状态。从作品的完成度来看,他们的动作发展和创意表征确实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仔细对比幼儿初进积木区和游戏两周后的照片与视频,从他们的表情、状态可以看出,幼儿自发的合作游戏比建构游戏更能够带给他们愉悦的情绪体验。
通过查阅资料、请教专家,我们尝试解读这种现象。我们发现,大班幼儿除了需要创造性的表达与表现之外,还有更高的追求——集体归属感和认同感。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他们需要归属感,需要被团队接纳与认可,希望从合作游戏中获得同伴的尊重与欣赏。个体或小组完成的游戏成果只能获得小范围的尊重和认可,而合作游戏中的表达与表现才能获得团队的尊重和认同。因此,他们自觉调整策略,采取自行分组、合作拼搭的方式,借助建构材料来进行社会交往和团队合作。在团队合作游戏中,他们一起讨论选题、分工,创设情境,解决矛盾冲突,也学会妥协、求同存异、宣传推广,还自然产生了领导者与追随者。游戏中,每个人的个性、品质、领导能力、创造表现能力等综合素质得以充分彰显,幼儿被团队接纳、尊重、认可的心理需求也逐渐得到满足。在团队合作中,幼儿所获得的满足与快乐远远多于独立完成一个作品时的满足与快乐,幼儿与同伴互动所获得的快乐远远多于与物(积木材料)互动所带来的快乐。
因此,这种在成人看来似乎是降低了游戏水平的合作游戏,其实是幼儿游戏水平发展的表现。他们由追求个体的满足到追求团队的认可,由追求外在的表征到追求内在价值的趋同,人际交往和社会性得以充分发展。
通过对积木区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与解读,我们不仅看到幼儿对积木、螺母玩具的掌控能力在增强,也发现了幼儿游戏品质和社会性的发展。如何在游戏中进一步挖掘学习价值,让他们既享受成功,也体验挫折,既尝试解决问题,又实现情感交流,从而助推幼儿深度学习呢?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顺应幼儿兴趣,鼓励自由分组
游戏主题是幼儿根据现有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发现和确定的,他们以极大的热情,积极主动地认识和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让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尊重他们的兴趣和需求是前提。
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我们组织幼儿一起讨论:你最喜欢在积木区玩什么游戏?你在游戏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从他们的讨论中,我们了解了丰富多样的游戏主题,如撸猫馆、动物园、修车店、化妆店、奶茶店、战舰、炮车、坦克、车库、陀螺等。幼儿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为他们对搭建(如宠物店的布局)和功能(如坦克的大炮类型)的意见不统一。充分了解幼儿的需求后,我们鼓励他们整合、分组、确定组名。通过筛选、整合,师幼最后确定了5个主题,并分好了组:宠物店组、陀螺组、4S店组、儿童乐园组、军事馆组。确定组名后,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组开展游戏。
2.调动家长资源,助推游戏发展
幼儿家长具有不同的人生经历、职业背景、兴趣爱好、技能特长,是幼儿教育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也是促进幼儿发展的积极合作者。为了助推游戏发展,在幼儿自由分组后,我们依据每组的主题,确定查找资料的任务,在微信群里鼓励家长积极参与。教师加入群组,针对小组进行指导,寻求更适合幼儿学习的方式。比如,按照小组主题收集资料,提供店铺布局图片、军事武器的造型图片,了解饲养宠物、陀螺旋转、汽车维修、军事武器的小知识,整理相关的绘本等。
收集资料后,我们组织幼儿分组进行分享、交流、讨论。有了前期准备,幼儿的游戏更精彩了。如陀螺组:他们每天聚在一起商量陀螺的转法,反复尝试并制定了陀螺大赛标准,用车轮战的方式选出转得最快的“陀螺王”。他们在生活经验和游戏材料(螺母、积木)之间建立连接,在自主探索与实践中发现陀螺旋转的秘密,通过努力去赢得“陀螺王”的称号。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与游戏材料充分互动,获得数学、物理等领域的初级概念,促进其空间智能的发展,还与同伴积极互动,在协商与讨论中解决问题,最终获得成就感与喜悦。
3.记录游戏故事,分享快乐体验
游戏反思是解读幼儿游戏的有效途径。在游戏分享环节,我们聆听幼儿的想法和玩法,聚焦细节,找到合适的策略推动游戏深入开展。我们尝试引导幼儿以小组合作作画的方式进行游戏反思。幼儿自主讨论:小组记录应该怎么做?如何分工?通过协商合作,幼儿将本组最想记录的游戏过程画下来,自行推选代表作进行分享。集体合作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幼儿可以通过协商解决“画什么”“怎么画”“谁分享”的问题,同伴间的互助与分享让他们充分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
通过聆听游戏故事,我们进一步反思:老师的支持策略是否适宜?游戏材料和资源是否能满足幼儿的需要并促进幼儿发展?我们将继续支持和跟随幼儿的游戏需求,不断捕捉生成游戏课程的契机。
通过系统观察和详细解读幼儿在积木区的游戏过程,我们获得了一些启示。
1.读懂幼儿——用心观察是基础
观察能力和解读能力是教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的基本功,是了解、读懂幼儿游戏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应通过观察,掌握幼儿游戏时的状态,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了解游戏内容和主题,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真实评估幼儿现有的身心发展水平以及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提供适宜的支持策略,促进幼儿的游戏水平向纵深发展,实现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培养目标。
2.读懂幼儿——多元评价是方向
当儿童参与高水平游戏时,他们一定是全身心投入其中的。在游戏中,幼儿能够通过讨论分配角色、扮演角色,通过协商和妥协解决争议,并主动寻求帮助;他们能富有创意地使用材料开展游戏,与同伴交流合作。
幼儿调动全身多种感官参与游戏。与单纯从作品的完整性判断幼儿游戏水平的观念不同,我们认为,读懂幼儿更需要多元的评价:要综合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所体现的认知能力、社交能力、操作能力、意志品质等来评判幼儿的真实游戏水平。因此,教师在观察幼儿游戏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高度的灵敏性,客观、多维度地分析和评价幼儿的游戏水平。
3.读懂幼儿——以人为本是核心
观察、解读幼儿的游戏要从关注“物”到关注“人”,真正了解幼儿的心理需要。
幼儿在积极参与游戏时,他们的身体、情绪和精神状态是最放松的,他们的经验在游戏中不断丰富,表现出来的游戏状态和行为也会不断发生变化。此时,幼儿游戏的产物不仅仅是某个作品,而是幼儿在整个游戏过程中的体验。也就是说,教师应该重点观察幼儿游戏的过程,以及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与行为表现,透过现象看本质,关注幼儿的内在需求。教师应该让幼儿在游戏中丰富经验,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为幼儿的高质量游戏以及深度学习提供适时、适宜的支持与引导。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是有能力、自信的学习者和探索者,教育者要做的就是“闭上嘴,管住手,睁大眼,竖起耳”,退后一步来关注幼儿本身。以幼儿为中心,我们才能发现和看见幼儿的力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