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第一节 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一、性别定型的几个基本概念
1、性别
2、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3、性别同一(根据身体结构确认性别)和性别角色同一(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自己,是性别角色的认同)。
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认同的过程,即性别定型化过程。
二、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1、性别恒常性的发展:①性别认同(2~3岁);
②性别稳定性(4~5岁);
③性别一致性(6~7岁)。
认识性器官有助于性别认同的稳定性;
2、对性别期待的认识;
3、性别偏爱(IT量表测量儿童性别角色的偏爱);
4、性别角色行为的采择
第二节 性别差异产生的因素
一、性别差异的表现
1、身体和动作方面;
2、认知方面:①男女性别差异的年龄倾向和具体表现;
②男女智力有不同的优势领域:语言、感知、记忆、思维;
3、社交和倾向发展方面。
二、性别定型化理论
1、认知发展理论(性别类型化是认知发展变化的结果,柯尔伯格——性别守恒);
2、性别图式理论(信息加工理论也用儿童对性别的认知来解释性别定型化)
性别同一是性别定型化的中心任务。
两种重要的性别图式:组内和组外性别图式;自身性别图式。
3、社会学习理论(性别定型化行为是通过与其他形式的行为一样的过程学会的。)
4、心理人类学理论
三、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1、荷尔蒙的影响
荷尔蒙是一种极为强大的、专门化的化学物质。
雄性激素:男性荷尔蒙(睾丸激素);
雌激素和孕激素:女性荷尔蒙。
2、大脑单侧化功能对认识性差的影响
右半球:对空间信息加工有更多能力;
左半球:对语言信息加工具有更多能力。
女子脑功能具有更多的双侧性。
3、染色体遗传特性对智力的影响。
四、父母和教师对儿童性别差异的影响
男孩形成男子气特征受父亲的影响。
现代心理学对儿童性别定型化的研究有3个显著的变化:
①父母不是唯一重要因子;
②儿童达到性别定型的年龄范围扩大;
③双性化理论研究正在兴起。
五、双性化与性教育
双性化人格模式能最大限度发挥个体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