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知识
一、社会性概述
(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1.社会性的定义
(1)广义社会性:指由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特性。
(2)狭义社会性:指由于个体参与社会生活、与人交往,在他固有的生物特性基础上形成的那些独特心理特性。
2.幼儿社会性的定义
幼儿社会性是指个体在幼儿阶段,由于社会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在对待自己与对待别人的行为,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产生改变的历程。
3.社会性发展的定义
社会性发展的历程即社会化(Socialization)过程。
(二)社会性分类
1.学者对社会性的分类
(1)有学者将儿童的社会性划分为人际关系、社会规范和自我发展三个维度(王振宇, 1992)。
(2)陈会昌(1994)通过因素分析,将儿童社会性发展分为七个主要维度,即社会 技能、自我概念、意志品质、道德品质、社会认知、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性情绪。
(3)石绍华(1990)在统计有关社会性发展的文献时,通过元分析方法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全部文献分为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自我和社会性的发生机制 5 个领域。
2.其他分类法
(1)按逻辑分类: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
(2)按内容分类
①社会性品质:同情心、责任心、自制力、自信心、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等。
②社会性行为:积极行为,如合作、分享、谦让、助人,消极行为,如招惹、打架、抢占、说难听话等。
二、幼儿社会能力与学习
(一)社会能力及其构成1.社会能力的定义
社会能力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行为能力和品质。2.社会能力的构成
(1)社会交往能力(包括交往主动性、交往策略等):它是幼儿发起、维持和调整社会交往和关系的基本能力。
(2)亲社会行为能力(包括助人、合作、分享、对他人负责等):它是幼儿在社会交往中基于对他人或群体利益的利他态度和行为能力。
(3)社会适应能力:它是幼儿对于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3.社会能力三个组成维度之间的关系
社会交往能力是幼儿亲社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前提与条件,而亲社会能力的发展则会带动与促进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发展。因此,社会交往能力、亲社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幼儿社会能力的三个重要组成维度,三者缺一不可。
(二)社会能力的价值
1.社会能力有助于幼儿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
2.良好的社会能力有助于幼儿情绪情感、人格的积极发展和心理健康。
3.社会能力还有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三)社会能力的影响因素
1.幼儿自身因素对社会能力发展的影响
(1)幼儿的人格、个性特征是影响其社会交往主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2)观点采择能力是影响幼儿社会能力,特别是亲社会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3)社会信息加工机能是影响幼儿社会能力的重要认知因素。2.同伴对幼儿社会能力的影响
3.教师对幼儿社会能力的影响
(1)改善与提高幼儿在家庭中未能很好形成的社会能力。
(2)根据幼儿不同的社会能力水平与特点,有针对性地为其创设交往的机会。
(3)教师直接参与幼儿的交往活动,在交往中给以榜样示范、引导帮助,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积极的社会交往能力与品质。
4.文化差异与幼儿的社会能力
(四)教师在幼儿社会能力学习中的指导
1.通过理解能力指导促进幼儿社会能力的发展
(1)引导幼儿关注他人的情感。
(2)指导幼儿积极理解他人的行为。
2.通过交往能力指导促进幼儿社会能力的发展
(1)教师应指导幼儿用正确的言语表达自己的想法;
(2)教师应给予幼儿轮流活动(Turn-Taking)的指导;
(3)教师应给予幼儿角色扮演的指导;
(4)教师还要给予幼儿分组配对的指导。
三、幼儿的同伴关系
(一)社会测量法:同伴关系测量的重要手段1.同伴提名法
班级中每一幼儿按照一定标准提名一定数量的同伴。每名幼儿所得的积极提名分数被看做同伴接纳的指标。相反,消极提名分数则意味着幼儿被同伴拒绝的程度。由于消极提名可能会提醒或强化幼儿对同伴的消极看法,因此在研究中教师应谨慎使用消极提名法。
2.同伴行为描述法
同伴行为描述法实际上是一种结构化的提名程序。“班级戏剧”是其中的重要方法:幼儿假想自己是戏剧导演,将同伴“对号入座”地分派一系列积极或消极角色,如“如果要演一个领导能力强的角色,你认为在你们班上谁最适合?”
3.同伴等级评定法
同伴等级评定法实际上是问卷法,即将班上每名幼儿的姓名依次排列,随后有五点或七点利克特量表等级评定尺度。要求幼儿标明对每个人的喜欢程度。
(二)幼儿同伴关系的五种类型
1.受欢迎者:得到同伴正面提名多,负面提名少。
2.被拒绝者:得到同伴负面提名多,正面提名少。
3.被忽略者:得到同伴正面及负面的提名都少。
4.有争议者:同时得到同伴正面及负面的提名。
5.一般者:得到同伴正面或负面的提名都属一般程度。
(三)教师如何指导幼儿改善同伴关系
1.针对被忽视者
(1)鼓励其勇敢地表达己见或参与同伴的讨论和游戏。
(2)给其表现的机会,如帮教师做事(发美工纸),或在午餐时帮助教师分发碗筷。
(3)引导较活泼的同伴带领他一起进行活动。
(4)主动关心或给予特别的注意,发掘其才能,让其展现或耐心等待其表现的意愿, 引起同伴的注意。
(5)以游戏方式鼓励其参与活动。
(6)与家长联系以了解幼儿的家庭状况与其在家的表现。2.针对被拒绝者
(1)建议幼儿保持整洁的外表。
(2)个别谈话,使其明了受排斥的原因,提醒其自我约束,并指导与人相处的技巧。
(3)赞美其优点,加强其自信心。
(4)安排被拒绝者与受欢迎者一起游戏活动,以起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5)给予他们为班级服务的机会,并当众夸赞其良好行为,以获得同伴的认同与接纳。
(6)与班上幼儿讨论改变被拒绝者言行的方法。
(7)以角色扮演、小团体活动方式让幼儿有机会表达自己及倾听他人不同的想法或感受,进而学习同理心及角色取代的概念。
(8)请家长配合改善。
四、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的理论
(一)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
(二)哈里斯: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
同伴群体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因素。1.同伴群体内的同化与异化
(1)同化
因同伴群体的强制作用而产生的行为一致性对人格发展有长期的影响。同化现象使得同一群体的幼儿逐渐相似。
(2)异化
由于异化的作用,群体成员也会有不同的特性。群体成员也可能倾向于把自己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而非相似的成员,这时则发生异化。
2.文化通过群体过程传递
幼儿的社会化主要通过文化的传递机制进行。根据群体社会化理论,幼儿向父母学习了一些东西,但不一定是通过自己的父母,而是通过父母同辈群体。对儿童个体来说,文化传递要通过同伴群体的过滤。
(三)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原则
庞丽娟根据幼儿社会性学习的特点,以及社会性教育培养的实验研究,指出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如下有效原则:
1.情感支持性原则
(1)定义
情感支持性原则是指教师在与幼儿的日常交往中,积极地建立双向接纳和爱的情感联系,并在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社会性情感感染、激发幼儿的社会性情感。
(2)情感支持性原则的核心内容
①建立接纳与关心的情感联系a.教师必须爱孩子。
b.教师应积极接纳、尊重幼儿。
c.教师应对幼儿持有理解、支持的情感态度。
②积极的情感投入和情感激发
要培养幼儿积极、良好的社会性情感和行为,教师不仅应当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以积极、温暖、友善的态度对待幼儿,还应有意识地在教育过程中积极投入自己的情感,以此感染带动幼儿,对幼儿的行为产生深刻影响。
2.行为实践原则
行为实践原则是指教师在幼儿社会性教育中,不仅要重视向幼儿传递社会认知观念、技能、知识,而且必须为幼儿提供大量实践的机会,并对其行为实践进行指导。
3.榜样作用原则
(1)定义
榜样作用原则指教师通过自身行为及幼儿行为向全体幼儿提供行为范型,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学习与发展。
(2)榜样作用原则的重点内容
①教师应当非常重视自身对幼儿的榜样作用;
②教师对待他人与幼儿的情感态度是其榜样作用的重要部分;
③幼儿同伴间的影响日益增大。4.一致性原则
(1)教师自身态度的一致性。教师应力求自己前后态度一致。
(2)幼儿园园内教师间的一致性。幼儿园园长、各班带班和配班教师以及其他各类工作人员,在对待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上都应持有一致的观念、态度和行为。
(3)家园一致性。社会性发展是幼儿所面临的各种社会环境综合效应的结果,其发展的性质、水平、特点不仅受幼儿园各方面的影响,同时取决于幼儿的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观、教育态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取决于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一致性。
5.随机教育原则
(1)定义
随机教育原则是指教师在幼儿日常生活、交往中随时随地抓住一定的时间或时机对幼儿进行即时教育。换句话说,就是对幼儿日常生活、游戏、活动、交往中存在的偶发事件、情境中教育机会的充分利用,以发挥其潜在的教育意义。
(2)随机教育原则对教师的要求
①教师必须认识到随机教育不是一种“捎带”教育,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渗透、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去的,完整教育过程必不可少的部分。
②教师必须做一个善于发现教育时机的有心人,善于捕捉教育机会,甚至为加强、实现对幼儿的社会性教育,主动积极地寻找和创造教育机会。
③教师要有随机教育策略与方法的意识。
五、幼儿社会行为的评定
1.康奈尔(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
(1)康奈尔的儿童行为问卷包括父母症状问卷(PSQ)和教师评定量表(TRS)。该量表在美国已广泛用于行为科学、儿童精神病学及儿童神经病学等领域。
(2)康奈尔父母症状问卷共有 48 个需要父母回答的问题。应用前首先向父母解释问卷的使用方法,要求对每一个问题都要如实地准确地填写。
(3)康奈尔儿童行为问卷经过因素分析处理可测出 6 个方面的问题:品行障碍、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冲动一多动、焦虑、多动指数。
2.阿肯巴赫儿童行为量表(Achenbach chi1d behavior check 1ist,CBCL)
(1)阿肯巴赫儿童行为量表是西方国家常用行为量表,分两大部分:①第一部分有七大项目,归成 3 个主要分量表;②第二部分有 113 个项目,经因素分析归成 9 方面的内容。
(2)该量表用于测查 4~16 岁儿童的社会能力和行为问题,由家长根据孩子半年内的情况作出分级评定。
该表所测查的社会能力主要包含儿童的体育运动能力、社会交往情况和在校学习状况;行为问题包括的因子范围较广,有抑郁、交往不良、强迫倾向、社会交往退缩、多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