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区区域观察记录篇一
【活动目标】
1、观察粗细不同的小棍绕线圈数的不同,初步感知周长。
2、体验科学观察、发现、记录的乐趣。
【活动准备】
粗细不同的小棍、动物玩偶、线、房子模型、记录表等。
【操作要点】
1、观察三根棍子的不同,猜猜哪只小动物先到家。
2、旋动棍子,看哪一只小动物先到达第三层。观察此时三只动物所处位置的高低,以及粗细不同的棍子上绕线的圈数。
3、按小动物高低的顺序(即小动物快慢顺序),依次找出它们对应的棍子,并在记录表上用符号标注。
【指导建议】
1、活动前可提供不同粗细的小棍、线等,通过绕线游戏初步感知棍子粗细与周长长短的关系。
2、可进一步引导幼儿理解活动原理:同等距离或长度的线,粗的小棍绕的圈数少,快到达;细的小棍绕的圈多,满到达。(幼儿教育)
科学区区域观察记录篇二
观察区域:科学区
观察幼儿:孙海鹏、贾明毅、祝子凯
观察目的:增加幼儿探索的欲望,通过自己动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观察实录:孩子们一进区,就选择了新投放的拼图开始拼起来。刚开始一玩,幼儿就把有关联的图片一下拼了出来,剩下的图片不由使个别幼儿皱起眉头来,左试试,右比比都不对,急得他们直抓头。这时在一旁观察的贾明毅兴奋得叫起来:“这块应该放在这,你看这不是吗!”边说明毅边把一块拼图放在了合适的地方。鹏鹏进区后还是选择了大型拼图,他很迅速的从很多小拼图中找出了边缘上的拼图拼搭起来,拼完后,鹏鹏拿起了其他拼图想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要放到的合适的地方,于是他翻到卡片后面,看看标记,很快找到了对应的地方。当收区响起来的时候,鹏鹏看了看没有拼摆完的拼图,有些不舍的方回了原处。
评价分析:对于简单的四拼、十拼的兴趣已经淡化,比较喜欢数量较多,有困难的拼图,但在拼图过程中,幼儿都没有长久的坚持完成拼图活动,拼几下就放弃了的种种现象表明教师在投放区域材料时对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水平了解还不透彻,目标过高,导致幼儿跳起来也没有摘到苹果,从而使幼儿失去了对拼图的兴趣。由此问题,我们改变了材料,投放了难度较小的拼图并对已投放的拼图增添标记的方法,降低了拼图的难度,使不同能力的幼儿都得到了发展:中等能力的幼儿通过观察,操作,互相交流完成了拼图过程;能力强的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完成一部分拼图内容后,又根据拼图标记拼摆了一半多,这说明两种方法达到的效果都不错。
教育措施:1、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从两方面入手添加区域材料,〈1〉投放新的拼图材料,分块数量在20件左右,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2〉在大型数量的拼图上作相应的标记符号,引导幼儿观察,判断,并根据大班幼儿年龄和已有水平,在拼图小卡上标记数量或图形符号,使幼儿能够采用接龙的方式进行拼图,使能力不同的幼儿都可以得到发展。
2、在区域活动时,可以有目的的对益智区玩拼图的幼儿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其学习观察和分析两拼图之间联系的方法,能根据事物之间的颜色,图案等进行判断,使其学会学习。
效果反思:我们改变了方法策略后,孩子们在科学区又有了新的探索,并且难度的减少,孩子们对于科学区更加感兴趣了。
[科学区区域观察记录]
【科学区区域观察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