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都盼望着长大,因为“小孩子才需要等一等,成年人当然是立刻马上”。
那些未经驯化的人类幼崽们,带着不加掩饰的欲望向这个世界伸出双手:“我要这个!我现在就要嘛!”
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开始担心,担心如果妥协的话,以后孩子会得寸进尺、无法无天、管都管不住?
但是,这个被奉为锻炼孩子自控力的“法宝”,你真的会用吗?
说到“延迟满足”,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国外一项著名实验——“棉花糖实验”。
每个孩子的面前都有一块棉花糖,孩子们可以马上吃掉面前准备好的棉花糖,但没有奖励;如果能够等研究人员回来再吃,会额外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等不及的话,可以按铃让研究人员返回,接着再吃掉糖,但同样没有奖励。
实验结束的18年后,研究追踪发现,那些擅长等待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未来的职业发展更容易成功。
依据这种等待中展现的自我控制能力,实验提出了“延迟满足”。
这个结果,让很多人认定在孩子有需求的时候,应该适当地“延迟满足”,试图让孩子更有自控力和远见。
而在传播的过程里,这个实验也被总结成一句话,那就是——
这句话在很长一段时间,与“哭声免疫””延迟满足”一起,被用于很多训练孩子情绪管理和自控力的家庭教养中。
-
几个月的孩子就被训练自己入睡,哭了不抱,不哭才抱。
-
-
孩子哭了不能立马抱立马问,必须要先自己一个人待一会,冷静一下。
其实,这个为人熟知的棉花糖实验是简化之后,经过媒体宣传、不断变形后,被曲解了的版本。
真正的“棉花糖实验”,有许多实验,分许多阶段,远比传播的版本复杂。
棉花糖实验的教授在结束后,一位朋友找到他,询问:“我孩子始终拒绝等待更多的饼干,他没有延迟满足的能力,他未来怎么办啊?”
研究发现,大多数不满4岁的孩子一般只能等待30秒。
一个4岁的孩子,无法等待,并不意味着“未来就完蛋了”。
有时他们会告诉孩子,等待的时候,房间里有许多玩具,你可以去玩。
有时他们会告诉孩子,你可以在等待的时候,想想那些有趣的事情。
结果的差距非常明显,什么建议都未得到的孩子仅仅等了30秒。
而有玩具玩的孩子,平均等待了8分钟;想一些有趣事情的孩子,平均等待了12分钟。
也就说,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教给他们一些等待的策略,而不是冷眼旁观,放任不管,这才是关键。
每一次实验开始之前,研究人员都会向孩子展现许多奖品,并询问孩子最喜欢哪一个。
这和现在被推崇的“延迟满足训练育儿法”有什么区别吗?
当然有!前者,奖品是什么,要不要等待,等待多久,全由孩子决定。
后者,奖品是什么,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一切标准由大人决定。
前者提升孩子的“自主感”,后者却是剥夺“自主感”,将家长的意志美其名曰“延迟满足”,强加给孩子。
家长认为哭,是不好的。所以孩子哭,家长就不抱不哄。
变相的“延迟满足教育法”,是家长利用强势地位“欺负”孩子的一种做法,是家长不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表现。
在3岁以前的孩子的生活中,如果他有足够学习自主的机会,而且他的情感能得到合理充分的回应,他的自控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情感的及时回应和满足才是自控能力发展的关键。自控能力说到底是自己控制自己的欲望、情绪的能力。
而孩子很小的时候还不具备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及时的回应和耐心的陪伴能帮助他们学会自控,能够接受和承认自己的情绪,这些为控制自己的情绪做了重要的铺垫。
孩子的成长有很多阶段,在3岁以前,家长可以尝试给予孩子正面的回应,就算是拒绝孩子的请求也要试着尊重孩子,这是他们学习认识情绪和平复自己情绪的关键时期。
如果在这个阶段给孩子打好足够的根基,在孩子5到6岁的时候适当限制他们的一些不当行为就不会那么困难。
如果你觉得孩子的行为已经影响到他人或者有可能伤害到他自己,完全可以让他停下来。这时候孩子可能会哭闹得很厉害,这也很正常,你只需要在旁边陪伴等待他情绪平稳下来就可以了,不必为此心存愧疚。
国外“延迟满足再研究”小组,把传统的棉花糖实验改为了两步:
在第一步中告诉孩子,如果等待,将得到“更好的蜡笔”,第二步则沿用传统的棉花糖实验。
实验者把孩子分成两组,A组由“可信的大人”主导,在第一步中兑现了承诺;
而B组孩子则由“不可信的大人”主导,无论孩子无论是否坚持到最后,都不会得到奖励。
结果在第二步的实验中,A组孩子延迟满足的平均时间达到了12分钟,而B组只有3分钟。
结果是意料之中的,刻意的训练破坏了孩子对世界的信任,也破坏了他们的自控能力。
我们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教交流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