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霞: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沧浪明珠幼儿园
幼小衔接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实现幼小科学衔接对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在幼小衔接阶段,仍有一些过度强调知识准备的认识偏差,以及提前学习小学课程和教育内容的错误倾向。为了纠正这些问题,帮助幼儿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幼儿园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重点关注幼儿身心健康、学习品质及社会性发展等关键素质准备,多措并举,引导幼儿园、小学教师、家长和社会形成了正确的教育观,真正做到“幼小衔接,科学有度”。
一、思想准备有“两心”
(一)幼小衔接重“玩心”
陈鹤琴先生曾说,小孩生来就是活泼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对于孩子来说,游戏就是生命,生命就是游戏。实际上,游戏中就有我们要教的内容。比如,在搭积木的过程中,幼儿能否将形状、颜色拼搭对称,能否区分数量的对称,能否按数取物,能否有规律的排列,等等,这些数学能力水平均能在游戏中反映出来。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越来越聪明,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比如,搭建的轨道老是滚不好,幼儿就会想办法,如果这里缺一块,幼儿就把它补上;如果坡度太小了,幼儿会尝试使用积木不断调整。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的智慧不断提升,创造力得以不断提高。由此可见,“玩”对于幼儿来说非常重要。
第一,“玩”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独特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发现、保护和引导幼儿固有的天性,让幼儿在“玩”中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形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的学习能力,提升其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充满好奇、敢于尝试的科学探索能力与乐于想象和大胆表现的创造能力。这五种能力是幼儿的基础力、生长力,是他们成人成才的关键能力,即幼儿的核心素养。我们就是要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核心素养。
第二,“玩”是方式,“育人”是目的。我们要懂得尊重、接纳、欣赏和鼓励幼儿,这样才能培养出健康且自信的孩子。幼儿的学习是一个整体,培养学习品质与学习能力比累积知识更重要,教师要多带幼儿亲近大自然,探索发现,让幼儿在“玩中学”“做中学”“生活中学”,使幼儿具备适应小学的能力。
(二)幼小衔接增“信心”
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因为幼儿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特点,以及教师的要求有很大的不同,对于幼儿来讲,这一阶段的挑战一点也不轻松。丹江口市幼儿园带领幼儿参观小学后,组织了一项主题谈话活动,“谈谈你对上小学的想法和期盼”“如何当好一名小学生”。谈话结果十分有趣:“我很喜欢上小学,因为可以打篮球、升国旗,学到在幼儿园学不到的知识。”“老师带我们去参观小学了,我要像学校里哥哥姐姐那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一个三好学生。”“我上了小学要上课坐好,认真听老师讲课,认真写作业,贴得满墙都是奖状。”
从谈话中,我们感受到幼儿对上小学充满了信心,他们觉得小学生活是一个新的开始,充满了期盼。即使环境不同、教师不同、学习方式不同,但是幼儿能适应,且很有信心。缺乏信心的是他们的家长,家长担心他们知识学得少,到小学学习跟不上。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身上有很多非常宝贵的品质,他们是永远活在当下的。幼儿园花了3年的时间,一直在为幼儿做入学准备,更是为幼儿的后继学习与终身发展积淀能量,所以家长应该与幼儿一样有信心。
二、行动准备有“三忌”
(一)幼小衔接“忌急”
各类政策文件强调幼儿园“去小学化”,严禁幼儿园教授小学课程内容,但是家长们普遍很难接受,他们担心孩子上小学后学习跟不上。为此,很多家长为幼儿报名参加培训,希望让孩子提前学习小学第一学期的知识,以便能够顺利升入小学。但是,从近期来看,参与过“幼小衔接”培训的幼儿看似在知识技能方面比没有参与过培训的幼儿要“优秀”,但这种“优秀”不会持续很久,未提前参与培训的幼儿甚至在后面的学习中会实现反超。一方面是因为幼儿自身大脑发育成熟,能够更好地理解小学知识;另一方面,学前阶段良好的学习兴趣、生活自理习惯、时间概念、任务意识、乐于思考和合作探索等学习品质的建立,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集体生活,主动进行学习。
到了小学,幼儿将进入人生的一个新阶段,要从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的直接经验逐步过渡到书本学习、间接经验阶段,但这样的过渡不能太急,拔苗助长产生的早熟的果实并不甜美。因此,家长“忌”急功近利地灌输知识,要引导孩子多关注习惯、技能、交往、心理、思维等素质准备,这也是幼小衔接的精髓所在。
(二)幼小衔接“忌多”
幼儿园“小学化”让幼儿上小学前就积累了拼音、写字、算术等大量知识,上学后这些知识将要重新学习,全面覆盖。可能造成了幼儿一入小学就厌学,或者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已经“懂得”的知识。而前期自控力、好奇心、专注力、责任感、勇气和自信心等需要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被大量枯燥的知识学习时间所占用,幼儿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无法正确、科学地学习。其实,小学的语文、数学中有很多知识需要一定的生活经验,很多小学生不会做题,不是因为不识字、不会运算,而是因为生活经验不丰富、读不懂题、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读不懂、听不懂意味着幼儿缺乏相应的感受、体验,他们的理性学习缺乏感性体验的基础。所以,我们应遵循幼儿学习、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切勿贪多,让幼儿在每一阶段做相应的事。
(三)幼小衔接“忌快”
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学习任务,除了极个别的超常孩子,绝大多数幼儿要想人为地提前完成,往往是“欲速则不达”。科学的幼小衔接应该通过“浸润”与“渐进”的方式,按部就班、规范过渡。
在游戏区域活动中,教师从不强迫幼儿写字,而是结合各类与主题、区域内容相关的图片、文字,将幼儿的学习经验更多元化和丰富化。创设区域游戏活动,运用各种形式,增加幼儿在游戏区域情境中与图片、文字接触的机会,让幼儿对文字感兴趣,从而对于文字、字母更为敏感。比如,结合各种节庆日提供一些相应的祝福语,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新词汇,扩充他们的词汇量,同时激发他们对语言的敏感性和好奇心。以幼儿为本,从幼儿兴趣出发开展活动,激发了幼儿对文字感兴趣。这也是科学做好入小学准备的关键点之一。
三、品质培养有“四步”
学习品质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这三个方面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学习效果。学习品质不是幼儿要学习的知识、技能本身,而是幼儿学习这些知识技能时的态度、倾向。比如,一位听力非常好又特别爱说的幼儿,课堂上她不会专注地听教师讲、听同伴说,我们则认为这个幼儿有相应的知识能力但却没有良好的倾听品质;一位力气小、动作不协调的幼儿,常常喜欢帮妈妈搬椅子、扫地、倒垃圾,我们则认为这个幼儿知识技能不强,却有相应的积极主动、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缺乏知识技能可以日后逐渐获得,而学习品质一旦没有建立好日后却很难弥补,所以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通常会通过四个步骤来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第一步,入小学前的这一年,教师会根据幼儿的能力发展特点,多给幼儿机会,让他们对班级、幼儿园有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从商讨与建立室内外活动、各种区域的规定,到每天以小组形式合作整理班级,再到每天放学前整理自己的储物柜和书包等,都是帮助他们从一日生活各个方面提高规则意识,提升保护学习环境、材料,照料动植物的责任感。
第二步,在游戏区与幼儿一起创设“小学课堂”的游戏情境。教师提供一些校服、文具用品、书包、书桌等供幼儿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可以扮演教师,也可扮演学生,在生活化、游戏化的情境中,结合自己参观小学的经验,提前体验小学生活。在扮演的过程中,他们需要自己穿戴校服、整理书包,整理“班级”中的各类教具、学具和文具。这在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独立性和自我管理意识。
第三步,在创设各个区域、游戏时,教师尽量将建构、表演、游戏区域规划到走廊,将一些安静、需要培养幼儿倾听力、专注力、坚持性、逻辑思维能力等学习品质的区域,如益智区、阅读区等创设在室内,让幼儿更能静心、耐心且不被外界打扰地探索学习。
幼儿园集体活动一般为20~30分钟,而小学一堂课长达40分钟,对注意力持续时长的要求有所提高。因此,我们应训练幼儿的注意力。
首先,需要在幼儿活动时尽量排除干扰,为幼儿提供能够安静地写写画画的空间。在幼儿写画的过程中,我们不要指点评价或出声催促,等幼儿完成后再和幼儿一起分享和讨论。其次,给幼儿明确且可以完成的学习目标。如阅读绘本之前,家长告诉幼儿“等你看完了,就跟我说说书里讲了什么故事”,让孩子带着问题翻开绘本。最后,根据幼儿的注意力水平,给幼儿明确的时间期限。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时间期限,幼儿学习时能保持一定的紧张状态,有利于专注力的发展。此外,升入小学后,幼儿有家庭作业。为了避免幼儿入学后形成写作业拖延、忘记作业的不良习惯,我们需要引导孩子树立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我们尝试给幼儿布置一个需要每天坚持完成的小任务,如整理玩具、洗袜子、摆碗筷等,并及时给予肯定,让幼儿逐步习惯于有一个任务需要每天完成,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
第四步,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也极为重要。幼儿进入小学后,接触的人更多、年龄跨度大,提升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以应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非常有必要。
除了在阅读区投放相关的绘本外,我们通常以主题形式开展活动,以激发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比如,在集体谈话活动时间,定期抛出一个案例,让幼儿探讨和分析。
科学做好入学准备,任重而道远。幼儿园将持续以幼儿兴趣为基础,问题导向式推进,全方位增进儿童的身心健康、习惯养成、品德培养、创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不断推动幼小学段的互通、互融,构建稳定的教育生态。
本文来源于《新班主任》(当代学前教育)2023年第11期(4月出版)。
活动推荐
点击下方图片征订《新班主任》(当代学前教育)杂志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