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认错的态度非常好,可一段时间后还是照样犯。”
“讲的时候好像很明事理,也觉得自己错了,可一转身就忘了。”
“每次犯错,孩子都会好好认错,可同样的错误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犯。”
有不少爸爸妈妈反应:每次孩子犯错,认错的态度都很好,可就是改不了。
面对孩子这种“诚恳认错,屡教不改”的行为,究竟该怎么办才好呢?
为什么孩子会不断地犯同一个错误?
总结来说有以下两个原因。
1.孩子并没有认识到自己错了,但知道只要自己认错了就能规避责罚
有时候孩子犯了错,爸爸妈妈会特别严厉地要求孩子承认错误。
有的爸爸妈妈甚至对“认错”这件事有很强的执念,只要孩子不认错,怒火就会烧得更旺。
而很多时候,孩子可能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错在哪里了,但他对爸爸妈妈的怒火有最直接的感知。
难道我们要求孩子认错道歉不对吗?
当然不是。
但我们需要弄清楚一个前提:
我们究竟要的是孩子真正地认识到错误,还是孩子认错时的好态度。
当爸爸妈妈把重点放在孩子的态度上时,孩子也会感知到这一点,反而干扰了他对事情本身的反思。
尤其是他按照爸爸妈妈的要求立刻态度很好地认错,发现这招在平息爸爸妈妈的怒火上很管用的时候。
如此一来,每当孩子犯了错,他得到的经验都是:
只要爸爸妈妈一生气就得态度好一点,赶紧认错,这样爸爸妈妈可能气就能消,自己也能免受责罚。
也就是说,孩子认错时态度好,并不代表他认识到了错误。
只是因为爸爸妈妈这么要求他,而且一般只要他认错了,就能规避责罚。
至于什么错,爸爸妈妈似乎也不是那么在意,孩子更是不会去多想了。
2.孩子认识到自己错了,但不知道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孩子犯错,不是认了就能改的。
因为认错和改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能认错不等于会改错。
认错是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不好的,下次不这么做。
而改错是明确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好的,下次按照新方法来做。
孩子认错时,是知道这样做不对、不好的,所以能承认错误。
但轮到改错时,如果爸爸妈妈没有明确地告诉孩子怎么做是对的、好的,孩子没有获得新方法,就可能会再次犯同样的错误。
这就像孩子做数学题,他某道题做错了,你检查作业时,告诉他这么做不对,他就知道,这题我错了。
承认这一点,对孩子来说,完全没有困难。
但如果孩子没有学会这道题的正确解法,就会一错再错。
那么,孩子犯错了,到底要如何引导呢?
我们要知道,孩子犯错了,让孩子认错不是目的,让孩子知道为什么错了,怎么改错、怎么做得更好才是目的。
所以,当孩子犯错时,我们不能只关注孩子认错的态度,而是要让孩子明白:
犯错了,没关系,每个人都会犯错,能改正不再犯才是关键。
具体要怎么做呢?
我们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孩子要买各种东西,不给买就大哭大闹为例细说一下。
在去超市或商场等孩子会产生买东西的欲望的地方,爸爸妈妈们不妨在出发前明确详细地告诉孩子:
“咱们去逛街时,你不能看到什么都要买,也不能不给买就大哭大闹。如果不给买就发脾气,只会把自己和爸爸妈妈的情绪搞得很糟糕,并不能解决问题。你有什么要求,可以好好地跟爸爸妈妈商量。”
当孩子表示理解后,爸爸妈妈们可以再跟孩子说:
“如果你确实很想要某件玩具,咱们可以做个计划。如在你过生日的时候买来当生日礼物,或者在过节的时候买来当节日礼物。当然你也可以用你自己的零花钱来买。”
这样跟孩子讲清楚,孩子虽然在逛街的时候还是想买玩具,但他至少知道了:
想要新玩具时,哭闹会让大家都不高兴,是错误的;真的想要可以跟爸爸妈妈好好商量,可以自己想或请爸爸妈妈做一个计划,准备好以后再买。
这样,孩子就获得了一个以往不知道的新方法,也知道了他老闹着要买玩具的“错误”该如何“改正”。
如果下一次,爸爸妈妈按照教给孩子的新方法,让孩子实现了买玩具的愿望,孩子就会彻底掌握这个方法,而放弃根本不奏效、会惹得爸爸妈妈很恼火、自己还要承认错误的旧方法。
至此,孩子哭闹着要买玩具的坏习惯,才算是真正得到了改正。
孩子的其他错误,爸爸妈妈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