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整理好的衣柜,不知道什么时候又被翻了个底朝天,衣服被扔得到处都是,让你忍不住怀疑家里是不是遭了贼。
才买没多久的小汽车又被拆得七零八落,只能认出四个车轱辘,那凄凄惨惨的样子,让你忍不住默默的对小汽车说一声“对不起”。
雪白的墙上又多了几幅“抽象画”,完全看不出来刚装修好时的样子,心痛的你只能默默的安慰自己“这是孩子想象力强的表现”。
卫生间的卷纸又不翼而飞了,取而代之的是满屋子乱飞的碎纸片,纷纷扬扬的,让你忍不住怀疑家里是不是刚下了一场“大雪”。
一洗澡就把卫生间弄得到处都是水,不管是衣服、毛巾、鞋子还是玩具都会接受水的“洗礼”,好似洪灾过境。
……
唉!家有小小“破坏王”咋办呢?
【1】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
对于感兴趣的东西,利用摸一摸、尝一尝、闻一闻、画一画、撕一撕、摔一摔,看看它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看看它是怎样形成的,是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一种表现,是孩子创造欲望引发的一种创造性行为。
如撕纸、玩水、拆玩具等“破坏”活动只是孩子在锻炼自己的手眼协调能力,了解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是孩子提高其认知能力的一个过程。
所以,孩子爱搞“破坏”并不是坏事,关键是爸爸妈妈怎样引导孩子的“破坏”,并以此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2】
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应对孩子的“破坏”呢?
1.理解、接纳并引导孩子的“破坏”
孩子“破坏”的过程就是孩子探索学习的过程。
对于孩子各种各样的“破坏”,爸爸妈妈要理解、接纳并引导。
在孩子搞“破坏”后,爸爸妈妈也许会很生气、很愤怒,但请你一定要控制住体内快要喷发的洪荒之力,不要随便批评、责骂孩子,也不要说“不许再把玩具拆了,不然下次就不给你买了”、“再搞破坏,看我不收拾你”等这样警告和威胁的话。
要知道,批评和威胁很可能会扼杀孩子宝贵的探索精神。
比如在孩子把新买的小汽车给拆了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先问一问孩子:“你能告诉我为什么把小汽车拆了吗?是不是想看一看小汽车是怎么动的啊?”之类的话,引导孩子说出他拆小汽车的原因。
然后再问一问:“你还记得怎么把小汽车装回去吗?”
如果孩子记得,就鼓励孩子自己动手装回去。
如果孩子不记得,爸爸妈妈可以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给孩子讲一讲小汽车的构造、工作原理,然后指导孩子修好小汽车。
如果最后还是没能修好,爸爸妈妈可以找专业的维修人员维修,让孩子看一看专业的维修人员是如何把小汽车修好的。
这样既不会打击孩子的好奇心,还能引导孩子在一拆一装的过程中了解小汽车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还能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2.为孩子提供自由“破坏”的空间
孩子对自己搞“破坏”带来的后果是没有什么概念的,只要他好奇,很可能就会不计后果的去实行。
所以,爸爸妈妈不妨为孩子提供自由“破坏”的空间,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探索欲与好奇心,同时又避免孩子“破坏”不必要的东西,造成浪费。
比如孩子喜欢撕纸,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旧杂志或旧报纸,让孩子随意撕扯,锻炼孩子的手臂肌肉和腕部关节。
或给孩子提供一些彩纸,引导孩子撕出各种各样的图形,进行撕纸粘贴画的创作,把孩子的好奇心与“破坏”转变为兴趣爱好。
比如孩子喜欢敲敲打打,爸爸妈妈可以用七个大小相同的玻璃杯装上不同高度的水,让孩子用筷子敲打,感受音高、音低的神奇变化,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比如孩子喜欢画画,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准备一张大画纸或买一张涂鸦墙膜贴在墙上,让孩子随心所欲的画画,培养孩子对画画的兴趣和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
3.给孩子的“破坏”制定规矩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不代表什么都可以让孩子尝试。
有些危险的如火、电、开水等是一定要让孩子远离的。
爸爸妈妈平时要尽量减少孩子接触危险物品的机会。
将剪刀、打火机、刀具、热水瓶、玻璃杯等危险物品放在孩子触碰不到的地方,并利用故事、动画、图片等多种方式引导孩子对安全的认识,让孩子远离危险,学会保护自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