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微信公众号“广州日报”(ID:guangzhoudaily)
事件起因是博物馆里一件艺术品玻璃城堡在展览过程中被两位小朋友弄坏了。
根据@上海玻璃博物馆 微博显示:
2020年5月30日下午,因两位小观众翻越展区围栏,并在追逐玩闹的过程中撞到展柜,城堡随即发生塔尖倒塌、破碎的情况,而其余部件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错位、破损。
根据介绍,这座玻璃城堡是由阿里巴兄弟(Arribas Brothers)历时三个月特地打造,并永久捐赠与上海玻璃博物馆收藏。
城堡内含至少3万个部件嵌套拼接,顶部装饰全部采用24K黄金,整体重量超过60公斤,最高处达110厘米。据说,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座纯手工打造的玻璃梦幻城堡,上海玻璃博物馆曾为其申请世界吉尼斯纪录。
上海玻璃博物馆称,已经联系艺术家对情况进行说明,并就展品修复问题寻求帮助。然而由于疫情原因,生活、工作于美国的两位艺术家无法启程往返上海。
这座城堡目前被放在在上海玻璃博物馆主场馆2楼的一个角落,城堡四周设有一个正方体的玻璃保护罩。
在城堡的一侧,可以看到有几截破损的塔顶散落在一旁,周围还有一些零碎的玻璃残渣。
藏品遭破坏后
现场一位带着女儿的妈妈在看到这件展品后表示,“我以为破损是一种艺术,没想到是意外,太可惜了!”
看到这样一件藏品被破坏,不少网友也感到十分痛心。
网友
要爱护我们的展品啊。
网友
八月份想去展馆的,没机会了。
也有网友说,请一定要追究家长的赔偿责任。
网友
建议让孩子家长赔偿,作为监护人应该尽到监护义务,孩子和家长都该有个教训。
网友
贴个标签,损坏照价赔偿,来时候先保险公司估个价。没什么比让孩子爹妈掏钱更能遏制熊孩子的了。
还有网友建议,博物馆应该施行区域划分,明确哪些区域小朋友不可以去。
网友
建议部分展览明确禁止儿童入内。
网友
能不能规定几岁以下的孩子不得进入某些区域?
网友
光考虑了观众和展品的近距离观赏。忽视了展品的保护。两难啊!
网友
玻璃博物馆展品被熊孩子弄坏不是第一次了,作为馆方也应该在保护工作上做到“防人之心不可无”,不然出事了,都是大棒高高抡起,轻轻放下,起不到任何警示作用
网友口中的事情出现第二次,是指另一件藏品《折》。
被人为损坏的艺术品《折》
在距离梦幻城堡不远的位置,一对残破的玻璃翅膀正挂在墙上,这个原名为《天使在等待》的艺术品曾在2013年被损坏,当时两位小观众翻越围栏,在小观众的用力拉扯和摇晃下,被扯下一大块,碎落在地。
此幅作品是这位艺术家专门为她刚出生的女儿做的。在之后的讨论中,艺术家把这个破损的作品原样保存,作品也因此改名为《折》。并且未向破坏者要求赔偿。
儿童用力拉扯和摇晃墙面上的玻璃制品
家长在一旁拍摄,并未制止
上海玻璃博物馆已将这一受损展品依原样展示在主馆核心位置,并配合被破坏时的监控画面,以示警醒,希望让更多观众能够意识到如何才是“博物馆正确的参观方式”。然而,没想到的是,七年之后,同样的悲剧却再次上演。
不少地方都存在家长带小孩去博物馆游玩,但是不遵守游玩礼仪的情况。
今年6月网友曝光的一段视频显示,有家长在参观上海自然博物馆期间,放任孩子站到展台触摸标本,一旁游客纷纷劝说,更有不少小孩提醒:不能摸!但家长仍置之不理。
从某种程度上说,有“熊孩子”必有“熊家长”并非没有道理。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使然,但这并不表示他们可以为所欲为,特别是在公共场所,就必须遵守公共场所的规矩。
孩子可以不懂,但是家长不能装作“不懂”,更不可以用“孩子不懂”作为理由,不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进行引导规范。
博物馆不是游乐场,在这个地方,教育属性一定是大于娱乐属性的。在进入博物馆之前,家长和孩子都有必要提前做一点功课。
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郑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建议,在到访博物馆前,家长要与孩子一起制定参观计划,让孩子也参与其中,从而激发他们参观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北京自然博物馆科普教育部工作人员也建议家长在带着孩子参观博物馆时“三开、一关、要带上”——打开眼睛、打开耳朵、打开大脑,关闭嘴巴,带上纸笔。观察“这是什么”;发现“这里有意思”;思考“为什么这样”;倾听“寻找答案”;最后是分享,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
博物馆当然不会像某些网友说的那样,狠心“把小朋友全部拒之门外”。
上海玻璃博物馆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博物馆之所以不同于游乐园,正是因为博物馆有它本身的艺术性和教育意义,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博物馆方面还是希望网友能够理解博物馆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如果因为一个错误就把孩子定性为一个‘犯罪者’,这样不好,我们能做的是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不是一味的苛责,公众教育方是普及参观礼仪的长久之道。”
在与网友的互动中,上海玻璃博物馆透露,小观众已经进行道歉,而且家长愿意协助后续事宜。
参观博物馆的时候
家长们一定要看管好孩子
不可以追跑打闹
也不能翻越护栏、触摸展品
展品的安全和文明的参观环境
需要我们共同守护
编 辑 | 钟子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