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2023
生活化课程对
幼小科学衔接的长效意义
教研管理
幼小衔接
2021 年 3 月 31 日,教育部颁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建立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长效机制”。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我们坚决拥护国家教育方针,并且非常认同《指导意见》所附《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以下简称《指导要点》)中的要求 :“将入学准备教育有机渗透于幼儿园三年保育教育工作的全过程。”究其根源主要有两点 :第一,正如《指导要点》所说,3~6 岁是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基的重要阶段,也是为幼儿做好入学准备的关键阶段 ;第二,幼小科学衔接不能止于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的教学改革,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在幼儿园三年中普遍存在。因此,构建贯穿幼儿园三年保教全程的幼小科学衔接长效机制势在必行。我们认为,让幼儿园开展生活化课程是构建这一长效机制的重要措施。我们于 2018 年 9 月开始开展“生活化园本课程开发”课题研究,出发点之一就是力求通过对幼儿园课程进行生活化改造,在源头遏制住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一
回顾历史,探寻生活化课程的必要性
回顾幼儿教育发展史,在近现代幼儿园教育发展史中,实施生活化课程是主流思想。例如,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生活教育”的概念,主张让儿童接受符合其实际生活需要的教育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思想,主张把基本的人类事物引进学校作为教材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向全世界倡导“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的生活化教育理念。
我国当代许多幼教专家也提出幼儿园实施生活化课程。例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倡导“生活即教育”,教育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培养能适应生活的人 ;“幼儿教育之父”陈鹤琴先生提出了“活教育”理论,主张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
有鉴于此,我国 2001 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 :“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2012 年颁布的《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则指出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2021 年颁布的《指导意见》再次提出要求 :“改变过度重视知识准备,超标教学、超前学习的状况……国家课程主要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方式实施。”
然而,纵观当前许多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小学化”倾向严重,盲目推行各种“知识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错误教育方法。这就与上述幼儿教育发展的历史主流和我国法规政策的要求背道而驰,严重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需要。如此,既不利于幼儿终身发展,更不利于幼小科学衔接。因此,幼儿园开发生活化课程对构建幼小科学衔接长效机制十分有必要,我们要积极落实相关行动。
二
理念结合实践,多途径开发生活化课程
幼儿园要如何认识生活化课程的理念?可以运用怎样的方式来构建生活化课程呢?对此,我们主要从理念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共同开发生活化课程。
(一)形成理念共识
在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我们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进行反复学习和研讨,形成了对生活化课程的一些理念共识。“生活”指幼儿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各种生命活动(幼儿对自己身心状态的感知、体验、想象、评价、保护、期望、憧憬等),包括幼儿过去、现在、未来的生命活动,以及幼儿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自我世界里的生命活动。“化”通俗地说就是“融化”。“课程”指的是幼儿园开展的各项保教活动,包括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区域活动、生活活动、运动活动、户外活动等。“生活化课程”,就是教师在设计保育或教育活动时要将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法都“融化”到幼儿的真实生活中,让幼儿喜闻乐见、热情投入、真实获益,避免脱离幼儿需要的、不被幼儿喜爱的、对幼儿发展益处不大的“主观教学”。这一点恰好符合《纲要》所提出的“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要求。
(二)课程开发实践
我们将参与课题研究的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组织到一起,一步一步扎实开展学习、研究与课程开发实践。
第一步,组织学习和培训。我们不仅要求所有参研教师细致学习《纲要》《指南》《学前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等专业书籍,还先后组织了三次专题培训,内容包括前述生活化课程理念、本课题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开发生活化课程的基本方法、生活化保教活动案例的撰写方法等。在此基础上,参研教师逐渐明确了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开发的指导原则 :以“奠定幼儿终身幸福生活的基础”为课程目标,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课程资源,以“幼儿真实的生活实践”为各领域学习方法。
第二步,组织课程开发。各参研园自主组织,运用移植、改编、创编等方法来开发课程。例如,对于各地各园已有课程资源中符合前述理念的保教活动,教师可以直接移植过来应用 ;对于体现前述理念不够的保教活动,教师可以根据该理念进行改编后再应用 ;对于移植与改编后仍不能体现前述理念的保教活动,教师可以自主创编良好的、符合前述理念的保教活动,再予以应用。
第三步,确定生活化课程呈现形式。在总结课程开发初始阶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参研教师商量确定运用保教活动的案例,作为生活化课程的呈现形式。案例类型主要包括两种 :第一种是单项活动案例,指符合生活化课程理念的单个保教活动,教师需要写明活动内容、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评价与反思等 ;第二种是专题性活动案例,由若干个符合生活化课程理念的保教活动组成,综合完成某个教育专题,教师需要写明专题教育的背景、目标、内容、环境创建、家园共育,以及该专题中各个活动的内容、目标、准备、过程、评价与反思等。在此基础上,各参研幼儿园对这些案例进行整合,形成适合本幼儿园的整体性生活化课程。
第四步,分阶段展示交流课程开发成果。近四年来,我们先后组织过六次生活化课程开发成果展示与交流活动。这些成果中主要是保教活动案例,此外还有总结学习体会或课程开发经验论文。2021 年 12 月,我们还向各参研园征集了 210 份保教活动案例,从中评选出 37 篇优秀案例进行表彰和奖励,并发送至各参研园进行学习和借鉴。
第五步,将课程开发延伸至家庭。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家庭的密切配合。于是,我们积极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将生活化课程的开发延伸至广大幼儿家庭。例如,向家长发送幼儿园设计的生活化保教活动方案,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设计一些幼儿在家就能完成的生活化延伸活动,动员家长提供活动资源并协助完成 ;鼓励家长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积极开展各种实践生活化理念的亲子活动。
三
生活化课程对促进幼小科学衔接的长效意义
我们构建生活化课程的研究已在株洲市持续了近四年,全市所辖 10 个区县中有 50 所幼儿园都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其中城市幼儿园 29 所、农村幼儿园 21 所。在各参研幼儿园的积极努力下,参与生活化课程开发的数百名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升。我们的生活化课程开发也得到了湖南省株洲市学前教育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与指导。
但是,我们更看重的是 :生活化课程对促进幼小科学衔接的长效意义。我们依据生活化课程的理念开发了 500 多份教育案例,应用范围涵盖 50 所幼儿园的小、中、大班三年保教全程,教育内容涵盖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在如此多的保教活动中,孩子们持续三年不断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走进自己的心灵,在教师的引导下,依托生活经验,探究解决各种生活问题,获得了全面发展。这一点正如《指导要点》所提出的,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和终身发展做好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孩子们喜欢这样的生活化课程,家长们赞赏并支持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幼小科学衔接非常重要,幼儿园必须努力构建能确保幼小科学衔接的长效机制。由此,努力开发与实施贯穿幼儿园三年保教全程的生活化课程既切实需要又切实可行,我们应当积极践行并落实。
转载请注明来源“学前在线”。
本文综合转自:《幼教365》杂志管理版总第514、515 期
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订阅
往期精选文章推荐阅读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学前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