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文章来源:摘自《中国家庭报·家长学校》2020年8月27日 总第483期 A8、A9版
赵刚
现任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理事兼家长与教师合作管理委员会 (CPTA)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华志愿者协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目前任职于我国高校建立的第一个家庭教育研究机构——东北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
早在“十一五”期间,赵刚就承担了中国教育学会重点课题“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家长教育体系研究”,并出版了建国后第一本《家长教育学》,开辟了我国家长教育的学科建设与指导体系。2018年又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 重点课题“家校合作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化实践研究”。多年来,他倾力推动中国家庭教育的国际化与两岸合作,使东北师范大学的家庭教育学科、家长教育研究与指导处于国际有影响、国内领先的地位。
2020年是个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社会生活、教育秩序都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居家防疫、停课不停学,出现了教师依靠家长、家长求助教师的互动、互助教育形式。面对这种局面,长期被忽略的家长教育话题又被热议。如何开展家长教育,发挥家长作用,推动家校合作?
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内容。在国民教育系统与人的成长中,家庭教育是起点教育。一个国家要赢得未来,首先要赢在教育;而赢在教育,首先要赢在起点;缺乏科学教育素养的家长只能使孩子输在起点;家长教育事关国家强盛与社会和谐。
针对这些问题,我国研究家庭教育的著名学者赵刚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图为《中华家庭教育学》出版首发式
如何区分家长教育与家庭教育
家长教育由家庭教育演变而来,国外及台湾等地多称“亲职教育”,指家庭的长辈具备教育后代的水平和技能,使其称职。如同各种工作需要接受专业学习和职业培训,亲职能力也需要学习,需要接受教育。
家长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主导内容,是以家长等成年人为对象,而广义的家庭教育还包括了未成年人或其他年幼者。
家长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似点在于:在教育体制上,均属于非正式的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均在于维系良好的亲子关系与促进家庭的和谐;在教育内容上,均与生活教育相结合;在教育功能上,小至个人的发展,大至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均与之有关;在教育使命上,二者皆有致力于培养好子女、好公民的责任。
不同点在于:在研究对象上,家长教育是以成人为研究对象,而我国的家庭教育是以孩子为研究对象;在教育重心上,家长教育以父母为中心,而我国的家庭教育则以孩童为中心;在教育目标上,家长教育侧重于家长素质的提高,而我国的家庭教育则侧重于子女的发展;在教育内容上,家长教育具有五大知识体系:人生哲学与艺术、家庭关系与沟通、家人安全与健康、家政实务与管理、子女成长与教育;在教育形式上,家长教育主要通过家长学校、教育咨询、指导手册、家长沙龙等方式进行,而家庭教育则是以榜样示范、耳濡目染、遇物则诲、择机而教等主要教育方式;在教育原理上,家长教育注重伦理的启迪与精神的感召,家庭教育则注重亲情的交融与内心的感动;在教育者的能力上,家长教育领域的教育者具有相关专业的理论素养与技能,而家庭教育的教育者则相对缺乏理论知识;在教育效能上,家长教育的优势在于认知,家庭教育的优势在于情感。
家长要不要“持证上岗”
“持证上岗”是一个形象性描述,是指家长们需要学习,具备教育孩子的知识和能力。这不仅是家庭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与教育体系所必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长的专业能力与学习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子女的人生质量。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观念的更新,孩子们个性意识增强,如今的家庭教育,早已不是“训斥加严厉”的“家长制时代”,而是进入了平等、开放、互动等“共同成长时代”。家长必须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向孩子提供科学、健康而又行之有效的教育引导和陪伴,用榜样“身教”孩子,用耐心唤醒孩子,用专业化技巧说服孩子。育人先育己。要想取得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家长必须先要有高瞻远瞩的自我成长意识,愿意成为科学化、专业化的“高明家长”,用“有技巧的爱”代替“懵懵懂懂的爱”,用“专业化的教育能力”取代“跟着感觉走的教育模式”。
现在的家庭不再追求子女的数量,更多关注子女的质量。家长的学习态度与教育能力,已成为自身发展、子女成长的刚性需求,所以,对家长或准家长等社会成员给予教育,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现代化所需要的,社会专业机构与人士都有责任。家长教育是成人教育,属社会服务,既是事业,更有产业属性。
图为全国首届家长教育研讨会暨全国家长学习中心成立活动现场
怎样延续疫情期间形成的
家长与教师合作共育的教育模式
现代教育制度需要家校合作,需要高素质的家长支持教师工作和学校教育,低素质的家长难以实现这种合作,家长教育自然成为现代教育的制度化选择。
家校合作的核心是亲师协同
家校合作是指家庭和学校两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进行的一种旨在促进青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互助活动。家校合作的核心是亲师协同,亲师协同就是学生的父母与教师配合工作。家长与教师将教育资源结合在一起,进行互补,孩子的成长会更健全,学习效果会更好。家庭、学校和学生的关系,可以用等腰三角形做比喻:学生是顶点,家庭和学校是底边的两个点。底边越长,顶点越低;底边越短,顶点越高。家庭和学校距离越远,学生的发展水平越低;家庭和学校的距离越近,学生的发展水平越高。这种共同的愿景是构成家校合作、亲师协同的基础。
人类教育格局因生产力发展水平而改变:农耕时代,家庭与家族担负着后代生产与生活能力的培养和指导,家庭教育功能突出;以蒸汽机发明为标志的工业时代,需要专业的教育机构培养适合流程化的就业者,学校教育占有主导地位;以计算机出现为标志的信息化时代,学校在传播知识与学历认证上的独大地位被技术攻破,优质、特色、适合的教育为社会、职场所追捧,教育走进家校合作时代,即强制化、标准化的学校教育与个性化、自由化的家庭教育有效结合。
曾有研究预测,到本世纪中叶,人类获取知识与信息的地点主要在家庭而不是学校。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这种形态提前30年进入现实,使家校合作显现出特殊价值和意义。居家防疫,“停课不停学”,这虽是无奈,但也是人类未来教育模式的早期演练。
伴随工业革命而来的学校教育在传播生产知识、为学习者提供就业认证上的独特功能,造成今天绝大多数人认为上学校就是接受教育、上名校就是接受优质教育的错误认知,把学习专业生产知识、追求学历的过程视为教育的全部,结果使家庭也成了学校的分校,家庭教育学校化。疫情发生后,长时间的居家生活与网络教学,暴露出学生生活能力、自立水平、家人关系等很多问题。
图为“国际化条件下凤岗家长义工模式优化研究”结题现场会暨东莞市凤岗镇家长义工与学校(家园)合作观摩活动合影
明确家庭与学校教育职责和界限
这次人类教育史上史无前例的教育形态,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反思:只注重生产不关注生活不是科学的教育体系,缺乏劳动教育、自立生活的教育是没有意义的;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良性教育的起点和保障;不能把教育完全寄托给学校,家庭教育功能无可替代。今天,家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学校帮助,学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家长支持。
人类面对未来越来越多难以把控的变化,防疫的常态化是一种理性的判断和应对。同样,面对迅猛变化的世界,家校合作的体制是人类进入智能化时代的必然选择。常态化将打破以往学校与家庭是两个基本不相交叉的教育形态,强调共同合作教育体,明确家庭与学校各自的教育职责和界限,实现教育的共情、共育、共建、共责,赋予双方新职能。学校不仅教育学生也要教育家长,家庭不仅教育孩子也应参与学校事务。学校应有管理、教育家长的专业人员和部门,推动在校学生的学习型家庭建设;学校设立有别于以往的单一家长委员会机构,倡导建立家校合作委员会(或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家长教育协会制度)充分尊重家长的教育权,让家长参与校政管理;倡导“家长亦为师”的理念,充分利用家长的智慧、教育和社会资源,活化学校的教育教学;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建立定期的家校合作激励机制,表彰促进家校合作的单位与个人,形成社会参与教育、教育服务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
家长参与教育,这是一条成功的国际教育经验。我国很多地区、学校倡导的“家长义工”“家长督学”等经验值得推广。教育志愿者行为,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明发展与公民素质,让家长的智力资源、社会资源介入学校工作,优化教育,解决纠纷。中华志愿者协会教育委员会推动的家长志愿活动,就是解决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急需。
改善家长教育社会认识不足
学科地位不高的建议
1949年以后,受国情与体制的影响,家庭教育学科、家政教育、生活教育等淡出我们的教育体系,教育学科以学校教育研究为主,造成家庭教育学科至今在教育科学中无地位,专业人士、有价值成果甚少,导致广大家长把教育寄托于学校等公共机构,造成教育唯学校、唯分数、唯文凭、唯学历的畸形局面,形成“学校即教育、教育即学校”的社会不良认知。学校教育家庭化,家庭教育功能简化为完成学校作业;家庭教育学校化,学校需要填补家庭应承担的诸多育人功能。制度建设的缺失,使学校与家庭缺乏沟通与合作,家长普遍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责任与义务,学校要承担所有教育之重。另一方面,学校缺乏尊重与发挥家长作用的意识,没有良性的家校互动机制。教育改革围绕学校展开,基本忽视了家庭因素。当今许多青少年身上存在的备受诟病的自立不强、生活能力缺失等问题,与我们长期漠视家庭教育的功能、缺乏家校合作机制、忽略家长教育直接相关。只重专业教育而忽略生活教育的教育体系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和谐社会的发展所需要的。家庭教育学科建设事关教育事业的优化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在此,有以下几点建议:
建议教育部设立“家庭教育学科建设与指导委员会”。成立具备行政与学术职能的“家庭与学校合作教育指导委员会”,领导与指导各级各类学校的家校共育、家长教育工作。
审议将家庭教育学纳入教育学的二级学科。目前教育学二级学科分类与今天的教育发展要求和社会需求相差甚远。在高等师范院校开设家庭教育专业,培养家长教育与家校合作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也拓展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图为中华志愿者协会教育委员会成立仪式现场
推动符合中国国情的家庭生活教育体系建设。优化国民的生活品质,突破教育中的唯学校、唯分数、唯学历的教育倾向,使生产教育与生活教育并重,回归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鼓励国内从事家庭教育的学者在家庭教育学科教材建设、师资培训、实践指导方面作出探索与建设工作。
在国家教育经费中给家长教育一定比例拨款。扶持、支持各地、各校建立家庭教育中心、家长学习中心等家长教育机构。对学习型家庭、家校合作典型、优秀家长教育社会机构建立国家级表彰激励机制。
办好家长学校是落实家长教育的最有效载体。建议政府、学术团体等部门制定《家长学校建设指导标准》,改变当前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办学中无法可依、无规可循、无书可选、无人可用的不良状态。
文/屠洪波 图/尹霁虹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