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文章,请“设为星标"哦~
点击上方“学前微主编”→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有一个理念持续并且清晰地解释着行进的方向和落地的地步;
有一种路径虽然细节并不明确但大体知道从哪里起步、在哪里展开、在哪里收尾,且可以阶段性的回眸、复盘;
有一套方案让行动者明白逐步进阶的程序,一年二年三年,你做到了什么你就可以站到什么样的台阶上。
并且,理念、路径、行动者是在不断地相信与质疑中吸收和修正。”
他还说:“你看看世界幼教史,那些持续被推崇持续保持生命力的好课程,是不是都有这样的品性?”
说实话,在幼儿园这么多年,自己对课程有过相对完整的理解和思考,只有两次。
第一次是2011年启动蒙氏园,请了台湾的熊桂芬博士进行了为期三年的系统培训,体会到了从课程理念到目标、内容、环境、材料、途径、方法及评价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有其自洽的结构与逻辑。
第二次是2016年开始跟着常青藤社区幼儿园的Alise园长学习。
与学习并接受蒙氏教育不同的是,这是一次在“相信与质疑”中反思并自我建构的过程,尤其对细节中的理念有了深刻的体会,由衷敬佩Alise在实践中不断修复,将思想与实践完美结合而形成的协商课程。
![关于幼儿园课程的6则思考-幼师课件网第4张图片](http://kejian.youshijiaoyan.com/wp-admin/img.php?img=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vSHT1wnRic4pEvU4zeFFSfm3EsnDbwd2syeX6yk8XxMHicQB0n4SYpb2Zia9r899uqMwjaUbP1gfib2u1OvHU9yicTg/640?wx_fmt=jpeg)
无论蒙氏课程,还是协商课程,都有着步教授概括的特征。
在实践中,立足儿童本位的思想是课程的源头活水,与思想高度契合的过程让教师在逐步深入中自我贯通,一定是一个不断生长的过程,也是不断反思修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与教师的成长出现了。
我意识到,在理解课程定义之前,需要有一个对课程在实践中整体状态的认识与体会。
幼儿园从使用统一教材到弱化教材,从主题活动到区域活动,从集体教学到个别学习,从特色课程到园本课程,再到“课程游戏化”或“游戏课程化”,在诸多的实践探索中,伴随着的是课程理念及行为方式的发展变化。
在实践中,大家意识到统一的教材在实现基础目标上起到了规定内容、规范行为的作用,但却难以兼顾环境背景、园所实际,更没有办法关注每一个幼儿的需求。
在统一中,教师重在执行,无须关心“为什么”,即使发现问题,也是尽力调整自己的方式,努力提高教学技能,却忽视了这是“左脚鞋穿右脚,错打错中来”。
不知道原理,只是按照标准完成任务,按照设定的标准评价幼儿发展结果,同样的问题必然反复出现。
比如,明明与幼儿近距离接触的是老师,但这个老师却常常看不懂孩子,也不很清楚孩子的需要是否重要,或者即便了解一些,也不知道怎么做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亦或不敢做出超越要求的事情,做或不做并不是由教师决定的,而是由教师以外的离孩子更远的人决定的。
在统一教材的课程模式中,教师看似主导实则是被动执行,以执行为主的老师很难具有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教材是标准,有着不可撼动的权威。
当儿童的学习行为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清晰呈现,人们终于开始反思,我们的课程存在着与儿童发展背离的问题,于是,新的尝试开始了。
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当课程自主性逐步下放,老师们遇到的难题并非对理念的理解,或者方法缺失,而是在等待另一个新的要求。
执行模式能否转化为自主模式,是比建构课程更靠前的一个问题,决定着关于课程在实践发展中的思路和方向。
按照常规,幼儿园每学期都要进行教学观摩,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核,也是共同学习、推动课程发展的方式。
每次观摩前,幼儿园及老师们都会做足各种准备,试图呈现最好的状态与品质。
虽然我已经认识到此种方式中隐藏的问题,但却无法直接取代,只能以渐进的方式通过反思慢慢改进、改变。
2019年,伴随课程改革先一点点开始做铺垫工作,在观摩中先调整了几点:
2.取消抽课,请教师选择自己最拿手的内容,呈现自己的最高水平;
幼儿园的教学观摩基本围绕主题活动进行五大领域的集体教学,这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点,也是老师们被考核评价的重点工作。
但这种方式的弊端是通过外部力量督促执行,却无法直面问题,自然也难以促进自我反思及自我改进。
抽课看似公平,却在规定中进一步远离儿童,教师无需观察分析,只要完成规定动作即可,打磨的是教学技巧;以自主选择代替,凸显教师的最高水平,是撬动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开始,在自己承担观摩结果中走向反思。
取消考核,让教师不再被结果困扰,而开始思考教育本身,与之匹配的教研就有了针对性和关注度;观察中生成有了一些突破,但只是给教师设计活动找了一个由头,我们深切感受到了预设无法真正从儿童的真实需求开始,一切还是教师自我的主张与逻辑。
这是一次课程实施中的机制调整,目标追求是教师自主中的反思与改进,并借助教研回归儿童本位重塑儿童观。
现场的效果:教师不再对问题的提出斤斤计较,开始对质疑进行思考,开始面对真实的儿童,开始反思之前的行为到底是为什么?
如此,我们才能避免各种外部因素的牵制而走到建构课程的起点,才有机会在跟随儿童中给予儿童需要的支持。
我在想,这个过程应该不只是为了改变,它同时就是对教师专业有意义的反思、修复、建构的过程。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支持幼儿自主游戏,说起来人们似乎普遍认同,但做起来问题多多。
园长要领导课程发展,不仅仅着眼于课程本身,还要创造课程实践的条件。
我发现,支持幼儿自主的前提是教师是否自主,一个只能按照标准执行的教师,无法理解幼儿自主的意义,更无法支持幼儿走向自主。
我希望通过管理中的自主机制,为教师的自主发展提供一个环境氛围,让自主成为整个组织运行的方式。
在实践中,我意识到其实存在着很多课程以外制约课程发展的因素,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引起重视,就会陷入就课程说课程、就理念说理念的误区,就如在不断板结的土地播种,课改这颗种子无法发芽、生根。
比如,很多幼儿园希望通过引入某一课程实现提升,有的会到处学习期待多元发展,还有的围绕某一资源追求特色,但往往会顾此失彼,甚至自相矛盾。
先不说外部评价是否干扰,其实园所自身就走的很纠结。
这时候,我的想法是与其着急做出什么拿得出手的课程成果,不如主动进入积累沉淀期,通过梳理、反省、内化,做自我解读,找到找准自己是什么、怎么样,无论个体,还是团队,先进入自主发展状态。
在自主中,让组织由外而内自我进化,恢复园所生态,在自我省视中感受自己的力量,让引进的课程有机会转化为自己的可以发展的课程。
自主的教师,才能真的支持儿童的自主,获得解放的儿童会遵循生命的本来走向自由,走向成长;自主的教师,才有可能提升自信,自信是坚持信念、实现目标的内在力量。
幼儿园的课程,是由自信者在实践中建构、发展的,幼儿园的课程改革是由具有独立自主意志的老师推动的。
2019年10月,观摩结束,开启了自主学习,我和业务园长每周两次,利用下班时间,跟老师们分别进行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与实践的深度学习。
全体教师自愿参加,但人数从十几人到八十多人,没有考核,没有要求,完全根据自己的需求,走进来,或者走出去。
超过预期的尝试,让我们重新理解了教师,他们并非心甘情愿处于被动中,无可奈何才是真的写照。
北方的冬天,夜早早降临,黑暗中,金幼四楼的大厅,一片灯火,一群普普通通的老师,沉浸在一场将要推动彻底变革的学习中!
![关于幼儿园课程的6则思考-幼师课件网第10张图片](http://kejian.youshijiaoyan.com/wp-admin/img.php?img=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vSHT1wnRic4pEvU4zeFFSfm3EsnDbwd2sYfLxF3NtOFpNCeQkZO4CwLZ9wdPXibicvIktv4MGAWVW4ibBLxreKa1yA/640?wx_fmt=jpeg)
我自己为了区分课程,划定了一个分界线,即活动是从哪里来的?
二者的区别,一是教师希望儿童学什么,教材就是承载希望的工具,教师要研究的是教材,并采取某种方式教给儿童;另一是教师发现儿童需要学什么,观察记录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要研究的是儿童本身,根据需要给予支持。
有老师质疑,虽然我设计组织了活动,可那也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阶段目标而来的呀!
其实,这是老师们又一个当下的问题,即对儿童的认知不是来自自己的观察,而是书本的描述。
大家习以为常用“描述的儿童”做标准,教育引导“真实的儿童”,而不是以对“真实的儿童”的观察,来修正“描述的儿童”。
我们默认了“书”是对的,也默认了“孩子”是被教育的。
在这样的思维背景下,孩子被理所当然地放在一个“框子”中,不符合“框子”的孩子,就是不正常的孩子。
在一日生活中,老师们定了若干规矩和要求,管的很辛苦却不知辛苦从何而来;在教学活动中,想了很多点子,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主题教育活动出发点是从幼儿中来,但在实践中,或许是一种主导惯性,走着走着,主题活动就变成了教师设计活动,其中的尴尬,这个主题似乎还不如教材内容,显得粗糙而缺乏逻辑。
眼下,还有一层尴尬,原来的“框子”没变,只是换了某个形式,贴了新的标签,活动似乎一夜之间就成了尊重儿童、跟随儿童。
换汤不换药的结果,让老师们处于更大的困惑中,知行无法合一,逻辑无法自洽,各种苦恼不一而足。
尊重儿童的生成课程,有着内在的原理支撑,绝非形式的变化,不去打通,不去重构,无法抵达。
用了三个半天,对所有班级的环境进行现场观摩和交流。
看得出,老师们花了不少心思,也用了大把时间和精力,尽量以不花钱、少花钱的方式,把能利用的空间和墙壁都利用起来。
但是,当我们试着追问为什么这样做?理由或依据是什么?认为对幼儿有意义的证据是什么?
老师们有点懵,似乎知道但又说不清楚,有很多方式其实都是在南来北往学习中的借鉴模仿,有的是来自网络或参考资料,老师们也结合自己的实际,再做出一些调整,都是习以为常的做法,一切理所当然。
当我们试着对“理所当然”进行质疑时,习惯于被评价、接受的老师,一下子还有点转不过弯来,不知道该怎么思考。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件事,所谓“环境创设”,更多是老师的出发点,自己的喜好,自己的审美,自己认为对孩子好,自己按照要求做的,在做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就忘记了孩子的真实需求,即便记起,也是那个“框子”,而非孩子们当下的真实。
追问和质疑成为这个时期的方式,我们对每一个内容重新审视。
每周教研都围绕“儿童视角”展开,有的老师就迅速地尝试起来,墙面上出现了孩子们的发现、热烈的讨论、连续的探索,这让大家直观地体会到了“环境创设”背后是“课程发展”,“课程发展”背后是“儿童视角”,而“儿童视角”则来自教师对儿童的持续观察解读,以及对自我行为的反思纠正。有准备的环境慢慢进入教师的视野。
借鉴常青藤社区幼儿园的八大基础区,为幼儿营造自主游戏的有准备的环境,很快被老师们理解认可,从一个实验班,到全园十五个班级的课程改革,我们只用了一个学期。
在实践中,一日生活常规成为了课程,老师们理解了幼儿对秩序的需求,在自我修炼中自觉成为行走的常规;八个基础区在幼儿的自主游戏中不断生长出新的区域,探索从室内走向室外,从室外走向社会,难以理解的深度学习就这样开始了。
当教师对教育的原理通透了,当他们在实践中亲身感受着自主中的幼儿所换发出的活力,改革就成了自觉行为。
当很多人还在认为这些老师能力不够、需要拐杖的时候,他们却在实践中长出了自己对教育的信念。
原来,不是老师不行,是我们以为老师不行;原来不是老师不想改,是我们以为老师不想改。
金幼用三年的实践,验证了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的可行性,给出了实践的操作性,也在教师自主发展中实现了专业的迭代。
一切,说难也不难,找准卡点,解决好外部因素,专攻内在发展,相信教师,皆有可为。
《学前微主编》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学前微主编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