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余额仅剩3%,站在2021的岁尾,我们回望这一年难忘的人和事,拥抱时代,迈向新的征程。从2009年开始,中国新闻周刊在每年岁末都会以一份推崇理性价值的“年度影响力人物”榜单,来盘点和梳理在各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今天,2021“年度影响力人物”榜单如约而至。
今年,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度教育人物——杨东平教授。
杨东平,1949年生于山东曲阜,后随家南下上海。在上海中学毕业后,作为知青下乡到黑龙江德都县农村。1972年到北京工业学院(现为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任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自然之友会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等。
2004年,《南方人物周刊》评选出“影响中国的50位公共知识分子”,杨东平是这50人中的一个。简短评语这样评价杨东平:“他虽然是一个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专家,但在专业之外,他有广泛的社会关怀。从环境到教育,从人文到社会发展,他的声音始终不断。对社会问题,他发出的声音是独立的,只问事非,不计利害。”
见过杨东平的人,都说他是一位言语温和平静、举止儒雅低调的学者,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更是一位善于直指问题利害、敢说敢言且与媒体记者走得最近的学者。从教育、环保,到人文与媒介,再到参与民间公益组织,他几乎是中国学者中跨界最多的。
出生于1949年的杨东平,可以说六十年的中国当代史,他是扎扎实实地亲身经历了一遍。他从小接受过“革 命 接 班人”教育,中学做过红 卫兵,当过下乡知青,文 革期间上过大学,参与过“四 五 运动”等等,该尝过的酸甜苦辣都尝过了。随时代的变幻而变换地理时空,也变幻着杨东平的人生。
少年时代的杨东平,喜欢画画、摄影、旅游、文学等等。小时的最大梦想是当画家,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图画上。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杨东平对自己的人生设计,是进行业余文学写作,成为一名“文学青年”。那个正是一个思想解放,文学复兴的黄金时代。在约四五年的时间里,杨东平写过若干部长篇、中篇、短篇小说,以及电影文学剧本,至今仍是手抄本存放在抽屉里。
杨东平往往被称为人文学者、社会学家,但他的本职还是教育,教育学者的称呼才是他最珍视的。
理工科出身的人,研究教育,这是人们对他最大的疑问。杨东平认为自己介入教育研究,大致是通过“做中学”,从一个教育的“门外汉”而“自学成才”的。无科班教育背景的弱点是缺乏严格的学术训练和深厚的学术功底,其好处则是思想自由开放,无拘束、无负担,基本是兴趣导向和问题导向的。
因而,杨东平的教育研究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很明确的社会参与。他首先介入的是对文 革 前“十七年教育”的批判性 反思。90年代初,杨东平转向了对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现代命运、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研究,从而建立儒家教育传统、五四教育文化、“十七年教育”、毛泽东的“教育 革命”之间的内在联系。沿着对五四教育文化的认识,在高等教育的方向上,发展出对重温大学精神、重建现代大学制度的呼吁。新世纪之交,教育公平成了中国教育的重大问题。中小学“择校热”、重点学校制度、示范性高中、“转制”学校、“名校办民校”、教育乱收费、高校招生腐败、“教育产业化”等等现象,受到舆论和社会各界的普遍批评。杨东平对教育公平的研究,始于1999年受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的委托,为制定“十五计划”所做的预研项目。
在他看来,没有公平的现代化是一种没有灵魂的现代化,没有公平的发展是一种畸形的发展。他主持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课题《高等教育的教育公平理论研究》,结合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和高中学生社会分层、教育机会获得的实证调查,以及对“教育产业化”的反思、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的构建等等,撰写了《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一书,成为该领域公认的专家。2008年春天,杨东平当选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的常务副会长。他自己说,与陶行知在80年代“文化热”中的“不期而遇”,令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相见恨晚的惊喜。他认为陶行知教育思想和生活教育理论是中国人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现代教育理论。生活教育要应对的基本问题,就是改变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书本与实践相脱离的弊端,重建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因而,生活教育是可以矫治“应试教育”的教育理论,是能够统辖中国各种教育问题的顶层的教育哲学,可以成为指导未来教育发展的基本理论。
杨东平的另一个重要的工作领域是社会组织。他参与创建了几个民间组织,成为活跃的NGO的组织者和领导人。
1994年春天,杨东平参与创建了著名的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最初只有梁从诫、杨东平、梁晓燕等4个发起人,没有办公室,没有经费,他们只能到公园里碰面开会。如今,“自然之友”的会员遍布全国各地,在滇金丝猴、藏羚羊的保护、都江堰杨柳湖大坝工程的下马、怒江建坝和西部水电开发之争、首钢搬迁、北京大兴引进西班牙斗牛、兴建“亚洲最大斗牛场”初衷的改变、“26度空调”的呼吁等众多环保活动和倡导,“自然之友”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003年起,杨东平支持由骑自行车走遍西部各省考察农村教育的大学生尚立富发起的“西部阳光行动”。2006年,由台湾企业家周小丽资助,成立了“北京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杨东平担任理事长。几年来,西部阳光基金会开展大学生下乡支教、农村教师培训、贫困学生资助等项目,获得良好声誉,初步形成自己的特色,成为一个管理规范、有口碑的非公募基金会。
2002年,在时任苏州市副市长的朱永新倡议下,成立了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由杨东平任院长,开展宏观教育研究和教育政策倡导。从书斋走到了前台,杨东平成为著名的意见领袖和舆论“明星”。他们举行的大大小小的研讨会,有为义务教育法修订倡言建议的,有为民办学校的发展呼吁的,有为打工子弟学校说话的,有关于外语教育及母语地位的,也有呼吁教育进行制度改革的,经常邀请相关官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对社会舆论和公共政策施加影响,为公众利益提供发出独立的声音。《南方周末》评价其为“最具发展潜力”的非营利性组织。近年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完成了组织结构治理,致力于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民间教育智库。其主要产品、民间的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中国教育蓝皮书》,已经由荷兰的BRILL出版公司发行英文版。
如今,杨东平的工作重点转到了教育体制改革。2008年,成功举行了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的评选活动,鼓励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自下而上的教育创新。2009年,围绕国家采取问政于民、问计于民的方式制定《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1世纪教育研究院对一些重大教育问题进行专题讨论,提出了中国第一个民间版的高考改革方案等政策建议,引起媒体和教育界的关注。
无论环境保护、城市文化保护、还是呼吁教育改革,人们经常会问究竟“有用”还是“没用”。杨东平和他的同仁已经习惯了这一现实,并确立了一种态度。他说自己是“积极的悲观主义者”,采取“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之所以认为主动地参与社会变革,建言献策、发出不同的声音仍然是重要的,是因为他们把它视为主要是一个公民教育的过程——社会进步最终是各种合力的结果。正如他在《城市季风》中所写的:每一朵浪花都粉碎了,波动终于传到了岸边……
《学前微主编》公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学前微主编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