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9年以来,“托育”这个概念,开始高频次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婴幼儿照护事关千家万户。要针对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的新情况,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服务机构,加强儿童安全保障”。一系列政策下发,家庭的需要及重视,不少人将目光转向了0-3岁托育轨道上。
托育,当然是一件顶重要的事情,它是生命最早期的教育,影响人的终身发展。但目前,我国托育行业发展仍面临问题,比如标准体系不健全、服务监管不规范、极度缺乏专业师资及运营体系等。
0-3岁的孩子因为年龄小,缺乏基本识别能力、表达能力、对抗能力等,发生风险的几率比较高,需要长期的、科学的、规律的、有爱的照料。因此,托育对教师的专业度要求是相当高的,对环境的要求也是相当高的。
本期书影鉴,我们为大家重点推荐几本豆瓣评分9分及以上的0-3岁托育相关书籍,聚焦托育工作者需要的核心素养与能力。给小宝宝们的成长提供全面的支持,不仅是教育学单方面的事,还需要医学、心理学、运动学、艺术学等等。
作者:[美]珍妮特·冈萨雷斯-米纳/ 黛安娜·温德尔·埃尔
豆瓣评分高达9.3的这本书,是关于0-3岁儿童保育与教育的入门著作,突出展现了早教先驱玛格达·格伯和艾米·皮克勒基于尊重及回应的保育及教育理念。全书在教育理论及研究实践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和实践知识,完全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婴幼儿教育背景。
在当今早期儿童教育过于重视入学准备和专业素质的培养与筛选的背景下,本书特别重视自由游戏的价值、自立能力的发展以及回应和尊重孩子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难能可贵,值得每个与照料孩子有关的人细细品读与反思。
1.让婴幼儿参与到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中。不要敷衍了事,或者转移和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以求快速完成某项任务。
2.当你可以完全与个体儿童独处时,请保证优质时间。不要只满足于管理群体儿童,更要(不仅仅是短暂地)关注个体儿童。
3.了解每个儿童独特的沟通方式(哭声、语词、动作、手势、面部表情以及身体姿势),并教给他们你的沟通方式。请不要低估儿童的交流能力,哪怕他们不具备或者只有十分有限的语言能力。
4.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视儿童的认知发展,或把认知发展从整体发展中剥离出来。
5.将婴幼儿视为值得尊重的人。而不是把他们视为可以随意摆布的物件,或者脑袋空空的小可爱。
6.诚实地向儿童表达真实的感受。不要刻意伪装自己的感受。
7.教育儿童时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要进行空洞的说教。
8.将问题视为学习的机会,并让婴幼儿努力自己去解决问题。不要溺爱,不要总是帮他们解决一切问题,致使他们碰不到一丝一毫的困难。
9.教会信任以建立安全感。不要有不可靠或经常不一致的言行,那样只会教会儿童不信任。
10.重视儿童每个阶段的发展质量。不要揠苗助长,急于让他们达到发展中的各个里程碑。
作者:Joan Salter
本书以鲁道夫·史代纳所提出“灵性科学”的观点为基础,描绘出具体的幼儿照顾大纲。作者探究了怀孕、出生、婴儿期、幼儿期,直到青少年期,述及躯体与灵性之间融合的过程、健康人格的形成、营养、穿衣、环境、玩具与学习、免疫与身体健康,以及技能与思考能力的获得。
令人惊讶的是,她对于成长过程细节的关注,在幼儿保育领域可说是经验丰富且十分专业的。
在我们这个富裕社会中,有许多儿童拥有了太多的玩具,使得孩子很容易就玩腻了,而不会与任何一个玩具真正产生感情;或者,他只会选择一个最喜欢的玩具,而忽略了其他的。在前一种情况之中,孩子并没有让真正的心灵涉入,而后者则全然只是浪费金钱。如果孩子能拥有量少、质高、深受喜爱的玩具,并且真正的爱惜它们,则将价值非凡。
生命中的前三年,孩子透过模仿他人的行为,已经学会了许多东西。作为一个值得模仿的好模范,便是父母的一个非常重大的责任,父母若在孩子面前争吵、叫嚷或发脾气,将会在孩子心上留下难以磨灭的烙印,因为,不管有益或有害,孩子都会仿效他所看到和听到的每一件事情。他看到父母在做什么事,他就会渴望去做,因为对他来说,这就是正确与适当的事。
本书内容源自作者在上海、北京、汉堡、柏林的多次关于儿童健康的专题讲座,涉及儿童健康与调理思路、儿童的精神健康、儿童的心理健康与教育等内容。作者认为儿童的健康不仅仅局限在身体,其心理-情感模式、精神特质、家庭环境、生活方式、父母的认知与精神状态、教育文化的观念与方法,都是关系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而且密不可分。这就需要我们跳脱单一学科的认知局限,去认识儿童的丰富生命。
孩子很小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反应模式和不同的方向。如果你能够尊重孩子的方向,你得看他是哪个类型的,那你就要允许他在他的轨迹上走。
大家可以观察,小孩子比成人敏感。如果你喜欢他,或者把他放在心里,他能感觉到,会很开心很安心。
0-3岁蒙特梭利教育工作者的必读经典作者:SilvanaQuattrocchi Montanaro
这本书是由意大利小儿精神医师蒙塔娜罗结合小儿科学研究与实地观察,写下的从产前、生产到产后,亲子互惠发展的相关讯息,希望从生理与精神学科整合的观点,全面性地看待初始三年的生命发展。
婴幼儿照顾与教育的工作必须爱与知识并行,徒有爱没有知识,容易错爱或误爱,徒有知识没有爱,易失之冰冷与无效。唯有爱与知识俱足,教育才能真正成为生命的助力,有助孩子潜能的最大化发展,并对人性有所滋养。
婴儿有需求想法,如与人接触是为了享受在一起的喜悦,或因感官的接触被剥夺而显得烦躁不安。新生儿是具有充分心智的聪明人。正确的“拥抱”,必须将我们对这种亲密关系的喜悦传达给幼儿,更要附加上我们的爱、尊重,以及赞叹他。
大人和小孩想要完成这些家事的目的不同:幼儿工作,在于创造自己成为所要变成的人。成人工作是为改善他的环境,而幼儿的工作则为改善自己。
作者:[美]玛利亚·鲁宾逊
书中运用生物学、神经科学、教育学、进化论的研究,介绍了o~8岁儿童的发展过程以及儿童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不仅包括儿童早期发展的源头、脑的结构和功能、感知觉信息的获得、认知、社会情感、学习和游戏以及成人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等具体内容,而且对发展、进化、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依恋理论和认知神经科学等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广泛概览,揭示了儿童早期发展的内在机制。
人出生下来就有大约1000亿个脑神经元。神经元由三部分组成:细胞体,轴突和树突。轴突和树突构成神经元信息交流的基础,树突是“接收器”,轴突是“发射”通道。神经元突触的联结在孩子学习新事物时会增多,人脑会由此切割出适合个体行为活动的模式,当这种模式逐渐完善时,多余的联结就会被“修剪”,这种联合和修剪的过程会一直持续,直到人完全掌握这项技能。
人的小时候,各方面都非常脆弱,照看着与孩子的互动及回应的方式非常关键,因为只有在他们的帮助下,孩子才能获取未来生存的能量。这些早期基石的缺失,会让人的心理发展充满艰难困苦。如果一个儿童在早期没有形成安全基础,他会一直寻找这种安全感(通常是无意识的)满足急迫的需求,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通常会演变成以极具破坏性的手段得到他们需要的东西,从而满足心理上的“缺口”。
系统梳理国内外托育机构设置标准作者:洪秀敏等著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本2020年5月才出版的新书,豆瓣暂无评分,但它的出版弥补了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机构设置无章可循的不足,对于托育机构举办者来说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本书综合参考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挪威、阿联酋等十余个代表性国家关于婴幼儿托育机构设置标准的有关政策文件,对独立式托育机构、社区式托育机构、托幼一体式机构、居家式托育机构四种不同类型托育机构的设置标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比较与分析,并结合我国南京、上海、台湾等地3岁以下托育机构设置标准的探索,提出了借鉴国内外经验推动我国托育机构设置标准研制,加强托育机构规范发展与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学前微主编”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学前微主编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