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的幼儿挫折教育
挫折是人们在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紧张、沮丧、悲观等情绪反应。
人的一生,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挫折。尤其是幼小的孩子,由于受到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能力十分有限,缺乏经历和经验,更容易受到失败和挫折。在成年人看来很小的一次失败,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是一次不小的危机。在遭遇失败和挫折时,孩子可能不知所措、失望退缩、丧失热情和信心。一般而言,容易受到挫折的幼儿往往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如下一些特点: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对追求目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缺乏心理准备、能力不足、遇到困难不知如何应付、缺乏自信、把困难夸大成不可逾越的鸿沟等。
幼儿的这些表现与家长的教育方式等有着密切关系,比如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一方面要求孩子样样全能、处处最优,一方面又尽力满足幼儿的各种需要,特别是物质方面的需要。由于这种灌输,又而逐渐对自己形成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事事争强,赢得起输不起。家长的处处迁就、对幼儿需要的极力满足还孩子造成一种错觉:凡是他想达到的目标总可以一帆风顺地实现。然而在另一方面,家长过渡的保护和包办,又使得孩子的多种能力得不到发展,他们自然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可见,不适当的家庭教育给孩子营造的成长氛围是孩子难以面对现实、承受挫折能力差的重要原因。
因此,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提高他们应付挫折的能力,是一种“爱孩子、有远见”的表现。幼儿期是个体个性形成的关键期,有意识地让幼儿受点“苦”和“累”、经受点挫折、让孩子品尝一点生活的磨难、懂得人生道路是坎坷的、并学会从挫折中接受教育、培养幼儿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应付困难的勇气,是孩子具有应付困难的心理和承受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1996年,全国少工委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对163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在回答“遇到困难怎么办”这个问题时,竟有97%的孩子选择找老师、找家人和他人帮助,而不是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有位老教授感慨地说了句:“现在的孩子要是遇到我们这一辈子所经历的风波,有多少人能闯过来?”也许有的家长在这里对挫折教育的意义若有所思。对幼儿的挫折教育应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措施呢?结合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经验和感受,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重视幼儿挫折教育,让孩子敢于经历挫折。
有道是:“莫非经过不知难”。比如:现在的幼儿多数都会背《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背得很好,但真正懂其意义的很少。不论老师怎样解释,生活在温室里的小朋友是感受不到“汗滴禾下土”的滋味的。但是有这么一天,太阳高照、天气比较炎热,领小朋友来到地里劳动,让幼儿体验一下生活。
(一)家庭要重视对幼儿的挫折教育
家长作为幼儿的首任教师,在幼儿个性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应引导幼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幼儿逐步学会自理、自立、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同时,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训练幼儿的为家人尽责、为他人服务的基本责任感。例如:从帮助幼儿学习刷牙、洗脸等生活自理能力开始,到学会帮助家里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能力又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而这正是培养幼儿挫折承受能力的基础。当孩子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家长应教育孩子克服依赖思想,鼓励孩子独立面对困难、挫折。只有孩子充分感受到挫折带来的痛苦体验时,才会激发他们考虑如何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若这个过程经常得到强化,孩子就会在挫折情境中由被动变主动,从而战胜困难。
(二)让孩子在各种活动中体验生活、经历挫折
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的“教育即生活”。父母必须把教育与幼儿眼前的生活融合为“从做中学”。父母首先要让幼儿知道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人的一生要经历多次磨难和失败。而失败是成功的基础。苏格拉底对待打破玻璃的孩子的做法是:让犯错误的孩子独自呆在房子中,让其体验寒冷、体验孤独,使其发现自己的错误,继而改正。挫折教育也应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会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说明了这一点,个体通过亲身经历而获得的信息在大脑皮层的痕迹要深,保持的时间要长。幼儿的活动范围有限,家长应给孩子提供经历困难与挫折的机会,应创造适当的环境和条件,让孩子参加体育锻炼。比如晨跑、远足等,多让孩子接触大自然,使他们适应大自然。通过与大自然的决斗,使孩子经受风霜雪雨和困难的考验,让孩子在自然环境中接受挫折教育。家长应大胆地放下“保护伞”,让孩子自由康的发展。不要让孩子陷入自己营造的感情漩涡。孩子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家长应该放手让他们去做,多让孩子体验必要的挫折、经历失败、吃到“苦头”。
“要学高山上的轻松,不做温室里的花朵”,这话听起来好像有点“古老”,但对家庭中的苗苗来讲,则意义非浅。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在家中的地位就像泡在蜜罐里。一个孩子六人捧(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现象已是社会普遍现象。这本身虽没什么不好,可是孩子不可能永远泡在蜜罐里、永远被打人捧着,他们要长大,总有一天要走向社会。而社会是个大舞台,有晴空万里、风和日丽,也有狂风暴雨、雷电交加。漫长的人生道路不会一直平坦,现在的世界是竞争的世界,未来的竞争特别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如果没有吃苦的思想、没有吃苦的准备、没有吃苦的意志将不会有立足之地。俗话说得好“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要相信“逆境出人才”。为了孩子能顺利地适应社会,让孩子受点挫折、吃点“苦”是必修的一课。
二、加强幼儿面对失败、敢于承担的抗挫折能力
幼小的孩子由于受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能力十分有限,经历和经验缺乏更容易使他们遭受到失败和挫折。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应针对孩子的不同特点,根据幼儿自身发展的规律,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因势利导地对幼儿进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教孩子学会如何面对失败。
失败和挫折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对待他们。如果以正确、积极的态度来看,他们就可能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反之,则可能使孩子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效应,甚至对他们的心理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表现为:第一,不愿再去干某件事情或参加某个活动。,每个孩子都渴望体验成功,失败常常使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对失败产生恐惧,害怕再次尝试,只去参加或干那些预料能成功的活动或事情。第二,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轻视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笨”、“不行”,以至于在自己未顺利完成任务实现目标前心里没底。第三,造成与同伴的交往困难。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困难,正确对到失败和挫折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给孩子适时的指导,帮孩子顺利渡过难关。
(一)当孩子遇到挫折、出现错误时,作为家长一定要平静地做出反应,要以肯定、鼓励的方式引导孩子。人在平静、轻松的时候最容易解决面对的问题。因此,当孩子因遇到失败和挫折而犯错时,成人千万不要反应过头。成人的着急、暴躁、斥责等只会使孩子更加难受,促使其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成人要避免任何消极否定的评价,如“不要再试了,算了吧”、“别做了,做不好就别做了”等,这种话只会强化孩子的失败感。成人不妨采用一些积极肯定的评价,如“虽然你没有成功,但你也是最棒的,因为你在努力尝试了,再加把劲,你一定能成功”。这样既客观上承认了孩子的失败,又看到了孩子的努力,还为孩子提供了继续努力的方向和动力。
总之,家长要鼓励孩子努力尝试、引导孩子公开表达各种感受,使孩子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是受到肯定和赞扬的,完全不必害怕失败从而慢慢学会承受挫折和应付各种失败。
(二)帮助幼儿、向其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幼儿独立思考、独立操作。受到能力和经验的限制,孩子有时失败后实在找不到问题的答案,确实需要成人的指导和帮助。 这是成人最好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孩子克服困难。但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并不等于替他解决困难。同样,提供解决问题方法的最终目的是要发展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人要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给予恰当的帮助。如:教给孩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或直接为孩子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让孩自己尝试努力完成。成人要尽可能在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鼓励独立解决之间找到平衡点,使孩子在遇到困难和失败是有信心和独立意识,能尝试着独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只期望成人的帮助或替代。这不仅会增强孩子克服困难、战胜失败的信心和勇气,还会提高他们克服困难、战胜失败的实际能力。
(三)给予足够的时间、磨炼孩子能力
如果希望孩子学会新的技能或完成较难的活动任务,就必须保证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老师和家长不要在他们学习的时候反复催促。学习是一个过程,能力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孩子不仅需要花时间去观察和操作、理解和掌握,也需要花时间去练习和巩固知识与能力。无论是教师还使家长都必须考虑安排多种多样的活动,并给予足够的时间,争取从不同方面锻炼和提高孩子的能力,尤其对于获得知识和能力速度较慢的孩子,成人更需要有耐心,要用适合孩子的速度和方式去要求、引导他们。
(四)培养孩子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
孩子对待周围的任何事物的态度常常是不稳定的、容易受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在碰到困难和失败时,他们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失败、表现出萎缩、退却、逃避等消极行为。这时,成人要告诉孩子“不要怕,只要努力一定会作好的,”要有意识的将孩子的失败作为教育的契机,引导孩子重新鼓起勇气、大胆自信地再次尝试。
(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利用图画、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传播媒介达到教育的目的
幼儿是天真的、心灵是单纯的,一部生活的电视剧或卡通片都会使他们目不转睛、废寝忘食。片里的内容、情节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面对挫折,要注重引导幼儿走出挫折的困惑
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成人不能动不动就把失败归咎于孩子。在孩子不能正确认识失败的原因时,成人可以结合具体事件和具体情境引导孩子分析、寻找失败的原因,让孩子明白有时失败是由于条件不足、方法不当、努力不够造成的,在归因过程中,成人要注意强调孩子的能力、保护他们的自尊、自信,让孩子感到“我能行、我要努力、我要努力争取成功”。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而挫折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正是引导孩子在经历挫折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意识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在挫折教育中,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让孩子经历挫折,而不注重恰当引导,对孩子的发展同样是不利的。因为孩子在经历挫折时,常会产生比较消极的情绪和抵触心理。据统计,我国目前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疾患中有30%左右是源于年幼时经历挫折和受到打击时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因此,在孩子经历挫折的同时,父母应及时地给予鼓励或肯定性评价,以增强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同时应该做好引导工作、帮孩子分析受挫折的原因,使孩子在经历挫折时能主动地对待挫折,在挫折的磨练中造就自己坚强的性格。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正是随着这些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各种能力的提高而增强的.。父母既要有把孩子置于艰苦和困难中的勇气,也要有引导孩子走出挫折和困惑的耐心。
四、挫折教育重在生活的每一天
当一个人的需要或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往往会产生沮丧、失意或紧张的情绪反应,这就是挫折感。孩子只有经受一定的挫折锻炼,才能学会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挫折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刻意行为。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时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要直面现实、耐心细致地对孩子进行引导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可以说,挫折伴随着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家长应利用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环境,让孩子勇敢地面对生活与学习中的困难,积极地去克服困难,这才是正有效的挫折教育。比如说,孩子在生病打针时,有的家长总是哄孩子说“打针一点都不疼”。事后孩子觉得受了骗,下次就无法面对同样的现实。正确的方法是帮助孩子了解产生挫折的原因和应付的对策。比如“打针有些疼,但打了针,病才会好”等等。生活中这样的教育机会是很多的,比如:有的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孩子看到别人买什么好东西也想买,这是家长不妨把家中的困难以恰当的方式告诉孩子,让孩子逐渐认识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如意。更要注意的是在让孩子直面现实的同时,一定要有意识的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地努力改善现实,使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
(二)创设一定的情境,多给孩子提供锻炼机会
家长在利用自然环境进行挫折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和机会,让孩子得到各方面的锻炼。比如孩子会走路了,就要让孩子自己走路。平时,有意识地拒绝孩子的一些要求、把孩子爱吃的东西分给他人吃,让孩子去暗的房间拿东西,故意的拖延接孩子的时间,让孩子学会等待等等。当家长在提供锻炼机会的同时,要注意适度适量,不要难度太大而使孩子丧失信心。还要及时引导孩子总结经验、鼓励孩子进一步努力。
五、保持对孩子的适度期望和正确评价
适度的期望会对孩子产生奇妙的罗森塔尔效应,有利于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促进孩子向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如果期望过高,就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预计不足或对困难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从而产生强烈的受挫感,对自己失去信心。现在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普遍较差,他们还怕失败,这与家长对孩子的过高期望是有关的。由于攀比心理,有的家长不顾自己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对孩子提出许多不切实际的要求、盲目地让孩子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还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尽力满足孩子的需求,使孩子缺乏承受失败的心理准备和独立应变的能力,使孩子赢得起输不起。因此,家长既要相信孩子能做好、有发展的潜力,又要注意从孩子自身特点出发,制定适当的目标,使孩子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困难、努力争取成功。另外无论孩子做事成功还是失败都要给予正确评价,使孩子知道是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错在哪里、怎样改进,使孩子逐渐明确是非标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从容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
六、给孩子树立榜样并积极暗示孩子
在幼儿期,孩子最喜欢模仿,也容易受暗示。在挫折教育方面,家长的身教胜于言教。有的家长怕孩子有什么三长两短,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比孩子还焦虑不安。家长的焦虑情绪和消极的言行不知不觉的影响着孩子,久而久之弄的孩子也很敏感,稍微有点小毛病也不能忍受,稍微有些不如意就觉得很委屈,这些都是家长消极暗示的结果。要使孩子对挫折有更强的承受力,家长首先自己要冷静、客观、积极地对待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即使遇到了大的困难,也不要轻易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消极情绪,更不能夸大事实或失去理智。用信心和勇气感染他们,让他们注意到自己是以轻松、乐观的态度对待失败的,鼓励孩子大胆、勇敢地面对失败。家长冷静、不怕困难的态度和宽慰的语言会给孩子很好的积极暗示,使孩子自然而然地学会坦然地对待挫折。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挫折教育对孩子一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从小教育孩子正确面对挫折、让孩子明白生活有顺有逆有苦有乐、让孩子正确认识挫折、学会战胜挫折的本领。
【家庭中的幼儿挫折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