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保持思考
这篇文章原本是基于我去年夏天的一个困惑:课程一定要基于儿童的已有经验吗?如今我把修改后的文章放在这里,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思考,也欢迎大家提出不同看法。
思考问题:
◇课程一定要基于儿童已有经验吗?
◇如何理解“基于儿童已有经验”这句话?
◇怎样将儿童的“间接经验”转化成“已有经验”?
01
课程一定要基于儿童的已有经验吗?
“基于儿童已有经验”,是幼儿园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我们在设计课程时所要奉行的宗旨之一,可是这句话便是老师支持儿童发展的唯一标准吗?
我们开展课程设计研讨时,常常是热火朝天、滔滔不绝的,小伙伴们基于自己对主题的认识会发表不同的看法。大家讨论课程时经常会提到“你这个课不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儿童没有这样的经验,是成人强加给儿童的”,又或者“课程一定要基于儿童的已有经验,这节课儿童的直接经验体现在哪里?”以此来提醒大家在设计课程时要考虑到儿童的已有经验。
可是每次听到类似的话我都很苦恼,有些课程的立意只是因为儿童缺乏类似的经验便放弃,实在可惜,头脑里那些新奇的想法就如同刚点燃的小火苗般被一盆盆冷水浇灭了。
在“基于儿童已有经验”被奉为金科玉律的今天,我们很少再去思考“课程一定要基于儿童的已有经验吗?可不可以不这样?”
其实,早在50多年前德国幼教就曾碰到过类似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总是强调“教育要视情景而定”,德国幼教工作者尤其偏爱这个观点,他们认为孩子一般只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感兴趣,因而教育只要涉及他们生活中遇到的情景就可以了,他们提什么问题我们就解决什么问题……有趣的是德国教育专家艾申波茜在《童年清单》这本书里专门回应了这个现象,她认为“这种做法其实是把儿童牢牢局限在个人的家庭出身和阶层的范围内。试想,一个儿童怎么可能会对自己从末接触过的东西提问呢?我们不得不出来影响一下孩子们的命运了。比如采摘草莓、倾听教堂管风琴的演奏、修理一段围墙、走一段夜路——这些儿童需要经历的基本内容,并不是在现实生活中说碰就能自然碰到的。”
和德国的经历类似,“基于儿童已有经验”的真正含义也在被很多人口号式的传播中被消解了,或者被简单理解成“孩子现在已经知道了哪些?”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就把“经验”和“知道”画等号,认为儿童知道便是有经验,不知道便是毫无经验,而如何检验儿童是否具有这样的经验呢?通常是通过对儿童的提问,这样的归纳和思考方式是局限的、不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的。
02
如何理解“基于儿童已有经验”这句话?
到底什么才是儿童的已有经验?如果课程不基于儿童已有经验可以吗?
经验,作为汉语词汇有两种意思,一是指从多次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二是指人的亲身经历。
幼儿已有经验,是指幼儿通过实践已经获得的知识或技能或者是亲身的经历。而这种经验包括情感的、社会的、自我意识等等多方面。
儿童的经验从何而来?他们每天面对的世界和他经历的生活便是他的经验来源。真实的世界只有一个,儿童所面对的世界和成人面对的世界本质上没有任何不同,只是因为儿童能力和心智发展尚未成熟,能够认识到的世界相对于成人来说比较局部和狭小,甚至可以说儿童所认识的世界是被成人“选择”过的,儿童的生活大多是在成人的安排和保护下进行的。
前几天小伙伴们一起讨论关于《水》主题的课程设计,主要从三个维度展开,“水是生命之源,生物的生存离不开水”,“水是不断变化的,它在生活中有很多妙用”,“水是一种有限资源,要珍惜保护水资源”。可是我突然想到2021年河南郑州的特大暴雨洪灾,不也是水引起的吗?那次洪灾不仅对河南,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非常令人心痛的灾难。于是我提出可不可以从“洪灾”这个角度帮助儿童建构一些特别的经验?这也是水在真实生活中的一种表现啊。不过我的提议一开始被小伙伴们否决了,她们认为南京的儿童完全没有洪灾的经验,已经脱离了儿童的实际生活,而且也不是探究的重点。
于是我引用前面提到的艾申波茜的那句话和小伙伴们展开讨论,“试想,一个儿童怎么可能会对自己从末接触过的东西提问呢?”基于儿童已有经验当然重要,但用得多了反而会让我们的思维固化,我们真的了解儿童吗?这里的“儿童和经验”,到底是老师自己已有经验中的儿童?还是某个专家、某个理念下的儿童?到底是全班儿童的经验还是某个儿童的个别经验呢?我们又如何界定如何澄清?
在一次次的交流对话和碰撞中,最终我们在《水》主题中渗透了关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对人们生活不利影响”的探究,比如“洪灾、雪崩、暴雨、溺水等”,帮助儿童更全面地了解水在不同状态下带给个体生活乃至人类社会的不同影响。
如果只教儿童身边的知识,怎么让孩子了解广阔的世界呢?对孩子没有经验的事物就选择避而不谈,这背后有一个假设:孩子是被动的学习者,遇到未知是不会自己运用已有经验去建构自己的学习的。所以啊,我们不妨大胆一些,不基于儿童的已有经验又怎样呢?世界的精彩之处不在于我们的“已知”,而在于我们的“未知”。正如林虹园长在《思维生长:小小探索者课程的深度建构》讲座中提到的“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面向世界的未来儿童,培养儿童在面对不确定的生活和事物中的问题解决能力。”
03
儿童毫无经验的学习也可以很“震撼”!
在小班《身体》主题的实施中,我们从各个维度带着孩子们了解了身体的不同,比如不同国家种族的人肤色外貌的差异,男生和女生的不同,小朋友和大人身体的不同,班上每个人“高矮胖瘦”脸蛋特征也各不相同……
身体还有哪些不同呢?在一次年级组会议上有老师提议,还有残疾人和普通人的身体差异。一开始老师们都很迟疑“小朋友没有关于残疾人的经验,要不要开展这节课呢?”可是这也是真实生活中,身体存在的不同啊!于是讨论商议后我们决定好好和孩子们探讨残疾人的身体和普通人的不同,由此引发对我们身体的保护。
那天我出示了一张关于残疾人的图片,问小朋友们“你觉得他们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小朋友指着那个缺少一条腿的爷爷说“那个人为什么把腿翘起来?”原来在小朋友的心里,缺少一条腿的残疾人并不是残疾,他只是把腿翘起来了所以我们看不到。
另一个小朋友接着说,“那个人(带着假肢的人)是机器人吗,怎么他的腿上还有机关呢?”
我没有立刻回答他们,而是接着问“你们知道这个人为什么戴着墨镜吗?”他们回答说“因为他害怕被太阳刺到眼睛”。
问到这里的时候,我发现班上好像没有一个小朋友对残疾人有过了解和经验,于是我不着急告诉小朋友们他们是谁,而是播放了北京残奥会的宣传片,让小朋友先去观察和感受。
在播放视频的时候,小朋友们观看视频,我就观察小朋友们。那个时候教室弥漫着一股特别“专注”的味道,你可以感受到当小朋友第一次发现世界上有残疾人的存在时,他们心灵的冲击和震撼。孩子们的小眼睛紧紧地盯着屏幕,有几个孩子嘴巴不时嘟囔着“这个人怎么没有手”,“这个人没有脚是不是很痛”,“这个人没有腿也跑得很快”,“这个人用脚射箭好厉害啊”,“这个人没有手还能游泳”……这些被轻声嘟囔着的问题就像一个个问号“嘟嘟嘟”地从小朋友的脑袋里冒出来。
这节课的后面我们讨论了这些人的真正身份,以及和普通人身体的不同,邀请小朋友尝试“不用手穿鞋子”“蒙着眼睛走路”的艰难。尽管这节课不是来源于儿童的“已有经验”,儿童在生活中也很少有机会碰到残疾人,可是也许有一天他们会碰到真正的残疾人,我希望他们记住今天的感觉,保持同情而不是嘲笑,投以关怀尊重并且愿意施以援手。
04
结语
其实来自人类社会的大命题也是真实的生活呀!尽管洪灾、战争、残疾的人对于儿童来说都是间接的经验,但是儿童可以通过老师、生活中的人和物去连接起来,比如听老人讲故事、参观博物馆、看新闻等等。通过对这些话题的深入探讨,未知就会变成已知,已知又会生发出更多的未知,不断激励着儿童去探索,最终应用到真实的生活和可能的未来中去。
儿童的生活和经验是有限的,老师作为儿童生活中所直接接触的经验之一,也需要有“全球视野和未来意识”,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和面向未来世界的儿童。瑞吉欧教育有一句经典名言“老师要接住儿童抛过来的球”,反过来想一想,老师可不可以做主动向儿童抛球的人呢?还记得那句关于教育本质的浪漫解释吗?“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愿老师们都能去做主动向孩子抛球的人,做那摇动树、推动云的风,做孩子认识世界和走向未来的窗口。
注:本文源自公众号“糯米碎碎念”
【暑期优质活动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