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幼小衔接不仅包括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低年级之间的简单衔接,还包括各个学科领域以及幼儿基本能力与素养等的衔接。
日本强调幼儿在衔接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幼小衔接是让幼儿能够主动地表现自我,调整好自身的学习状态,为下一学习阶段做准备的过渡时期。
日本幼儿教育应培养的资质和能力为“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思考力、判断力与表现力等的基础”“向 学 力 与 人 性等”,即“3 大支柱”( 见下图) 。上述资质和能力的培养需要立足于日本幼儿园教育的 5 大领域( “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和表现”) ,并通过游戏和活动进行综合性指导,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创新,以进一步充儿园教育内容。
要加深幼儿园和小学间的合作衔接,进一步完善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衔接的体制;要从“合作衔接”视角出发,领会“幼儿在入学前应具备的理想状态”的具体内涵(见下表),从而使幼儿期所培养的资质和能力与小学各学科特质充分结合,进而实现顺利衔接。
2023-03-11
2023-03-10
日本在提出“3 大支柱”之后,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程度不断加深,进而提出“幼儿在入学前应具备的理想状态”———“身心健康” “自立心”“协同性”“道德性和规则意识的萌芽” “社会性”“思考力的萌芽”“亲近自然与尊重生命” “对数量、图形和文字的感知力”“对话性”和“丰富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即“10 种姿态”(见上表)。
日本重视幼儿入学前的初始姿态和入学后的预期姿态,关注幼儿学习能力的主动性发展。上述10 种姿态不局限于幼儿教育范畴,也可作为小学教学目标,关键在于真正理解幼儿教育其实是“有目的地玩”。因此,不要以“10 种姿态”作为既定目标,而应合理推测幼儿入学后的理想状态,共享幼小教育资源,开展具体的教学实践。
为达成“10 种姿态”目标,日本对幼小衔接课程和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
首先要求与 5 大领域目标相结合,促进幼儿的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幼儿在入学前应具备的理想状态”和其与小学教育之间的联系,制定各领域的教学目标和实施内容。
其次是需基于幼儿期状态、入学后状态,以及家庭和地域现状进行编制、实施、评价和进一步完善幼儿园教育课程,以提高教育质量。
最后是要将教育活动中所需的人力、物力有效结合,包括家庭和地区等多方资源,以充分发挥其作用。同时要积极探索教学新途径,提升幼儿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在完善幼儿园课程和管理时,还要充分考虑既设目标下的游戏活动如何开展、应培养孩子的何种能力,以及该如何创设环境等问题。
日本高度重视幼小衔接的双向性,明确提出要促进不同学段教师间的深入交流,日本大多数幼小一贯制学校教师要共同研究开发课程、参加研讨会和培训等。其交流内容不仅包括幼儿园内的游戏姿态、入学后的学习状态,还涉及建立幼儿成长的追踪档案等。
不同学段教师间的交流方式形式多样,如岗位互换体验———提高彼此间的亲密度和理解度,增强角色的真实感和体验感。日本幼小衔接政策中所提及的幼儿与 1 年生的交流活动更是强调双向互动,不再是让幼儿去小学进行简单的交流参观,而是要求不断扩充交流内容、创新交流方式。
在幼小衔接政策落实过程中把幼小交流活动分为交流前的幼儿园内游戏经过和小学内学习经过,交流过程中、交流后幼儿园内游戏拓展和小学内学习延伸 3 个阶段。这 3 个阶段的内容设置充分体现了日本幼儿园“5 大领域”和小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意在努力扩大双向交流效果。
日本幼小衔接政策中明确提及要整合多方教育资源,并列举出社区资源和家庭资源的可挖掘内容。例如,社区通过邀请教育专家和当地有丰富育儿经验者开展幼儿讲座,传授幼儿健康发展知识,以拓宽家长获取信息的渠道,提高其重视程度,使之主动获取幼儿教育理论与经验,正确引导幼儿良性发展。
日本幼儿园与小学共同推行面向社会的开放政策,以吸引多方教育资源,更是通过接受社会与家长的监督来促进自身教育机制的不断完善,这使学校、社区与家庭的联系更加紧密,配合度和认可度显著提高。
参考资料:长春师范大学任丹萍、赵慧君:日本幼小衔接政策的新动向———以日本 2017 版《幼儿园教育要领》为蓝本。
好课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学前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