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10时,国新办就科技创新支撑疫情防控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介绍,在疫苗研发方面,多路线部署并行推进研发,预计最快的疫苗将于4月下旬左右申报临床实验。
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琪表示,新冠病毒不能透过皮肤侵入人体。如果保持正确的洗手习惯和勤洗手的习惯,可以避免这些传播途径。
病毒主要是从我们的黏膜侵入,如口腔、鼻腔和眼部。所以在病毒进入人体的过程中,做好对这些部位的重点防护就非常必要。比如在人员密集区域,正确的佩戴口罩是可以切断病毒进入肌体的重要措施。
针对气溶胶的传播,多个跨学科团队设计了很多试验,其中设计了一个30立方米的人工模拟箱模拟气溶胶环境,利用不同的试验动物,模拟和验证病毒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侵害到人体。初期的试验显示,比较确定的传播途径是,经呼吸道的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如果满足密闭空间、长时间暴露、高浓度三个条件,存在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
但在开放环境中,通过气溶胶传播新冠病毒的几率极低。因此,最重要的是注意个人防护,减少与潜在病毒接触的机会,切断病毒传播的路径。
对于复产复工的单位而言,我们有两个建议:一是对相对人员密集的工作场合,要保持通风。二是在工作场合中,同事之间保持适度的距离,这都是有效的防护手段。
会上,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介绍:在疫苗研发方面,多路线部署并行推进研发,预计最快的疫苗将于4月下旬左右申报临床实验。就目前而言,我国各类技术路线的疫苗研制都基本与国外同步。在动物模型方面,完成了小鼠、猴、感染新冠病毒动物模型的构建,为药物的筛选、疫苗的研发以及病毒传播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科技支撑。
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曾益新表示,疫苗研发过程比较复杂。由于新冠病毒是新的病毒,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但中国的疫苗研发技术进步很大,有一批高水平研发团队攻关。最新的进展是5条技术路线同步开展:灭活疫苗、基因工程重组亚单位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
部分疫苗项目已经进入动物试验阶段。如果把疫苗的研发比喻成建造一栋楼,现在我们可以说地基已经打好了,楼体也已经冒出地面,正在以最快的速度一层一层往上建,然后再进入装修阶段。目标是如果疫情需要,可以按照国家有关的法律来启动疫苗的应急使用,以及应急审评审批的程序。在确保安全有效可及的前提下,估计最快在今年4到5月份可以有部分的疫苗进入临床试验,或者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争取进入应急使用。
美国科研团队首次绘制出新型冠状病毒一个关键蛋白分子的3D结构,这种蛋白是开发疫苗、治疗性抗体和药物的关键靶点。研究成果19日在线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和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员根据中国研究人员提供的病毒基因组序列,利用冷冻电子显微镜重建了新冠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在原子尺度上的3D构造,分辨率达到0.35纳米。
研究发现,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结构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的刺突蛋白结构非常相近,都将细胞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作为侵入细胞的关键受体。
论文通讯作者、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分子生物科学系副教授贾森·麦克莱伦说,目前尚不清楚为何两者在分子层面上结合得更加紧密,且这种亲和力是否对病毒传播性造成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确认。
麦克莱伦对新华社记者说,他们已将这一结构的原子坐标数据发送给全球多家实验室,其中多数来自中国,目前已有大约25家中国实验室要求获取相关资料。
麦克莱伦说,这一成果可帮助研究人员展开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展开潜在药物筛查,发现可与这种刺突蛋白结合并破坏其功能的小分子;第二,设计可以与刺突蛋白结合并抑制其功能的新型蛋白分子或抗体;第三,设计出这种刺突蛋白的变体,例如使其拥有更高表达水平或热稳定性,从而诱发更强的免疫反应,以加快疫苗开发。
麦克莱伦团队已对几种可与SARS病毒刺突蛋白结合的单克隆抗体进行了筛查,发现它们与新冠病毒没有明显的结合。麦克莱伦解释说,尽管新冠病毒与SARS病毒的刺突蛋白表面的相似性大约为75%,但如果在与抗体结合的区域恰好存在大量氨基酸差异,可与SARS病毒结合的抗体就难以与新冠病毒结合。
专业幼教领域知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