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师简介:王新颖毕业于河北承德师范学院 新梦想嘉宝贝幼儿园执行园长,从事幼儿教育7年,具有丰富的入园指导经验。精通主题课程以及蒙氏教学,在团队打造方面有独树一帜的思想战略!曾前往全国多地参加培训教研活动,乐于研讨分享!
”
我们很多老师对于科学活动的为难情绪往往是来自于对于科学这个学科的陌生,甚至是恐惧。总觉得科学是高深的,抽象的,高高在上的远离我们的生活经验的,其实不是的。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张图片,图1当中就是科学,我们可以看到他包含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科学精神,比如对科学的热爱 强烈的求知欲,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遇到困难时的坚韧不拔等等。第二个是科学能力或方法,比如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能力,比如观察的方法验证的方法、操作的方法、测量的方法、记录的方法以及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方法等等。
第三个是科学知识,他是对于客观事物规律与特点的总结,比如我们身边的光与影的特点,沉与浮的规律,风雨雷电的特点等等,梳理到这里相信大家会发现其实科学并没有那么的遥不可及。他是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身上与身边的事情,当你对一个事物充满好奇时,观察一个事物,探索一个问题时,你都是在进行科学。那么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也是这样,科学也是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孩子身上与周围,那么孩子能从科学中获取什么呢?
请看图片中的小2和小3,从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体系角度来看我们一个课程所要达成的目标,一般可以分成3个层次,第一个是从情感态度上孩子们可以获得什么。第二个是从能力层面上孩子们可以获得什么。第三个就是从认知层面上考虑孩子们可以获得什么?这种划分大家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呢,跟科学的三个层次比又如何。我们再来看看指南,科学领域的目标落实到指南层面上其实也是划分为这样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情感态度类的即孩子喜欢亲近自然,喜欢探究活动,第二个层次是能力类的,即孩子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第三个层次是认知类的,即孩子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与现象,这种划分大家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呢,不难发现三者之间实际上是一一对应的,科学本身的三个层次,跟我们幼儿园课程目标体系的三个层次以及指南当中科学领域的三个发展重点是一一对应的。
因此我们在设计科学活动时,从目标到内容都要涵盖这三个部分。即科学知识为载体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科学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具体内容大家可以看到图片,不过,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科学知识需要转换成科学知识经验,知识是高度概括的抽象概念,而科学知识经验则是直观形象的体验,比如沉与浮所对应的的科学知识是密度的概念,是密度比水大就沉,密度比水小就浮的知识规律。而科学知识经验则是塑料片、木头等等会浮起来。硬币、钥匙等会沉的直观体验。我们学龄前的孩子思维还带有较强的直观行动性与具体形象性,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很低。所以与抽象的科学知识相比他们更适合直观形象的科学知识经验。好,到这里,我相信大家在科学是什么、孩子又能从科学中获取什么的问题上已经达成共识了,接下来就要正式分享小技巧了。
抓住一个核心的科学知识经验及目标,设计当中至少有一条指向科学知识经验的目标,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认知目标,并且此目标的表述一定要具体清晰可操作性,我们来看一下图片:
从上边的分享中我们知道一个科学活动中要包含三个方面,即科学知识,经验,科学能力与科学精神态度。在指南当中,科学精神态度的发展是摆第一位的,这是要求我们老师们重视科学精神态度的培养,但是从设计活动的层面来考虑的话,抓住并明确一个核心知识经验,并将它转换成具体清晰可操作的认知目标,是我们进行活动设计的第一步。没有明确的科学知识经验,一个科学活动就成了无根之木,就很容易散,很容易失去活动的重点。
大家可以比较一下下面这张图片中的目标。
同样是中班好玩的风车这样的一个主题,左边是一个活动的目标描述,右边是另一个活动的目标描述,我们先来看一下左边的目标,它的侧重点在科学精神与科学能力的培养上,但是我们看不到这些活动的科学知识经验是什么,并且科学精神与科学能力的目标表述都是比较笼统的。那我们再来看一看右边的活动,我们不仅能看到他此次活动要发展的科学精神态度与科学能力是什么,并且这种科学精神与科学能力的发展是附着在了一个非常清晰具体的科学知识经验上。
及风车的转动上,比如探索的精神,左边是做做玩玩,那么,做什么?玩什么呢?在目标当中并没有明确的体现,所以给老师和孩子的空间很大,如果老师自身的科学素养与引领能力不到位的话,这种探索很可能就会流于松松散散,漫无目的,的低水平的玩闹上。我们再来看看右边的活动,他也在强调孩子要体验到探索的乐趣,但是这种探索的乐趣是落脚于让风车转动的不同方法上的,所以老师就会很明确。
我在给孩子提供材料时,我在组织活动时,都需要紧紧围绕着能够支持孩子去探索风车的转动,这一核心知识经验上的,在探索风车转动时,要有步骤地引领孩子去观察,去感受,去发现风力与风车转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风速与风车转动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然后帮助孩子有条理的梳理与表达他们自己在上述两个方面的发现。
这样这个活动就重点突出神形兼备了 。从老师的设计与组织层面上来说的话也就更容易实施与把握。不过这里也还需要多说一句的左边这种活动的目标表述是不是完全不能用呢。其实也不是,我认为在两种情况下可以:第一种是对于很成熟的心中有目标的骨干老师来说可以用,这种目标能给他更大的发挥空间、但是因为他心中有目标所以能把握得住做到不散。第二种是对于的低结构化的课程模式来说,比如区域活动也可以用。这种目标能给课程更多的生成空间。不过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要上好一节高结构化的集体教学活动我们再设计一个科学活动时,还是要牢牢把握住一个核心的科学知识经验的。
接下来我们将进入第二个小技巧——围绕核心科学知识经验,设计两到三个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及将核心知识经验拆成两到三个不同难易程度的小目标。一个教学环节,集中解决一个小目标,环节与环节之间实现层层递进的关系。最好每一个小目标,对幼儿来说都是一种认知上的冲突,老师在环节与环节之间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关键性提问来帮助幼儿制造,这种认知上的冲突,随着环节的递进,能让幼儿感受到认知上一次接一次的挑战。但是注意,所有小目标的难度都应该控制在最近发展区内。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例子,比如沉与浮的科学活动,它的核心科学知识经验是什么呢?我们看一下图片,它的核心知识经验是让孩子了解沉与浮的物理现象,那么这个核心知识经验可以如何进行拆分呢?我们可以将它拆分为三个小的知识经验点,也就是三个小的认知目标,第一个,什么是沉?什么是浮?第二个,哪些东西会沉?哪些东西会浮?第三个,怎么样让沉的东西浮起来,让浮的东西沉下去。那么我们在教学组织上也可以拆分为三个教学环节。第一个教学环节,让孩子去探索,知道什么是沉,什么是浮。并且学会用上标、下标的箭头表示。第二个环节,提供幼儿不同材质的物体,让幼儿自主探索记录,并分类哪些东西会沉,哪些东西会浮。第三个环节,提供雪花片、树叶、钉子、石头、棍子、绳子等等,让幼儿探索怎么让雪花片沉下去,或者怎么样让钉子浮起来。我们可以看出,上述三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集中解决一个小目标,或者说是解决一个小的认知冲突,孩子是在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认知挑战中逐步发展的。
特别说明的是,这些教学环节可以在一次活动中完成,也可以在多次活动中完成,比如我们上述的三个环节,一般是第一与第二个环节,在一次活动中完成,可以放到中班,那么第三个环节的话可以单独做成一次活动,可以考虑放到中班,也可以考虑放到大班,这要看孩子的发展水平。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请看图片,大班《搬过来,搬过去》,假设一个小动物搬家的情景,请孩子们帮助小动物搬家,小动物的行李总共是六个大小不一的盒子,那么它的核心知识点是什么呢?如何将大小不同的六个盒子从一边搬到另一边,这实际上是一个套装的技巧。那么我们可以做这种拆分,第一个是不限任何搬运,要求一个一个分六次搬过去,孩子们肯定是会这样做的。然后呢?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进行关键性提问了,孩子们如何减少搬运的次数缩短搬运的时间呢?孩子们可能会想“要不我们将几个盒子垒高在一起分两到三次搬过去吧!”这个时候老师可以再次进行关键性提问:“孩子们,能不能再减少搬运的次数一次就搬过去呢?”这时孩子们可能会尝试将所有盒子都落在一起搬过去。但是在搬的过程当中孩子会比较艰难,因为盒子里太高就很容易掉下来 ,需要重来,这个时候老师在进行关键性提问。如果想不到的话是可以引导他们观察一下盒子的大小以及盒子的里面是空的启发他们,在启发下,孩子能做到将两到三个盒子套在一起,将六个盒子变成两到三个盒子垒高搬过去。这个时候,老师可以进一步进行关键性提问,说:“能不能将所有的盒子变成一个盒子呢?”这个时候就又提高了难度,最终孩子自己想办法将所有盒子都套装起来,变成一个盒子,轻轻松松的就搬过去了。这个时候孩子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中学会了观察,学会了合作,也学会了套装的方法,下面我们做一些练习。
请大家思考这些科学活动的主题,可以怎么进行拆分,大家可以自己先想一想,我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大家可以看一下下面的图片:
首先我们可以从各类政策文件,教材中梳理出关键的科学经验,比如指南。第二个我们可以从年龄上整体把握小中大班的认知特点,一般来说小班是以感知动作为主,认识带有表面性,以感性体验为主。包括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关注的是什么的问题。中班的话,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喜欢问为什么能初步理解事物表面的简单的因果关系。所以内容可以带有一定的探究性与理解性。大班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喜欢探究事物的变化,事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等等。内容可以带有一定的挑战性。
以水的主题为例的话,小班的话,我们可以放到玩水的层面,在水池里能放上充气的小鸭,木板等等,让幼儿看一看,玩一玩,试一试、想一想。中班的话,我们可以带领孩子一起来认识水的性质,比如无色无味、溶解、沉浮等,大班的话可以来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功能及相应的环保知识。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最后一个小技巧:至少设计一个实操环节,并配备记录纸。
科学活动设计的流程一般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经验、即老师帮助幼儿制造认知冲突,然后幼儿自己动手实操,最后老师帮助幼儿提炼与小结。其中,实操是科学教育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要让幼儿自己去感知、观察、实验,在操作中思考,在实操中去寻求答案。
在现实中,很多老师往往自己包办替代,全程讲解也是,幼儿乖乖坐在下面听,看,却不能自已动手做。
与实操相配合的是为幼儿的实操设计一张记录纸,鼓励幼儿将自己的探究结果记录下来,并分享小班的记录纸。可以由老师设计,采用结构化的表格的形式,幼儿只需要在上面打勾记录就行,大家可以看一下图片。
中班的记录纸可以由老师与孩子一起设计,形式可以稍微开放一些,打√画图都可以,大家也可以看一下图片。
那么大班的话,记录纸可以由孩子自己设计,形式多元开放,并且不仅仅记录结果,还要记录推测,让孩子有一个从猜测到实操,再到验证的过程。
我们可以看一下小班的这张记录纸的图片,大家可以看到啊,就是这张记录只记录的是哪些材料可以吹出泡泡,那么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先画一个表格,左边的话呢是材料,因为小班的孩子的识字量不大,所以呢,这里我们最好用图片来表示,那么右边呢是空白的格子,表示打钩。如果他自己在实操的过程当中发现了哪些材料,可以吹出泡泡,那么他只要在相应的材料的对应的那个格子上打个勾就行了。这是比较简单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中班的这个记录纸,这张记录纸记录的是泡泡是什么形状的?那我们同样也可以用表格的形式来体现,表格的左边是铁丝的形状,比如说有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和五角形,这个是可以让孩子自由地去将铁丝组成这种形状,然后他就去验证,就是看看圆形的铁丝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请他在右边的泡泡所对应的表格下画出来。那么正方形的铁丝吹出来的泡泡又是什么形状呢?也请他在右边的表格画下来了,最后他们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无论铁丝是什么形状的,吹出来的泡泡始终是圆形。
好,我们再来看大班的这个例子,大班这张记录纸的话是找一找教室里哪些材料可以吹泡泡,那么大班我们可以更加的开放,就是我们可以提供一张白纸,然后呢一分为二,左边的话呢,请我们的孩子们画出他们的猜测,这个就是科学过程当中的提出假设,然后右边就可以让孩子们去实操,在实操之后把他们的发现记录下来。这个也是科学过程当中的验证过程,两边比较让他们有一个从猜测到验证,从提出假设到验证假设的过程,那么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他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索的过程,都全部记录下来了,这个是对于大班孩子来说也是比较有挑战的,但是完成之后他们的成就感也会非常高,所以我们看到从小班到中班到大班,这个记录纸的难度是逐渐增加的。
以上就是我本次分享关于设计好一节科学活动的3个小技巧,希望可以给到老师们一些启发和帮助。
感谢您的聆听,如果您喜欢我的分享,请动手分享给更多的朋友一起进步,关注欢妈讲幼教!
最后祝愿大家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健康 幸福 快乐!!
愿你雨天有伞、深夜有灯,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
与尘世的万千美好都能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