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儿教师人格特点与专业成长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 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作为一名教师,健全的人格是职业的基本要求。
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良好的人格品质包括:关爱他人、有耐心、认真、学习型、热群乐群、善于与人合作、开朗活泼、独立性强、高自律性、感情丰富、外向等。由此可见,幼儿教师除了专业理论及技能等培养之外,人格特点也是重要的方面。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要特别注意这些人格品质的培养,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二)幼儿教师躯体化特征与专业成长
躯体化是指身体的不适,比如头痛、肌肉酸痛、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不适等,幼儿教师的躯体化表现在胃痛、消化不良、易疲惫、注意力不集中等,其中声带疾病在幼儿教师中非常普遍,还有不少幼儿教师还有听力障碍。
事实上,这些身体上的症状是幼儿教师心理不健康的一种折射。有研究者使用 SCL-90 研究表明, 在躯体化因子上 , 年龄大的幼儿教师比年轻教师得分要高,差异极其显著。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的身体状况普遍下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1] 。这些教师的年龄在整个人生发展阶段还处于成年中期,然而由于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已经表现出躯体化的问题。专业成长必须有良好的身心状态做支持,这说明幼儿教师需要更多的关注身心健康。
(三)幼儿教师情绪与专业成长
幼儿教师的负面情绪主要有迷茫、焦虑和抑郁等。青年幼儿教师由于踏上工作岗位不久,往往对自己的岗位、儿童、家长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期望很高,然而一旦遇到工作分配不如意,或者与家长、同事摩擦等就会感到灰心、失意,有 49.6% 的幼儿教师表示与家长、同事产生矛盾后感到情绪低落。有 55.3% 的中年幼儿教师表示工作和生活缺乏色彩。随着教龄的增长, SCL-90 量表中抑郁因子得分明显增加,幼儿教师的教龄与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相关。可见,情绪问题伴随教师职业发展一生,影响专业成长。
(四)幼儿教师压力状况与专业成长
适度的压力可以提升工作绩效,而过度的压力会给幼儿教师带来身心困扰,降低工作绩效。当前,幼儿教师的职业压力很突出。主要的压力源有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期望、幼儿园教师个人能力、教育改革的压力、工作的特殊性和强度、组织管理、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相比之下,工作投入与回报的反差,使公办幼儿园教师感受更深的压力。国内有研究表明,入职 3~6 年和 13~19 年是心理压力的两个峰点,前者由于当初的选择而不得不承受着职业理想逐渐破灭的心理压力;工龄 13~19 年的幼儿教师越过了熟练期,属于需要对自己的职业发展重新定位的晚期。如果没有更高的职业发展,将面临着价值感的缺失,心理压力比较突显。另外,有研究者针对骨干教师进行调查,发现精英期教师的压力较大,主要压力源依次为待遇环境、工作职责、个人能力、外部期望 [2] 。当下,如何调整工作压力是幼儿园教师面临的心理健康核心问题。
(五)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与专业成长
职业倦怠最早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 (Freudenberger) 于 1974 年提出,用于描述个体在面对过度工作需求时所产生的身体和情绪衰竭的现象。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即是指幼儿教师在长期的幼儿教育工作中,由于自身或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等因素引起的一种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厌烦、麻木、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心理状态。国内梁慧娟和冯晓霞针对北京市 50 所不同体制幼儿园教师进行职业倦怠研究,发现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 状况不容乐观, 认为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是我国幼教界的当务之急 [3] 。研究还发现职业倦怠是弥散在整个教师职业生涯中,从踏上工作岗位直到最后离开,都有可能会产生职业倦怠,只不过程度上存在差异。工作的第 3~6 年间,教师的职业倦怠到达了第一次高峰。到了第 10~12 年间,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到达了第二次高峰,而且比第一次高峰更为严重;到了 19~25 年间,职业倦怠的状况又有所复发,且呈平稳的上升趋势。
职业倦怠是一种表象,深层次的是幼儿教师面临的制度、职业发展、职业压力、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同时,这种消极的状态又会反过来影响幼儿教师的这些方面,从而恶性循环。职业倦怠会造成低职业幸福感,并对心理健康形成负面影响,同时也是教师不当教育行为产生的原因之一。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也势在必行。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培养机构、幼儿园、国家要关注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进行动态干预,提升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和专业素养。
来源:学前教育网
2020-08-12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部及时删除。